《怡堂散記》~ 卷下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6)

1. 大黃

大黃,大苦、大寒,氣味俱厚,沉陰而降之藥。積瘀生熱及癥瘕積聚、痞滿堅實之症,閉結不通,用以盪滌腸胃,推陳致新,如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號。古言用藥如用兵者,此也。凡救急之藥,病不急者不用;病急須用其全力,畏首畏尾,醫之下也。仲景三承氣,太陽經,酒浸;陽明經,酒洗,余不用酒。

東垣謂:其下行最速,若邪熱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至至高之分,驅熱而下,如物在高巔,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病後或目疾,或喉痹,或頭腫,或膈上熱痰生也。此之謂節制之兵,若近世之九製大黃,猛利之性全消,攻堅破積不及凡品,徒有將軍之名,而無其實,大黃之不幸也。試思以霸王之勇而縛其手足,輿至陣前可能卻敵否?

上工治病,力在驅邪,攻堅破敵,如救焚拯溺,刻不容緩,故仲景為醫之聖。調補之方,中工能講之。

或謂:如子所言,則九製大黃竟成無用之物矣。予曰:亦有可用之處,如大腸血燥閉結不行,配當歸、枳殼、麻仁為潤腸之劑,亦對症之藥也。此外,無合用者。

予前集有九制膽星亦成無用之物,而有肝膽蘊熱發為癲狂之症用為引經,竟與此同。

九制之藥,大概利於補不利於攻,地黃、首烏為滋補良藥,故宜於蒸曬,愈蒸則其液愈透,其味愈厚,守而不走,其力乃純。大黃之用氣味俱厚,走而不守,氣先至而味隨之。九蒸則氣散,氣散則所存者渣滓耳,故無用也。

白話文:

大黃性味苦寒,藥性強勁,作用是下降、清除體內瘀積。對於因瘀血積聚而導致的腹部脹滿、堅硬、不通的症狀,大黃能清除腸胃積滯,促進新陳代謝,如同平定叛亂,恢復太平,所以有「將軍」之稱。古人說用藥如同用兵,此乃其例。凡是急症藥物,病情不緊急時不能使用;病情緊急時必須全力以赴,猶豫不決,是醫生的失職。張仲景的三種承氣湯,太陽經證用酒浸泡大黃,陽明經證用酒清洗大黃,其餘情況則不用酒。

李東垣認為:大黃下行速度最快,如果邪熱在上焦,不用酒則藥力達不到病灶,必須用酒浸泡,引導藥力到達病邪所在的高處,驅除熱邪而使其下降,如同高處之物,必須射擊才能取下。如果使用生大黃,則會遺留高處的邪氣,病後可能出現眼疾、喉嚨腫痛、頭痛或膈上痰熱等症狀。這就是用兵的策略,像現代的九制大黃,其峻猛的藥性已完全消失,攻堅破積的能力不及普通大黃,徒有將軍之名,而無其實,實在可惜。試想,如果將一位勇猛的霸王捆住手腳,再把他送到戰場,還能敵得過敵人嗎?

上等的醫生治療疾病,著力在驅除邪氣,攻克堅固的病邪,如同救火救人,刻不容緩,所以張仲景是醫聖。一般的醫生只能講解補益的方劑。

有人說:照你的說法,九制大黃就成了無用之物了。我說:它也有可用之處,比如大腸燥熱便秘,可以配合當歸、枳殼、麻仁等藥物,作為潤腸通便的藥物,這也是對症下藥。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合適的用法了。

我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九制膽星也成了無用之物,但對於肝膽蘊熱導致的癲狂,它可以作為引經藥物使用,與此類似。

九制藥物,大多利於補益而不利於攻邪,地黃、何首烏是滋補良藥,所以適合蒸曬,蒸曬越多,藥液越容易滲透,藥味越濃郁,藥力持久,藥性不散失,藥力就越純。大黃因為藥性強勁,藥效迅速,藥力先到達,藥味隨後跟上。如果蒸九次,藥氣就散失了,剩下的只是藥渣,所以就無效了。

2. 陳皮

予師常論藥性,云:藥先入胃,必胃和而後藥力行。陳皮一味,能補能散,可升可降,藥之取效陳皮之力居先。須備廣產二、三年者為上,新者氣烈,半夏亦然。予遵其說,至老不易。

白話文:

我老師常說到藥性,認為藥物先進入胃部,必須胃氣和順,藥效才能發揮。陳皮這一味藥,能補能瀉,能升能降,藥物能否見效,主要取決於陳皮的功效。一定要準備產地廣闊、存放兩三年以上的陳皮最好,新陳皮氣味太烈,半夏也是如此。我遵循老師的教誨,直到老了也沒有改變。

3. 厚朴

予每炒厚朴而畏其氣之辛烈,一室之中,逾時乃散,謂子弟曰:「此非良藥也。《本草》苦溫能散實滿,胃中壅閉不行可稍稍用之,胃無壅閉而輕用則元氣受之矣。爾輩宜知之。」平胃散用之者,佐蒼朮而為消。承氣湯用之者,佐大黃而為下。承氣湯,仲景之利劑也。大黃、芒硝之猛,厚朴佐之從胃中推蕩而下,將軍之功尚賴其脅,則厚朴亦將軍也,不逢大敵,將軍可輕動乎!

白話文:

我每次炒厚朴都害怕它辛辣的气味,在屋子里很久才能散去,就对弟子们说:“这不是好药。《本草》记载它苦温,能散寒除满,胃中壅塞不通时可以少量使用,但胃气没有壅塞就轻易使用,反而会伤及元气。你们应该记住这一点。”平胃散里用它,是辅助苍术来消导;承气汤里用它,是辅助大黄来泻下。承气汤是张仲景的峻下之剂,大黄、芒硝都很猛烈,厚朴辅助它们从胃中推动泻下,就像主将打仗需要副将协助,所以厚朴也是一位“将军”,如果没有大的敌人(疾病),主将(大黄、芒硝)又怎能轻易动用呢!

4. 天麻

天麻苗名赤箭,一莖直上,有風不動,無風反搖,故又名定風草。歲生十二子,閏歲生十三子。其莖中空,子從中落,名還筒子,有還源之妙,返本歸根之意。不獨能治風,亦補肝腎之藥也,血虛生風者宜之、婦人肝熱生風頭旋眼黑者,四物湯中加用多效。用治小兒驚掣,用之淺者也。

白話文:

天麻的嫩芽叫赤箭,莖直立向上生長,有風時卻不動,無風時反而搖擺,所以又叫定風草。每年長出十二個小天麻,閏年則長出十三個。它的莖是中空的,種子從莖中掉落,稱為「還筒子」,有恢復元氣、回復本源的妙用。天麻不僅能治療風疾,也是滋補肝腎的良藥。血虛生風的人適合服用;婦女因肝熱生風而導致頭暈目眩的,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天麻以增強療效。用於治療小兒驚厥,只是天麻較淺顯的用途。

5. 桑寄生

草木生乎土,皆以土為母,寄生生於桑,則以桑為母矣。桑乃箕星之精,故能治風。寄生得桑之全力,其功倍於桑枝,能利關節。堅筋骨。關節利則風去,風去則血脈通而筋骨堅矣。但苦難得真者,故世俗以桑枝代之。

白話文:

桑寄生生長在桑樹上,就像其他植物以土壤為母體一樣,它以桑樹為母體。桑樹是箕星的精華凝聚,所以能治療風疾。桑寄生汲取桑樹的全部精華,其功效比桑樹枝條更強,能舒利關節,堅固筋骨。關節舒利則風邪去除,風邪去除則氣血通暢,筋骨自然強健。但是,真正的桑寄生很難得到,所以世俗通常以桑樹枝條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