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堂散記》~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人參解

《綱目》注云:「人參,《本經》稱人□,或省筆作蓡字,以年浸漸長成根如人形故謂之人蓡,後世因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張仲景《傷寒論》尚作蓡字,從古本也。或云唐本作參字,非參商之參,謂人參受天地之正氣而得人形,與天地之氣並立為參,是參字之義也。

《綱目》: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二月、八月上旬採根,竹刀刮去皮,曝乾,無令見風,狀如人形者有神。上黨,今潞州也。其次用高麗者,高麗地近遼東,所產人參不及上黨者。欲試上黨參,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空口,急走三、五里,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人參乃真也。

高麗人作《人參贊》,云:「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椴樹相尋。」但言採取,未及功用。椴木甚大,陰廣則多生,採作甚有法,其味與上黨者同,其形體與上黨者小異,上黨者有獅頭,高麗者無獅頭也。

「唐·韓翃詩《送客歸上黨》,有「佳期別在春風裡,應是人參五葉齊」之句,則唐時已重上黨人參矣。三椏五葉,其產與高麗同也。

古本人參重上黨力勝也,至明末上黨參力漸薄,入藥無功,始重遼參。遼參,初採紅潤肥大,肆中所貨一枝有重三、五錢者,價不過十換,曾聞前輩有言,誤服人參三、五分有發狂者,陽氣如此之旺也。

人參得天地正陽之氣而產於陰,此即陽根干於之義。其味入口先苦後甘,此苦味非苦寒之苦,是炎上作苦之苦,先苦後甘,火生土也,苦作寒字解,豈能後甘。

人參之生三椏,法三才;五葉應五行;金井玉闌是其體;先苦後甘是其味;功力之大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豈區區凡草可同日語哉?

人參之體柔熟為上,白熟次之。柔者,軟也,非取其色之油潤也。白熟者,皮白而中潤並不枯硬,若皮白而粗揉之枯硬者,不堪用。

一部《本草》歸之「形」、「色」、「氣」、「味」四字。形色,藥之體也;氣味,藥之用也。藥之主病氣味為重,人參之偽在形,明者自能辨,予所辨者在氣味。

人參一片,入口咀之,先微苦而後甘,愈咀越雋,津液自生,是人參之真味也。

今之獅黨無苦味,入口沮之,但甘淡耳,此其力之所以薄也。人參之偽不止於薺苨,或全苦而不甘,或但甘而不苦,或帶辛酸之味。挾利者取形似以害人,予故以味辨之。

高麗參其味與遼參相近,述來,參價貴甚,有以高麗參惑人者,其形色大略相似,予取嘗之,全無參味,是高麗參亦假也。

洋參皮白而中實,金井玉闌,但欠紅潤耳,入口咀之,先苦後甘,頗似人參,咀之久,其味厚於人參,湯亦濃於人參。人參氣味俱薄,得沖和之氣渾然自升,元氣之所以生也;洋參味厚而湯濃,沉陰而降,乏沖和之氣,非金玉之君子,用者詳之。

白話文:

人參解

《本草綱目》記載:「人參,《神農本草經》稱為人蓡,後來簡化寫作蓡字,因為它生長多年後根部形似人體,故名為人蓡。後世因字形繁複,便改用參星的『參』字代替。張仲景《傷寒論》中仍用蓡字,沿襲古本。有人說唐代的本草用的是『參』字,這裡的『參』不是參商二星的『參』,而是指人參吸收天地正氣而長成類似人體的形狀,與天地之氣並列,故用『參』字。」

《本草綱目》記載:人參產於上黨山谷及遼東地區。二月和八月上旬採挖根部,用竹刀刮去外皮,曬乾,過程中不能吹風,形似人形者藥效最佳。上黨,即今之潞州。其次是高麗參,高麗靠近遼東,所產人參不如上黨參。辨別上黨參的方法是:讓兩人同時快速行走三五里路,一人含著人參,一人不含,不含人參者必會氣喘吁吁,含著人參者卻能呼吸自如,則所含人參為真。

高麗人有關於人參採集的歌謠:「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椴樹相尋。」歌謠只講採集方法,未提及藥效。椴樹樹冠很大,樹蔭下陰涼潮濕,利於人參生長,採集人參有一定的技巧。高麗參的藥味與上黨參相同,但形體略有差異,上黨參有「獅頭」(根部膨大似獅頭),高麗參則無。

唐代韓翃的詩《送客歸上黨》有「佳期別在春風裡,應是人參五葉齊」之句,可見唐代已重視上黨人參。三椏五葉的人參,產地與高麗參相同。

古代人認為上黨參藥效最佳,但到了明末,上黨參的藥效逐漸減弱,入藥無效,於是開始重視遼參。初期採到的遼參紅潤肥大,藥店裡販賣的,一根重達三五錢的,價格不過十文錢。曾聽前輩說,誤服三五分人參就會發狂,可見其溫補陽氣的功效之強。

人參吸收天地間的陽氣而生長在陰濕之地,這便是「陽根」的含義。人參入口先苦後甘,這苦味並非苦寒之苦,而是因其性溫而顯苦,先苦後甘,是火生土的道理,如果把苦理解為寒,那怎麼解釋後面的甘呢?

人參的莖分三叉,符合天地人的三才;五片葉子,對應五行;金井玉闌(形容根部形狀)是其形體;先苦後甘是其滋味;其藥效之大,能使元氣恢復到無形無狀的狀態,豈是普通的草藥所能比擬?

人參以質地柔軟肥厚者為上品,皮白肉潤者次之。柔軟是指質地,而非指油潤的外觀;皮白肉潤是指外皮潔白,內部滋潤而不乾硬,如果皮白但質地粗糙乾硬,則不可使用。

《本草綱目》將藥物歸納為「形」、「色」、「氣」、「味」四個方面。形色是藥物的本體,氣味是藥物的功效。藥物的主治和功效,氣味最重要,人參的偽品多在形狀上做手腳,有經驗的人自然能辨別,而我辨別真偽主要看其氣味。

取一片人參入口細嚼,先微苦後甘,越嚼越香甜,唾液自然分泌,這就是人參的真味。

現在的上黨參沒有苦味,入口咀嚼,只有淡淡的甜味,這就是其藥效減弱的原因。人參的偽品不僅僅是薺苨(一種植物),有些完全是苦味沒有甘味,有些只有甘味沒有苦味,有些還帶有辛酸的味道。一些唯利是圖的人,用形似的人參來坑害人,所以我用味道來辨別真偽。

高麗參的味道與遼參相近,近來人參價格昂貴,有人用高麗參來欺騙人,其形色大致相似,我嚐過之後,完全沒有人參的味道,所以高麗參也有假貨。

西洋參(洋參)皮白而內實,形似金井玉闌,只是缺少紅潤的光澤,入口咀嚼,先苦後甘,頗似人參,但嚼的時間長了,其味比人參濃厚,煎煮的湯汁也比人參濃稠。人參的氣味都較淡薄,卻能吸收天地之氣,使元氣自然上升,這是元氣生成的道理;而西洋參味道濃厚,湯汁濃稠,屬沉降之性,缺乏天地之氣的調和,不像人參是君子之藥,使用者需注意區別。

近年來,遼參採挖過度,生長跟不上,市場上販賣的,多是枝條細小,藥效薄弱,稍微好一點的也要二三百文錢,這是古來未有的現象。貧困的百姓買不起,醫生因為偽品太多,也不敢輕易使用,遇到虛症患者,只能聽天由命了。

人參的用途很多,主要有四種配伍:一、人參黃耆;二、人參麥冬;三、人參附子;四、人參五味子。臨症施治,靈活運用,其功效不可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