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堂散記》~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逍遙散

古方逍遙散為疏肝散郁第一方,木喜條達,鬱則脾土受克,病生於內,故見寒熱往來、頭旋胸脹、口苦舌乾、目暗耳鳴、咳嗽便澀、月候不調等症,治宜調理肝脾。當歸、白芍補肝血之藥也,陳皮、白朮、茯苓、甘草補脾土之藥也,其中柴胡、煨薑、薄荷三味最妙。論云:東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氣,即火氣也,火伏木中,木鬱則火鬱,火鬱則土鬱,土鬱則金鬱,金鬱則水鬱。以一方治木鬱而諸郁皆解,逍遙散是也。

蓋膽為甲木少陽之氣,其氣柔嫩,象草穿地而未伸,惟得溫風一吹,鬱氣始得條達,柴胡、煨薑、薄荷之妙,真化工肖物之妙,有難以言語形容者,婦人多郁,鬱則生熱,薛氏加丹皮、梔子名黑逍遙,亦善於用古矣。

白話文:

逍遙散是治療肝氣鬱結的最佳方劑。肝氣喜條達舒暢,若鬱結不通,就會影響脾土的運化功能,導致疾病從內而外產生。因此,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頭暈胸悶、口苦舌乾、視力模糊耳鳴、咳嗽便秘、月經不調等症狀,治療應著重調理肝脾。方中當歸、白芍滋補肝血;陳皮、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柴胡、煨薑、薄荷三味藥物尤為精妙。古人說:東方屬木,木主生長,具有生生不息之氣,也就是火氣。火氣潛伏於木中,肝氣鬱結則火氣鬱結,火氣鬱結則脾土鬱結,脾土鬱結則肺金鬱結,肺金鬱結則腎水鬱結。逍遙散能疏通肝氣鬱結,則其他臟腑的鬱結之症都能迎刃而解。

膽經屬木,是少陽之氣,氣質柔弱,如同幼苗破土而出尚未伸展,需溫和的氣候才能舒展,柴胡、煨薑、薄荷正是如此,它們能疏通肝氣,其妙用如同巧奪天工,難以言喻。婦女多肝氣鬱結,鬱結則生熱,薛氏在此方基礎上加丹皮、梔子,名為黑逍遙散,也是善於運用古方的好例子。

2. 滋腎丸

東垣先生治王善夫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堅如石,腿裂出水,夜不得眠,不能飲食。思得治法至旦不寐,因記《素問》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病便秘是無陰則陽無以化也,此因膏梁積熱,損傷腎水,火又逆上而為嘔噦,內關外格之症悉具,死在旦夕矣。

遂處此方大苦寒之劑,黃柏、知母各一兩,桂一錢為引,藥才入腹,須臾前陰如刀刺火燒,溺如瀑泉,腫脹遂消。此亦聖於制方者,不入仲景之室,何以能此!

白話文:

滋腎丸

東垣先生治療王善夫小便不通,病情日漸加重,腹部脹滿堅硬如石,腿部裂開流出水液,晚上睡不著覺,吃不下東西。先生苦思治療方法,一夜未眠,想起《素問》中記載:「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產生;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轉化。」又說:「膀胱是主管全身津液的器官,津液氣化才能排出。」王善夫的便秘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無法轉化,這是因為長期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積熱損傷腎陰,陽火又逆流向上而出現嘔吐等症狀,病症危急,情況極其嚴重,性命危在旦夕。

於是,先生開了一個寒涼的大方,用黃柏、知母各一兩,桂枝一錢引經。藥物剛服下,不久,病人就感覺到下體如同刀割火燒一般疼痛,隨後小便如瀑布般湧出,腫脹也消退了。這也說明,只有真正精通方劑的人,才能達到如此神奇的療效!

3. 玉屏風散

古方治表虛自汗玉屏風散。黃耆、白朮、防風三味。黃耆補氣專固肌表,白朮補脾專主肌肉,防風為卒伍之職,黃耆畏防風而使之衛外,藥至病所亦猶補中益氣之用升柴也。

白話文:

玉屏風散是古代治療表虛自汗的方劑。它由黃耆、白朮、防風三味藥組成。黃耆補益元氣, specifically 鞏固肌膚表層;白朮補益脾氣, specifically 滋養肌肉;防風則輔助黃耆、白朮發揮作用,如同士兵般協助黃耆固表,使藥物到達病灶後,也能像補中益氣方中的柴胡一樣具有升提之效。

4. 五苓散

五苓散,仲景太陽膀胱腑之下藥也。太陽之邪在表則汗而發之,在裡則引而竭之,此仲景制方之義也。後人通治濕熱泄瀉小便不利者多效,遂為濕家通用之方。曾世榮治小兒驚風泄瀉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云: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可謂善用五苓者矣。

白話文:

五苓散是張仲景治療太陽膀胱經病證的藥方。太陽經的邪氣在肌表,就用汗法發散;邪氣在裡,就引導它排出體外,這就是仲景制定此方的大意。後世常用它治療濕熱引起的腹瀉和小便不利,效果很好,成為治療濕證的常用方劑。曾世榮醫生用五苓散治療小兒驚風和腹瀉,以瀉去丙火(心火)滲入脾土的濕邪,他說:「方中含有桂枝,可以抑制肝風,同時又能扶助脾土。」這可以說是善於運用五苓散的典範。

5. 地黃飲子

河間云:風病多因熱甚,俗言風者,言未而忘其本也。中風而有癱瘓諸症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也。良由將息失宜,腎水虛衰則心火暴盛,水不制火也。火熱之氣怫鬱,神明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亦有因喜怒悲思恐五志過極而卒中者,五志過極熱甚故也。

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脾臟受邪故舌強;火氣炎上,傳化失常,故津液湧而為痰,痰涎上潮,稠黏難出故作聲也。一以屬脾,一以為胃熱,謂之屬火與土不亦宜乎,此地黃飲子之所由作也。

白話文:

地黃飲子

河間先生說:風病大多是因為體內熱盛所致,民間常說「風」,卻忽略了其根本原因。中風導致癱瘓等症狀,並非肝木之風過盛突然發作,也不是外感風邪。真正的原因是生活起居不規律,腎水虧虛導致心火旺盛,水不能制火。火熱之氣鬱結,神志昏迷,筋骨不能活動而突然昏倒失去知覺。也有些人是因為喜怒悲思恐等五種情緒過度而中風,這是因為五志過極導致熱盛的緣故。

脾經脈絡連接舌根並散布於舌下,脾臟受邪則舌頭僵硬;火氣上炎,運化失常,因此津液凝聚成痰,痰液上涌,稠黏不易排出而發出聲音。一部分屬於脾,一部分屬於胃熱,說是屬於火和土,也合情合理,這就是地黃飲子被創造出來的原因。

6. 清燥湯

東垣氏言:「諸痿生於肺熱。」只此一句,便見治法大意。《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固是就生克言補瀉,而大經大法不外於此。東方木,肝也。西方金,肺也。南方火,心也。北方水,腎也。五行之中,惟火有二,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勝二火,理之必然。

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治痿之法,無出於此,此清燥湯之所由作也。

白話文:

清燥湯

李東垣認為:「各種痿證都源於肺熱。」這句話就點明了治療的大方向。《內經》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雖然是從五行生克關係來說明補瀉方法,但重要的治病原則都包含在其中。東方屬木,对应肝臟;西方屬金,对应肺臟;南方屬火,对应心臟;北方屬水,对应腎臟。五行之中,唯火有心與命門二火,陽氣通常充盛,陰氣常常不足,所以《內經》說「一水不勝二火」,這是必然的道理。

肺屬金,本質乾燥,位於人體上方,主司呼吸,最怕火邪。脾屬土,性質濕潤,位於人體中央,主司四肢,最怕木邪。火性向上,如果嗜欲無度,就會導致腎水不足,火邪失去抑制而侵犯肺臟,導致肺熱。木性剛強急躁,肺熱則肺金失養,木邪失去抑制而侵犯脾臟,導致脾受損傷。肺熱則不能正常運作,導致全身功能失調;脾受損則四肢無力,從而產生各種痿證。

瀉去南方(心火)就能清瀉肺金之熱,而東方(肝木)也不會過盛,這樣脾臟就不會受損;滋補北方(腎水)就能降伏心火,而西方(肺金)也不會過虛,這樣肺熱就不會產生。所以,陽明經(大腸經)實則宗筋(筋脈)滋潤,能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治療痿證的方法,都在於此,這就是清燥湯的治病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