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堂散記》~ 卷下 (8)
卷下 (8)
1. 補中益氣湯
東垣李氏云:人以胃氣為本,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榮氣、元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或七情耗損元氣,既脾胃氣衰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土令,相火代之,相火者,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
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溺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症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與外感風寒之症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
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誤作外感而反瀉之,是虛其虛也。然則奈何?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又云:「溫能除大熱。」今立治始得之症補中益氣湯:
黃耆十分,甘草五分,人參三分,以上三味除濕熱、煩熱之聖藥也。
當歸身酒洗二分,橘紅,白朮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陳皮導氣,得諸甘藥又能益元氣。
升麻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便是行春令。柴胡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以上各三分。
右八味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稍熱服。如傷之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病久者,權立加減法治之。
腹中痛加酒炒白芍、炙甘草;惡寒冷痛加去皮中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加白芍、甘草中更加生黃芩二、三分;天涼時惡熱而痛,芩桂並加少許。
如天寒腹痛去芍藥,加益智仁、半夏、生薑,以芍藥味酸而寒故也。
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腦頂痛加藁本,如苦痛者加華陰細辛二分。
如臍下痛者加熟地黃五分,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二、三分。《內經》所說:少腹痛,皆寒症,從復報中來也。《經》云:「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症也。
如胸中壅滯加青皮二分;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蒼朮,病去勿再服,以風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也。
如大便閉加當歸梢,閉結不行者煎成湯,先用一口調元明粉一錢,得行則止,此症不宜下,下之恐變凶症也。
如春月咳嗽加佛耳草、款冬花;夏月咳加五味子、麥冬。
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一二分;不能食而心下痞勿加。
如脅下痛或脅下急縮,俱加柴胡一倍。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東垣李氏說:人體依靠胃氣為根本,人靠吸收食物的精氣而生存。所謂清氣、榮氣、元氣、衛氣、春升之氣,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如果飲食不節制、寒溫失調,脾胃就會受損;或者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恐)耗損元氣,導致脾胃氣虛而心火獨盛。心火,指的是陰火,起源於下焦(丹田),並與心臟相關聯。如果心臟功能失調,相火(命門之火)就會亢盛,而相火是損害元氣的邪火,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強盛,一個強盛則另一個就會衰弱。
脾胃氣虛就會導致元氣下注於腎,陰火得以侵犯脾土,因此脾胃病初期就會出現氣短喘息、身體發熱煩躁、脈搏洪大而頭痛、口渴不止,皮膚怕風寒而容易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這是因為陰火上逆導致氣往上衝,出現喘息、煩熱、頭痛、口渴和脈搏洪大的症狀;脾胃之氣下陷,使食物的精氣不能上升,春天生髮的陽氣運行失常,因此沒有陽氣來保護榮衛之氣,所以怕風寒而產生寒熱交替的症狀。這些都是脾胃之氣不足造成的,雖然和外感風寒的症狀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內傷脾胃是損傷了人體的元氣,外感風寒是損傷了人體的形體。
外感是邪氣有餘,有餘則瀉之;內傷是元氣不足,不足則補之。將內傷不足的疾病誤認為外感而使用瀉法,反而會加重病情。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用辛甘溫的藥物來補益脾胃之氣,並升舉陽氣,再用甘寒藥物瀉去心火就能痊癒。《內經》說:「勞累者溫暖它,損傷者補充它。」又說:「溫能除大熱。」現在制定治療脾胃初期症狀的補中益氣湯:
黃耆十分,甘草五分,人參三分,以上三味是去除濕熱、煩熱的良藥。
當歸身(用酒洗淨)二分,橘紅,白朮能清除胃中之熱,疏通腰腹部血液循環,陳皮理氣,配合其他甘味藥物又能益氣補元。
升麻能引導胃氣上行,恢復其正常位置,也就是順應春天的生髮之氣。柴胡能疏通清氣,使少陽之氣上升,以上各三分。
以上八味藥一起煎服,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飯後稍溫服。如果病情嚴重,一般服用兩劑就能痊癒。如果病程較長,可以根據病情增減藥物。
腹部疼痛可加酒炒白芍藥、炙甘草;怕冷且疼痛可加去皮桂枝;怕熱喜冷且腹部疼痛者,在加白芍藥、甘草的基礎上再加生黃芩二、三分;天涼時怕熱且疼痛,可同時加少量黃芩和桂枝。
天冷腹部疼痛可去掉芍藥,加益智仁、半夏、生薑,因為芍藥味酸且寒。
頭痛可加蔓荊子,疼痛嚴重可加川芎,頭頂痛可加藁本,如果疼痛劇烈可加華陰細辛二分。
如果臍下疼痛可加熟地黃五分,疼痛立即可以止住,如果不能止住,就是寒邪太盛,應再加肉桂二、三分。《內經》說:少腹部疼痛,都是寒症,多是從其他疾病恢復後發生的。《內經》說:「大勝必大復」,是由熱病轉變而來的,不是傷寒或厥陰病。
如果胸中鬱悶可加青皮二分;如果風濕相搏,全身疼痛可加羌活、防風、蒼朮,病癒後不要再服用,因為風藥會損害元氣反而加重病情。
如果大便秘結可加當歸梢,如果嚴重便秘,將藥煎好後,先用溫開水送服元明粉一錢,通便後即可停止,這種情況不宜瀉下,瀉下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春天咳嗽可加佛耳草、款冬花;夏天咳嗽可加五味子、麥冬。
如果病人能吃飯但心下痞滿,可加黃連一二分;如果不能吃飯且心下痞滿則不要加。
如果脅下疼痛或脅下急縮,都可將柴胡的劑量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