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堂散記》~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肝藏魂肺藏魄

魂,陽也。肝主血而藏魂,陽入於陰也。魄,陰也。肺主氣而藏魄,陰附於陽也。凡入,晝則魂出而用事,魄乃藏於肺;夜則魄出而用事,魂乃藏於肝,魂魄之出入若參商。然問魂魄從何道出入,答曰:魂從目中入,目合則魂藏。多夢紛壇,肝不藏也。魄從鼻中出,鼻息寧則魄藏也。

白話文:

肝臟藏魂,肺臟藏魄。魂屬陽,肝臟主血,藏魂於其中,是陽氣藏於陰處。魄屬陰,肺臟主氣,藏魄於其中,是陰氣依附於陽處。白天,魂魄外出活動,魂魄則出於肝臟而活動,魄則藏於肺臟;晚上,魄外出活動,魄則出於肺臟而活動,魂則藏於肝臟,魂魄的出入如同參星與商星一樣,此起彼伏。 至於魂魄出入的途徑,魂魄由眼睛進入,眼睛閉合時魂魄便藏於肝臟。如果經常做夢,思緒紛亂,表示肝臟的功能失常。魄從鼻子出入,呼吸平穩時魄便藏於肺臟。

2. 肝沉而肺浮

《難經》論肝沉而肺浮,有浮石、沉香之諭。予以淺言出之:肺屬金而反浮何也?氣舉之也;肝屬木而反沉何也?血實之也。

白話文:

《難經》談到肝沉肺浮的現象,就像浮石與沉香一樣,性質相反。簡單來說:肺屬金卻反而浮在上面,這是因為肺氣向上提升的緣故;肝屬木卻反而沉在下面,這是因為肝血充盈的緣故。

3.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風雨寒暑,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兩人同時遇風,則虛者病矣。兩人同時遇病,病與人身之元氣交戰,壯者氣盛則病退;怯者氣餒則病進,是以仲景立法以元氣為主。

白話文: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疾病之所以會侵犯人體,是因為人體的正氣虛弱。古籍記載:「外邪之所以會入侵,是因為人體正氣不足。」又說:「風、雨、寒、暑等外邪,若人體正氣充足,則外邪無法單獨傷害人體。」如果兩個人同時遇到風寒,正氣虛弱的人就會生病;兩個人同時患病,疾病與人體的元氣抗衡,元氣旺盛的人則疾病會減輕或痊癒;元氣不足的人則病情會加重。因此,張仲景的醫學理論,都是以人體元氣是否充足作為主要的治療原則。

4.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陽結謂之隔。三陽: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也。結者,燥也。小腸、膀胱主精液,肺胃之液下輸腸與膀胱,二腑受液則傳導易。腸既結不受胃之液,則其液上溢而為涎,於是結者愈結,溢者愈溢,如之何可治?

三陽結而服潤劑,未吐涎則可,若涎湧而食不下,不能潤腸,反滋其液,是速其斃也。如欲服藥,究竟以六君為是,脾喜燥而惡濕,胃液不行,腸於何潤?

糞如羊矢者為三陽結,治在腸;大便溏而食哽,治在胃。

白話文:

三陽經絡阻塞稱為「隔」。三陽指的是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 「結」指的是乾燥不通。小腸和膀胱主管精液,肺和胃的津液向下輸送給腸和膀胱,兩個腑臟接受津液後就能順利運轉。但如果腸道阻塞,無法接收胃液,那麼胃液就會向上逆流,形成唾液過多。這樣一來,阻塞就更嚴重,溢出的津液也更多,該如何治療呢?

如果三陽經絡阻塞而服用滋潤的藥劑,還沒吐出過多的唾液還好,但如果唾液大量湧出,吃不下東西,就無法滋潤腸道,反而會增加體內的津液,這樣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如果要服用藥物,最好還是使用六君子湯。因為脾臟喜燥惡濕,胃液運行不暢,腸道又怎麼能得到滋潤呢?

大便像羊屎一樣乾硬,就是三陽經絡阻塞的表現,治療要著重於調理腸道;如果大便稀溏,卻又伴隨食物哽咽,則要治療胃部。

5. 傷寒小解

六淫之邪自傷寒始,故《經》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仲景推廣經言著《傷寒論》原始也。冬傷於寒,病不即發,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此暑字作熱字讀,即《經》言:「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其有冬時嚴寒感而即發者,為正傷寒,在太陽可用麻黃、桂枝;直中三陰可用真武、四逆。

其時一陽之復甚微,肅殺之氣正酷,寒邪新感未變為熱,非辛溫大熱之劑衝動不開,故其立法如此。至若寒變為熱,由漸而傳及時行傳染之熱病,只與傷寒比類,依仲景六經傳變之方隨症加減,無不取效。東南風土,春夏秋燥之令而患熱病者,大忌辛熱,不可輕投。

又《經》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常讀東垣《此事難知》,問兩感從何道入,答曰:傷寒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太陽者,腑也,自背俞而入,人所共知。少陰者,臟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氣通於天,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而入。

腎為水臟,水流濕,故腎受之。表裡兩感,臟腑俱病。欲汗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故死。然人之體質有虛實,病之所感有淺深,感之深者必死,感之淺者猶或可救,故立兩感方,以待好生之君子用之。

白話文:

傷寒小解

外邪的侵害都始於傷寒,所以經書說:「冬天受寒,春天必然得溫病」。張仲景將這個經文道理擴展,撰寫了《傷寒論》。冬天受寒,疾病不一定立刻發作,等到春天就變成溫病,等到夏天就變成暑病(這裡的「暑」字讀作「熱」),這正如經書所說:「熱病都是傷寒的種類」。如果冬天嚴寒受寒而立刻發病的,就是正傷寒,在太陽經可用麻黃、桂枝;如果直中三陰經可用真武湯、四逆湯。

因為此時一陽初生力量很微弱,肅殺的寒氣正盛,寒邪新入侵尚未轉化為熱邪,不能用辛溫熱性很強的藥物強行驅散,所以治療方法如此。等到寒邪轉化為熱邪,逐漸發展成流行傳染的熱病,只要與傷寒作比較,按照仲景的六經傳變理論,根據症狀加減用藥,都能收到很好的療效。至於東南風土、春夏秋燥等情況下患熱病的,最忌諱辛熱的藥物,不可輕易使用。

經書上還說:「人受寒邪侵害,就會生病發熱。」即使發熱很嚴重,也不一定會死。但如果同時感受了表裡兩種寒邪而生病,就一定難以倖免於死。我常讀東垣的《此事難知》,書中問到兩種寒邪是怎麼入侵人體的,回答是:傷寒一日內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生病。太陽經屬腑,從背部俞穴入侵,這大家都知道。少陰經屬臟,從鼻孔呼吸而入,這卻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鼻氣與天地相通,所以無形的寒邪之氣就從鼻子進入。

腎臟是水臟,水性流動潮濕,所以腎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害。表裡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臟腑都生病了。如果想發汗,則裡證未解;如果想瀉下,則表證未解,所以就會死亡。然而人體的體質有虛實之分,疾病的侵害程度也有深淺之別,寒邪侵害得深的就一定會死,侵害得淺的還有可能救治,所以才制定了治療表裡雙感寒邪的方劑,以待那些想救治病人的君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