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堂散記》~ 卷上 (17)
卷上 (17)
1. 華先生中藏經論治
夫病有宜湯者,宜圓(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宜灸者,宜針者,宜補者,宜按摩者,宜導引者,宜蒸熨者,宜暖洗者,宜悅愉者,宜和緩者,宜水者,宜火者,種種之法,豈惟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難為取愈,庸下淺識,亂投湯圓(丸)、汗、下、補、吐,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舉世皆然。
其湯可以滌盪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皮膚,養氣力助困竭,莫離於湯也。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癥,消積聚,進飲食,舒榮衛,定開竅,緩緩然,參合無出於圓(丸)也。散者能祛風邪、暑濕之氣,攄寒濕渾濁之毒,發散四肢之壅滯,除剪五臟之結伏,開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下則疏豁開塞。
補則益助虛乏。灸則起陰通陽,針則行榮引衛。導引則可以逐客邪於關節。按摩則可驅浮淫於肌肉,蒸熨闢冷,暖洗生陽。悅愉爽神。和暖安氣。若實而不下,則使人心腹脹滿,煩亂,臌腫。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脫失,意志昏迷。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
合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分墜不散,以致消滅。當針而不針,則使人榮衛不行,經絡不利,邪漸勝真,冒昧而昏。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不消。
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宜暖洗而不暖洗,則使人陽氣不行,陰邪相害。不當下而下,則使人開腸蕩胃,洞泄不禁。不當汗而汗,則使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不當吐而吐,則使人心神煩亂,臟腑奔沖。不當灸而灸,則使人重傷經絡,內蓄痰毒反害於中和,致於不可救。
不當針而針,則使人氣血散失,機關細縮。不當導引而導引,則使人真氣勞敗,邪氣妄行。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䐜脹,筋骨舒張。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聚。不當暖洗而暖洗,則使人濕灼皮膚,熱生肌肉。不當悅愉而悅愉,則使人神失氣消,精神不快。
不當和緩而和緩,則使人氣停意折,健忘傷志。大凡治療要合其宜,脈狀病候,少陳於後:凡脈不緊數,則勿發其汗;脈不疾數,不可以下;心胸不閉、尺脈微弱,不可以吐;關節不急、榮衛不壅,不可以針;陰氣不盛,陽氣不衰,勿灸;內無客邪勿導引;外無淫氣勿按摩;皮膚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神不凝迷勿悅愉;氣不奔急勿和緩。順此者生,逆此者死。
脈病之法,備說在前。
白話文:
華先生中藏經論治
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有的需要用湯劑,有的需要用丸劑,有的需要用散劑,有的需要瀉下,有的需要催吐,有的需要發汗,有的需要灸法,有的需要針灸,有的需要補益,有的需要按摩,有的需要導引,有的需要蒸熨,有的需要溫水洗浴,有的需要心情愉悅,有的需要調理身心,有的需要多喝水,有的需要溫熱療法,方法之多,豈止一種! 如果醫術不精湛,經驗不足,就難以治癒疾病。庸醫淺學,胡亂使用湯藥、丸劑、發汗、瀉下、補益、催吐等方法,導致治療方法互相衝突,輕症變重症,重症致死,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湯劑可以清洗臟腑,疏通經絡,調節陰陽,祛除邪氣,滋潤乾燥,養護皮膚,增強體力,幾乎所有疾病都離不開湯劑。丸劑可以驅除風寒,消除堅硬腫塊,消散積聚,促進食慾,舒暢衛氣,通利竅穴,緩慢調理,各種疾病都可參照丸劑來治療。散劑可以祛除風寒、暑濕之邪,排出寒濕濁氣,疏通四肢壅塞,消除五臟鬱結,和胃理腸,暢通經絡,散劑的功效是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瀉下可以疏通阻塞。
補益可以增強虛弱之體。灸法可以溫補陽氣。針灸可以疏通經絡。導引可以驅除關節部位的邪氣。按摩可以驅除肌肉中的邪氣。蒸熨可以祛除寒邪。溫水洗浴可以溫補陽氣。心情愉悅可以使精神振奮。和緩調理可以使氣血平和。如果實證不瀉下,則會導致腹脹、煩躁、水腫。如果虛證不補益,則會導致氣血衰竭,肌肉消瘦,精神萎靡,意識不清。應該發汗而不發汗,則會導致毛孔閉塞,窒息而死。
應該催吐而不催吐,則會導致胸悶、呼吸困難、飲食不進而死亡。應該灸法而不灸法,則會導致寒邪凝滯,陰毒內積,厥氣上逆,邪氣不散,最終導致死亡。應該針灸而不針灸,則會導致經絡不通,邪氣盛而正氣衰,昏迷不醒。應該導引而不導引,則會導致邪氣侵犯關節,難以恢復。應該按摩而不按摩,則會導致邪氣滯留肌肉,久久不消。
應該蒸熨而不蒸熨,則會導致寒邪潛伏,逐漸形成痹證。應該溫水洗浴而不溫水洗浴,則會導致陽氣不足,陰邪侵害。不應該瀉下而瀉下,則會導致腸胃受損,瀉痢不止。不應該發汗而發汗,則會導致肌肉消瘦,津液耗竭。不應該催吐而催吐,則會導致精神煩亂,臟腑受損。不應該灸法而灸法,則會導致經絡受損,痰毒內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不應該針灸而針灸,則會導致氣血耗損,經絡萎縮。不應該導引而導引,則會導致真氣耗損,邪氣橫行。不應該按摩而按摩,則會導致肌肉腫脹,筋骨鬆弛。不應該蒸熨而蒸熨,則會導致陽氣偏盛,陰氣內積。不應該溫水洗浴而溫水洗浴,則會導致濕熱傷膚,肌肉灼熱。不應該心情愉悅而心情愉悅,則會導致精神萎靡,情緒低落。
不應該和緩調理而和緩調理,則會導致氣機阻滯,意志消沉,健忘失憶。總之,治療疾病要選擇合適的方法,根據脈象和症狀,謹慎施治:脈象不緊數,則不要發汗;脈象不疾數,則不可以瀉下;胸悶不憋氣、尺脈微弱,則不可以催吐;關節不腫痛、衛氣不壅塞,則不可以針灸;陰氣不虛、陽氣不衰,則不要灸法;體內沒有外邪,則不要導引;體表沒有邪氣,則不要按摩;皮膚沒有痹症,則不要蒸熨;肌肉不寒,則不要溫水洗浴;精神沒有昏迷,則不要心情愉悅;氣機不急促,則不要和緩調理。順應這些原則則可生存,違背這些原則則會死亡。
脈象和疾病的治療方法,前面已經詳細說明。
2. 喻喜言先生議病式
從上古以至今時,一代有一代之醫,雖神聖賢明力量不同,然必不能捨規矩準繩,以為方園平直也,故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後議藥。藥者所以勝病者也,識病則千百藥中任舉一二味用之,無不通神。
不識病則岐多而用眩,凡藥皆可傷人,況於性最偏駁者乎?邇來習醫者眾,醫學愈荒,遂成一議藥不議病之世界,其夭枉可勝悼哉!欲彼此惑,無如議病,病經議明,則有是病即有是藥,而不知者,必欲執藥性為去取,何其陋耶!
白話文:
從古至今,每個時代都有醫生,雖然醫術高低、能力強弱不同,但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準則,如同繪畫一樣,不能違背方圓平直的規範。因此,治療疾病首先必須認識疾病,認識疾病才能決定用藥。藥物是為了克服疾病的,如果認識了疾病,就能從成千上百種藥物中選擇一兩種,就能藥到病除,效果神奇。
如果不認識疾病,就容易用錯藥,產生很多錯誤,任何藥物都有可能傷人,何況是那些藥性最特殊的藥物呢?近來學習醫術的人很多,但醫學卻越來越荒廢,導致現在普遍存在一種只討論用藥而不討論疾病的現象,造成的死亡和枉死實在令人悲痛!想要避免互相迷惑,最好的方法就是討論疾病,如果疾病的病理分析清楚了,那麼針對某種疾病就會有相應的藥物,而不懂這些道理的人,卻執著於藥物的特性來選擇用藥,這實在是太淺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