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堂散記》~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見聞事實錄四

一族兄賣水為生,好酒。夏月臥處嘗濕,病寒熱,旬日遍身發出瘡疥,一瘡中生一蟲,癢不可耐,以針挑取小者如粟,大者如米,或令以雞蛋攤餅貼之,不能遍及。江藕塘先生命採桑葉一石曬乾,鋪樓板,夜臥其上,桑葉能去風濕,蟲聞桑葉香,盡皆鑽出,再以黃柏、苦參作湯浴之,數日而愈。醫者,意也。此不藥之藥也。

龍松年先生云:一人病咳,經年皮膚甲錯,肌肉盡脫,胸中隱隱難過,作肺痿治久不效,自度必死。時逢初夏枇杷正熟,醫令取黃熟枇杷三十斤,去皮核熬成膏藥一大斗,每日早晚開水溶服二合,服未畢咳止,胸開,皮膚漸潤,肌肉漸生,此潤肺之功也。肺喜潤,脾喜燥,潤肺之藥多不利於脾,二冬之類是也。

枇杷色黃味甘能補脾土,以生肺金,勝於二冬多矣。此其所以效也。

一人久患鼻淵,濁涕腥穢,無肯與近者,時逢長夏,醫命取艾茸四兩,攤作二餅,用新瓦兩片,烈日中曝熱,攤艾茸於凹几上,先安一枕,以額抵之,冷則頻易,數日而病除,此之謂「日灸」,針鋒相對,腦寒去矣。大凡病久不愈者,藥未至病所耳。

江斯符兄作客湖南,見一行主人風疾在榻,交易寫算尚能應客,一遊方賣藥者在門,擁擠多人,有礙客商,行主人惡之,命驅去,賣藥者顧謂主人曰:勿驅我,我為爾起足疾。主人耐之至夜,沽酒邀入,賣藥者問足廢幾年矣。對曰:三年矣。又問痛否?對曰:陰雨時掣痛。間此地有騾馬坊否?對曰:有。

引至坊中,鏟取騾蹄底下皮兩許,至行中酒洗瓦灸為末,瓶中傾出炙過乳香一錢和入,分三日淡酒沖服。三日之後下榻移步,再服一料足疾愈矣。江斯荇兄親見其治,歸以伺予曰:騾蹄治風疾,書有之乎?予曰:未之見也。問何以能速效?予曰:騾馬善行,去風其力在蹄,加乳香借酒力安得不速。

阿膠,驢皮所煎,尚能去風,況騾蹄乎!此四者中在方書之外,實在理法之中,錄之足以廣醫家之見識。

白話文:

見聞事實錄四

一位族兄以賣水為生,嗜酒。夏天睡覺的地方潮濕,得了寒熱病,十多天全身長滿瘡疥,每個瘡裡都生出蟲子,奇癢無比。用針挑出來,小的像小米,大的像米粒,也試著用雞蛋攤成餅貼敷,但無法全部覆蓋。江藕塘先生囑咐採集一石桑葉曬乾,鋪在樓板上面,晚上睡在上面。桑葉能去除風濕,蟲子聞到桑葉的香味,都鑽出來了。之後再用黃柏、苦參煎湯沐浴,幾天就好了。醫術,貴在用心啊!這就是不用藥的藥方。

龍松年先生說:有個人咳嗽病了好幾年,皮膚粗糙,肌肉都萎縮了,胸口隱隱作痛,診斷為肺痿,治療很久都沒效,自己覺得必死無疑。正值初夏枇杷成熟時,醫生囑咐他取三十斤熟透的枇杷,去掉皮核熬成膏藥一大斗,每天早晚用開水溶解後服用二合,藥還沒服完,咳嗽就止住了,胸口舒暢,皮膚漸漸滋潤,肌肉也漸漸長出來了。這是枇杷潤肺的功效。肺喜潤,脾喜燥,潤肺的藥大多不利於脾,比如二冬之類的藥物。

枇杷顏色黃、味道甘甜,能補脾土,滋養肺金,比二冬類藥物好得多。這就是它有效的道理。

有個人長期患有鼻淵,鼻涕濁臭,沒人願意靠近他。正值長夏時節,醫生囑咐他取四兩艾絨,攤成兩個餅,用兩片新的瓦片,在烈日下曬熱,把艾絨攤在凹下去的地方,先墊一個枕頭,用額頭抵住,冷了就經常更換,幾天后病就好了。這就是所謂的「日灸」,針鋒相對,寒邪就能去除。一般來說,久治不愈的病,都是藥物沒到達病灶。

江斯符兄做客湖南,見到一位主人患風疾臥床不起,但還能應付客人寫算交易。一位遊方賣藥者在門口,圍觀的人很多,影響了客人做生意,主人很討厭他,要把他趕走。賣藥者對主人說:「不要趕我走,我能治好你的腳疾。」主人忍耐到晚上,設酒宴請他進來。賣藥者問他腳疾犯了幾年了。主人回答說:「三年了。」又問他疼不疼?主人說:「陰雨天會抽痛。」然後問:「這裡有騾馬坊嗎?」主人說:「有。」

賣藥者把他帶到騾馬坊,鏟取一些騾子蹄子底下的皮,在酒裡洗淨後,用瓦片炙烤成粉末,再放入炙過的乳香一錢,混合後分三天用淡酒沖服。三天後,主人就能下床走路了,再服用一劑藥,腳疾就痊癒了。江斯荇兄親眼目睹了這個治療過程,回來告訴我說:「用騾蹄子治風疾,書上有記載嗎?」我說:「沒見過。」他問我為什麼能這麼快見效?我說:「騾馬善於奔跑,驅風之力在蹄子裡,加上乳香,借助酒的功效,怎能不迅速見效呢?」

阿膠是用驢皮熬製的,尚能祛風,何況是騾蹄呢!這四個例子,都在方書之外,卻符合理法之中,記錄下來,足以增廣醫家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