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8)
慈濟醫話(卷一) (8)
1. 傷寒有熱入血室,白晝清明,夜則譫妄,如見鬼狀,顯系熱邪,古方何以反用柴胡湯加牡丹皮治之?
此須視病人情形如何。熱甚,用白虎湯亦可,佐麝香亦可,但用柴胡亦自有理。緣血滿心包,故用丹皮涼下,柴胡平升,一升一降,血自有出入之路,而症可已也。
白話文:
這要看病人具體情況。如果熱症很嚴重,用白虎湯加上麝香也可以。但是用柴胡湯也有道理。因為血液充盈心包,所以用牡丹皮清熱涼血往下引導,柴胡則使氣機升發,一升一降,血液就能正常運行,症狀自然會好轉。
2. 喉症治法
喉症甚多。寒者可溫散,用半夏、陳皮。熱者用黃苓、牛蒡子。實者用桔梗、前胡。惟虛者最難,其症多白喉,可大養陰大降,重用生地、元參,犀角、羚羊均可用。至紫雪、安宮牛黃丸,勢在必去,因該兩藥內多開竅及忌品,用之收功甚緩,症勢急不待緩,必致於亡。
白話文:
喉嚨疾病種類繁多。寒症可用溫散的方法治療,例如使用半夏、陳皮。熱症則用黃芩、牛蒡子。實症可用桔梗、前胡。但虛症最難治療,症狀常表現為白喉,需大補陰氣、瀉火降逆,大量使用生地黃、玄參,犀角、羚羊角也可使用。至於紫雪丹、安宮牛黃丸,則應盡量避免使用,因為這兩種藥物多含有辛溫開竅的藥物及一些禁忌使用的藥材,療效緩慢,若病情緊急,使用這兩種藥物恐會延誤治療,危及生命。
3. 病人聞有人耳語之故
有李某者,每聞有人耳語,囑以早歸,不可遲滯人世,不久即病亡。蓋人肝虛則魂離,心虛則神離。神魂俱離,則神魂自能為言,而本竅應之,故有是狀。人有久病瀕死,能知遠方之事,或見鬼見神者,皆是此理。
白話文:
有一個姓李的人,每次聽到有人私下議論,就會被告知要早點回家,不要在人世間逗留太久,不久之後就病死了。這是因為肝臟虛弱,魂魄就會離開身體;心臟虛弱,精神就會離開身體。精神和魂魄都離開了,那麼精神和魂魄就能夠自己說話,而身體的相關部位就會做出反應,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些人久病將死,能夠知道遙遠地方的事情,或者看見鬼神,都是同樣的道理。
4. 用針用藥
用針用藥,俱是一法。須先知陰陽臟腑之職能,經絡血脈之所主,方能用針用藥。若學針僅知刺,學藥僅知湯頭,則不足談醫矣。
白話文:
用針用藥,都是同一套方法。必須先了解陰陽臟腑的功能,以及經絡血脈所管轄的範圍,才能正確地運用針灸和藥物治療。如果學習針灸只知道如何刺針,學習藥物只知道湯藥的配伍,那就不能算是真正懂醫了。
5. 梅花刺與陰刺陽刺
陰刺陽刺,均與梅花刺法無關。梅花刺不過刺之一法,直入一,旁刺四,為梅花刺。又旁穴刺者,因正穴禁針,則於正穴之旁刺之,是為陰刺。若正穴不禁針,則於正穴刺之,是為陽刺。有謂直入一、旁刺四或斜刺為陰刺者,則大誤也,此為針法最重要之點。
白話文:
陰刺和陽刺,都和梅花刺法沒有關係。梅花刺只不過是一種針刺的方法,直刺一針,旁邊再刺四針,這就是梅花刺。至於旁穴刺,是因為正穴禁止針刺,所以就在正穴旁邊針刺,這就是陰刺。如果正穴可以針刺,就在正穴針刺,這就是陽刺。有些人認為直刺一針、旁邊刺四針或斜刺就是陰刺,這是很大的錯誤,這是針法中最重要的一點。
6. 前講熱走小腸為淋,今講熱留小腸為閉而不通,前後不同何故?
熱為氣化,由小腸入大腸。因為氣結,故未經大腸,即由三焦脈系入膀胱,而為淋症。若熱與血結,則專走大腸而便燥矣。
白話文:
以前提到熱邪循小腸而下導致小便淋漓,現在又說熱邪滯留小腸導致大便秘結不通,這前後說法為何不同呢?
這是因為熱邪具有氣化特性,本應從小腸進入大腸。但如果氣機阻塞,熱邪就無法順利到達大腸,而是經由三焦經絡進入膀胱,從而引起小便淋痛。如果熱邪與血瘀結聚在一起,則會停留在腸道,導致大便乾燥不通。
7. 慈濟醫話(癸亥冬季)
8. 醫貴明理
道以理明,醫亦以理明。藥以氣味為本,形質為未。人以氣血為本,經絡為末。欲知藥之形質之機能,須明藥之氣味。欲知人之經絡之機能,須明人之氣血。此為格物之至理。溯本求原,為科學之初步。
白話文:
醫貴明理
醫術的精髓在於明理。藥物的效用,氣味是根本,形質是次要的;人體的機能,氣血是根本,經絡是次要的。想要了解藥物的形質和效用,必須先明白藥物的氣味;想要了解人體經絡的機能,必須先明白人體的氣血。這就是探究事物的根本道理,也是科學研究的起始階段。
9. 論治病之難
治病一道,言之易而行之難。撮而言之,其難有五:人之病也,醫者能知而病者疑,其難一。病者信而醫者不知,其難二。奇病怪疾,不載於書,其難三。醫有發明之心得,公布於眾而眾不信,其難四。醫生能知,病者亦信,而不善於調養,其難五。
白話文:
論治病之難
醫治疾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總而言之,困難之處有五:病人有病,醫生能診斷出來,但病人卻懷疑醫生的診斷,這是第一個難處。病人相信醫生,但醫生卻不知道病因,這是第二個難處。遇到奇奇怪怪的疾病,醫書上沒有記載,這是第三個難處。醫生有新的發現和心得,公布出來卻不被大家相信,這是第四個難處。醫生診斷正確,病人也相信,但病人自己不善於保養調養身體,這是第五個難處。
10. 治病用法之步趨
治病用法,當以《本、內》二經為主體,以《傷寒》、《金匱》為參考,始協正軌。若專崇一家,或僅貫串數家,未有不偏者也。他家僅可為佐證耳。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況取法於下,而又下者乎。學者用法,當步趨正軌以行,神而明之,自無難症。若泥守他家,一遇未經論及之症,則束手無策矣。
後世之醫,往往心無見地,僅持二三湯頭,出而問世,乃執方而覓病,非對症而立方也。無所謂難症不難症。遑論乎步趨,如肯博採群書,有暇並對於《本、內》二經,時加尋繹,即步趨也。藉曰《內經》難解,《本經》藥少,則無步趨矣。
白話文:
治病方法,應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參考《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才能走上正軌。如果只專注一家醫書,或者只參考幾家醫書,就難免會有偏差。其他醫書只能作為輔助參考。即使學習最高的標準,也只能達到中等水平,何況學習低劣的醫書,結果又會更差呢?學習者使用醫術,應該循序漸進地按照正確方法實踐,深入理解,就能沒有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如果墨守成規地依賴其他醫書,一旦遇到書中未曾記載的疾病,就會束手無策。
後世的醫生,往往缺乏獨到的見解,只掌握兩三種處方就出來行醫,是拿着方子去找病人,而不是根據病情制定處方。根本就沒有什麼疑難雜症之分。更不用說循序漸進了,如果願意廣泛閱讀醫書,有時間深入研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時常去探究理解,就是循序漸進的方法。如果藉口《內經》難懂,《本經》藥物少,那就無法循序漸進了。
11. 論中西醫
西醫每謂中醫不精外科,中醫又謂西醫不精內科,皆自棄之語。中醫果精,何曾不善治外科。西醫果精,又何曾不善治內科。法分中西,理實一貫,必強分界限以定瑕瑜,豈非執一之見乎?
白話文:
論中西醫
西醫常常說中醫不精通外科手術,中醫也說西醫不精通內科疾病,這些都是自我貶低的話。如果中醫真的精通,怎麼會不擅長治療外科疾病呢?如果西醫真的精通,怎麼會不擅長治療內科疾病呢?醫學方法雖然分為中醫和西醫,但其根本原理其實是相通的。非要強行劃分界限來比較優劣,豈不是一種偏執的看法?
世人近為生計所迫,業中醫者日多。道理不明,脈臟不達,所在皆是,無怪西醫曬之。但西醫未諳中醫之理,每謂中醫不知臟腑之部位及作用。豈知《內經》靈蘭秘典論部位及作用,較西醫尤細。中醫又謂西醫輕視人命,不知內科,尤為可笑。蓋西醫經數千年之研究,若無真實學識,其道何能行於我國?中醫著作,歷數千年之久,成於諸聖之苦心,若無真實道理,亦豈能傳至今日。
乃西醫日見進益,中醫日見衰微,人命存亡,爭此一線,何忍坐視,現在講解醫書,願與有志之士,重興我道。聽講諸子,對於中醫復興,責任綦重,好自為之可也。茲將所講書目,另行編訂如下:(一)、《素問》。(二)、《靈樞》。(三)、《本草經》。(四)、《脈經》。
(五)、《難經》。(六)、《藥性賦》。(七)、《甲乙經》。(八)、《中藏經》。(九)、《傷寒論》。(十)、《金匱要略》。
白話文:
論中西醫
現在很多人為了生計而從事中醫,但他們對中醫理論和臟腑經絡並不了解,導致中醫在許多方面都做得不好,難怪西醫會輕視中醫。然而,西醫也不了解中醫的道理,常常認為中醫不懂臟腑的部位和功能。其實,《內經》中關於臟腑部位和功能的描述,比西醫的更為詳細。中醫也認為西醫輕視性命,不懂內科,這是可笑的。西醫經過數千年的研究,如果沒有真實的學識,怎麼能在中國通行呢?而中醫典籍,也歷經數千年,是歷代醫學家辛勤努力的成果,如果沒有真實的道理,又怎麼能流傳至今呢?
但是,現在西醫越來越進步,中醫卻越來越衰落,人命的存亡,就在這之間,我們怎能坐視不管呢?我現在講解醫書,希望和有志之士一起,復興中醫。各位聽講者,對於中醫的復興負有重大責任,務必好好努力。以下是將要講解的醫書:一、《素問》;二、《靈樞》;三、《本草經》;四、《脈經》;五、《難經》;六、《藥性賦》;七、《甲乙經》;八、《中藏經》;九、《傷寒論》;十、《金匱要略》。
12. 《內經》成於何代作於何人當就文字推定
《內經》中「九州」及「閹者」等句,皆二帝三王以後之歷史,足證非黃帝時書,可斷言也。但有謂系秦漢方士所作者,引例固詳,亦難盡言。試就經文以定時代,實兼三時代之文字而有之。其文體之古奧也,言簡意該,與左傳、四子相伯仲,是可斷為列國時文。其文詞之偶涉誇張也,與古奧句法判然不同,逼肖秦漢時人之口吻,是可斷為秦漢時文。
其篇名所定,與《中藏經》筆調相同,詞采所流,與三國文作法無異,是又可斷為三國時文。在三時代之醫聖,列國則有和緩,秦漢則有仲景,三國則有華佗。全經文字岐異,筆墨非出一手,故觀於文字之深老,知著作者為和緩,觀於語意之鋪張,知潤色者為仲景,觀於標題遣詞之工雅,知成書者為華佗。
白話文:
《內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從文字推測來看,並非黃帝時期所作。書中提到「九州」、「閹者」等詞語,都是夏商周三代之後才有的歷史名詞,足以證明它不是黃帝時代的著作。雖然有人認為是秦漢時期的方士所作,但論證雖然詳盡,卻難以完全說服人。
從經文本身來看,它的文字風格融合了三個時代的特點。其古奧簡潔的文風,與《左傳》及先秦諸子散文風格相當,可以斷定為戰國時期的文字。然而,經文中偶爾出現的誇張語氣和句法,卻與古奧的風格迥然不同,更接近秦漢時期的語言風格,因此也可斷定為秦漢時期的文字。
此外,《內經》的篇名設定和《中藏經》的風格類似,其辭藻風格也與三國時期的文獻相似,因此也可斷定為三國時期的文字。戰國時期有醫聖扁鵲,秦漢時期有張仲景,三國時期有華佗。全書文字風格多樣,顯然非出自一人之手。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扁鵲是主要作者,張仲景潤色完善了部分內容,而華佗則完成了全書的編纂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