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8)

1. 外症為熱毒所聚其腐也何以反由血寒

蓋熱則血行而內消,必不腐矣。其腐也,因患處雖熱,他處在在梗塞,則熱為寒搏而不通,故腐而生膿。膿則熱隨血行,他處亦溫,不膿則熱入於內,患處亦寒,所以膿者易療,不膿難已。至於治法,欲其膿則補之,欲其消(有可消之希望時),則大涼大降可也。迨膿去後,病雖愈,氣必傷。

故外症以能食為順,雖參耆並用,而君藥之二花卻不可少。[二花即銀花。〕

白話文:

外在症狀是熱毒聚集腐敗的結果,為什麼反而會因為血液寒冷而產生呢?

這是因為,如果單純是熱症,血液會循環暢通,內部就不會腐敗。之所以會腐敗,是因為雖然患處發熱,但身體其他部位卻處於阻塞狀態,熱氣受到寒邪的阻礙而無法流通,所以才會腐敗化膿。化膿之後,熱氣隨著血液循環,其他部位也會溫暖起來;如果不化膿,熱氣就會進入體內,患處反而會變冷。所以,化膿的病症比較容易治療,不化膿的則比較棘手。

至於治療方法,如果希望它化膿,就要補益身體;如果(有化解的可能)希望它消退,就可以使用大寒大降的方法。膿消之後,雖然病癒,但元氣必定受損。

所以,外傷的治療要以患者能進食為佳。雖然可以使用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但金銀花這味藥卻不可或缺。

2. 婦科胎前產後之用藥

近治甲乙兩婦症,一則胎前用苦寒,產後亦用苦寒;一則胎前用大涼,產後用溫行。所以異者,蓋產後用藥,一視胎前而定,苦寒品為普通產後所大忌,貿然投之,敗象立見。甲婦小產,原系濕熱裹胎,幾不能認其有胎,周氣血皆為濕熱所傷,其病在母不在子,乃子為母傷之症,故始終用苦寒也。

乙婦乃胎熱爍血之症,其病在子不在母,故母反為涼血所傷,以致血行不暢,痛連腰脊,且胎前為母子俱不能保之險症,血分因虛而瘀,故治法先涼而後溫。

再乙婦症極難治,即俗稱抱子勞。在守成法者,不知害人多少。依症胎前寡食,由受孕至臨盆,無一日安適。產後先寒,乃陰未大傷,陽亦尚固,惟血為胎前涼藥之餘毒耳,回陽即可止病。若產後仍熱,則是陰分大傷,陽氣外竄,施以大救陰之法,不過十活六七。蓋產後寒易治,熱難為也。

白話文:

婦科胎前產後之用藥

兩個婦女的病症治療方法不同,一個婦女懷孕前和產後都用苦寒藥物;另一個婦女懷孕前用大涼藥物,產後則用溫和的藥物來促進氣血運行。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產後用藥不能完全照搬孕前用藥,苦寒藥物是產後的大忌,貿然使用,就會立刻出現不良反應。

第一個婦人小產,是因為濕熱困阻於胎兒,幾乎無法察覺有胎象,氣血都受濕熱損傷,病根在母親而不是胎兒,是胎兒因母親受損而受影響,所以始終使用苦寒藥物治療。

第二個婦人則是胎熱灼傷血液的症狀,病根在胎兒而非母親,所以母親反而因涼血藥物而受損,導致血液運行不暢,疼痛連及腰脊,而且懷孕前就面臨母子俱危的險境,血分因虛弱而瘀滯,所以治療方法先用涼藥,再用溫藥。

第二個婦女的病症非常難治,俗稱「抱子勞」。那些墨守成規的醫生,不知害死了多少人。這個婦人懷孕期間,從受孕到臨盆,沒有一天舒適自在。產後先感到寒冷,是因為陰氣未受很大損傷,陽氣也還比較充足,只是血分仍受到孕期涼藥的毒副作用影響,回陽即可止住病症。如果產後仍然發熱,那就是陰氣受損嚴重,陽氣外泄,就要採取大補陰氣的方法治療,大概只能治好六七成。因為產後畏寒比較容易治療,而發熱則很難處理。

3. 論抱子勞

孕婦無勞症,倘將入勞,則不成胎,理最明顯,醫者不察、以寒能凝血、能下胎。遇胎熱症,不敢投涼劑,以致多亡,因是美其名曰抱子勞。症之初來,先嗽後喘,脈弦數而搏指。醫者認為血虛,投以歸、耆,不應。又疑為肺寒,投以麻、蘇。胎熱之人,受此熱劑,未有不母子俱亡者。

間有醫者或見及此,雖用涼藥,亦必佐以歸、芎,仍不敢投重劑。杯水車薪,胡能有濟?故有一二特出者,敢以重劑相投,乃病者見而卻走,親友聞之咋舌。即有服藥見愈者,或作醫案以傳世,後人不但不信,反曰著者欺人。吾從前遇此症甚多,竟無一人按法服藥,以致未曾救活一人,良可慨也。

醫生臨症,遇症如遇敵,用藥如用兵,膽宜大,心宜小,識宜明,行宜慎。君臣佐使,絲毫不可亂。量數輕重,分釐不可差。常見醫者用成版湯頭,藥品不敢易一字,而分量反意為增減,一劑不效,則改方針。二劑不效,則曰變症,或囑另延他醫。噫!涼熱雜投,藥誤病劇,雖有良醫,弗可為也已!

白話文:

孕婦沒有勞累的症狀還好,如果開始勞累,就會導致胎兒無法成形,道理非常明顯。有些醫生不懂這個道理,認為寒能凝血、導致流產,遇到胎兒有熱症,就不敢用寒涼的藥物,結果導致許多孕婦死亡,於是便美其名曰「抱子勞」。

這種病一開始,先咳嗽後氣喘,脈象弦數有力。醫生誤以為是血虛,就用當歸、黃耆,卻沒有效果;又懷疑是肺寒,就用麻黃、蘇葉。但胎兒本身有熱的病人,服用這些溫熱的藥物,沒有不導致母子雙亡的。

有些醫生雖然意識到這一點,使用涼藥時,也一定會加入當歸、川芎,但又不敢用重劑,治標不治本,怎麼可能見效?因此,有一些特別勇敢的醫生,敢用重劑治療,結果病人嚇得跑了,家屬也嚇得說不出話來。就算有服用藥物後痊癒的案例,寫成醫案流傳後世,後人也不相信,反而說寫醫案的人在欺騙人。

我以前遇到這種病症很多次,卻沒有一個病人按照正確方法服用藥物,所以從未救活過一個人,實在令人惋惜!

醫生看病就像遇到敵人,用藥就像用兵,膽子要大,心思要細,判斷要準確,行動要謹慎。藥物配伍的君、臣、佐、使,絲毫都不能錯亂;藥物的劑量輕重,一點都不能差。很多醫生用現成的方劑,藥物不敢更改一個字,卻隨意增減藥量,一劑藥沒效,就改變治療方向;兩劑藥沒效,就說是病情變化了,或者建議另請醫生。唉!寒涼溫熱的藥物混雜使用,藥物用錯病情加重,即使是有經驗的好醫生,也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