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7)
慈濟醫話(卷一) (7)
1. 肝氣病之治法
肝氣之為病,皆由急怒而得。其始也,治之甚易,涼肝即已。何者?肝為陰中陽而能生火,急氣之來,肝液暴發而不藏血,則疾作而熱生,其因肝氣成痼疾者,皆為溫肝藥所誤也。必也肝為寒侵,或寒水為疾,母伐其子,方能適用溫肝藥。
白話文:
肝氣病的治療方法,都是因為急怒而引起的。初期治療很容易,只要涼肝就能好轉。這是因為肝臟在陰中屬陽,能生火,急怒時,肝液暴發,不能藏血,就會生病發熱。那些肝氣變成慢性病的,都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溫肝藥造成的。只有當肝臟受寒侵襲,或寒水導致疾病,母臟(腎)損傷子臟(肝)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溫肝藥。
2. 木剋土病之治法
肝氣每於食後病胃者,木剋土也。此疾立方,其標為胃,當以小枳實清胃為君;其本在肝,當以膽草涼肝為臣;作嘔必有瘀血,當以桃仁泥為佐;木土為疾,肺必不宣,大腸亦必有滯,當以軍炭為使,開下行之路,再以川樸佐君而行胃滯,以石斛佐臣而鎮肝,以白茅根佐佐而生新,以通草佐使而使清濁異路,此配方之梗概也。
肝病為本,胃病為標,似應以涼肝之藥為君,乃以清胃之藥為君者,治病宜先治標也。標之為病既甚,不清其標,難治其本。惟治本時不必顧標,治標時必兼顧本。不顧本而徒治標,標無日見輕。蓋標本關係綦切,必俟標痊而始治本,此為必無之事。但病既有標本,不先稍理其標,則正氣易敗耳。
白話文:
肝氣常常在飯後導致胃部疾病,這是木剋土造成的。治療這個病,立刻用藥,症狀在胃,應該用少量枳實清胃做為主藥;根本原因在肝,應該用膽草清肝火做為輔藥;如果作嘔,一定有瘀血,應該用桃仁泥做為佐藥;木土相剋導致疾病,肺部氣機一定不通暢,大腸也一定有阻塞,應該用軍炭做為使藥,打開向下排泄的通道,再用川樸輔助主藥來治療胃脹,用石斛輔助輔藥來鎮肝,用白茅根輔助佐藥來促進新陳代謝,用通草輔助使藥讓清濁之物分道揚鑣,這是處方的大致框架。
肝病是根本,胃病是表象,似乎應該以清肝的藥物為主藥,卻用清胃的藥物為主藥,這是因為治療疾病應該先治標。表象的病症已經很嚴重,不清除表象的病症,就難以治療根本原因。只有在治療根本原因的時候,不必考慮表象;治療表象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根本原因。不顧根本原因而只治療表象,表象的病症就不會減輕。因為表象和根本的關係非常密切,必須等到表象痊癒後才能治療根本原因,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但是疾病既有表象和根本,不先稍微處理表象,正氣就容易衰敗。
3. 停食作燒之治法
此不分標本之病也。宜以生軍為君而降滯,以薄荷為臣而退燒,以枳殼為佐而清胃,以木通為使而逐水,並分生軍之勞,而使生軍專利於降滯。
某君謂食留胃脘,停而未消,似先以消化為是,用楂炭、穀芽、膍胵之屬為宜。倘積已下趨,非降不下,然後用軍為妥云云,是說亦有見地,但本草皆以軍為霸品,而因不敢用軍,致病人失下而死者,不知凡幾,吾用藥幾於無方無軍,從未有傷脾胃者,此層與某君用法稍有不同。
白話文:
停食作燒之治法
這類疾病不分標本虛實。應該用生薑作為主要藥物以消導停滯,用薄荷作為輔助藥物以退燒,用枳殼作為佐藥以清胃,用木通作為使藥以利水,這樣就能分擔生薑的功效,讓生薑專注於消導停滯。
有人認為食物停留在胃脘,尚未消化,似乎應該先用消食藥物,如山楂炭、穀芽、神曲等較為合適。如果積滯已經向下運行,單靠消食藥物無法解決,那就應該使用生薑了。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本草書中都記載生薑藥性峻猛,因此很多人不敢用,結果導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例子不勝枚舉。我用藥幾乎不用或很少用生薑,從未出現損傷脾胃的情況,這點與上述觀點略有不同。
4. 內有熱外為寒搏忌用白虎湯
此症必腹痛作燒,先宜用清涼活血之法。如燒退痛減,小便赤,可不用熱藥。如燒退而痛不減,唇不甚焦,便清,可用溫藥逐寒。如痛稍減,心不煩,唇不焦,便仍清,可再與之。如一劑痛大減,而心煩、唇焦、思涼,則不可再與,仍宜用清涼活血法,而稍佐溫平。及小便赤,陽已大回,可重用清涼,切不可佐溫平,寒者亦如之。
一發之失,生死立判。心不可不細,膽不可不大,但非慧心人不易領會。
白話文:
這類症狀必定伴隨腹部灼燒般的疼痛,一開始應該使用清熱涼血的方法治療。如果燒退疼痛減輕,小便顏色發紅,就可以不用溫熱的藥物。如果燒退但疼痛沒有減輕,嘴唇不是很乾燥,大便稀溏,可以用溫和的藥物驅寒。如果疼痛略微減輕,心不煩躁,嘴唇不乾燥,大便仍然稀溏,可以再次服用溫藥。如果服用一劑藥後疼痛大幅減輕,但出現心煩、嘴唇乾燥、想喝涼水的情況,就不要再繼續服用溫藥,應該重新使用清熱涼血的方法,並稍微添加一些溫和平和的藥物。如果小便顏色發紅,陽氣已經恢復不少,可以再次使用清熱涼血的藥物,絕對不能再添加溫和平和的藥物,寒症也是同樣的處理方法。
一次用藥失誤,就可能決定生死。醫生必須細心謹慎,膽大心細,但只有聰明睿智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5. 內有寒外為熱搏先用清涼之理
此症如用溫散法,反將外熱蕩起。寒因熱搏,熱愈蕩,寒愈不得外宣矣,故宜先清熱,熱去寒宣,方可施法。此症醫得其法,斷無加重之理。有如凍柿,以溫水浸之,頃刻即化。以新沸澆之,外皮雖溫,內凍愈堅。緣四周過熱,不特寒不易宣,反為熱迫而內結矣。是時浸以涼水,待冰凌外宣,再沃以熱水,則渙然冰釋,物理可借證也。
白話文:
這類症狀,如果用溫熱散寒的方法,反而會讓外在的熱氣更盛。因為寒邪和熱邪互相搏鬥,熱邪愈加旺盛,寒邪就更無法向外發散。所以應該先清熱,熱邪去除後,寒邪才能宣洩,才能再施以其他治療方法。只要方法得當,這種症狀絕對不會加重。就像凍柿子,用溫水浸泡,很快就會融化;但如果用滾燙的開水澆,雖然外皮變溫暖了,裡面的冰卻更結實了。因為四周過熱,不僅寒邪不易發散,反而被熱氣逼迫而更加凝結。此時應該先用涼水浸泡,等到表面的冰化了,再用溫水泡,就能徹底融化。這個物理現象可以做為參考。
6. 今日外科症多由濕毒熱結所致然往往用大涼則陷里用溫補則易已其故安在
大陰症豈溫補所能奏效。蓋外科除大陽宜涼,大陰宜熱外,余多得之於肝脾,或由悶郁,或由厚味,使熱毒聚於一處,然後入腑則甚,入臟則死。故於症之初起,先降毒,後護心。又因熱聚一處,血液不為氣行,則血必寒,寒必腐,故次宜生新補氣。
白話文:
今日許多外科疾病都是因為濕邪、毒邪和熱邪鬱結而引起的,但是往往使用寒涼的藥物會導致病情加重,而使用溫補的藥物又容易讓病情複發,這是為什麼呢?
陰虛的症狀,單靠溫補的方法是無法奏效的。因為外科疾病,除了太陽經型宜用寒涼藥物治療,太陰經型宜用溫熱藥物治療以外,其他大多數情況都與肝脾功能失調有關,可能是因為情志鬱結,可能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導致熱毒聚集在一處,然後侵入腑臟就病情加重,侵入臟器就會危及生命。所以,在疾病初期,應該先清除毒邪,再保護心臟。而且,由於熱邪聚集在一處,氣血運行受阻,血液就會變冷,寒邪就會導致腐敗,所以接下來應該要滋生新血,補益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