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6)

1. 發燒有陰陽虛實之不同

勞病午後發燒,為陰虛陽盛。午前發燒,為陽虛陰盛。同一發燒,何以有陰陽虛實之不同?蓋病者身寒為有餘,身熱為不足,此無早晚、無春秋之通例也。但午後為陰,故陰盛陽衰則平。若陰不能代陽而陽自為用,則午後發燒。午前為陽,故陽稍盛陰稍衰則平。若陽不能代陰而陽外走,則午前發燒。

白話文:

發燒有陰陽虛實的不同

勞累導致的午後發燒,屬於陰虛陽盛;上午發燒,則屬於陽虛陰盛。同樣都是發燒,為什麼會有陰陽虛實的區別呢?因為生病時,身體發冷代表陽氣有餘,身體發熱代表陽氣不足,這是不分早晚、不分季節的普遍規律。但是,午後屬陰,陰盛則陽衰,若陰氣無法代替陽氣運作,而陽氣自行活動,就會導致午後發燒。上午屬陽,陽氣略盛則陰氣略衰,若陽氣無法代替陰氣運作,而陽氣外泄,就會導致上午發燒。

2. 論痧疹

痧疹病以汗為順,表之似為正法。何以今日表之則陷里?下之或飲冰水則汗出也?蓋表之而溫散以發汗,則邪火內熾,津液以傷,汗源既竭,五內如焚,所以陷里而變症蜂起也。若下之則熱由便泄,陰液自復,裡氣通,而表氣和也。或飲以冰水,濟其焚而救其陰,則熱去陰復,汗源乃充,故汗自易出也。

白話文:

痧疹的病症,順利痊癒的關鍵在於發汗,表邪的處理似乎是正確的方法。為什麼現在處理表邪反而會導致邪氣入侵內裡?為什麼瀉下或喝冰水反而會出汗呢?這是因為,只處理表邪而用溫熱的方法發汗,會導致體內的邪火更旺盛,津液受損,汗液來源枯竭,五臟六腑如同火燒一般,所以邪氣才會入侵內裡,並產生各種併發症。如果瀉下,則體內的熱氣會隨著大便排出,陰液自然恢復,內裡的氣機通暢,表面的氣機也就和順了。或者喝冰水,可以緩解內裡的灼熱,補充陰液,那麼熱邪消除,陰液恢復,汗液來源充足,汗水自然就容易排出。

3. 舌脫殼痧出而人反死

舌藍,邪入厥陰也。白痧,肺為病也。舌藍而脫殼,木剋土,脾將敗也。痧由白而紅,火爍金,肺將絕也。

白話文:

舌頭發紫,是邪氣入侵厥陰經的表現。白色的痧,是肺部有病的徵兆。舌頭發紫且脫皮,木克土,脾臟將要衰敗。痧點由白轉紅,火克金,肺臟將要衰竭。

4. 溫病痧疹有時不思涼反思熱

熱氣團結而未走,故似寒,然非大熱不能團結,即大熱似寒之理也。當於唇焦、便赤辨之。此症又名代陰。代陽是寒症,代陰是熱症。戴陽目紅面赤,唇紅而潤,不渴,氣粗而不蒸,便白,非重用附子、肉桂不可。

白話文:

溫病中的痧疹,有時雖然患者不想要喝涼的,卻反而需要思考是不是熱證。這是因為體內的熱邪凝聚尚未散開,所以症狀看起來像寒證,但如果没有很大的熱邪,也不可能凝聚成這樣,這就是大熱反而表現似寒的道理。應該從嘴唇乾焦、大便赤紅等症狀來辨別。這種病症也稱為「代陰」。「代陽」是寒證,「代陰」是熱證。「代陽」的患者眼睛發紅、臉色發紅、嘴唇紅潤、不口渴、呼吸粗重但不覺得燥熱、大便顏色白,這種情況必須大量使用附子、肉桂等溫陽藥物才能治療。

5. 論濕熱

濕熱之症生於脾,走大腸為痢,走小腸為淋,走子宮為帶,走皮膚為腫、為泡,病情以此四種為多。治法,君藥以黃連、黃苓,燥濕而清熱。走大腸者佐地榆,走小腸者佐瞿麥,走子宮者佐白芍,走皮膚者佐蟬衣、荊芥、地膚子,大致如是。再氣虛者加白朮為使,血虛者加黃耆為使。

用法既不可自作聰明,又不可膠執成法。他如走於腎而腿腫,深入脾而為疸等症,治法亦甚多,如能認症變法,自然目無全牛。

白話文:

濕熱的病症源於脾臟,流注到大腸則成痢疾,流注到小腸則成淋症,流注到子宮則成帶下病,流注到皮膚則成腫脹或起泡,這四種情況最為常見。治療方法是,主藥用黃連、黃芩,以燥濕清熱。若濕熱流注到大腸(痢疾),則輔以地榆;流注到小腸(淋症),則輔以瞿麥;流注到子宮(帶下病),則輔以白芍;流注到皮膚(腫脹起泡),則輔以蟬衣、荊芥、地膚子,大致如此。如果病人同時氣虛,則加白朮為輔藥;如果病人同時血虛,則加黃耆為輔藥。

用藥方法既不能自行臆斷,也不能死板地遵循古方。此外,濕熱還可能流注到腎臟而導致腿腫,深入脾臟而導致黃疸等症狀,其治療方法也很多。如果能夠辨證施治,就能夠靈活運用,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