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9)

1. 註解醫書以《內經》為最難

古今醫書夥矣,或以《易、禮》二經而講醫,或以子集而講醫,等而下之,或論方、或論藥、或論形骸,議論紛如。彼此聚訟,是非不免互見矣。若嚴格取之,求其醫理精確不磨者,厥惟《本、內、難》三經,尤以《內經》為精深而難解。

白話文:

過去到現在的醫學書籍很多,有的以《易經》、《禮記》這兩部經書來講醫學,有的以儒家典籍來講醫學,依此類推,有的討論藥方,有的討論藥物,有的討論人體結構,大家議論紛紛。大家互相辯論,難免對錯參半。如果嚴格地審查,想要找到醫理精確無誤的著作,只有《素問》、《靈樞》、《難經》這三部經書,尤其是《內經》,最為精深而難以理解。

後世學者,或法長沙,或學河間,次之或取景岳,或宗洄溪,或讀修園,鮮不為一家言所束縛,即有一二志趣遠大者,亦不過專攻《本經》,或究心《難經》,緣前人於《本、難》二經,不無精確之註解也。

白話文:

後世的醫家,有的尊崇長沙派,有的學習河間派,其次是取法嶽景派,或者信奉洄溪派,或者研讀修園派,很難得有不受某一家學說束縛的。即使有志向遠大的醫家,也不過是專攻《本經》,或者專研《難經》,因為前人對於《本經》與《難經》這兩部經典,都有精闢的註解。

惟《內經》一書,注者雖近百家,大半依樣葫蘆,陳陳相因,絕少獨抒心得,能發前人所未發者,吾輩何人,敢持高議?但於仔肩所寄,不敢不勉,擬於《內經》,從事註解,竭千慮一得之愚,避影響模糊之誚,俾數千年發揮未盡之學理,或放一線光明焉。道無終秘,願與同志共勉之。

白話文:

《內經》這本書,雖然有將近一百種註解,但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重複前人的說法,很少有人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能夠發展前人未曾發表的觀點。我們這些人,哪敢妄自尊大,發表高談闊論呢?但是我們承擔了醫學的重任,不能不勉力而為。準備對《內經》進行註解,竭盡全力,只求有一點獨到的見解,避免模糊不清的非議,讓傳承數千年的學術理論發揮尚未完全的功效,或者能為其添上一絲光彩。醫道沒有終極奧祕,希望與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

2. 註解《內經》宜博於參考

吾講《內經》,並不甚精,因於《易》、《禮》二經,不過略知大概耳。大凡講書材料,首在串文及取捨各家注。吾輩欲精注《內經》,亦宜先串文,次看各家注,再細究《易》、《禮》之奧,再旁參《老子》、《關尹子》、《抱朴子》、《孫子》諸著作,然後下筆注《內經》,自較以《甲乙經》注《內經》之啟玄子為佳。吾不過為識途老馬,若拘執吾之所講亦非正確,蓋七七八八之數,不以《易》講,不透。

宮商角徵羽之音,發於喉、舌、唇、齒、鼻,與臟之關聯,不以《禮》講不透,此吾所短,希諸子有以濟吾。

白話文:

我講解《黃帝內經》,並不十分精通,因為對於《易經》、《禮記》兩部經典,也只是略知一二。一般來說,講解書籍,首先要串聯文章脈絡,並取捨各家註釋。我們想要精準地註解《黃帝內經》,也應該先串聯文章,再參考各家註釋,接著深入探究《易經》、《禮記》的奧妙,並旁徵博引《老子》、《關尹子》、《抱朴子》、《孫子》等著作,然後才能下筆註解《黃帝內經》,如此一來,自然會比僅憑《甲乙經》來註解《黃帝內經》的啟玄子更勝一籌。我不過是識途老馬,若一味拘泥於我的講解,也不一定正確,因為很多道理,如果不以《易經》來講解,就難以透徹明白。

宮商角徵羽五音,發自喉、舌、唇、齒、鼻,與五臟的關係,如果不以《禮記》來講解,也難以透徹明白。這些都是我的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能以您的見解來幫助我。

3. 註解《內經》宜求真是

著書一節,不可謂古人遺法,不敢輕易一字,亦不可藐視古人,不加思索,隨意竄改。自來注《內經》各家,王病在不改,李病在擅改,高、吳二家雖較善,然亦犯王、李之病。即我所講,我見為是,未必人以為是。即人以為是,亦不過暫定為是。設有人將我之理駁倒,另有較長之理,則彼是而我非。又有人將彼之理駁倒,更有較長之理,則彼非而此人是矣。

白話文:

在寫書的這一方面,不能說古代人留下的方法已經過時,我不敢輕易改變一個字;也不能輕視古代人,不經過思考就隨意竄改。自古以來,注釋《內經》的學者,有人犯了不改動的毛病,有人犯了擅自改動的毛病;高、吳兩家的注釋雖然比較好,但也犯了不改動和擅自改動的毛病。即使是我自己的講解,我認為是對的,也不一定是別人認為正確的。即使別人認為是正確的,也不過是暫時確定它是正確的。如果有人能駁倒我的道理,提出更好的道理,那麼對方的道理就是對的,我的道理就是錯的。又如果有人能駁倒對方的道理,提出更完美的道理,那麼對方的道理就是錯的,此人的道理就是對的。

4. 論《新內經》

前有人以《新內經》送閱,考其內容,不過翻譯西書,亂駁古籍,將中國數千年古聖先賢,概以方士二字,一筆抹煞,多見其不知量而已。

5. 改脾為厥陰心包為太陰之主張

脾為厥陰及厥陰為樞,此吾個人之主張也。厥陰為樞之理,前曾論及。茲再述脾為厥陰之理。古說脾肺屬太陰,心腎屬少陰,肝與心包屬厥陰,究之土生金,太陰之脾肺,二者乃相生也。水剋火,少陰之心腎,二者乃相剋也。至厥陰之肝與心包,生克皆所不居,二者乃不相干也。

白話文:

脾臟屬於厥陰,而厥陰是關鍵,這是我的個人主張。厥陰是關鍵的道理,前面已經討論過。現在再來說明脾臟屬於厥陰的道理。古書上說脾臟和肺臟屬於太陰,心臟和腎臟屬於少陰,肝臟和心包屬於厥陰。仔細探究,土生金,所以太陰的脾臟和肺臟是相生的。水克火,所以少陰的心臟和腎臟是相剋的。至於厥陰的肝臟和心包,既不生也不克,二者互相不相關。

各陰配合之關係,參伍錯綜,似無定例可循。何如?以肝脾屬厥陰,則為木剋土。以肺及心包屬太陰,則為相火剋金。再加以少陰心腎之水剋火,是手足三陰,皆取義於相剋而相成,其說較為整齊劃一乎。惟是《內經》三陰,由陰陽互助之理而成,鐵案天然,無法可以駁倒,吾之杜撰,雖有具體之理由,姑存一說可也。

白話文:

各種陰經之間的聯繫複雜交錯,似乎沒有固定的規律可循。例如:

  • 肝和脾屬於厥陰,肝屬木克脾屬土。
  • 肺和心包屬太陰,心包屬火克肺屬金。
  • 再加上少陰的心腎屬水克火,因此手足三陰經都取義於相剋相成的原理,這個說法相對比較統一。

不過,《內經》的三陰是由陰陽相生相剋的原理形成的,這是鐵一般的法則,無法反駁。我的推論雖然有具體的理由,但也只是姑且一說而已。

6. 間臟與不間臟

五臟有病,母子相傳,為間臟,即間其所勝之臟,而傳於所生之臟也。五臟次序,肝傳脾而心間之,心傳肺而脾間之,脾傳腎而肺間之,肺傳肝而腎間之,腎傳心而肝間之。例如肝病,脾則肝所勝之臟,心則肝所生之臟也,肝因為心所間,不傳於脾而傳於心,是為間臟,其氣相生,雖病亦輕而易愈。若肝不為心所間,而傳於所勝之脾,以木剋土,是為不間臟,其氣相殘,有病必甚而難治。

白話文:

當五臟有疾病時,疾病會在母臟和子臟之間傳遞,稱為「間臟」。所謂「間臟」,是指病邪會間接傳遞到母臟的勝剋臟,再傳遞到子臟。

五臟的順序是:肝傳給脾,而心介於其中;心傳給肺,而脾介於其中;脾傳給腎,而肺介於其中;肺傳給肝,而腎介於其中;腎傳給心,而肝介於其中。

例如:如果肝臟有病,脾臟就是肝臟的勝剋臟,而心臟就是肝臟的子臟。由於肝臟受到心臟的影響,因此疾病不會傳遞到脾臟,而是傳遞到心臟,這就是「間臟」。由於心肝相生,所以即使生病也會較輕微且容易痊癒。

如果肝臟沒有受到心臟的影響,卻傳遞到其勝剋臟脾臟,由於木剋土,這被稱為「不間臟」。由於木土相剋,因此疾病必定嚴重且難以治療。

7. 心之部位與脈氣

《難經》云:呼出心肺,心主呼。其系從肺,因肺在左,心亦必在右,乃就部位言也。《內經·脈要精微論》云:左外以候心,是言寸左以候心,乃就脈氣言也。兩說各有所指,似相左而實相成。

白話文:

《難經》說:呼氣來自心肺,心臟主導呼氣。心的脈絡連接著肺,因為肺在左邊,所以心臟必定在右邊,這是根據部位來說的。《內經·脈要精微論》說:寸脈在左邊可以反映心臟的狀況,這是根據脈氣來說的。這兩種說法各有指涉,乍看之下似乎矛盾,但實際上是相輔相成。

8. 心包脈之部位

心包上通於目,下達於腎,既通腎,定在右尺也。左為脈之起處,腎居下,為天一生水,故居左尺。水生木,故肝居左關。木生火,故心居左寸。火生相火,故心包居右尺。相火生土,故脾居右關。土生金,故肺居右寸。就五行言,心包亦應在右尺也。惟《內經·脈要精微論》云:內以候膻中(膻中為心包別名)。

所謂候膻中為左寸者,乃火將生相火之象,由左寸生右尺,非謂心包之脈在左寸也。

白話文:

心包向上與眼睛相通,向下與腎臟相連。既然與腎臟相通,就應該定位在右手尺脈。左手側是脈絡的起始位置,腎臟位於下方,是五行中水氣的源頭,所以位於左手尺脈。水生木,所以肝臟位於左手關脈。木生火,所以心臟位於左手寸脈。火生相火,所以心包位於右手尺脈。相火生土,所以脾臟位於右手關脈。土生金,所以肺臟位於右手寸脈。從五行來說,心包也應該在右手尺脈。但《內經·脈要精微論》說:內部可以通過尺脈來觀察膻中(膻中是心包的別名)。

9. 腎志恐

腎主藏,其脈下達於足及睪丸,上通心包,由肝至目而止於手。惟其主藏而通目,故目觸怪象而搖其藏,此恐之所由生也。

白話文:

腎臟是儲藏精氣的主要器官,它的經脈從腳到睪丸,向上連通心包,經由肝臟,最後到達眼睛,在手上終止。由於腎臟主藏精氣,同時與眼睛相通,所以眼睛看到奇怪的景象會影響腎臟,這就是恐懼產生的原因。

10. 論三焦

論三焦非繪圖不易瞭解。茲繪縱斷面圖如下:□。四線皆池膜,統名三焦。兩直線即等於圓形中空之油膜,此膜外貼筋骨,通腠理,內連臟腑。兩橫線為兩圓形薄片之油膜,即膈膜也。上層油膜,居心肺之下,下層油膜居肝之下,腎之上。上線之上為上脘,兩旁直線為上焦。

白話文:

要了解三焦的構造,光用文字很難說明清楚。現在用縱斷面的繪圖來表現(見圖示)。

圖中四條線條都是油質的薄膜,統稱為三焦。兩條豎線就像圓形中空的油膜,這個膜在外貼附著筋骨,通達皮肉之間的空隙,在內連接著臟腑。兩條橫線是兩片圓形的薄油膜,也就是膈膜。上層的油膜,位置在心肺之下;下層的油膜,位置在肝臟之下、腎臟之上。上線以上的部位稱為「上脘」,兩側的豎線部位稱為「上焦」。

上線之下為中脘,兩旁直線為中焦。下線之下,為下脘。兩旁直線為下焦。三焦小孔甚多,便於輸運,具輸送水分,運化精微之功能。間有大孔十數,以絡臟腑之孔,為往來相通之引線。總之,三焦形如竹筒,中隔二節,不過為玲瓏體耳。

白話文:

上線以下的部分是中脘,兩側的直線是中焦。下線以下的部分是下脘,兩側的直線是下焦。三焦佈滿了許多小孔,便於輸運,具有輸送水分、運化精微物質的功能。其間有十幾個大孔,與臟腑的孔相通,作為往來相通的引線。總之,三焦的形狀像竹筒,中間隔開兩節,但卻是中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