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10)

1. 論胃氣

或問胃氣有無之關係?曰:凡病重嘔逆,或脈澀而現真脈者,其結果必死。蓋人賴水穀以生,胃為水穀之海,更賴脾之液,肺之氣,以化五穀也。若胃因病耗而蒸乾,則脾液必不能達,肺氣亦難輸送,嘔逆繼作,不能消化水穀,分布各臟矣。夫氣率血行,肺因胃干而失能力,則氣敗不能率血,故脈澀。

白話文:

有人問胃氣跟生死的關係,回答的人說:凡是患了重病,會嘔吐,或者脈搏微弱而呈現出「真脈」,最後一定會死亡。因為人依靠食物和水才能生存,胃是食物和水的倉庫,胃的運作還需要脾臟的津液和肺臟的氣,才能把食物消化吸收。如果胃因為生病而消耗殆盡,那麼脾臟的津液就無法到達胃,肺臟的氣也難以輸布,嘔吐接連發生,食物和水無法消化吸收,也無法分配到各個臟腑。氣血相隨,肺臟因為胃氣衰弱而喪失功用,氣就會衰敗,無法帶動血液運行,所以脈搏微弱。

2. 論脈之潤澀

或問人謂脈有餘則生,不足則死,其信然乎?曰:然。滑潤之脈即有餘,枯澀之脈即不足,如雀啄、屋漏等脈,皆枯澀而失滑潤者,故弦脈必如尋長竿歷貫珠,方為平脈,極形容脈之滑潤也。

白話文:

有人問,有人說脈搏旺盛的人會活著,脈搏衰弱的人會死去,這話是真的嗎?

回答說:是的。脈搏滑潤的人,脈搏旺盛;脈搏枯澀的人,脈搏衰弱。像「雀啄脈」、「屋漏脈」這樣的脈象,都是枯澀而沒有滑潤的,所以「弦脈」一定要像用竹竿穿過一顆顆珠子一樣纔算平脈,這是形容脈搏極為滑潤。

3. 脈分五色之故及觀脈色之法

心生血,血色赤。肝藏血,血不甚流則青。脾統血,因流急而色淡,故黃。入肺尤淡,遂化為津,故白。腎受血而不流,故黑。總之血液本色屬赤,生色黃,因血流也。死色黑,因血滯也,色潤則流,色暗則滯,此五臟分五色之故也。至脈分五色,亦同此理,皆血之多少或流滯之關係而已。

白話文:

心臟產生血液,血液的顏色是紅色。肝臟儲存血液,如果血液流動不暢,就會發青。脾臟控制血液,由於血液流動較快,顏色較淡,所以呈現黃色。進入肺部後顏色更淡,最後轉化為津液,所以呈現白色。腎臟接受血液但不流動,所以呈現黑色。

總的來說,血液的本色是紅色,活著的血液呈黃色,這是由於血液流動引起的。死後的血液呈黑色,這是由於血液停滯引起的。血液顏色明亮代表流動,顏色暗淡代表停滯,這也是五臟分五色的原因。

脈象的五種顏色也是同理,都與血液的多少或流動情況有關。

脈為血府,真血行於筋內,血少當現白色,即淡紅色,因尚流通也。若不現白色,反現青色者,因血少筋空,寒乘虛而入,血為寒凝,故青,此為脫血。脈平為紅色,血多為紫色,血多而又為熱結,為黑色。隔膚觀脈,其色殊難指實,緣青白紅黑紫皆有青色,乃肉膚色也。凡觀脈色,當由青內求青白紅黑紫。

白話文:

脈象是觀察血液狀況的窗口。正常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呈現白色,也就是淡紅色,表明血液運行良好。如果脈象不呈白色,反而發青,這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血管空虛,寒邪乘虛而入,血液被寒邪凝滯,所以發青,這就是「脫血」。脈象平和的呈紅色,血液過多則呈紫色,如果血液過多且有熱鬱,脈象則呈黑色。隔著皮膚看脈象,顏色很難準確判斷,因為青白紅黑紫這些顏色都帶有青色,這是因為皮膚的顏色。在觀察脈象顏色時,要從青色中去尋找青白紅黑紫這些顏色。

言之易而觀之難,只可以詞藻形容之,如青而華潤者為平,華而青色淡者為白,華而青色深者為紫,華潤俱失,筋暴而青者為青,甚於青者為黑。

白話文:

說起來簡單,但實際觀察卻很難。只能用語言來形容,比如青色而有光澤的是平脈,青色淡而是有光澤的是白脈,青色深而有光澤的是紫脈,光澤與青色都沒有的是青脈,比青脈更深的是黑脈。

4. 論運氣

運氣之說不一。《內經》謂由正二月起,每兩個月為一運。《難經》則以冬至後第一甲子起運。世補齋又以立春日起運,彼此不同何也?曰:皆是也。學者研究運氣,當先知運氣二字作何解釋。運者五運,木火金水土也。氣者六氣,風暑燥濕寒熱也。簡言之,即陰陽也。推言之,五臟為陰以應運,六腑為陽以應氣。

白話文:

關於運氣的說法並不一致。《黃帝內經》說從正月、二月開始,每兩個月為一個運氣。《難經》則以冬至後第一個甲子日開始運氣。而世補齋則以立春日開始運氣。為什麼會產生這些不同的說法呢?回答是:這些說法都是對的。

學習者在研究運氣時,首先要知道「運氣」兩個字的含義。「運」是指五運,分別是木、火、金、水、土。「氣」是指六氣,分別是風、暑、燥、濕、寒、熱。簡言之,就是陰陽。深入探討,五臟為陰,以應對五運;六腑為陽,以應對六氣。

人身之陰陽,莫非天地之運氣也。是以就五臟言,則以立春說為是。就六腑言,則以冬至說為是。若推而廣之,就宇宙之紛紜萬象言,尤當以干支說為正。此《內經》所載,所以包括一切而靡遺也。

白話文:

人體的陰陽變化,源自於天地運行的氣息。因此,若論及五臟,以立春作為時序最為恰當。若論及六腑,則以冬至作為時序最為恰當。如果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宇宙萬物的變化,則以天干地支的觀念來理解最為正確。這正是《內經》一書中所記載的內容,涵蓋了所有事物,沒有絲毫遺漏。

5. 五行相生之中亦能相剋

五行相生相剋,各有定序。然相生之中,亦有相剋之理存焉,何者?木因火培而生,火因鑽木而生,土因火煉而生,金因土產而生,水因金化而生,此五行相生之概也。木見金而立斷,土見木而立分,水見土而立干,火見水而立熄,金見火而立化,此五行相剋之概也。伊古以來,人之宮室、衣服、飲食、器皿諸項,無不本於天然生克之力,以運用而不窮。

白話文:

五行之間相生相剋,各有其固定的順序。然而在相生之中,也存在相剋的道理。這是為什麼呢?

木頭因為火的烘烤而生長,火因摩擦木頭而產生,泥土因火的鍛煉而生成,金屬因泥土而生成,水因金屬的冷卻而生成。這是五行相生的概況。

木頭遇到金屬就會被砍斷,泥土遇到木頭就會被分解,水遇到泥土就會被吸收,火遇到水就會熄滅,金屬遇到火就會融化。這是五行相剋的概況。

從古至今,人類的房屋、服飾、飲食、器皿等物品,無不基於自然界的生剋規律而加以運用,從而取之不盡。

但細推之,相生之中,亦能相剋,藉收相制相成之功。如木能生火,然以柴遇火而木成灰。火能生土,然以土滅火而火即熄。土能生金,然以金為鏟而土自分。金能生水,然以金置水而金立炸。水能生木,然以木滲水而水自干。是以五行雖妙,運用在人,不可執一而論。如經典所謂子奪母,母奪子,未嘗非是理也。

白話文:

仔細推敲,相生之中也包含相剋,藉此相剋相成的原理來運用。例如:木能生火,但柴火遇到了火,木頭就會化為灰燼。火能生土,但土遇到了火,火就會被撲滅。土能生金,但金子做成鏟子,土就會被挖開。金能生水,但金子放到水裡,金子就會融化。水能生木,但木頭吸水後,水就會蒸發。因此,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雖然奧妙,但運用在人身上時,不能一概而論。就像經典中所說的「子奪母,母奪子」,這也是一個道理。

然此理雖圓,作為疑案則可。若著為正解,恐鈍根人反無軌道可循,故此理吾初不欲言,又不能終於不言,讀者會通其意可也。

白話文:

即使這個道理很完美,作為猜疑的案情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它寫成正確的答案,恐怕理解力差的人反而不知道規範是什麼,所以這個道理我原本不想說,但又不能一直不說,讀者能夠融會貫通它的意思就可以。

6. 論人之強弱

人之強弱,不在身體之胖瘦,而在精神之盛衰。精神活潑,是瘦亦強。精神頹喪,雖胖亦弱,故斷人壯弱,不能以肌膚肥瘠論。

白話文:

一個人的強壯或虛弱,不在於身體的胖或瘦,而在於精神的旺盛或衰落。精神旺盛,就算瘦也強壯。精神萎靡,即使胖也不強壯。因此,判斷一個人的強壯或虛弱,不能根據肌肉和皮膚的肥厚或瘦削來判斷。

7. 論婦科

醫者於婦科之症,動渭難於男科。此論吾殊不解。治病之要,但觀人之稟賦何如、病症何如,以判難易,無老少男婦一也。婦人隱疾,不過陰挺、陰癢、帶濁等症而已。余若經事、胎產諸症,雖變幻百端,若以標論,固莫知病所由來,試推其本,仍不過臟腑虛實,氣血寒熱之分,有以致之耳。

白話文:

對於醫者認為婦科疾病比男性疾病難以治療的說法,我不太認同。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觀察病人的體質和症狀,以此判斷疾病的難易程度,男性和女性並無差異。婦科疾病大多是陰道疼痛、瘙癢、白帶混濁等問題。至於月經和懷孕等症狀,雖然變化多端,但如果從根本上來看,仍然是臟腑虛實、氣血寒熱不調所造成的。

8. 論幼科

幼科只要分清寒熱虛實,便無死於藥者。醫者動謂幼科為難,吾疑其未明望、聞、問、切之理耳。

9. 論病傳之分類

《內經》所論之傳病,有順傳,有逆傳,有不順不逆之傳(標本病傳篇之病,忽表忽里,忽順忽逆是也)。有表裡相傳者,有父子相傳者。或以日計,或以月計,或以季計,或以年計。其不同者,因病而各異。故《內經》分篇,一篇是一篇之病,篇篇絕不相同。每篇之標題,最關重要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討論的疾病傳播,有順向傳播,有逆向傳播,有既不順向也不逆向的傳播(就像標本病傳篇所說的疾病,時而表證時而裡證,時而順向時而逆向)。有表證傳至裡證的,有表證傳至裡證的。有些疾病可能以天為單位傳播,有些以月為單位,有些以季為單位,有些以年為單位。不同的疾病具備不同的特徵。因此,《黃帝內經》將疾病分篇,每篇只討論一種疾病,各篇之間的內容完全不同。每篇的標題非常重要。

所謂以季以年計者,內傷症急則以季計,如勞病是。緩則以年計,如雜勞偏枯,肝氣瘋癰等類是。偏枯不過十二年,瘋癰不過六十年。

白話文:

所謂根據時間長短來判斷病症的嚴重程度:

  • 內傷病症如果比較急,則以幾個月來估算,例如過度勞累。
  • 如果比較緩慢,則以幾年來估算,例如長期勞累導致的身體偏枯、肝氣鬱結導致的瘋狂和癰瘡等。
  • 身體偏枯一般不會超過十二年,瘋狂和癰瘡一般不會超過六十年。

10. 風濕之理

欲求風濕之理,先求熱濕之理。水因熱蒸,能外達汗,則無濕矣。其釀為濕者,因氣蘊結過深,不能外達,則為濕熱。是時寒邪深客,化熱為寒,則為濕寒。汗欲出時,遇風蕩而化汗為濕,蘊於皮膚,則為風濕。是以寒濕、熱濕在裡,風濕在表。例如壁前置火爐,上置釜而盛水,水因熱蒸,化氣升騰,以蓋覆之,蓋必濕,此熱濕之理。

白話文:

想要了解風濕病的原理,首先要了解熱濕病的原理。

水由於熱氣蒸發,可以通過汗液排出體外,這樣就沒有濕氣了。濕氣的形成原因是氣血鬱結過深,無法排出體外,就會形成濕熱。這時,寒邪深入體內,將熱氣轉化為寒氣,就會形成濕寒。

當汗液快要排出時,遇到風吹襲,就會將汗液轉化為濕氣,蘊藏在皮膚內,就會形成風濕。所以說,寒濕、熱濕在體內,風濕在體表。

比如在牆壁前放一個火爐,上面放一個鍋盛水,水由於熱氣蒸發,化為水蒸氣上升,用蓋子蓋上,蓋子一定會濕,這就是熱濕的原理。

置濕蓋於嚴寒處,蓋必凍,此寒濕之理。設無蓋而有風,氣因風蕩,侵及於壁,壁必濕,此風濕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