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10)

1. 處方宜洞明醫理

論脈、論病、論藥皆易,獨配方則難。不知醫理,則不能配方。不能配方,萬不可讀湯頭。蓋配方以專治某病尚易,因病而隨證配方甚難,必具有因病配方之能力,然後始可讀湯頭,藉資參考。設不能因病配方,據讀湯頭,以古方加減為法則,勢必不肯潛心深造,流入粗工也。

白話文:

處方宜洞明醫理

診斷脈象、判斷病症、選擇藥物都相對容易,唯獨處方配伍最困難。不懂醫理,就無法正確配伍藥方。無法正確配伍藥方,就絕對不能只讀熟方劑(湯頭)。因為配藥專治某種特定疾病還算容易,但根據病情和症狀而靈活配伍藥物則非常困難。必須具備根據病情配方的能力,才能開始研讀經典方劑,藉此參考學習。如果不能根據病情自行配伍藥方,只依賴研讀經典方劑,以古方加減為方法,那必然不肯潛心鑽研,最終只能成為粗劣的醫生。

2. 治病不宜膠執成法

治病須法由我定。若膠執成法,欲適合今病,何異削足適履。如春忌疏散而喜涼下,設病真傷寒,豈可下乎?秋喜疏散而忌涼下,設遇內熱症,豈可散乎?立方以治病為的,不厭重複。如百人同病瘟,則同用一方,而視病之輕重,體之強弱,略予增減之,雖治百人可也。如陰陽交爭,病雖在於一人,而今日陽盛則助陰,明日陽敗則又須助陽。

隨病更方,並非矛盾,雖一人而兼用數方亦可也。醫者不察,往往得一方以為奇珍,無論何症,皆用一方,誤矣。矯其弊者,又或自詡飽學,不問病之何屬,但易人即易方。此人病瘟而用涼,彼人病瘟而用熱,矜奇立異,皆不明理之工也。

白話文:

治病不能死板地套用固定方法。治療疾病,方法應該根據病情靈活制定。如果死板地套用既定的方法,想讓它適合目前的病情,就好比削足適履一樣荒謬。例如,春天忌諱疏散解表,反而喜歡寒涼瀉下之法;但如果病人真的是傷寒,怎麼能下瀉呢?秋天喜歡疏散解表,卻忌諱寒涼瀉下;但如果遇到內熱的病症,怎麼能只疏散而不清熱呢?

處方治療疾病才是根本目的,重複用藥並不可怕。比如一百個人同時患瘟疫,就可以用同一個方子,只是根據病情的輕重和患者體質的強弱,略微增減藥量即可,這樣治療一百個人也是可以的。比如陰陽失衡的疾病,即使只治一個人,今天陽氣盛則需滋陰,明天陽氣衰敗則又需要助陽。

根據病情不斷調整處方,這並不是矛盾的,即使一個人,也可以同時使用好幾個方子。醫生如果不仔細觀察,往往得到一個方子就當作珍寶,不論什麼病症都用這個方子,這是錯誤的。糾正這種弊端的醫生,又或者自詡學識淵博,不問病人屬何種病症,只換病人就換方子。這個人患瘟疫用寒涼之法,那個人患瘟疫用溫熱之法,這些人為了標新立異,都是不懂道理的庸醫。

3. 治病不宜專決於脈

治病之法,先察色音,後察二便,詢其所苦,問其所欲,然後取決於脈,則十得八九矣。若自作聰明,僅以脈斷,未有不貽誤者。緣病之所生,多由於風,風脈未有不浮者。如吐而頭痛,項強,便難,脈浮,則宜降。不吐而頭痛,項強,便利,脈浮,則宜散。同一浮象,而輕入則散,深入則降,緣頭痛則太陽病,吐則太陽陽明俱病。仲景著作,誠大觀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方法,應先觀察病人的面色、聲音,再觀察大小便的情況,詢問病人的痛苦之處,以及其喜好,然後再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情,這樣就能診斷正確。如果自以為聰明,只憑脈象就下判斷,那就一定會出錯。因為疾病的產生,大多是因為風寒所致,而風寒的脈象必定是浮脈。例如,病人嘔吐、頭痛、頸項僵硬、大便秘結,脈象浮,則應採用瀉下之法。若病人不嘔吐,但頭痛、頸項僵硬、大便通暢,脈象浮,則應採用疏散之法。同樣是浮脈,輕微的浮脈應採用疏散的方法治療,深入的浮脈則應採用瀉下法治療,這是因為頭痛屬於太陽經病變,嘔吐則屬於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病變。張仲景的著作,真是博大精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