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7)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7)

1. 虛實

虛虛氣虛,陽猶內伏,故為合症,得生。虛症氣實,陽華外露,陽將脫,故為反症,必死。虛實指正氣而言,蓋歷邪而傷氣,氣在內受邪克而虛。是邪正相搏之時,及邪勝而深入,陽敗而外竄,反實,故死,即外強中乾之理也。

白話文:

虛症若氣虛,陽氣仍在體內潛伏,這屬於病情相符的表現,可以治癒。但若虛症卻氣實,陽氣外洩,陽氣將要脫離身體,這是病情相反的表現,必定死亡。虛實指的是正氣,因為外邪侵犯而損傷正氣,正氣在內部受到邪氣的侵犯而虛弱。這是邪氣與正氣搏鬥的時候,邪氣佔上風深入體內,陽氣衰敗而外散,反而表現出實證的現象,所以會死亡,這就是外強中乾的道理。

2. 生陽死陰不治之理

心肺在呼吸為陽,在臟亦為陽。陽氣將竭,則陽中之真陰始消。肝腎在呼吸為陰,在臟亦為陰。陰氣將竭,則陰中之真陽始露,故死陰生陽皆不治。

白話文:

心肺負責呼吸,屬陽;作為臟器,也屬陽。陽氣將盡時,陽氣中的真陰才會開始消逝。肝腎負責呼吸時屬陰,作為臟器也屬陰。陰氣將盡時,陰氣中的真陽才會開始顯露。因此,無論是因陰氣耗盡而導致的「死陰」,還是因陽氣耗盡而導致的「生陽」,都是無法治療的。

3. 內傷病難痊之理

人之患病,多由自失檢點。飲食能養人,亦能病人。飲食過量,易滯於腸胃,則腸胃垢生,內蘊邪熱,外感寒涼,病因以生。有謂內傷由勞累而得者,不知勞累能活筋骨,壯肌肉,不能病人。故農家少疾病,多壽考。內傷雖關七情,約之則二,曰欲、曰鬱而已。欲則傷腎,鬱則傷肝,水不濟金,木以剋土,則病成焉。

內傷本可治,便以欲字已難去,郁字尤難去。欲字尚可勉強使之去,郁字斷非涵養不能去,是以內傷多難痊。

白話文:

人體生病,大多是因為自己不注意保養。飲食可以滋養人體,也可以讓人生病。飲食過量,容易停滯在腸胃,就會導致腸胃污垢堆積,內蘊邪熱,再加上外感寒邪,疾病就這樣產生了。有人認為內傷是因勞累所致,其實不知道適當的勞動能使筋骨強健,肌肉發達,並不會讓人生病。所以農民很少生病,而且長壽。內傷雖然與七情有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慾望和鬱悶。慾望過度會傷腎,鬱悶過度會傷肝,腎水不能滋養心金,肝木克制脾土,疾病就這樣形成了。

內傷本是可以治療的,但「慾」這個字就難以去除,「鬱」這個字更是難以去除。「慾」尚且可以勉強克服,「鬱」卻非得靠修養才能去除,所以內傷大多難以痊癒。

4. 痓與痙之別

痓乃陰陽俱虛,火邪內灼,急而為痓。痓抽搐後,筋不舒,故筋先抽而後痛。痙乃濕邪內蘊,蒸筋作痛,痛而筋動作抽,故筋先痛而後抽。

白話文:

痓和痙的區別:

痓是因為陰陽兩虛,體內虛火灼傷,突然發作抽搐。痓發作抽搐後,肌肉僵硬不舒展,所以先抽搐後疼痛。痙則是由於體內濕邪鬱積,蒸騰肌肉導致疼痛,疼痛後肌肉才會抽搐,所以先疼痛後抽搐。

5. 嘔之分別

嘔而有物曰吐。嘔而無物曰乾嘔。欲嘔不能分乾溼,嗢嗢然如有物欲嘔曰欲嘔。鬱郁然膈不舒而欲嘔曰喜嘔。悶悶然氣不暢欲嘔而未嘔曰善嘔。

白話文:

嘔吐分幾種情況:吐出東西的稱為「吐」;嘔吐卻沒有東西吐出來的稱為「乾嘔」;想吐卻吐不出來,感覺喉嚨裡好像有東西卡著的,稱為「欲嘔」;胸膈鬱悶不舒服,想吐的稱為「喜嘔」;感覺胸口悶悶的,氣不順暢,想吐但還沒吐出來的稱為「善嘔」。

6. 喘之分別

問陽明厥喘,因入經入臟而判生死,入經入臟,從何知之?曰:大喘則知其入經,似喘而汗出如油,則知其入臟。蓋熱蓄於胃,使各腑失其升降之能,胃之熱復上蒸於肺,致濁氣與肺氣相爭,故大喘。及熱入肺,則肺焦枯,欲大喘而肺已傷,其呼吸必不便,故似喘。肺傷太過,精華外走,故汗出如油。

白話文:

喘息的區分:

陽明經的急促喘息,要根據是否累及經絡和臟腑來判斷生死。如何知道喘息是否累及經絡和臟腑呢?如果喘息非常劇烈,就知道它已經影響到經絡;如果看起來像是喘息,卻伴隨像油一樣的汗出,就知道它已經影響到臟腑了。這是因為胃部積聚了熱邪,導致各個腑臟失去正常的升降功能,胃部的熱邪又上蒸犯肺,造成濁氣與肺氣互相爭奪,所以出現劇烈喘息。等到熱邪入侵肺臟,肺就會變得乾燥枯竭,想劇烈喘息卻因為肺已經受損而呼吸困難,所以表現為似喘而非大喘。肺受損嚴重,精華外洩,所以汗出如油。

7. 泄之分別

問寒泄、熱泄、濕泄、滯泄之分。曰:分別之法不可拘定。一視口之渴否;二視溺之或短或長,或清或赤;三視腹之或脹或痛;四視脈之或弦或滑,或沉或緩,或數或遲。當得要領,再參以他證及日數,則分明矣。

白話文:

如何區分寒泄、熱泄、濕泄、滯泄呢?判斷的方法並非一成不變。首先觀察患者口渴與否;其次觀察小便的量,是多是少,顏色是清是濁;再次觀察腹部是否脹滿或疼痛;最後觀察脈象,是弦是滑,是沉是浮,是快是慢。掌握了這些要點,再參考其他症狀和病程天數,就能夠清楚地分辨了。

8. 論今春之病不發燒而脈沉細之故(甲子春)

去冬氣燥,蘊積臟腑。今春寒熱不定,又少風以應時。春既失風之宣發,則人受寒受熱,而無風可受,是以燥氣不得宣發而蒸金,故嗽症居多,次喉,次痧疹。因其不得宣發,故脈沉細而厥逆。治法:養陰清裡則生,溫散辛表則死。今春之症,雖脈沉細而厥逆,但口不渴即干,鼻雖流清涕,而目起矢,小便不赤即短,大便不燥即泄,皆火盛陰虛之象也。

白話文:

去年冬天乾燥,導致寒邪積聚在臟腑內。今年春天寒熱不定,又缺乏應時的和風。春天缺少風的疏通宣洩,人體便容易受寒受熱,而沒有風氣來調節,因此乾燥之氣無法宣發散熱,導致咳嗽的症狀很多,其次是喉嚨痛,再次是痧疹。由於氣機不得宣發,所以脈象沉細,並伴有厥逆現象。治療方法:滋養陰液,清理裡熱則能痊癒;溫和散寒,辛溫解表則會加重病情。今年春天這種症狀,雖然脈象沉細且厥逆,但患者不口渴或口乾不甚,鼻子雖然流清涕,但眼睛卻紅腫疼痛,小便顏色不紅或量少,大便不乾或溏泄,這些都是陰虛火旺的表現。

9. 胃脅串痛大便不燥口不渴之治法(甲子春)

現在時症,以胃脅串痛,大便不燥,口不渴者居多。此乃寒熱相搏,肝陽氣逆之故,治法宜用厚朴、杷葉、蘆根、鬱金、香附、莪朮、姜皮、軍炭、豆蔻、石斛、蓁艽、代赭石等品。忌用二冬、鮮生地、鮮石斛、元參、生軍等品。

白話文:

目前常見的症狀是胃部和脅肋部疼痛,大便正常,不口渴。這是寒熱之邪互相搏結,肝臟陽氣逆亂所致。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厚朴、枇杷葉、蘆根、鬱金、香附、莪朮、薑皮、炙甘草、豆蔻、石斛、防風、代赭石等藥材。忌用寒涼藥物,例如二冬(冬花、冬桑葉)、鮮生地黃、鮮石斛、玄參、生甘草等。

10. 少陽司天之病症及治法(甲子夏)

現交夏令,人皆以為少陰司天,不知今春無雨而寒,陽氣未得發越。春既未得發越,夏必發越。又因春寒而火氣內閉,其發越者必火也。少陰本宜暑熱而主靜,若火氣發越,則司天者為少陽,非少陰矣。少陽為三焦與膽,三焦為決瀆之官,人必貪飲,霍亂必應時而起,法宜香薷飲。膽為中正之官,人必患耳聾,頭昏,法宜白虎湯,佐清解。

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厥陰為肝與心包。人必多熱病,及卒然昏倒。熱病,法宜大涼養陰。卒然昏倒,法宜香竄開竅之品。按本季病之治法,以清解為主,香竄次之,陰柔又次之,陰柔除熱病外,不可妄投。以鮮生地佐滑石,或鮮石斛均尚可用。至二冬、元參等品,均宜慎之。又此病預防法,宜常服益元散。

白話文:

現在是交接夏季的時節,大家都以為是少陰主氣候,卻不知道今年春天缺乏雨水又寒冷,陽氣沒有充分舒發。春天陽氣沒有舒發,夏天就一定會大力舒發。而且因為春天寒冷,導致火氣內斂,等到舒發時,必定是火熱之氣。少陰本來應該在暑熱時節主導氣候而保持靜止,如果火氣舒發,那麼主氣候的便是少陽,而不是少陰了。少陽主宰三焦和膽經,三焦是排泄的器官,人就會貪飲,霍亂就會應時而發,治療方法要用香薷飲。膽經主管中正之氣,人就會患上耳聾、頭昏,治療方法要用白虎湯,輔以清熱解毒的藥物。

少陽主氣候,那麼厥陰就在潛藏狀態,厥陰主宰肝經與心包經。人就會多患熱病,以及突然昏倒。熱病,治療方法要用大涼藥滋陰降火。突然昏倒,治療方法要用芳香辛竄的藥物開竅醒神。綜合本季度疾病的治療方法,以清熱解毒為主,芳香辛竄的藥物為輔,滋陰柔潤的藥物再次之,滋陰柔潤的藥物除了治療熱病之外,不可隨便使用。可以用鮮生地搭配滑石,或鮮石斛,這些都還可以考慮使用。至於二冬、玄參等藥物,都應該謹慎使用。此外,本季度疾病的預防方法,應該經常服用益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