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2)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2)
1. 學醫至上之法
學醫之士,取下法者,為讀《湯頭》。取中法者,為講《脈訣》。取上法者,為推求醫理。但皆不足為至上之法。至上者,醫理藥性,皆宜貫通,大小通澀之方,亦宜洞徹。蓋配方之制,非具以上學問,不能合宜。果於醫理、藥性、方制三者,統籌兼顧,化而為一,配成方劑,始臻妙境。此條言之甚易,行之維艱,希諸子力爭上游,醫道始昌。
白話文:
學醫至上之法
想成為優秀的醫生,只讀《傷寒論》之類的方劑書籍(下法),或只講解《脈經》等脈診書籍(中法),或是只鑽研醫理(上法),都算不上最高境界。真正的最高境界,是要融會貫通醫理、藥性,並且徹底掌握各種大小、寒熱溫涼的方劑。因為只有具備這些學問,才能根據病情合理地配伍藥方。 只有當醫理、藥性、方劑三者融為一體,才能配出精妙的藥方,達到醫術的最高境界。 這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困難,希望各位同仁都能努力追求更高的醫術境界,才能使醫道更加興盛。
2. 配方之法
配方之法,雖用藥不同,但易一、二味,則功用大差。例如理濕之用鮮生地佐滑石,若去滑石,則失理濕之能。如養陰之用生地、元參,若雜茯苓,則功用盡失。湯劑有僅用君藥一味為一劑者,有佐使配合至二十味為一劑者。今人以專用一味,不能收功,過十味則曰太雜。不問君臣佐使之理,僅隨意開藥七味或九味為一劑,而曰古方古法,吾不知其可也。
立方之道,為醫者所必須,然無真實學識,不能立嚴整之方。自來雜亂之方,固不可取,泥古之方,亦多誤事。立方宜先審病之標本,再嚴定君、臣、佐、使,俾藥與症針鋒相對,無懈可擊。是以嚴整之方,加減一味,增損一分,則效力全失。雖然欲於今時之醫界,求嚴整之醫方,殆幾希矣,諸子其精研詳究,自能出巧而成嚴整之方。
白話文:
配方之法,即使藥物不同,但只要加減一、兩種藥材,功效就會大相逕庭。例如,治療濕邪要用鮮生地搭配滑石,如果去掉滑石,就失去了治療濕邪的效果。又例如,滋陰要用生地、玄參,如果加入茯苓,功效就會完全喪失。湯藥有的只用君藥一種就成一劑,有的則佐使藥物配合,多達二十種藥材才成一劑。現在有些人只用一種藥材,就認為藥效不足,超過十種藥材又說太雜亂。他們不理解君、臣、佐、使的藥物配伍原理,隨便開七味或九味藥就成一劑,還自稱是古方古法,我實在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制定藥方的方法,是醫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但是沒有紮實的醫學知識,就無法制定出嚴謹精確的藥方。過去那些雜亂無章的藥方當然不可取,而死板地照搬古方,也常常會出錯。制定藥方應該先仔細判斷疾病的標本虛實,然後嚴格確定君、臣、佐、使藥物,使藥物與病症針鋒相對,沒有任何漏洞。因此,嚴謹精確的藥方,加減一種藥材,增減一點劑量,藥效就會完全消失。雖然現在醫界很難找到這樣的嚴謹藥方,但各位如果能深入研究,仔細探討,就能夠巧妙地制定出嚴謹精確的藥方。
3. 古無秘方
古人傳醫,有大道,無秘法。所謂秘者,皆後人矯揉造作,藉聳聽聞之語。即醫案各家,亦半出於造作,並非真相。吾講醫書,不敢謂宣傳奇秘,但亦堪信稍補醫界所不足。觀仲聖之方,對症下藥,意密法整,何等慎重,豈三五味至數十味藥之死方,徒事捃拾,不論症象,自詡不傳之秘者,所可同日語也?
白話文:
古無秘方
古人傳授醫術,有其根本大道,並無所謂的秘法。那些所謂的秘方,都是後人矯揉造作,故意誇大其詞,以吸引注意。即使是各家醫案,也有一半是杜撰的,並非真實情況。我講解醫書,不敢說宣揚什麼奇特的秘方,但是也希望能稍微彌補醫界的一些不足。看看仲景(張仲景)的方劑,對症下藥,用藥精準,考慮周全,何其慎重!那些隨便收集一些三五味到幾十味藥材,不論症狀,就自稱是秘不外傳的秘方的人,怎麼能與仲景相提並論呢?
4. 審症當察天時及病因
人於天氣亢旱之時,陰無不虧,熱無不盛,故看春病,宜先度春之燥潤,再度去冬之燥潤,然後查病因之為寒熱、表裡、虛實,以定用藥之標準。庶病者免死於藥。否則執一以行。差如毫釐,謬以千里矣。
人身之病,在經、在衛、在營、在腑、在臟,名目繁多,認症略疏,變象立起,雖有簡便之方,亦多旁途,此層不可不想一極正確、極簡便之法。蓋病類雖繁,不過陰陽而已,推之亦不過氣血而已,再推之,又不過寒熱虛實四大綱耳。只須有精密之審切,自少錯誤。
白話文:
審症當察天時及病因
春天看病,要先判斷春天和上個冬天的乾濕程度,再根據寒熱、表裡、虛實等病因,才能決定用藥標準,這樣才能避免病人因藥而死。否則,如果用藥方法稍有偏差,就會導致巨大的錯誤。
人體疾病涉及經絡、衛氣、營氣、腑臟等多個方面,病症繁多,如果辨證不清,病情變化迅速,即使有簡便的處方,也容易走彎路。因此,必須找到一種既準確又簡便的方法。其實,各種疾病歸根結底都屬於陰陽失衡,進一步分析就是氣血失調,再深入分析,也不過是寒熱虛實這四大綱要。只要仔細診察,就能減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