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1)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1)

1.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2. 論《本、內》二經

看書須要神化,既不可泥於書,又不可隨意駁。《本、內》二經,尤難理會。吾對此二書,寧可慢講,使多幾人明白,不敢粗粗過去。二書講畢,他書自易領會。

白話文:

學習醫書需要用心領悟,不能死板地拘泥於書本,也不能隨意地否定書中的內容。《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和《靈樞》兩部經典,尤其難以理解。我寧願講解得慢一些,讓更多人能夠明白,也不敢草率地略過。如果這兩本書講明白了,其他的醫書就容易理解了。

3. 學醫不可分門戶宜宗《本、內》二經

近日治病,有三大論:一、吐汗下之法;一、辛涼之法;一、理脾之法。主吐汗下者,謂邪中於人,不用斯法,邪無出路。主辛涼者,謂人賴陽氣而生,熱多寒少。既有寒,亦隨陽化熱,不用斯法,其源不清,邪焉得去。主理脾者,謂人以脾胃為主,脾胃壯,正氣自足,邪無由入;脾胃弱,正氣自虛,邪乘而入,故正氣虛者,邪氣盛,不用斯法,不能立本,邪何能除。三說皆理圓意暢,反使學者有一國三公之勢。

不知人之邪氣盛,亦能煎耗正氣,正氣虛,邪氣亦能乘之。內本無熱,初感風寒,亦不能遽投辛涼之劑。吐汗下創自仲聖,條理分明,立法嚴整,皆因病以施法,無臆度武斷之弊。辛涼創於二吳,然瑕瑜互見,已稍去仲聖之道。黃氏宗東垣,創理脾之法,執一之見,又在二吳之下。

然二吳及黃氏,亦頗各具隻眼,不失醫中之傑。但後之學仲聖及二吳、黃氏者,不能會通其義,強分三派,私立門戶,互相傾軋,醫道一落干丈。吾人論病,首當揣情度理,分寒熱虛實,不可以無情無理之門戶,自相束縛。敖吾主學醫由《本、內》入手,即斯意也。

白話文:

最近治療疾病,有三大療法:一是攻邪的吐瀉汗法;二是清熱的辛涼法;三是補益的理脾法。

使用吐瀉汗法,是因為邪氣入侵人體,如果不採取這種方法,邪氣就無處排出。使用辛涼法,是因為人體依靠陽氣生存,而熱盛寒少。即使有寒邪,也會隨著陽氣的轉化而化為熱邪,如果不採用這種方法,病邪的根源就無法清除,邪氣又怎能去除呢?使用理脾法,是因為人體以脾胃為根本,脾胃強健,正氣自然充沛,邪氣就無法入侵;脾胃虛弱,正氣就虛弱,邪氣乘虛而入,所以正氣虛弱的人,邪氣就盛,如果不採用這種方法,就無法鞏固根本,邪氣又怎能消除呢?這三種說法都非常合理,卻反而導致學習者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

然而,人體的邪氣盛,也能消耗正氣,正氣虛弱,邪氣也能乘虛而入。內在並無熱邪,初期感受風寒,也不能立即使用辛涼的藥物。吐瀉汗法始於張仲景,條理分明,立法嚴謹,都是根據病情施治,沒有臆斷武斷的弊端。辛涼法始於吳氏兄弟,但其中也存在不足,已經稍有偏離張仲景的精髓。黃氏(黃元禦)繼承李東垣的學說,創立了理脾法,但見解偏執,又不如吳氏兄弟。

然而,吳氏兄弟和黃氏,也各有其獨到之處,都是醫學領域的傑出人物。但是後人學習張仲景、吳氏兄弟和黃氏,卻不能融會貫通他們的精義,強行分為三派,各自樹立門戶,互相傾軋,醫術水平因此大幅下降。我們論斷疾病,首先應該仔細推敲病情,辨別寒熱虛實,不能被沒有道理的門戶之見所束縛。我主張學習醫術應該從《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入手,正是這個意思。

4. 學醫宜矯時弊

人身強弱不同,氣血運行,遲速自異。邪之中人,亦因有深淺,故病同而治異。若內傷之病,血氣自虧,非僅藥餌所能奏效。當用藥以調其已傷,兼自養而勿使再傷,庶足以起沉菏。今人治病,或深信藥力,或不信藥力,或輕重不免失宜,或出奇動思制勝,或束於書,或泥於忌,或貪功妄進,或膽小不進,雖皆小誤,實關身命,要為醫家所必忌。至學識僅限於湯頭,閱歷不能辨表裡,雖語此而弗明,更不足責矣。

故初學者教其入於正軌,升堂者教其進而入室。世俗種種之陋習,當掃而空之。查中醫以俗法為秘訣,向無開誠之討論,以傾軋為慣例,從無相助之大義。以上諸恥,希諸子引為己責以洗之,不特開醫學之光明,且益彰醫道之廣大。

白話文:

學醫宜矯時弊

每個人的身體強弱不同,氣血運行速度也各有差異。邪氣入侵人體的程度也有深淺之分,所以即使是相同的疾病,治療方法也可能不同。如果是內傷引起的疾病,氣血本身就已經虧損,單靠藥物治療並不能完全奏效。應該用藥物來調理已經受損的部分,同時注重自身保養,避免再次受傷,才能慢慢恢復健康。現在有些人治病,有的過度相信藥物的力量,有的則不相信藥物的效力,用藥輕重往往失當;有的追求奇特的療法,想快速奏效;有的拘泥於書本知識;有的盲目迷信禁忌;有的貪圖快速見效而冒進;有的膽小不敢積極治療。這些看似小小的錯誤,實際上都關係到病人的性命,是醫生必須避免的。如果學識只侷限於一些常用的藥方,臨床經驗又不足以辨別疾病的表裡症狀,即使說到這些道理也無法理解,更談不上責備了。

因此,初學者要引導他們走上正軌,學有所成者則要引導他們更深入地學習。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都應該徹底摒棄。現在中醫往往把一些民間偏方當作秘訣,從來沒有坦誠交流的討論,互相傾軋是常態,互相幫助的精神卻非常缺乏。以上這些可恥的現象,希望各位年輕醫生引以為戒,努力改正,不僅能開創醫學的光明未來,更能彰顯醫道的博大精深。

5. 學醫貴知新

學問不在駁人,而在翻新,吾講《內經》雖弗佳,無一句不從經文,無一句不按經旨。雖刪改者有之,杜撰者有之,要之非不尊經,不過翻新其義而已。《內經》除主要者,吾已發揮。其不主要者,待學醫諸子翻新,希留意。

白話文:

學醫貴知新

學習醫術不在於爭辯別人,而在於推陳出新。我講解《內經》,雖然講得不好,但每一句話都出自經文,每一句話都符合經文的本意。雖然有些地方做了刪改,有些地方有所闡述,但根本上並沒有不尊崇經典,只是在闡發新的意義而已。《內經》中主要的內容,我已經做了闡釋。那些不太重要的內容,就留待各位學習醫術的後輩們去發掘新的見解,希望你們多加留意。

6. 學醫之步驟

張君問本人學醫之步趨,是否有誤?曰:學由《本、內、難》三經入手,自異庸俗。仲聖之學,淵源在此。因證立方,法極正確,論症嚴整不紊,論方君臣不亂,允推正則。俗醫不達,非逾越法度之外,即泥守章句之中。君以數學推運氣,以病論方,雖未盡善,然亦足濟世。

君如好之,希共同討論。改革中醫,庶可放光明於世界,吾嘗論後人不知注書,僅知著書,以致真理晦沒,精粹蕩然,偽而亂真,貽人譏消,反疑古籍為方士之書,殊堪浩嘆。又其甚者,無交換學識之公心,有黨伐異同之私見,無怪醫道愈趨愈下也!

白話文:

學醫之步驟

張先生問我學習醫術的步驟是否正確,我說:學習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三本經典入手,這就與一般庸醫不同了。仲景(張仲景)的醫學,淵源就在這裡。根據病症擬定處方,方法非常正確,論述病症條理清晰,論述處方君臣藥物搭配不混亂,完全符合正統醫學規範。那些庸醫,不是超越法度,就是死板地拘泥於書本條文。先生您用數學推算氣運,根據病情制定處方,雖然還不夠完善,但也足以救治世人了。

如果您感興趣,希望我們能一起討論,改革中醫,讓它在世界上發光發熱。我經常感嘆後人不懂得註釋古籍,只知道著書立說,導致真理被埋沒,精華蕩然無存,以假亂真,被人嘲笑,反而懷疑古籍是方士的著作,實在令人惋嘆!更甚者,缺乏交流學問的公心,卻抱有排斥異己的私心,難怪醫道越來越衰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