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二 上篇) (7)
慈濟醫話(卷二 上篇) (7)
1. 五運圖
起運之法不一,以陰陽論,由冬至起。以氣候論,由立春起。以氣交論,由大寒起。三者各有所主,不容是此非彼。但以冬至起運之說為較長,由去年冬至(冬至陽生,故去年冬至為本年春之始),至本年立夏為角運。立夏至夏至為徵運。夏至至立秋為宮運。立秋至立冬為商運。
立冬至冬至為羽運。年凡五運,但五運初二三四終之序,隨年推移,非屬固定。例如丁壬之年,初角運,二徵運,三宮運,四商運,終羽運。戊癸之年,初徵運,二宮運,三商運,四羽運,終角運。甲乙之年,初宮運,二商運,三羽運,四角運,終徵運。乙庚之年,初商運,二羽運,三角運,四徵運,終宮運。
丙辛之年,初羽運,二角運,三徵運,四宮運,終商運。
或問除丁壬年外,餘年之角、徵、宮、商、羽五運,先後次序,不免倒置何也?曰:因司天在泉,間氣之不同,是以各異也。
六氣運行,甲子相乘,合而復離,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司天在泉,以六十為一大會,茲再揭六圖之一以明之,舉一反三,余皆例此。
太陽為坎而居水,寒氣應之則為寒,因太陽為寒,少陰當然為熱,坎離已定,寒熱已分,則陽明為燥,太陰為濕,少陽為火,厥陰為風,此陰陽合而復分之象也。假設少陰居南,則太陰居西南,厥陰居東南,陽明居北,則少陽居西北,太陽居東北。此離陰陽之本而言陰陽,故少陰居南,陽明居北,即《難經》旺水由少陽起,《傷寒》由太陽起之理也。
或問三陰三陽之司天,其初氣與四氣互有不同何也?曰:六氣起運,以三終定位,以初四為首,三陰三陽之比較,初氣四氣,互易其位,因以類求類也。故陽氣司天,則初氣起干司天左間,陰氣司天,則初氣起於在泉左間。
或問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皆木也。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皆君火也。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皆相火也。是太陰脾、足陽明胃皆土也。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皆金也。足太陽膀胱、是少陰腎皆水也。而論六經者,舍膽取肝,舍小腸取心,舍心包取三焦,舍胃取脾,舍肺取大腸,舍腎取膀胱何也?曰:以陰陽論,腑為陽,臟為陰,氣為陽,血為陰。
六腑中膽與小腸與胃,皆為化水穀之械,三焦則輸氣之機,大腸則通氣之府,膀胱則化氣之源也。三陽主氣,故舍膽、小腸、胃,取三焦、大腸、膀胱。六臟中心包與肺與腎,皆為布精輸血之臟,肝則藏血,心則生血,脾則統血也,三陰主血,故舍心包、肺、腎,取肝、心、脾。是以三焦、大腸、膀胱為氣之源,肝、心、脾為血之本。
或問司天在泉,以間氣推之固無疑,以生克推之似難通。少陽火司天,則其母厥陰木在泉。陽明金司天,則其所不勝少陰火在泉。太陽水司天,則其所不勝太陰土在泉。厥陰木司天,則其子少陽火在泉。少陰火司天,則其所勝陽明金在泉。太陰土司天,則其所勝太陽水在泉。
白話文:
五運圖
古代關於運行的理論並非單一標準,從陰陽角度看,以冬至為一年之始;從氣候角度看,以立春為一年之始;從氣的交替角度看,以大寒為一年之始。三種說法各有其道理,不能互相否定。但以冬至起算的說法較為普遍,從上一年冬至(冬至陽氣初生,故上一年冬至視為本年春季開始)到本年立夏為角運;立夏到夏至為徵運;夏至到立秋為宮運;立秋到立冬為商運;立冬到冬至為羽運。一年共五個運,但這五個運的順序會隨著年份不同而變化,並非固定不變。例如,丁壬年,依次為角、徵、宮、商、羽運;戊癸年,依次為徵、宮、商、羽、角運;甲乙年,依次為宮、商、羽、角、徵運;乙庚年,依次為商、羽、角、徵、宮運;丙辛年,依次為羽、角、徵、宮、商運。
有人問:除了丁壬年外,其他年份的角、徵、宮、商、羽五運的順序為何會顛倒?這是因為司天在泉,間氣不同,所以各有差異。
六氣運行,甲子相乘,互相結合又分離,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如同環狀無始無終。因此,司天在泉,以六十甲子為一個大周期,這裡只解說其中一個圖的運轉規律,其他的以此類推。
太陽屬坎卦,居於水中,寒氣相應則為寒;因為太陽屬寒,則少陰自然屬熱。坎離既已確定,寒熱已分,則陽明屬燥,太陰屬濕,少陽屬火,厥陰屬風,這是陰陽結合又分離的景象。假設少陰在南,則太陰在西南,厥陰在東南,陽明在北,少陽在西北,太陽在東北。這是從陰陽本性來論述陰陽的方位,所以少陰在南,陽明在北,這也符合《難經》中旺水由少陽開始,《傷寒論》中由太陽開始的道理。
有人問:三陰三陽的司天之氣,其初氣與四氣為何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六氣的運行,以三終之氣來確定位置,以初四之氣為首,三陰三陽的比較,初氣與四氣互換位置,是根據類推的原則。所以陽氣司天,初氣從干支司天左邊開始;陰氣司天,初氣從在泉左邊開始。
有人問:足厥陰肝、足少陽膽都屬木;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都屬君火;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都屬相火;太陰脾、足陽明胃都屬土;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都屬金;足太陽膀胱、少陰腎都屬水。但在論述六經的時候,卻捨棄膽而取肝,捨棄小腸而取心,捨棄心包而取三焦,捨棄胃而取脾,捨棄肺而取大腸,捨棄腎而取膀胱,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從陰陽角度看,腑屬陽,臟屬陰,氣屬陽,血屬陰。
六腑中膽、小腸、胃都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三焦是氣的運行通道,大腸是排氣的器官,膀胱是化氣的來源。三陽主氣,所以捨棄膽、小腸、胃,而取三焦、大腸、膀胱。六臟中,心包、肺、腎都參與精氣和血液的運行,肝藏血,心生血,脾統血。三陰主血,所以捨棄心包、肺、腎,而取肝、心、脾。因此,三焦、大腸、膀胱是氣的來源,肝、心、脾是血的根本。
有人問:司天在泉,以間氣推演沒有問題,但以生克關係推演好像不通。少陽火司天,則其母厥陰木在泉;陽明金司天,則其所不勝少陰火在泉;太陽水司天,則其所不勝太陰土在泉;厥陰木司天,則其子少陽火在泉;少陰火司天,則其所勝陽明金在泉;太陰土司天,則其所勝太陽水在泉。
有時是從子到母,有時是從母到子,有時是從所不勝到所勝,有時是從所勝到所不勝,情況為何如此不同?這是根據陽精下降,陰精上升的道理來推演的,這樣就都能理解了。陽氣下降必有樞紐,人體以少陽為樞紐,所以陽氣下降,最終回到其母,這就是子司天母在泉的道理。陰氣上升,如同竹筍破土而出(厥陰屬木,竹筍生長而出少陽火),這就是母司天子在泉的道理。
陽氣下降,陰氣必然侵犯它,這就是所勝司天,所不勝在泉的道理。陰氣上升,陽氣必然輔助它,這就是所不勝司天,所勝在泉的道理。
有人問:陰為何侵犯陽,陽為何輔助陰?從陰陽升降的觀點看,陰靜而易守,陽動而易散,這是其一。從陰陽內外的觀點看,陰生陽長,陰內守,陽外衛,陽都輔助陰,不僅僅是前面提到的太陽和陽明。即使陰氣偏盛,陽氣仍然在外保護,使陰氣得以內守。如果陽氣偏盛,陰氣則以靜制動,這是其二。因此,陽病見陰脈多死,陰病見陽脈多生。陰虛可以治療,陽虛難治,道理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