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4)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4)

1. 虛實

虛虛氣虛,陽猶內伏,故為合症,得生。虛症氣實,陽華外露,陽將脫,故為反症,必死。虛實指正氣而言,蓋歷邪而傷氣,氣在內受邪克而虛。是邪正相搏之時,及邪勝而深入,陽敗而外竄,反實,故死,即外強中乾之理也。

白話文:

氣虛時,陽氣仍潛藏於體內,因此屬於合症,能存活。虛證但氣實時,陽氣外露,陽氣將會耗盡,因此屬於反症,必定會死亡。虛實是指正氣而言,體內遭到邪氣侵害,導致氣虛,正邪交戰之時,一旦邪氣勝出並深入體內,陽氣敗壞而外竄,就會反實,所以死亡,這就是外強中乾的道理。

2. 生陽死陰不治之理

心肺在呼吸為陽,在臟亦為陽。陽氣將竭,則陽中之真陰始消。肝腎在呼吸為陰,在臟亦為陰。陰氣將竭,則陰中之真陽始露,故死陰生陽皆不治。

白話文:

在呼吸系統中,心臟和肺臟屬於陽性;在臟腑系統中,它們也屬於陽性。當陽氣將要耗盡時,陽性中的真陰才開始消退。肝臟和腎臟在呼吸系統中屬於陰性;在臟腑系統中,它們也屬於陰性。當陰氣將要耗盡時,陰性中的真陽才開始顯露出來。因此,完全陰性或完全陽性的人,都無法治癒。

3. 內傷病難痊之理

人之患病,多由自失檢點。飲食能養人,亦能病人。飲食過量,易滯於腸胃,則腸胃垢生,內蘊邪熱,外感寒涼,病因以生。有謂內傷由勞累而得者,不知勞累能活筋骨,壯肌肉,不能病人。故農家少疾病,多壽考。內傷雖關七情,約之則二,曰欲、曰鬱而已。欲則傷腎,鬱則傷肝,水不濟金,木以剋土,則病成焉。

白話文:

人的疾病發生,大多數是由於自己不注意保養。飲食可以滋養人,也能讓人生病。飲食過度,容易積滯在腸胃中,導致腸胃積垢,內部蘊藏邪熱,外部感受寒涼,病因就此產生。

有些人認為內傷是由於勞累造成的,殊不知勞累可以鍛鍊筋骨,強壯肌肉,並不會讓人生病。因此,農家很少生病,而且往往長壽。

內傷雖然與七情有關,但是歸納起來只有兩種,那就是「慾望」和「鬱悶」。慾望過度會傷及腎臟,鬱悶會傷及肝臟,水不能滋養金,木會剋制土,於是疾病就會產生。

內傷本可治,便以欲字已難去,郁字尤難去。欲字尚可勉強使之去,郁字斷非涵養不能去,是以內傷多難痊。

4. 痓與痙之別

痓乃陰陽俱虛,火邪內灼,急而為痓。痓抽搐後,筋不舒,故筋先抽而後痛。痙乃濕邪內蘊,蒸筋作痛,痛而筋動作抽,故筋先痛而後抽。

白話文:

抽搐是因為陰陽兩虛,內有火邪灼燒,急迫的火邪導致抽搐。抽搐後,經筋得不到舒展,所以先抽搐後疼痛。痙攣是因為濕邪內存,蒸灼經筋而疼痛,疼痛使得經筋動作抽搐,所以先疼痛後抽搐。

5. 嘔之分別

嘔而有物曰吐。嘔而無物曰乾嘔。欲嘔不能分乾溼,嗢嗢然如有物欲嘔曰欲嘔。鬱郁然膈不舒而欲嘔曰喜嘔。悶悶然氣不暢欲嘔而未嘔曰善嘔。

白話文:

嘔吐出東西的叫嘔吐。嘔吐不出東西的叫乾嘔。想要嘔吐但是分不清乾濕的,感覺像是喉嚨裡有東西要吐出來的那種,叫想要嘔吐。心口煩悶而不舒服,想要嘔吐的,叫喜嘔。胸悶氣不順,想要嘔吐但還沒吐出來的,叫善嘔。

6. 喘之分別

問陽明厥喘,因入經入臟而判生死,入經入臟,從何知之?曰:大喘則知其入經,似喘而汗出如油,則知其入臟。蓋熱蓄於胃,使各腑失其升降之能,胃之熱復上蒸於肺,致濁氣與肺氣相爭,故大喘。及熱入肺,則肺焦枯,欲大喘而肺已傷,其呼吸必不便,故似喘。肺傷太過,精華外走,故汗出如油。

白話文:

詢問陽明熱症的嚴重程度,如果病邪侵入經脈或臟器,如何判斷生死呢?

回答:如果病邪侵入經脈,患者會出現劇烈喘息;如果病邪侵入臟器,患者會出現似喘卻伴有油汗的特徵。

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在胃中,導致各臟腑升降失調。胃中的熱氣蒸上肺部,濁氣與肺氣發生爭鬥,所以導致劇烈喘息。熱邪進入肺部後,肺部會被燒灼枯萎,患者想要喘息卻因肺部受損而困難,所以只能出現似喘的表現。肺部受損過度,精華外洩,所以會出現油汗。

7. 泄之分別

問寒泄、熱泄、濕泄、滯泄之分。曰:分別之法不可拘定。一視口之渴否;二視溺之或短或長,或清或赤;三視腹之或脹或痛;四視脈之或弦或滑,或沉或緩,或數或遲。當得要領,再參以他證及日數,則分明矣。

白話文:

問:如何區分寒泄、熱泄、濕泄、滯泄?

答:區分的標準不能拘泥於某一種方法。應該:

  1. 觀察是否口渴;

  2. 觀察小便的量(短或長)和顏色(清或赤);

  3. 觀察腹部的狀況(脹或痛);

  4. 觀察脈象(弦或滑,沉或緩,數或遲)。

掌握這些要領,再結合其他症狀和發病時間,就能辨別清楚。

8. 論今春之病不發燒而脈沉細之故(甲子春)

去冬氣燥,蘊積臟腑。今春寒熱不定,又少風以應時。春既失風之宣發,則人受寒受熱,而無風可受,是以燥氣不得宣發而蒸金,故嗽症居多,次喉,次痧疹。因其不得宣發,故脈沉細而厥逆。治法:養陰清裡則生,溫散辛表則死。今春之症,雖脈沉細而厥逆,但口不渴即干,鼻雖流清涕,而目起矢,小便不赤即短,大便不燥即泄,皆火盛陰虛之象也。

白話文:

去年冬天氣候乾燥,傷害了臟腑。今年春天冷熱不定,而且風力不足,不符合季節規律。春天沒有風來幫助發散,人體受到寒熱的影響,卻無法藉由風來疏通,因此乾燥之氣無法宣發而聚集在肺部,導致咳嗽的症狀特別多,其次是喉嚨發炎和疹子。由於這些病症無法宣發,所以脈細而沉,出現暈厥的現象。治療方法:滋養陰液清熱利濕則能生機,溫散辛溫的藥物則會導致死亡。今年春天的症狀,雖然脈細沉而厥逆,但口不渴,卻感覺口乾;鼻子雖然流清鼻涕,但眼睛卻發紅;小便不太紅,卻短小;大便不太乾燥,卻會腹瀉,這些都是火熱旺盛、陰液不足的徵兆。

9. 胃脅串痛大便不燥口不渴之治法(甲子春)

現在時症,以胃脅串痛,大便不燥,口不渴者居多。此乃寒熱相搏,肝陽氣逆之故,治法宜用厚朴、杷葉、蘆根鬱金香附莪朮、姜皮、軍炭、豆蔻、石斛、蓁艽、代赭石等品。忌用二冬、鮮生地、鮮石斛、元參、生軍等品。

白話文:

當前常見的病症是胃部或脅肋疼痛,大便不通暢,但口不覺得乾渴。這種情況是寒氣和熱氣互相衝突,導致肝臟陽氣逆流所引起的。治療方法適宜使用厚朴、杷葉、蘆根、鬱金、香附、莪朮、薑皮、軍炭、豆蔻、石斛、蓁艽、代赭石等藥材。禁止使用二冬、新鮮生地、新鮮石斛、元參、生軍等藥材。

10. 少陽司天之病症及治法(甲子夏)

現交夏令,人皆以為少陰司天,不知今春無雨而寒,陽氣未得發越。春既未得發越,夏必發越。又因春寒而火氣內閉,其發越者必火也。少陰本宜暑熱而主靜,若火氣發越,則司天者為少陽,非少陰矣。少陽為三焦與膽,三焦為決瀆之官,人必貪飲,霍亂必應時而起,法宜香薷飲。膽為中正之官,人必患耳聾,頭昏,法宜白虎湯,佐清解。

白話文:

現在進入夏季,大家都認為「少陰」主宰天空。但是,我不知道今年春天沒有下雨,而且很冷,陽氣還沒有得以發散。春天沒有發散,夏天才會發散。而且因為春天的寒冷,導致火氣閉在體內,發散出來的必定是火氣。少陰原本應該在炎熱的夏天主宰靜止,如果火氣發散,那麼主宰天空的應該是「少陽」,而不是少陰了。少陽主宰三焦和膽,三焦是排泄器官,人一定會貪飲,霍亂必定應時而起,治療方法應該是服用香薷飲。膽是中正的器官,人一定會患有耳聾、頭暈,治療方法應該是服用白虎湯,並輔以清熱解毒的藥物。

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厥陰為肝與心包。人必多熱病,及卒然昏倒。熱病,法宜大涼養陰。卒然昏倒,法宜香竄開竅之品。按本季病之治法,以清解為主,香竄次之,陰柔又次之,陰柔除熱病外,不可妄投。以鮮生地佐滑石,或鮮石斛均尚可用。至二冬、元參等品,均宜慎之。又此病預防法,宜常服益元散

白話文:

少陽經當令,則厥陰經伏藏。厥陰經包括肝臟和心包經。此時人們容易出現發熱病症和突然昏厥的情況。治療發熱病症宜採用寒涼性質的藥物滋養陰液。治療突然昏厥宜採用芳香辛散開竅的藥物。根據本季節疾病的治療原則,首先宜採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其次為芳香辛散的方法,滋陰柔潤法再次之。除了治療發熱病症,不應隨意使用滋陰柔潤法。若佐以鮮生地黃、滑石或鮮石斛,尚可應用。但二冬(麥冬、天冬)、元參等藥物,均應慎用。另外,預防此病的方法,宜長期服用益元散。

11. 夏末秋初宜用之藥品

吾於春末,已言宜用香竄苦寒之品。今夏季將終,濕已大行,太陽有司天之象,辛溫之藥,可先少用無妨。滋柔之品,非其時也。

白話文:

我在春季末尾曾說,應該使用香辛和苦寒的藥物。現在夏天接近尾聲,濕氣仍然盛行,太陽主宰天氣,辛溫藥物可以適當使用。滋潤柔軟的藥物,現在還不是時候使用。

12. 夏多虛症

夏何以多虛症?蓋夏令繁華外秀。既外秀,故內虛。又夏日陽氣外泄,內必空虛。《內經·四氣調神論》篇言之綦詳。

白話文:

為什麼夏季容易出現虛症?因為夏季萬物繁茂,外部顯得繁盛。外在繁盛,所以內在虛弱。再加上夏季陽氣向外發泄,體內必定空虛。《內經·四氣調神論》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

13. 治瘧之方(甲子秋)

以現令論,瘧之熱多冷少者,宜桂枝白虎湯加減之。冷多熱少者,宜柴胡承氣湯加減之。脾寒者,當用紅砒黑虎丸。久瘧者,當用青蒿鱉甲湯加減之。紅砒黑虎丸,以紅砒、黑豆制之,每豆一兩,加砒二分,粒如小豆子,水打成丸,病較輕者服一丸。忌熱、忌食、忌菸、宜涼、宜走。

白話文:

根據目前的說法,如果瘧疾發熱多,發冷少,應該使用桂枝白虎湯加減方。如果發冷多,發熱少,應該使用柴胡承氣湯加減方。脾氣虛寒的患者,應該使用紅砒黑虎丸。患病時間長的瘧疾患者,應該使用青蒿鱉甲湯加減方。

紅砒黑虎丸,使用紅砒、黑豆製作。每粒黑豆重一兩,加入二分紅砒,大小如小豆子,用冷水製成丸劑。病情較輕的患者服用一粒。服用期間忌諱食用熱的食物、煙酒,宜食用涼性的食物,適當運動。

治瘧者,或以邪在腠理,立柴胡湯以汗之。或以邪深入臟,立理中湯以補之。或以十二經皆有瘧,立法紛紛,奠知孰是,吾論無論在經、在腑、在臟,既均作寒作熱,又皆發於胃氣,故以清胃為法。熱甚以石膏清之,寒甚以紅砒溫之。但紅砒重量,不得過二釐。服砒後,勿坐、勿食、須飲涼水或冰,須遠行。

白話文:

治療瘧疾的人,有的認為邪氣在皮膚肌肉之間,於是使用柴胡湯發汗。有的認為邪氣深入內臟,於是使用理中湯補氣。有的認為全身各經絡都有瘧氣,治療方法很多,不知道哪一個才正確。我的看法是,無論邪氣在經絡、腑臟,都會忽冷忽熱,都是胃氣所引發,所以治療的方法以清胃為主。如果熱度很高,就用石膏清熱;如果寒氣很重,就用紅砒溫熱。但是紅砒的用量很重,不能超過兩釐。服用紅砒後,不要坐著或進食,必須喝涼水或冰水,並且要遠行。

柴胡湯之法,固因寒熱莫辨,愛立是法,俾邪從腠理而解也。不知此症得之於腠理,輕者可痊,重則難效。吾謂熱者用白虎湯,熱甚者用牛黃。寒者用承氣湯,寒甚者加白朮,佐紅砒。

白話文:

柴胡湯的方法,是因為難以分辨寒熱,所以採用這樣的療法,讓邪氣從皮膚肌肉的紋理中排出。但不知道這個病症是起因於皮膚肌肉的紋理,如果是輕微的症狀,可以痊癒;如果是嚴重的症狀,則難以見效。我認為:如果是熱症,就使用白虎湯;如果熱症嚴重,就使用牛黃。如果是寒症,就使用承氣湯;如果寒症嚴重,就加上白朮,再輔佐紅砒。

凡瘧皆當清大腸,承氣湯雖大黃苦寒,然枳殼有下胃氣之力,薑、樸有逐胃寒之功,故生軍佐石膏則清胃熱,佐薑、樸則理胃寒。若胃中寒熱相結,以承氣湯為主。熱甚於寒者,加重生地,減輕姜樸。寒甚於熱者,加陳皮木香。水氣聚結堅固為寒,寒固可用附子,熱亦可用少許附子為引,以鎮水氣。然此法不可妄用。

白話文:

所有瘧疾都應該清滌大腸。承氣湯雖然含有苦寒的大黃,但枳殼能瀉胃氣,薑、半夏能驅散胃中的寒氣,所以生軍配石膏可以清熱,配薑、半夏可以調理胃寒。如果胃中寒熱交結,可以用承氣湯為主藥。熱氣重於寒氣的,加大生地,減少薑、半夏。寒氣重於熱氣的,加陳皮、木香。水氣聚集凝結,形成寒氣,可以使用附子治療寒氣,熱症也可以用少量附子作為引子,以鎮壓水氣。但這種方法不可隨意使用。

問瘧作寒作熱之原因。曰:三焦與心包,主輸送營榮之別臟,寒熱之作,乃由寒或熱搏於胃氣,致胃氣失其升降之能,故肺與大腸,因而絕其表裡相應之力,則寒熱作矣。瘧疾寒熱之作,與他病寒熱之作不同。他病寒熱之作,邪有定所。瘧則邪無定所,故專重治胃。以胃為後天,統主五臟六腑之氣血,而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也。

白話文:

問:瘧疾發作時為什麼會忽冷忽熱?

答:三焦和心包,負責輸送營養和氧氣。寒熱的產生,是由於寒氣或熱氣阻滯胃氣,導致胃氣升降失常。因此,肺和大腸喪失了相互配合的關係,於是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瘧疾的寒熱不同於其他疾病的寒熱。其他疾病的寒熱有特定的原因,而瘧疾的病因不定。因此,治療瘧疾主要集中於治療胃。胃是人體後天的根本,統管五臟六腑的氣血,是五臟六腑的源泉。

問痎瘧之分。曰:痎者,風熱相結也,瘧者陰陽相爭也。其先寒者,乃三陽虛也,陽虛則陰盛,陰盛故寒。其後熱者,寒極生熱也。連日作者,邪在腠理也。間日作者,邪將薄腑也。

白話文:

詢問癲癇與瘧疾病情的區別。回答:

癲癇是由風邪和熱邪結合引起的,而瘧疾是由陰邪和陽邪相互對抗引起的。

癲癇先出現寒證的人,是陽經虛弱導致的,陽虛則陰盛,陰盛就會導致寒證。隨後出現熱證,是因為寒邪極盛而化生熱邪。

連續發作的癲癇,是邪氣在皮表的腠理中;間歇性發作的癲癇,是邪氣將要深入內臟。

問截瘧用常山,於法當乎?曰:常山消水溫脾,治瘧可用,截字於義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