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21)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21)

1. 隱軫之解釋

心中鬱結不舒,曰隱軫,其病在內。景岳以較為疹,其議論雖若貫珠,但根本誤解,故後世治疹者,遵用其法,十不過活一二耳。學者用功,當思仲景何以為仲景,蓋學仲景則不如仲景,果其志在仲景,須覓仲景之師而師之。讀《傷寒論》,則知仲景為師《本》、《內》之人,吾等取法乎上,亦當屏諸家,研《本》、《內》,庶可補長沙之不足。

白話文:

隱軫之解釋

心裡鬱悶不舒服,稱為隱軫,這種病症在內臟。景岳將其與疹子混為一談,他的論述雖然看似精妙,卻根本誤解了病症的本質,所以後世治療疹子的醫生,遵照他的方法,十個病人中活下來的不過一兩個。學習者應該思考仲景為何能成為仲景,因為學習仲景的人,並不能達到仲景的水平。如果你的志向是追隨仲景,就應該尋找仲景的師承去學習。讀《傷寒論》,就會明白仲景是師法《黃帝內經》和《難經》的,我們效法前賢,也應該摒棄其他人的說法,專心研讀《黃帝內經》和《難經》,或許才能彌補長沙(指仲景)醫學的不足。

2. 論受寒治潔之不同

今人論醫,寒熱分兩派。用溫者謂用寒者非,用寒者謂用溫者非,不知皆偏也。人之病,感寒則用溫,感熱則用寒,論固是矣。但能明辨者甚鮮,大都用下散兩法,以為應付。散者以病皆受於外,故主散。下者以病多滯於內,故主下。二者雖略有見地,仍昧於標本耳。人之病各有標本。

例如甲陰虛而受寒,其病如滴水於旺火,火將愈旺。故法宜清熱養陰,藥宜甘寒。乙胃寒而感寒,其病如滴水於冰,冰將愈堅。故法宜溫胃散寒,藥宜辛溫。之二人者,同時受寒,其標雖同,其本則異,是不能不異其法以治之。否則治法從同,勢必一生一死,此為我道最要最難之點。

能理會此意,天下少難症矣。

白話文:

現代人討論醫學,寒熱療法分為兩派。使用溫熱療法的人認為使用寒涼療法不對,使用寒涼療法的人認為使用溫熱療法不對,其實兩者都太片面了。人的疾病,受寒就用溫熱療法,受熱就用寒涼療法,理論上是對的。但是能真正明辨的人很少,大多數人只是使用瀉下和散寒兩種方法來應付。使用散寒法是因為認為疾病都是外感,所以主要以散寒為主;使用瀉下法是因為認為疾病多半停滯在體內,所以主要以瀉下為主。這兩種方法雖然略有道理,但還是不明白疾病的標與本。

人的疾病都有標和本的區別。

例如,甲某陰虛體質又受寒,他的病情就像往旺盛的火裡滴水,火反而會更旺。所以治療方法應該清熱養陰,藥物應該選擇甘寒的。乙某胃寒又受寒,他的病情就像往冰塊上滴水,冰塊反而會更堅硬。所以治療方法應該溫暖胃陽,散寒止痛,藥物應該選擇辛溫的。這甲乙二人同時受寒,他們的表面症狀雖然相同,但根本原因卻不同,所以就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治療。否則,治療方法相同,結果很可能一個痊癒一個死亡,這就是中醫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地方。

如果能理解這個道理,天下就少有難治的疾病了。

3. 治肝宜分別虛實

實宜柴胡,虛宜石斛。蓋肝為邪克,不得疏泄,為實。柴胡性悍而散,故宜柴胡以疏泄之。肝陰不足以潤肝,則肝虛而失其疏泄能力,石斛性平多液,故宜石斛以潤之。

白話文:

治療肝病要區分虛實。實證宜用柴胡,虛證宜用石斛。因為肝臟被邪氣所侵犯,無法正常疏泄,就是實證。柴胡藥性峻猛且能散邪,所以用柴胡來疏泄肝氣。如果肝陰不足,無法滋潤肝臟,就會導致肝虛,喪失疏泄的功能,石斛性味平和且多汁液,所以用石斛來滋潤肝陰。

4. 脈色青或黑之治法

血既少,又為寒所凝,則青。當用附子理中湯治之。附子至少須用一兩。血既多,又為熱所結,則黑。當用犀角地黃與大承氣湯加減之。

白話文:

脈色青或黑,其治療方法如下:

血液不足又受寒凝滯,則脈色青,應服用附子理中湯治療,附子用量至少一兩。血液過多又因熱邪凝結,則脈色黑,應服用犀角地黃湯或大承氣湯加減後治療。

5. 論痧疹

吾論痧診屢矣。名醫對於疹症,恆用溫散者,大約皆為景岳所誤。景岳以為氣熱為痧,血寒為疹。痧宜清解,疹宜溫散。其理由殆謂血為寒凝,流動不利,結而成疹,非溫散不可。不知此症為寒痱,與疹判然兩岐。疹乃血為熱煎,流動不利,聚而成疹也。故寒痱則身不壯熟,面白、唇潤、舌華、脈遲、畏寒、能食、不嗽。

疹則口渴、唇焦、心煩、脈數、嗽而多汗。二者種種不同。景岳不知此理,誤寒痱為疹,粉飾多辭,以惑後進。噫!古今死於此案者,不知若干人也!

白話文:

我多次討論痧疹。名醫們治療疹症,總是使用溫散的方法,大概都是被張景岳誤導了。張景岳認為氣熱是痧,血寒是疹,痧應該清解,疹應該溫散。他的理由大概是認為血液寒凝,流動不暢,凝結成疹子,非溫散不可。但是他不知道,這症狀是寒痱,與疹子完全不同。疹子是因為血液被熱煎熬,流動不暢,聚集而成的。所以寒痱的症狀是:身體不溫熱,面色蒼白、嘴唇濕潤、舌苔白膩、脈搏遲緩、畏寒、能吃東西、不咳嗽。

而疹子的症狀是:口渴、嘴唇乾燥、心煩意亂、脈搏快速、咳嗽而且多汗。這兩種疾病的症狀完全不同。張景岳不明白這個道理,錯把寒痱當成疹子,寫了很多華麗的辭藻來迷惑後學。唉!古往今來死於此錯誤診斷的人,不知有多少啊!

6. 羊毛疔治法

斯疾由肺熱極而得,毛乃肺心所生。治法以雞子清和蕎麵搓前心,毛即隱現皮膚間,可隨搓隨挑。

白話文:

這種病是肺熱太盛引起的,毛髮是肺和心臟所生成的。治療方法是用雞蛋清和蕎麥麵搓揉前胸,毛髮就會隱約浮現在皮膚表面,可以一邊搓揉一邊挑出來。

7. 黃病治法

此症乃脾熱過盛所致。黃為脾之本色,而五臟之精,上注於目,故水邪由脾泛溢於五臟。濕熱上蒸,脾色外現,身目俱黃。治法宜大涼肝,大養陰,故犀角、羚羊、牛黃,可以並用,膽草可用六錢,活蝌蚪、活蚯蚓,俱可常吃多吃(小蚯蚓每日七條,病重倍之,多亦無妨),俾肝陽失上亢之勢。乃庸醫對斯症,多誤於利脾,利脾亦未必即死,因熱化熱也。

惟二十劑後,雖無敗象,必致良醫失其功,良藥失其效。果其脈緩,雖危尚可救,若脈不緩,容雖華,亦難為矣。

白話文:

黃病治法

此病是因為脾臟熱盛所導致。黃色是脾臟的本色,而五臟的精氣會上注於眼睛,所以水邪從脾臟溢散到五臟。濕熱上升蒸騰,脾臟的顏色外顯,導致身體和眼睛都發黃。治療方法應該大力清泄肝火,大力滋養陰氣,所以犀角、羚羊角、牛黃可以一起使用,膽草可以用六錢,活蝌蚪、活蚯蚓都可以經常食用(小蚯蚓每天七條,病情嚴重可以加倍,多吃也沒有妨礙),讓肝臟的陽氣不再亢盛。然而庸醫治療此病,多半錯誤地使用利濕健脾的方法,雖然利脾不一定馬上致命,因為熱能生熱,

但是治療二十劑之後,即使沒有惡化的跡象,也必然導致好醫生失去其療效,好藥失去其效果。如果患者脈象緩慢,即使病情危急仍然可以搶救;但如果脈象不緩,即使氣色看起來很好,也很難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