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20)
慈濟醫話(卷一) (20)
1. 論人之強弱
人之強弱,不在身體之胖瘦,而在精神之盛衰。精神活潑,是瘦亦強。精神頹喪,雖胖亦弱,故斷人壯弱,不能以肌膚肥瘠論。
白話文:
論人之強弱
人的強弱,不在於身體胖瘦,而在於精神的盛衰。精神旺盛,即使瘦弱也強壯;精神萎靡,即使肥胖也虛弱。因此,判斷一個人是否強壯,不能單憑肌膚的肥瘦來判斷。
2. 論婦科
醫者於婦科之症,動渭難於男科。此論吾殊不解。治病之要,但觀人之稟賦何如、病症何如,以判難易,無老少男婦一也。婦人隱疾,不過陰挺、陰癢、帶濁等症而已。余若經事、胎產諸症,雖變幻百端,若以標論,固莫知病所由來,試推其本,仍不過臟腑虛實,氣血寒熱之分,有以致之耳。
白話文:
論婦科
醫生認為婦科疾病比男科疾病更難治療,我對此說法並不理解。治療疾病的关键,在于观察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以此判断治疗的难易程度,并没有老年、少年、男性、女性之分。婦女的隱疾,不過是陰道脫垂、陰部瘙癢、白帶異常等症狀而已。其他的如月經、妊娠、生產等相關疾病,雖然變化多端,如果只從表面現象去論斷,的確難以知道疾病的根源。但如果追究其根本原因,仍然不外乎臟腑虛實、氣血寒熱的差異所導致。
3. 論幼科
幼科只要分清寒熱虛實,便無死於藥者。醫者動謂幼科為難,吾疑其未明望、聞、問、切之理耳。
白話文:
論幼兒疾病,只要能辨清寒熱虛實,就不會因為用藥而導致死亡。醫生們常說小兒科很難,我懷疑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掌握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
4. 論病傳之分類
《內經》所論之傳病,有順傳,有逆傳,有不順不逆之傳(標本病傳篇之病,忽表忽里,忽順忽逆是也)。有表裡相傳者,有父子相傳者。或以日計,或以月計,或以季計,或以年計。其不同者,因病而各異。故《內經》分篇,一篇是一篇之病,篇篇絕不相同。每篇之標題,最關重要也。
所謂以季以年計者,內傷症急則以季計,如勞病是。緩則以年計,如雜勞偏枯,肝氣瘋癰等類是。偏枯不過十二年,瘋癰不過六十年。
白話文:
論病傳之分類
《內經》中討論的疾病傳變,有順著經絡傳播的,也有逆著經絡傳播的,還有一些既不順也不逆的傳播方式(例如《標本病傳篇》中所描述的疾病,時而表淺時而深在,時而順時而逆)。有些疾病是表裡互相傳變的,有些則像父子一樣,由一個病症轉化成另一個病症。疾病傳變的時間,有的以天計算,有的以月計算,有的以季節計算,有的甚至以年計算,這些時間長短的不同,取決於疾病的種類而有所差異。《內經》將這些疾病分門別類,每一篇描述一種疾病,各篇之間的疾病完全不同,每一篇的標題都至關重要。
所謂以季節或年份計算疾病傳變時間的,指的是內傷急症以季節計算,例如勞病;慢性內傷則以年份計算,例如雜勞、偏枯、肝氣瘋癰等。其中,偏枯不會超過十二年,瘋癰則不會超過六十年。
5. 風濕之理
欲求風濕之理,先求熱濕之理。水因熱蒸,能外達汗,則無濕矣。其釀為濕者,因氣蘊結過深,不能外達,則為濕熱。是時寒邪深客,化熱為寒,則為濕寒。汗欲出時,遇風蕩而化汗為濕,蘊於皮膚,則為風濕。是以寒濕、熱濕在裡,風濕在表。例如壁前置火爐,上置釜而盛水,水因熱蒸,化氣升騰,以蓋覆之,蓋必濕,此熱濕之理。
置濕蓋於嚴寒處,蓋必凍,此寒濕之理。設無蓋而有風,氣因風蕩,侵及於壁,壁必濕,此風濕之理。
白話文:
要了解風濕的病理,必須先了解熱濕的病理。水因為加熱蒸騰,可以從體表排出汗液,就不會有濕邪了。而濕邪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氣機鬱結過深,不能從體表排出,於是就形成濕熱。此時如果寒邪深入體內,將濕熱轉化為寒邪,就成了濕寒。汗液快要排出時,遇到風的吹拂,就會使汗液轉化為濕邪,停留在皮膚表面,就成了風濕。所以,寒濕、熱濕在體內,風濕則在體表。
例如,在牆壁前放個火爐,上面放個鍋燒水,水因為加熱蒸騰,氣體上升,覆蓋在鍋蓋上,鍋蓋一定會濕,這就是熱濕的道理。
把濕的鍋蓋放在嚴寒的地方,鍋蓋一定會結冰,這就是寒濕的道理。
如果沒有鍋蓋,而有風吹拂,氣體因為風的吹拂,侵襲到牆壁,牆壁一定會濕,這就是風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