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1.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2. 論《本、內》二經
看書須要神化,既不可泥於書,又不可隨意駁。《本、內》二經,尤難理會。吾對此二書,寧可慢講,使多幾人明白,不敢粗粗過去。二書講畢,他書自易領會。
白話文:
學習醫書需要用心領悟,不能死板地拘泥於書本,也不能隨意地否定書中的內容。《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和《靈樞》兩部經典,尤其難以理解。我寧願講解得慢一些,讓更多人能夠明白,也不敢草率地略過。如果這兩本書講明白了,其他的醫書就容易理解了。
3. 學醫不可分門戶宜宗《本、內》二經
近日治病,有三大論:一、吐汗下之法;一、辛涼之法;一、理脾之法。主吐汗下者,謂邪中於人,不用斯法,邪無出路。主辛涼者,謂人賴陽氣而生,熱多寒少。既有寒,亦隨陽化熱,不用斯法,其源不清,邪焉得去。主理脾者,謂人以脾胃為主,脾胃壯,正氣自足,邪無由入;脾胃弱,正氣自虛,邪乘而入,故正氣虛者,邪氣盛,不用斯法,不能立本,邪何能除。三說皆理圓意暢,反使學者有一國三公之勢。
不知人之邪氣盛,亦能煎耗正氣,正氣虛,邪氣亦能乘之。內本無熱,初感風寒,亦不能遽投辛涼之劑。吐汗下創自仲聖,條理分明,立法嚴整,皆因病以施法,無臆度武斷之弊。辛涼創於二吳,然瑕瑜互見,已稍去仲聖之道。黃氏宗東垣,創理脾之法,執一之見,又在二吳之下。
然二吳及黃氏,亦頗各具隻眼,不失醫中之傑。但後之學仲聖及二吳、黃氏者,不能會通其義,強分三派,私立門戶,互相傾軋,醫道一落干丈。吾人論病,首當揣情度理,分寒熱虛實,不可以無情無理之門戶,自相束縛。敖吾主學醫由《本、內》入手,即斯意也。
白話文:
最近治療疾病,有三大療法:一是攻邪的吐瀉汗法;二是清熱的辛涼法;三是補益的理脾法。
使用吐瀉汗法,是因為邪氣入侵人體,如果不採取這種方法,邪氣就無處排出。使用辛涼法,是因為人體依靠陽氣生存,而熱盛寒少。即使有寒邪,也會隨著陽氣的轉化而化為熱邪,如果不採用這種方法,病邪的根源就無法清除,邪氣又怎能去除呢?使用理脾法,是因為人體以脾胃為根本,脾胃強健,正氣自然充沛,邪氣就無法入侵;脾胃虛弱,正氣就虛弱,邪氣乘虛而入,所以正氣虛弱的人,邪氣就盛,如果不採用這種方法,就無法鞏固根本,邪氣又怎能消除呢?這三種說法都非常合理,卻反而導致學習者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面。
然而,人體的邪氣盛,也能消耗正氣,正氣虛弱,邪氣也能乘虛而入。內在並無熱邪,初期感受風寒,也不能立即使用辛涼的藥物。吐瀉汗法始於張仲景,條理分明,立法嚴謹,都是根據病情施治,沒有臆斷武斷的弊端。辛涼法始於吳氏兄弟,但其中也存在不足,已經稍有偏離張仲景的精髓。黃氏(黃元禦)繼承李東垣的學說,創立了理脾法,但見解偏執,又不如吳氏兄弟。
然而,吳氏兄弟和黃氏,也各有其獨到之處,都是醫學領域的傑出人物。但是後人學習張仲景、吳氏兄弟和黃氏,卻不能融會貫通他們的精義,強行分為三派,各自樹立門戶,互相傾軋,醫術水平因此大幅下降。我們論斷疾病,首先應該仔細推敲病情,辨別寒熱虛實,不能被沒有道理的門戶之見所束縛。我主張學習醫術應該從《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入手,正是這個意思。
4. 學醫宜矯時弊
人身強弱不同,氣血運行,遲速自異。邪之中人,亦因有深淺,故病同而治異。若內傷之病,血氣自虧,非僅藥餌所能奏效。當用藥以調其已傷,兼自養而勿使再傷,庶足以起沉菏。今人治病,或深信藥力,或不信藥力,或輕重不免失宜,或出奇動思制勝,或束於書,或泥於忌,或貪功妄進,或膽小不進,雖皆小誤,實關身命,要為醫家所必忌。至學識僅限於湯頭,閱歷不能辨表裡,雖語此而弗明,更不足責矣。
故初學者教其入於正軌,升堂者教其進而入室。世俗種種之陋習,當掃而空之。查中醫以俗法為秘訣,向無開誠之討論,以傾軋為慣例,從無相助之大義。以上諸恥,希諸子引為己責以洗之,不特開醫學之光明,且益彰醫道之廣大。
白話文:
學醫宜矯時弊
每個人的身體強弱不同,氣血運行速度也各有差異。邪氣入侵人體的程度也有深淺之分,所以即使是相同的疾病,治療方法也可能不同。如果是內傷引起的疾病,氣血本身就已經虧損,單靠藥物治療並不能完全奏效。應該用藥物來調理已經受損的部分,同時注重自身保養,避免再次受傷,才能慢慢恢復健康。現在有些人治病,有的過度相信藥物的力量,有的則不相信藥物的效力,用藥輕重往往失當;有的追求奇特的療法,想快速奏效;有的拘泥於書本知識;有的盲目迷信禁忌;有的貪圖快速見效而冒進;有的膽小不敢積極治療。這些看似小小的錯誤,實際上都關係到病人的性命,是醫生必須避免的。如果學識只侷限於一些常用的藥方,臨床經驗又不足以辨別疾病的表裡症狀,即使說到這些道理也無法理解,更談不上責備了。
因此,初學者要引導他們走上正軌,學有所成者則要引導他們更深入地學習。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都應該徹底摒棄。現在中醫往往把一些民間偏方當作秘訣,從來沒有坦誠交流的討論,互相傾軋是常態,互相幫助的精神卻非常缺乏。以上這些可恥的現象,希望各位年輕醫生引以為戒,努力改正,不僅能開創醫學的光明未來,更能彰顯醫道的博大精深。
5. 學醫貴知新
學問不在駁人,而在翻新,吾講《內經》雖弗佳,無一句不從經文,無一句不按經旨。雖刪改者有之,杜撰者有之,要之非不尊經,不過翻新其義而已。《內經》除主要者,吾已發揮。其不主要者,待學醫諸子翻新,希留意。
白話文:
學醫貴知新
學習醫術不在於爭辯別人,而在於推陳出新。我講解《內經》,雖然講得不好,但每一句話都出自經文,每一句話都符合經文的本意。雖然有些地方做了刪改,有些地方有所闡述,但根本上並沒有不尊崇經典,只是在闡發新的意義而已。《內經》中主要的內容,我已經做了闡釋。那些不太重要的內容,就留待各位學習醫術的後輩們去發掘新的見解,希望你們多加留意。
6. 學醫之步驟
張君問本人學醫之步趨,是否有誤?曰:學由《本、內、難》三經入手,自異庸俗。仲聖之學,淵源在此。因證立方,法極正確,論症嚴整不紊,論方君臣不亂,允推正則。俗醫不達,非逾越法度之外,即泥守章句之中。君以數學推運氣,以病論方,雖未盡善,然亦足濟世。
君如好之,希共同討論。改革中醫,庶可放光明於世界,吾嘗論後人不知注書,僅知著書,以致真理晦沒,精粹蕩然,偽而亂真,貽人譏消,反疑古籍為方士之書,殊堪浩嘆。又其甚者,無交換學識之公心,有黨伐異同之私見,無怪醫道愈趨愈下也!
白話文:
學醫之步驟
張先生問我學習醫術的步驟是否正確,我說:學習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三本經典入手,這就與一般庸醫不同了。仲景(張仲景)的醫學,淵源就在這裡。根據病症擬定處方,方法非常正確,論述病症條理清晰,論述處方君臣藥物搭配不混亂,完全符合正統醫學規範。那些庸醫,不是超越法度,就是死板地拘泥於書本條文。先生您用數學推算氣運,根據病情制定處方,雖然還不夠完善,但也足以救治世人了。
如果您感興趣,希望我們能一起討論,改革中醫,讓它在世界上發光發熱。我經常感嘆後人不懂得註釋古籍,只知道著書立說,導致真理被埋沒,精華蕩然無存,以假亂真,被人嘲笑,反而懷疑古籍是方士的著作,實在令人惋嘆!更甚者,缺乏交流學問的公心,卻抱有排斥異己的私心,難怪醫道越來越衰敗了!
7. 學醫至上之法
學醫之士,取下法者,為讀《湯頭》。取中法者,為講《脈訣》。取上法者,為推求醫理。但皆不足為至上之法。至上者,醫理藥性,皆宜貫通,大小通澀之方,亦宜洞徹。蓋配方之制,非具以上學問,不能合宜。果於醫理、藥性、方制三者,統籌兼顧,化而為一,配成方劑,始臻妙境。此條言之甚易,行之維艱,希諸子力爭上游,醫道始昌。
白話文:
學醫至上之法
想成為優秀的醫生,只讀《傷寒論》之類的方劑書籍(下法),或只講解《脈經》等脈診書籍(中法),或是只鑽研醫理(上法),都算不上最高境界。真正的最高境界,是要融會貫通醫理、藥性,並且徹底掌握各種大小、寒熱溫涼的方劑。因為只有具備這些學問,才能根據病情合理地配伍藥方。 只有當醫理、藥性、方劑三者融為一體,才能配出精妙的藥方,達到醫術的最高境界。 這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困難,希望各位同仁都能努力追求更高的醫術境界,才能使醫道更加興盛。
8. 配方之法
配方之法,雖用藥不同,但易一、二味,則功用大差。例如理濕之用鮮生地佐滑石,若去滑石,則失理濕之能。如養陰之用生地、元參,若雜茯苓,則功用盡失。湯劑有僅用君藥一味為一劑者,有佐使配合至二十味為一劑者。今人以專用一味,不能收功,過十味則曰太雜。不問君臣佐使之理,僅隨意開藥七味或九味為一劑,而曰古方古法,吾不知其可也。
立方之道,為醫者所必須,然無真實學識,不能立嚴整之方。自來雜亂之方,固不可取,泥古之方,亦多誤事。立方宜先審病之標本,再嚴定君、臣、佐、使,俾藥與症針鋒相對,無懈可擊。是以嚴整之方,加減一味,增損一分,則效力全失。雖然欲於今時之醫界,求嚴整之醫方,殆幾希矣,諸子其精研詳究,自能出巧而成嚴整之方。
白話文:
配方之法,即使藥物不同,但只要加減一、兩種藥材,功效就會大相逕庭。例如,治療濕邪要用鮮生地搭配滑石,如果去掉滑石,就失去了治療濕邪的效果。又例如,滋陰要用生地、玄參,如果加入茯苓,功效就會完全喪失。湯藥有的只用君藥一種就成一劑,有的則佐使藥物配合,多達二十種藥材才成一劑。現在有些人只用一種藥材,就認為藥效不足,超過十種藥材又說太雜亂。他們不理解君、臣、佐、使的藥物配伍原理,隨便開七味或九味藥就成一劑,還自稱是古方古法,我實在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制定藥方的方法,是醫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但是沒有紮實的醫學知識,就無法制定出嚴謹精確的藥方。過去那些雜亂無章的藥方當然不可取,而死板地照搬古方,也常常會出錯。制定藥方應該先仔細判斷疾病的標本虛實,然後嚴格確定君、臣、佐、使藥物,使藥物與病症針鋒相對,沒有任何漏洞。因此,嚴謹精確的藥方,加減一種藥材,增減一點劑量,藥效就會完全消失。雖然現在醫界很難找到這樣的嚴謹藥方,但各位如果能深入研究,仔細探討,就能夠巧妙地制定出嚴謹精確的藥方。
9. 古無秘方
古人傳醫,有大道,無秘法。所謂秘者,皆後人矯揉造作,藉聳聽聞之語。即醫案各家,亦半出於造作,並非真相。吾講醫書,不敢謂宣傳奇秘,但亦堪信稍補醫界所不足。觀仲聖之方,對症下藥,意密法整,何等慎重,豈三五味至數十味藥之死方,徒事捃拾,不論症象,自詡不傳之秘者,所可同日語也?
白話文:
古無秘方
古人傳授醫術,有其根本大道,並無所謂的秘法。那些所謂的秘方,都是後人矯揉造作,故意誇大其詞,以吸引注意。即使是各家醫案,也有一半是杜撰的,並非真實情況。我講解醫書,不敢說宣揚什麼奇特的秘方,但是也希望能稍微彌補醫界的一些不足。看看仲景(張仲景)的方劑,對症下藥,用藥精準,考慮周全,何其慎重!那些隨便收集一些三五味到幾十味藥材,不論症狀,就自稱是秘不外傳的秘方的人,怎麼能與仲景相提並論呢?
10. 審症當察天時及病因
人於天氣亢旱之時,陰無不虧,熱無不盛,故看春病,宜先度春之燥潤,再度去冬之燥潤,然後查病因之為寒熱、表裡、虛實,以定用藥之標準。庶病者免死於藥。否則執一以行。差如毫釐,謬以千里矣。
人身之病,在經、在衛、在營、在腑、在臟,名目繁多,認症略疏,變象立起,雖有簡便之方,亦多旁途,此層不可不想一極正確、極簡便之法。蓋病類雖繁,不過陰陽而已,推之亦不過氣血而已,再推之,又不過寒熱虛實四大綱耳。只須有精密之審切,自少錯誤。
白話文:
審症當察天時及病因
春天看病,要先判斷春天和上個冬天的乾濕程度,再根據寒熱、表裡、虛實等病因,才能決定用藥標準,這樣才能避免病人因藥而死。否則,如果用藥方法稍有偏差,就會導致巨大的錯誤。
人體疾病涉及經絡、衛氣、營氣、腑臟等多個方面,病症繁多,如果辨證不清,病情變化迅速,即使有簡便的處方,也容易走彎路。因此,必須找到一種既準確又簡便的方法。其實,各種疾病歸根結底都屬於陰陽失衡,進一步分析就是氣血失調,再深入分析,也不過是寒熱虛實這四大綱要。只要仔細診察,就能減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