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1)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二 下篇) (1)

1. 論《本、內》二經

看書須要神化,既不可泥於書,又不可隨意駁。《本、內》二經,尤難理會。吾對此二書,寧可慢講,使多幾人明白,不敢粗粗過去。二書講畢,他書自易領會。

白話文:

讀醫書需要深入體會,不能死守書中內容,也不能隨意反駁。其中《難經》和《黃帝內經》這兩部經典,理解起來尤其困難。對於這兩本書,我寧可慢慢講解,讓更多人理解它們,不敢草草了事。這兩本書講完後,其他的醫書就容易理解了。

2. 學醫不可分門戶宜宗《本、內》二經

近日治病,有三大論:一、吐汗下之法;一、辛涼之法;一、理脾之法。主吐汗下者,謂邪中於人,不用斯法,邪無出路。主辛涼者,謂人賴陽氣而生,熱多寒少。既有寒,亦隨陽化熱,不用斯法,其源不清,邪焉得去。主理脾者,謂人以脾胃為主,脾胃壯,正氣自足,邪無由入;脾胃弱,正氣自虛,邪乘而入,故正氣虛者,邪氣盛,不用斯法,不能立本,邪何能除。三說皆理圓意暢,反使學者有一國三公之勢。

白話文:

近來治療疾病,有三大主張:第一種是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第二種是用辛涼藥的方法;第三種是用理脾的方法。主張發汗、催吐、瀉下的,認為邪氣侵入人體,不採用這種方法,邪氣就無法排出。主張用辛涼藥的,認為人生賴陽氣而生存,熱氣多,寒氣少。即使有寒氣,它也會隨著陽氣化為熱氣,如果不採用這種方法,它的根源不會清除,邪氣哪裡能去除?主張理脾的,認為人以脾胃為根本,脾胃強健,正氣自然充足,邪氣無從入侵;脾胃虛弱,正氣自然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因此正氣虛弱的人,邪氣就會旺盛,如果不採用這種方法,就無法建立基礎,邪氣怎麼能祛除?這三種說法都道理圓融,論點暢通,反倒讓學習醫術的人有猶如一個國家出現三個君主的情況。

不知人之邪氣盛,亦能煎耗正氣,正氣虛,邪氣亦能乘之。內本無熱,初感風寒,亦不能遽投辛涼之劑。吐汗下創自仲聖,條理分明,立法嚴整,皆因病以施法,無臆度武斷之弊。辛涼創於二吳,然瑕瑜互見,已稍去仲聖之道。黃氏宗東垣,創理脾之法,執一之見,又在二吳之下。

白話文:

不懂得人的邪氣旺盛時,也會消耗正氣。正氣虛弱時,邪氣也會趁機作祟。體內原本沒有熱氣,剛開始感受風寒時,也不能立即使用辛涼的藥方。催吐、發汗、通便的方法是仲景發明的,條理分明,建立的法則嚴謹,都是根據病情來施用方法,沒有臆測武斷的缺點。辛涼的方法是二吳創立的,但是缺點和優點並存,已經稍微偏離了仲景的方法。黃宗羲主張以理脾的方法為主,堅持一種見解,又在二吳之下。

然二吳及黃氏,亦頗各具隻眼,不失醫中之傑。但後之學仲聖及二吳、黃氏者,不能會通其義,強分三派,私立門戶,互相傾軋,醫道一落干丈。吾人論病,首當揣情度理,分寒熱虛實,不可以無情無理之門戶,自相束縛。敖吾主學醫由《本、內》入手,即斯意也。

白話文:

雖然二吳和黃氏也都有各自獨到的見解,在醫學界也是傑出人物。但是後面學習仲聖、二吳和黃氏的人,不能融會貫通他們的思想,硬生生地分為三派,各自設立門戶,相互排擠,導致醫術水平急劇下降。我們看病,首先要觀察情理,辨別寒熱虛實,不能用沒有感情和道理的門戶觀念,自己束縛自己。我主張學習醫術要從《素問》和《靈樞》入手,也是這個意思。

3. 學醫宜矯時弊

人身強弱不同,氣血運行,遲速自異。邪之中人,亦因有深淺,故病同而治異。若內傷之病,血氣自虧,非僅藥餌所能奏效。當用藥以調其已傷,兼自養而勿使再傷,庶足以起沉菏。今人治病,或深信藥力,或不信藥力,或輕重不免失宜,或出奇動思制勝,或束於書,或泥於忌,或貪功妄進,或膽小不進,雖皆小誤,實關身命,要為醫家所必忌。至學識僅限於湯頭,閱歷不能辨表裡,雖語此而弗明,更不足責矣。

白話文:

每個人的體質強弱不同,氣血運行速度也不一樣。邪氣入侵人體後,侵入的深淺程度也有差別,因此雖然疾病表現相同,但治療方法卻不一樣。如果是內傷造成的疾病,通常血氣虧損,光靠藥物治療還不夠。應該用藥物來調理受損的身體,同時注意養生,避免再次受傷,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

現在人看病,有些人過度依賴藥物,有些人又不相信藥物效果。有些人用藥過重或過輕,有些人喜歡標新立異,另闢蹊徑。有些人死守醫書,有些人過於謹慎,有些人急功近利,有些人瞻前顧後。這些都是常見的錯誤,但都可能影響身體健康,身為醫生必須特別注意避免。

對於那些醫學知識只限於藥方,經驗不足,連疾病表裡都分不清的人而言,雖然他們讀了這些話也會一知半解,但我們也不能苛責他們。

故初學者教其入於正軌,升堂者教其進而入室。世俗種種之陋習,當掃而空之。查中醫以俗法為秘訣,向無開誠之討論,以傾軋為慣例,從無相助之大義。以上諸恥,希諸子引為己責以洗之,不特開醫學之光明,且益彰醫道之廣大。

白話文:

因此,對於初學者,要引導他們走上正軌,而對於有所基礎的人,要幫助他們更進一步深入。世俗中種種不良的習慣,應該徹底革除。考察中醫界,把庸俗的辦法當做祕訣,從來沒有坦誠的討論,以互相傾軋為常規,從來沒有互相幫助的義舉。以上這些恥辱,希望你們各位銘記在心,以洗刷這些恥辱,不僅為醫學界開創光明之路,更能彰顯醫道的廣大。

4. 學醫貴知新

學問不在駁人,而在翻新,吾講《內經》雖弗佳,無一句不從經文,無一句不按經旨。雖刪改者有之,杜撰者有之,要之非不尊經,不過翻新其義而已。《內經》除主要者,吾已發揮。其不主要者,待學醫諸子翻新,希留意。

白話文:

研究學問不在於爭論,而在於創新。我講《內經》,雖然不足以傳世,但是每一句話都根據經文,每一句話都符合經文旨意。雖然有刪改和杜撰的部分,但總的來說並沒有不尊重經文,只是翻新了它的意義而已。《內經》中主要的部分我已經闡述完了,剩下的不重要的部分,就等待學醫的各位自己去創新,希望多加留意。

5. 學醫之步驟

張君問本人學醫之步趨,是否有誤?曰:學由《本、內、難》三經入手,自異庸俗。仲聖之學,淵源在此。因證立方,法極正確,論症嚴整不紊,論方君臣不亂,允推正則。俗醫不達,非逾越法度之外,即泥守章句之中。君以數學推運氣,以病論方,雖未盡善,然亦足濟世。

白話文:

張先生問我的學醫方法是否有錯誤?我回答:從《本草經》、《內經》、《難經》三部經書入手,這和一般人不同。張仲景的學問,淵源就在這裡。根據病狀開立藥方,方法非常精準,討論病情時井然有序,討論藥方時君臣佐使的關係清晰明瞭,堪稱正統的醫學方法。一般的醫生不懂得這些,不是超出規範,就是拘泥於條文。你用數學運算氣血,根據病情論方,雖然還不夠完善,但也足夠濟世救人了。

君如好之,希共同討論。改革中醫,庶可放光明於世界,吾嘗論後人不知注書,僅知著書,以致真理晦沒,精粹蕩然,偽而亂真,貽人譏消,反疑古籍為方士之書,殊堪浩嘆。又其甚者,無交換學識之公心,有黨伐異同之私見,無怪醫道愈趨愈下也!

白話文:

如果你也對這主題有興趣,我希望我們能一起討論。改革中醫,讓它在世界上發光發熱。我曾批評後人只知道寫書,卻不瞭解古籍,導致真理被掩蓋,精華流失,偽劣冒充真品,讓外人嘲笑,甚至懷疑古代醫書是否出自方士之手。這令人嘆息。更嚴重的是,有些人沒有交換學識的公心,卻有偏袒自己人攻擊異己的私見。難怪中醫之路越走越下坡!

6. 學醫至上之法

學醫之士,取下法者,為讀《湯頭》。取中法者,為講《脈訣》。取上法者,為推求醫理。但皆不足為至上之法。至上者,醫理藥性,皆宜貫通,大小通澀之方,亦宜洞徹。蓋配方之制,非具以上學問,不能合宜。果於醫理、藥性、方制三者,統籌兼顧,化而為一,配成方劑,始臻妙境。此條言之甚易,行之維艱,希諸子力爭上游,醫道始昌。

白話文:

學習醫術的人,想要獲得基礎知識,應該閱讀《湯頭》。想要掌握中等水平,應該學習《脈訣》。想要達到最高水準,應該推究醫學原理。但是,這些方法都不夠完善。最完善的方法是貫通醫學原理和藥性,洞悉通便和澀腸的方劑。因為制定藥方,必須具備以上知識,才能搭配得宜。如果能把醫學原理、藥性、方劑三者融會貫通、協調運用,配製出的藥方纔能達到最佳境界。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我希望各位學子努力向上,醫道才能興盛。

7. 配方之法

配方之法,雖用藥不同,但易一、二味,則功用大差。例如理濕之用鮮生地佐滑石,若去滑石,則失理濕之能。如養陰之用生地、元參,若雜茯苓,則功用盡失。湯劑有僅用君藥一味為一劑者,有佐使配合至二十味為一劑者。今人以專用一味,不能收功,過十味則曰太雜。不問君臣佐使之理,僅隨意開藥七味或九味為一劑,而曰古方古法,吾不知其可也。

白話文:

藥方的組成方式,雖然所用的藥材不同,但只要有一、兩味藥材的變動,藥方的功效就會有很大差別。例如治療濕邪的藥方鮮生地搭配滑石,如果去掉滑石,那麼治療濕邪的功效就沒了。例如滋補陰液的藥方生地、元參,如果參入茯苓,那麼功效就會完全喪失。湯藥有隻用一種君藥組成的,也有佐使配合多達二十種藥材組成的。現在的人認為只用一種藥材不能見效,超過十種藥材就說是太複雜了。不考慮君臣佐使的道理,隨便開七味或九味藥材來組成藥方,還說這是古方古法,我實在不明白這樣的說法。

立方之道,為醫者所必須,然無真實學識,不能立嚴整之方。自來雜亂之方,固不可取,泥古之方,亦多誤事。立方宜先審病之標本,再嚴定君、臣、佐、使,俾藥與症針鋒相對,無懈可擊。是以嚴整之方,加減一味,增損一分,則效力全失。雖然欲於今時之醫界,求嚴整之醫方,殆幾希矣,諸子其精研詳究,自能出巧而成嚴整之方。

白話文:

處方是中醫必須的,但是沒有真正的學識,就不能制定嚴謹的處方。以往那些雜亂的處方,當然不可採用,死守古人的處方,也常常會誤事。開處方應該先審查疾病的標本,然後認真確定君臣佐使的藥物,讓藥物和症狀針鋒相對,無懈可擊。所以嚴謹的處方,加加減減一種藥物,增減半分量,就會失去療效。雖然在當今醫學界想要找到嚴謹的方子並不容易,諸位如果精研深入,自然可以舉一反三,開出巧妙而嚴謹的方子。

8. 古無秘方

古人傳醫,有大道,無秘法。所謂秘者,皆後人矯揉造作,藉聳聽聞之語。即醫案各家,亦半出於造作,並非真相。吾講醫書,不敢謂宣傳奇秘,但亦堪信稍補醫界所不足。觀仲聖之方,對症下藥,意密法整,何等慎重,豈三五味至數十味藥之死方,徒事捃拾,不論症象,自詡不傳之秘者,所可同日語也?

白話文:

古代傳承醫學,有基本的準則,沒有什麼祕密方法。所謂的祕密,都是後人故意編造出來的,用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即使是各家記載的醫案,也有一半是虛構的,並不是真實的情況。我講授醫書,不說是宣傳什麼神奇祕密,但至少也能彌補醫學界的一些不足。看看仲景聖人的藥方,根據症狀下藥,用意周密法則明確,非常慎重。怎麼可能是那種三五味到數十味的死方子,只是隨便找幾個藥材,不顧及症狀,自命為不傳之祕的人可以比擬的呢?

9. 審症當察天時及病因

人於天氣亢旱之時,陰無不虧,熱無不盛,故看春病,宜先度春之燥潤,再度去冬之燥潤,然後查病因之為寒熱、表裡、虛實,以定用藥之標準。庶病者免死於藥。否則執一以行。差如毫釐,謬以千里矣。

白話文:

當天氣乾旱炎熱時,陰氣無不被耗損,熱氣無不被加劇。因此,在春季看病時,應該先評估春季的乾燥程度和濕度,再評估去年冬天殘留的乾燥程度和濕度,然後確定病因是寒證還是熱證,是表證還是裡證,是虛證還是實證,才能確定用藥的準則。這樣才能讓患者免於死於錯誤的用藥。否則,如果只憑片面之詞就用藥,即使只有一點點偏差,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人身之病,在經、在衛、在營、在腑、在臟,名目繁多,認症略疏,變象立起,雖有簡便之方,亦多旁途,此層不可不想一極正確、極簡便之法。蓋病類雖繁,不過陰陽而已,推之亦不過氣血而已,再推之,又不過寒熱虛實四大綱耳。只須有精密之審切,自少錯誤。

白話文:

人體的疾病,涉及經絡、衛氣、營氣、五臟六腑等,病情繁多。如果沒有仔細辨證,變化就會很快出現,即使有簡單有效的方劑,也容易走偏路。因此,一定要找到一個非常準確、非常方便的方法。雖然病情種類繁多,但歸根結底都是陰陽失調而已,進一步分析就是氣血失衡而已,再進一步分析,不過是寒熱、虛實這四種大類。只要審慎細緻地診斷,就能大大減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