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18)

1. 間臟與不間臟

五臟有病,母子相傳,為間臟,即間其所勝之臟,而傳於所生之臟也。五臟次序,肝傳脾而心間之,心傳肺而脾間之,脾傳腎而肺間之,肺傳肝而腎間之,腎傳心而肝間之。例如肝病,脾則肝所勝之臟,心則肝所生之臟也,肝因為心所間,不傳於脾而傳於心,是為間臟,其氣相生,雖病亦輕而易愈。若肝不為心所間,而傳於所勝之脾,以木剋土,是為不間臟,其氣相殘,有病必甚而難治。

白話文:

五臟生病時,會按照母子臟腑的關係互相影響傳遞。這種傳遞方式稱為「間臟」,指的是疾病跳過原本應該受影響的臟腑,而傳遞到與其有生克關係的另一個臟腑。五臟的傳遞順序是:肝傳給脾,但心臟會介入;心傳給肺,但脾臟會介入;脾傳給腎,但肺臟會介入;肺傳給肝,但腎臟會介入;腎傳給心,但肝臟會介入。

例如,肝臟生病了,脾臟是肝臟所克制的臟腑,心臟則是肝臟所生的臟腑。如果肝病傳給心臟(因為心臟介入),而不是傳給脾臟,這就是「間臟」。因為彼此氣息相生,所以病情較輕,也容易痊癒。

但如果肝病不傳給心臟,而是傳給它所克制的脾臟,就會造成木剋土的相剋關係,這就是「不間臟」。因為彼此氣息相剋,所以病情必定嚴重且難以治療。

2. 心之部位與脈氣

《難經》云:呼出心肺,心主呼。其系從肺,因肺在左,心亦必在右,乃就部位言也。《內經·脈要精微論》云:左外以候心,是言寸左以候心,乃就脈氣言也。兩說各有所指,似相左而實相成。

白話文:

心臟的位置和脈象:

《難經》說:呼氣由心肺而出,心臟主導呼氣。心臟的經脈連接著肺臟,因為肺臟在左側,所以心臟必定在右側,這是從臟器位置來說的。《內經·脈要精微論》說:從左側寸口脈診察心臟,這是從脈象來說的。這兩種說法各有側重,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互相補充的。

3. 心包脈之部位

心包上通於目,下達於腎,既通腎,定在右尺也。左為脈之起處,腎居下,為天一生水,故居左尺。水生木,故肝居左關。木生火,故心居左寸。火生相火,故心包居右尺。相火生土,故脾居右關。土生金,故肺居右寸。就五行言,心包亦應在右尺也。惟《內經·脈要精微論》云:內以候膻中(膻中為心包別名)。

所謂候膻中為左寸者,乃火將生相火之象,由左寸生右尺,非謂心包之脈在左寸也。

白話文:

心包經脈的上端連接著眼睛,下端通達腎臟。因為它與腎臟相通,所以它的脈搏在右手尺脈處可以測到。左手尺脈是脈搏的起始位置,腎臟位於下方,是五行中「天一生水」的臟器,所以位於左手尺脈。水生木,所以肝臟位於左手關脈。木生火,所以心臟位於左手寸脈。火生相火(心包絡之火),所以心包位於右手尺脈。相火生土,所以脾臟位於右手關脈。土生金,所以肺臟位於右手寸脈。從五行相生的角度來看,心包也應該位於右手尺脈。但是,《內經·脈要精微論》中提到:診斷心包要觀察膻中(膻中是心包的別名)。

所謂在左手寸脈診斷膻中,指的是火將要生出相火(心包絡之火)的狀態,脈象從左手寸脈延伸到右手尺脈,並不是說心包的脈搏位於左手寸脈。

4. 腎志恐

腎主藏,其脈下達於足及睪丸,上通心包,由肝至目而止於手。惟其主藏而通目,故目觸怪象而搖其藏,此恐之所由生也。

白話文:

腎臟主宰著人體的精氣,經絡向下通達足部和睪丸,向上則連通心包,再由肝臟通向眼睛,最終止於手部。因為腎臟主宰精氣且與眼睛相通,所以當眼睛看到怪異的景象,就會影響腎臟,從而產生恐懼的情緒。

5. 論三焦

論三焦非繪圖不易瞭解。茲繪縱斷面圖如下:□。四線皆池膜,統名三焦。兩直線即等於圓形中空之油膜,此膜外貼筋骨,通腠理,內連臟腑。兩橫線為兩圓形薄片之油膜,即膈膜也。上層油膜,居心肺之下,下層油膜居肝之下,腎之上。上線之上為上脘,兩旁直線為上焦。

上線之下為中脘,兩旁直線為中焦。下線之下,為下脘。兩旁直線為下焦。三焦小孔甚多,便於輸運,具輸送水分,運化精微之功能。間有大孔十數,以絡臟腑之孔,為往來相通之引線。總之,三焦形如竹筒,中隔二節,不過為玲瓏體耳。

白話文:

三焦的構造圖不好理解,因此用縱切面圖來解釋: 想像一個類似竹筒的結構,由四條線組成的膜包裹著。這四條線都是薄膜,統稱為三焦。兩條垂直的線就像圓形中空的薄膜,外層附著在筋骨上,與皮膚組織相連,內層與臟腑相通。兩條水平的線則是兩片圓形的薄膜,也就是橫膈膜。上層的薄膜位於心肺下方,下層的薄膜位於肝臟下方、腎臟上方。

上層薄膜之上是上脘部,兩側的垂直線代表上焦;上層薄膜之下是中脘部,兩側垂直線代表中焦;下層薄膜之下是下脘部,兩側垂直線代表下焦。

三焦上有許多小孔,方便輸送水分和精微物質。此外,還有十幾個較大的孔,與臟腑相連,作為彼此溝通的通道。總而言之,三焦的形狀像個竹筒,中間隔著兩節,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精密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