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16)

1. 論中西醫

世人近為生計所迫,業中醫者日多。道理不明,脈臟不達,所在皆是,無怪西醫曬之。但西醫未諳中醫之理,每謂中醫不知臟腑之部位及作用。豈知《內經》靈蘭秘典論部位及作用,較西醫尤細。中醫又謂西醫輕視人命,不知內科,尤為可笑。蓋西醫經數千年之研究,若無真實學識,其道何能行於我國?中醫著作,歷數千年之久,成於諸聖之苦心,若無真實道理,亦豈能傳至今日。

乃西醫日見進益,中醫日見衰微,人命存亡,爭此一線,何忍坐視,現在講解醫書,願與有志之士,重興我道。聽講諸子,對於中醫復興,責任綦重,好自為之可也。茲將所講書目,另行編訂如下:(一)、《素問》。(二)、《靈樞》。(三)、《本草經》。(四)、《脈經》。

(五)、《難經》。(六)、《藥性賦》。(七)、《甲乙經》。(八)、《中藏經》。(九)、《傷寒論》。(十)、《金匱要略》。

白話文:

論中西醫

現在很多人為了生計而從事中醫,但他們對中醫理論和臟腑經絡並不了解,導致中醫在許多方面都做得不好,難怪西醫會輕視中醫。然而,西醫也不了解中醫的道理,常常認為中醫不懂臟腑的部位和功能。其實,《內經》中關於臟腑部位和功能的描述,比西醫的更為詳細。中醫也認為西醫輕視性命,不懂內科,這是可笑的。西醫經過數千年的研究,如果沒有真實的學識,怎麼能在中國通行呢?而中醫典籍,也歷經數千年,是歷代醫學家辛勤努力的成果,如果沒有真實的道理,又怎麼能流傳至今呢?

但是,現在西醫越來越進步,中醫卻越來越衰落,人命的存亡,就在這之間,我們怎能坐視不管呢?我現在講解醫書,希望和有志之士一起,復興中醫。各位聽講者,對於中醫的復興負有重大責任,務必好好努力。以下是將要講解的醫書:一、《素問》;二、《靈樞》;三、《本草經》;四、《脈經》;五、《難經》;六、《藥性賦》;七、《甲乙經》;八、《中藏經》;九、《傷寒論》;十、《金匱要略》。

2. 《內經》成於何代作於何人當就文字推定

《內經》中「九州」及「閹者」等句,皆二帝三王以後之歷史,足證非黃帝時書,可斷言也。但有謂系秦漢方士所作者,引例固詳,亦難盡言。試就經文以定時代,實兼三時代之文字而有之。其文體之古奧也,言簡意該,與左傳、四子相伯仲,是可斷為列國時文。其文詞之偶涉誇張也,與古奧句法判然不同,逼肖秦漢時人之口吻,是可斷為秦漢時文。

其篇名所定,與《中藏經》筆調相同,詞采所流,與三國文作法無異,是又可斷為三國時文。在三時代之醫聖,列國則有和緩,秦漢則有仲景,三國則有華佗。全經文字岐異,筆墨非出一手,故觀於文字之深老,知著作者為和緩,觀於語意之鋪張,知潤色者為仲景,觀於標題遣詞之工雅,知成書者為華佗。

白話文:

《內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從文字推測來看,並非黃帝時期所作。書中提到「九州」、「閹者」等詞語,都是夏商周三代之後才有的歷史名詞,足以證明它不是黃帝時代的著作。雖然有人認為是秦漢時期的方士所作,但論證雖然詳盡,卻難以完全說服人。

從經文本身來看,它的文字風格融合了三個時代的特點。其古奧簡潔的文風,與《左傳》及先秦諸子散文風格相當,可以斷定為戰國時期的文字。然而,經文中偶爾出現的誇張語氣和句法,卻與古奧的風格迥然不同,更接近秦漢時期的語言風格,因此也可斷定為秦漢時期的文字。

此外,《內經》的篇名設定和《中藏經》的風格類似,其辭藻風格也與三國時期的文獻相似,因此也可斷定為三國時期的文字。戰國時期有醫聖扁鵲,秦漢時期有張仲景,三國時期有華佗。全書文字風格多樣,顯然非出自一人之手。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扁鵲是主要作者,張仲景潤色完善了部分內容,而華佗則完成了全書的編纂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