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13)

1. 營榮衛

血中所含之氣為營,陽也。血為榮,陰也。其行於營榮之外之氣,而為營榮之衛護者曰衛。衛即出毛孔之氣。西醫所謂用數千百倍顯微鏡,照見毛形如樹,其下有坑,坑內有許多蟲,或入或出,即衛氣也。《內經》論之綦詳。今人能分營衛者有幾?營榮衛及胃氣,為全部《內經》重要之點。

學者宜剖別清晰。衛氣賴營榮以養之,營榮賴胃氣以養之。養生之道在此,療疾之道亦在此。如以衛為營,則營字可廢。以營為衛,則衛字可廢。吾不憚反復引伸者,恐有遺誤耳。自誤罪小,誤人罪大。

白話文:

營氣是血液中所含的陽氣,血液本身是陰性的,稱為榮。而運行在營氣和榮氣之外,保護營氣和榮氣的氣則稱為衛氣,也就是從毛孔中出來的那股氣。西醫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毛髮像樹一樣,根部有許多小孔,孔內有許多微生物進進出出,這就是衛氣。《內經》對此已有詳細論述,但如今真正能區分營氣、榮氣、衛氣的人又有幾個呢?營氣、榮氣、衛氣和胃氣,是《內經》中的重要觀點,學習者應該仔細區分。衛氣依靠營氣和榮氣滋養,而營氣和榮氣則依靠胃氣滋養。養生的方法和治療疾病的方法都在於此。如果把衛氣等同於營氣,那「營」字就沒用了;如果把營氣等同於衛氣,「衛」字也同樣沒用了。我之所以反复闡述,是擔心有所遺漏,自己犯錯是小事,誤導他人則是大事。

2. 風傷衛寒傷營

衛在外,風能傷之。營在內,必須寒侵內而後能傷。營傷則血凝,故經云:「熱傷氣,寒傷形。」其實熱亦能傷形,寒亦能傷氣。不過熱重方能傷血,熱輕則否。寒則傷氣三分,傷血七分。

白話文:

風能傷及體表的衛氣,寒邪則需侵入體內才能傷及營氣。營氣受損則血液凝滯,所以古書上說:「熱邪傷氣,寒邪傷形。」事實上,熱邪也能傷及形體,寒邪也能傷及氣血。只是熱邪必須很嚴重才能傷及血液,輕微的熱邪則不會。而寒邪則會三分傷氣,七分傷血。

3. 肝肺部位中西論各不同究應何從

肝肺之說有四:或曰肺右肝左;或曰肝右肺左;或曰肺居心上、肝居心下;或又曰肝系在左,部位在右;肺系在右,部位在左。之四說者,雖各有見,實未中肯。吾謂欲求肝肺之左右,須知膂脈系左降而右升。肺之呼吸之喉在右,蓋肺主呼,肝主吸。肺雖在上,其系實居脊右;肝雖在下,其系實居脊左。

《內經》既曰肝左肺右,膂脈又右升左降。《難經》又曰:吸為肝腎,呼為心肺。氣管又為右喉,以上諸據,足證肝系確在脊左,肺系確在脊右。心主呼,故為表,其系從肺,亦必在右。腎主吸,故為里,其系從肝,亦必在左。

白話文:

肝肺位置的中西醫說法差異及探討:

關於肝肺的位置,古籍中存在四種說法:一種認為肺在右側、肝在左側;一種認為肝在右側、肺在左側;一種認為肺位於心臟上方、肝臟位於心臟下方;還有一種認為肝的經絡在左側,但位置在右側;肺的經絡在右側,但位置在左側。這四種說法雖然各有依據,但都不夠準確。

我認為,要確定肝肺的左右位置,必須了解脊椎經絡的走向:脊椎經絡左側下降,右側上升。肺負責呼氣,其氣管(喉嚨)在右側;肝負責吸氣。雖然肺位於上方,但其經絡實際上在脊椎右側;雖然肝位於下方,但其經絡實際上在脊椎左側。

《內經》記載肝在左、肺在右,而脊椎經絡又呈右側上升、左側下降的走向。《難經》也提到吸氣屬肝腎,呼氣屬心肺;氣管位於右側。以上這些根據,足以證明肝的經絡確實位於脊椎左側,肺的經絡確實位於脊椎右側。心臟主管呼氣,屬表,其經絡與肺相連,因此也一定在右側;腎臟主管吸氣,屬裡,其經絡與肝相連,因此也一定在左側。

4. 脈何以能動何以因其動而能測表裡虛實

脈為血之府,氣率血行,故能動。肺運五臟之氣,行至寸口而止。邪客於氣則浮,故在表;邪客乾血則沉,故主裡。氣血俱盛,則急為數,故曰實;氣血俱竭,則緩為遲,故曰虛(此論脈之緩急,謂其至數,非謂其來去也。)。

白話文:

脈搏是血液的住所,氣息推動血液運行,所以脈搏才會動。肺臟運送五臟的氣息,到達寸口(手腕內側橈骨動脈處)就停止了。邪氣侵入氣機,則脈象浮於表面,所以表現為表證;邪氣入侵血液,則脈象沉於深處,所以表現為裡證。氣血都充盛,則脈搏有力而快速,所以稱為實證;氣血都衰竭,則脈搏無力而緩慢,所以稱為虛證。(這裡說的脈搏的緩急,指的是脈搏的頻率快慢,而不是指脈搏的來去時間。)

5. 經絡脈之別

人身之筋,束骨絡肉,形則中空,經絡即就筋而定名。十二經氣血所行之筋為徑,由經分布之筋為絡,由絡分布之筋為孫絡,徑與絡與孫絡之內有孔,孔有薄皮之管,內通於心。心血因氣輸送於管,分布於各經及絡及孫絡,以榮筋肉。其行於經內氣血之動者為脈,重按之而覺酸者為穴,緣脈遇筋之薄處,或氣血盛處則應指而動,因其內通於臟,故能切人之表裡虛實。再筋之根發於肝,而系通於心,真血行於筋內,常血走於筋外。

試以寸、關、尺言,其鼓盪之力,皆在筋內,常血亦由筋分布於外以榮內。

白話文:

人體的筋,像繩索一樣束縛骨骼、連接肌肉,形狀中空。經絡的名稱,就是根據這些筋來命名的。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的主要筋脈稱為「經」,由經脈分支出去的筋脈稱為「絡」,由絡脈再分支的筋脈稱為「孫絡」。經、絡、孫絡內部都有孔洞,孔洞內有薄膜狀的管道,與心臟相通。心臟的血液藉由氣的推動,輸送到這些管道中,再分布到各個經脈、絡脈和孫絡,滋養肌肉和筋腱。在經脈中流動的氣血,就是脈象;按壓經脈時感到酸痛的部位,就是穴位。沿著脈絡走到筋膜較薄弱的地方,或氣血充盈的地方,就會感受到搏動,因為這些地方與臟腑內部相通,所以可以藉此診斷人體表裡虛實的狀況。此外,筋的根源在於肝臟,但又與心臟相連;真血在筋的內部運行,而一般的血液則在筋的外部運行。

如果以寸、關、尺來衡量,經脈搏動的力量,都在筋的內部;而一般的血液則由筋分布到體表,再滋養內臟。

6. 筋薄處是否即穴

凡有動脈處皆為脈。而穴之所在,則不限於筋薄處也。例如寸口,尺澤,太陽,虛里等穴,則皆筋薄而脈可按。小海等穴,則筋厚而脈不可按。

白話文:

凡是動脈經過的地方都算是脈絡。但穴位的位置,並不侷限於肌肉薄弱的地方。例如寸口、尺澤、太陽、虛里等穴位,都是肌肉薄弱,而且可以摸到脈搏。而像小海等穴位,肌肉則較厚,就摸不到脈搏。

7. 論嗽

立方當問病因,然四時司天之權,亦非絕對無關係。如春嗽,冬日腠理闔閉,邪風不易內侵,其嗽也,多由煤炭之薰蒸所致,故宜養肺,但終日僕僕風塵,由風寒作嗽者,不在此例。如秋嗽,夏日腠理開張,最易感受風邪,故宜清肺,但由內熱作嗽者,不在比例。又陰虛皆作嗽,當問其有無口渴,便燥,舌膩等象而分之。

白話文:

論咳嗽時,需先詢問病因。但四季主氣的影響,也不是絕對的。例如春季咳嗽,冬季毛孔閉合,外邪不易入侵,此時咳嗽,多半是因為燒煤炭的熏蒸導致,所以應該養肺。但如果整天奔波勞碌,因風寒引起咳嗽的,就不在此列。例如秋季咳嗽,夏季毛孔開張,最容易感受風寒,所以應該清肺。但因內熱引起咳嗽的,也不在此列。此外,陰虛也會導致咳嗽,需詢問患者是否有口渴、大便乾燥、舌苔膩等症狀來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