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話》~ 慈濟醫話(卷一) (12)

回本書目錄

慈濟醫話(卷一) (12)

1. 論薑母之病

薑母病之獲痊,非吾之功。初病時熱象外陳,確為陰虛之症,但未及投軍(大黃),僅下石膏數錢,而已泄作,又似陽不能固之兆。及使診脈,又云浮數洪大,吾故煩某醫復診,據云:滑數有力,吾則得法矣。因吾與姜君,是誼屬師生,而情同手足,始用大養陰大清解法,與數相爭衡。復因調養得法,乃慶更生,設無某醫之復診,姜君等之調攝,吾法無用矣。

白話文:

薑先生的康復並非我的功勞。他初病時表現出熱象外顯,的確是陰虛體質,但未及投用大黃,僅服石膏幾錢,然而身體已出現洩瀉,又像是陽氣不能固定的跡象。我再為他把脈,又說脈搏浮數洪大,所以我特地請另一位醫生複診,他診斷為滑數有力。我便找到治療方法了。因為我和薑先生是師生的關係,情同手足,所以我才用大補陰氣、大清熱的方法,與病情較勁。再加上調理得當,才慶幸他能康復。如果沒有那位醫生的複診,以及薑先生等人的調理,我的方法也是無濟於事的。

2. 論程君之病

程君病象,現在兩脈沉細,舌乾,畏寒思熱,吐水腹脹,尚未脫險。甲醫所主之三甲,加西洋參。乙醫所主之猛燥,於理固是。但西洋參不能用,以味甘苦而性略緩斂也,三甲亦為時尚早。吾曾為某君用三甲者,因大病已去,僅餘嗽耳,是時非三甲不能培其元。今程君因何思熱畏寒吐水,蓋其疾為舍脈從症之症,不能論脈也。

白話文:

程先生的病情現在脈搏微弱而沉細,舌頭發乾,怕冷想喝熱水,嘔吐腹脹,尚未脫離險境。甲醫主張使用三甲加上西洋參。乙醫主張使用烈性燥熱藥物,從道理上來說是正確的。但是西洋參不能使用,因為它味甘苦、性稍緩和斂肺,三甲使用也為時過早。我曾經給某位先生使用過三甲,因為他的大病已經痊癒,只留下咳嗽,那時如果不使用三甲就不能培元。現在程先生為什麼怕冷想喝熱水、嘔吐,是因為他的疾病是舍脈從症的症狀,不能只看脈象。

日前既唇焦、便赤、發狂,確為陽狂之症,服藥二大劑不效,故煩醫往視。十一日未見大便,確為實滿陽狂之症,非用元明粉不可。因擬一大劑,尚稱順手。旋又用二大劑,舌乾、嘔逆、腹脹,種種敗氣畢陳。今雖不嘔逆,必仍舌乾,其吐水腹脹,乃肺因腸結實,熱蒸將枯,不能分理水氣之故。

白話文:

前幾天,病人嘴脣焦黑、大便偏紅、精神異常,顯然是陽性發狂的症狀。服了兩大劑藥之後仍無效,所以請您去看看。病人十一天沒有大便了,確實是內熱積滿、陽性發狂的症狀,必須使用元明粉治療。我準備配製一大劑藥,應該會見效。後來又連續服用了兩大劑藥,導致舌頭乾渴、嘔吐、腹脹,各種不良症狀都出現了。現在雖然不嘔吐了,但舌頭肯定還是乾的,而且吐水和腹脹,是因為肺部受到腸結實的影響,熱氣蒸騰導致肺部將要枯竭,無法分別處理水氣。

畏寒思熱,亦緣肺為熱結而不得宣,吾用大救陰法,亦不過強與數爭,此為生命關係,特詳論之。

再斯疾至今日,臟腑津液皆枯,其不死者,僅一線之餘陽耳。吾法欲假其餘陽以潤臟腑,薑母年老,是法尚能收效。王君病,亦賴是法得不死。今用是法,或能勝數,並未可知。

白話文:

到了今天,病人的臟腑津液都已經枯竭,能夠活下來的,只剩下一絲陽氣了。我的治療方法是藉助這絲陽氣來滋養臟腑,薑母年紀大了,用這個方法還有可能見效。王君的病,也是依靠這個方法才活下來的。現在使用這個方法,是否有效還說不準。

3. 本年(癸亥)冬溫之治法

今年冬溫,宜用甘寒化熱,復其津液,用生軍蕩邪,分陰陽、通里氣,則疾自愈。表藥除蘆根重用,薄荷少用,及茵陳、板藍根外,皆不可用,雖荊芥亦在禁例。生地鮮者可重用,生地則不可用。

白話文:

今年冬天不太冷,宜採用「甘寒」藥材(性質甘涼)來化解身體內過多的熱氣,同時補充體液。此外,建議使用「生軍」藥材(具有清熱解毒功效)來驅邪,調和陰陽、疏通經絡氣血,這樣疾病就能自行痊癒。

在表面的藥物中,除了大量使用蘆根外,薄荷要少用,茵陳、板藍根等也不可用,即使是荊芥也在禁用範圍內。新鮮的地黃可以大量使用,但已經乾的地黃不可使用。

4. 預防春瘟

或問入冬缺雪,恐釀春瘟,請立代茶飲方,以預防之。再感春瘟者,初為何狀,應服何藥以杜其萌乎?曰:冬而不行冬令,溫疫已露,但預防則可。若擬染病後之方,因人稟賦不同,分兩難預定也。此病初起時,渾身疼痛,憎寒、憎熱、頭暈、唇焦無味,或咳嗽、多涕多淚。

白話文:

有患者問道,冬天缺雪,擔心會導致春天瘟疫,請開具代茶飲的方子,以預防瘟疫。如果不幸染上春瘟,初期會有什麼症狀,應服用什麼藥物來阻止其發作呢?

答曰:冬天沒有冬天的寒冷表現,溫性的疫病已經開始露頭,預防是關鍵。如果等到染病後才開方,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很難提前確定。這種病發作初期,全身疼痛,怕冷又怕熱,頭暈,嘴脣乾燥而無味,可能還會咳嗽、鼻涕和眼淚增多。

法宜白虎湯加減治之。預防之法,室不宜過暖,宜少食厚味,多食蘿蔔、綠豆、梨、藕等物,又代茶飲方開後:

白話文:

治療方法可使用白虎湯加減方。預防方法為,室內溫度不宜過高,飲食上應減少攝取肥膩食物,多吃蘿蔔、綠豆、梨、藕等食材。此外,可將以下方子當茶飲用:

二花(四錢),鮮生地(六錢),霜桑葉(四錢),寸冬(三錢),炙杷葉(四錢),郁李仁(三錢),甘菊(四錢)

白話文:

  • 紫苑(12 克)

  • 新鮮地黃(18 克)

  • 霜桑葉(12 克)

  • 天冬(9 克)

  • 炒枇杷葉(12 克)

  • 烏梅(9 克)

  • 菊花(12 克)

5. 生軍之效用

或問中醫謂生軍不但破血,且能生新。而西醫炮製藥品,提煉最精。經數百年之研究,數千名醫之化驗,證明生軍無生新之能力,何也?曰:中醫論藥,不但論其質,且論其氣、論其味、論其色。生軍一藥,其質重,且有液質,故能破堅。因液而能生血。其色黃,故能清胃。

白話文:

有人提出疑問,中醫認為生軍不僅能破血,還能生血。而西醫經過了數百年的研究和數千名醫生的驗證,證明生軍沒有生血的能力,這又是為什麼呢?

中醫在論述藥物時,不僅考慮其物質成分,還考慮其氣味、顏色。生軍這一藥物,質地厚重,且含有液體,因此能破堅。由於它的液性,還能生血。它的顏色黃,所以能清胃。

其味苦,故性寒。味厚,故下行。其氣芳,故能破血,若僅提出氣芳之質用之,破血則可,下行則不可。若製片用之,則能逐瘀生新,清胃破結。

白話文:

它的味道苦,所以性質寒涼。味道濃鬱,所以能向下運行。它的香氣芬芳,所以能活血化瘀。如果只注重它的香氣,用於活血化瘀是可以的,但不能用於向下運行。如果製成藥片使用,就能活血生肌,清胃化瘀。

6. 白蓮花

其色白,其氣芬,其味澀,專入肺肝。降肺之濁,升肝之清。又因其本中空而生於水,其性微寒,破瘀功同蓬莪朮,性澀功同白芍。紅蓮花與之略同,惟走心肝,白蓮花瀉而不走,破而不生。

白話文:

白蓮花呈白色,氣味芬香,味道有些苦澀,主要作用於肺和肝臟。它能降低肺部的濁氣,升發肝臟的清氣。此外,由於白蓮花本身中空且生長於水中,所以性味微寒,化瘀的功效與蓬莪朮相似,澀味的作用與白芍相近。紅蓮花與白蓮花的作用大致相同,但其功效主要針對心和肝臟,白蓮花則具有瀉下的作用,但不會走竄,破氣的作用也不會產生新的氣。

7. 枇杷葉

性平、味淡、氣厚、質重、色青,故有理肺、疏肝、燥濕之功。緣色青可疏肝,味淡能燥濕,質重氣厚有升降肺部清濁之能力。

白話文:

藥性平和,味道清淡,氣味濃厚,質地厚重,顏色青色,因此具有調整肺部機能、疏通肝氣、化解濕氣的功效。因為青色可以疏通肝氣,清淡的味道可以化解濕氣,質地厚重、氣味濃厚的藥材具有提升和降低肺部氣體中乾淨和污濁部分的能力。

8. 三甲與生地元參之別

三甲與生地、元參,同為養陰上品,然性質稍異,用法亦殊。三甲取其咸膩而走,生地、元參取其脂液清潤。三甲因其不守,故兼入氣分。生地、元參因其清潤,故專入陰分。三甲若佐清涼,治溫尚可用。至三甲復脈湯,治太陽少陰兩感之症則可,治溫則殆。

白話文:

三甲、生地黃、元參同為滋養陰液的良藥,但性質和用法略有不同。

三甲味鹹而滋膩,有走動疏散作用;生地黃和元參味甘而清潤。三甲因為滋膩不收斂,所以也能兼入肺氣分;生地黃和元參因為清潤,所以只入陰血分。

如果將三甲與清涼藥材配合,還能治療溫熱病。但像「三甲復脈湯」這種方劑,用於治療太陽病和少陰病,但是用於治療溫熱病就不太合適。

9. 認穴說

醫者治病,本以救人,認病不真,誤投方劑,反以害人。用針利害,亦猶是也。夫人為陰陽之氣所生,不能無病。既病矣,無論病源由於內傷或外感,總之不能離乎瘢身之經絡。是以用針之法,深淺疾徐,虛實補瀉,固宜加慎。而認穴之重要,尤於病人生死,有莫大之關係焉?試詳言之。

白話文:

醫生治療疾病,原本是為了救人。如果沒有仔細辨清病症,誤用了藥方,反而會害人。使用針灸也是如此。人是由陰陽之氣所生,不可能沒有疾病。生病時,無論是內傷或外感引起的,都離不開身體的經絡。因此,使用針灸時,針的深淺、快慢、虛實、補瀉,都應當特別慎重。而正確辨認穴位也尤為重要,這對病人的生死有著極大的關係。現在就詳細地來談談。

蓋臟腑有井、榮、腧、經、合諸穴,皆為經絡之脈所通行。臟有五,每臟有井、榮、腧、經、合之五腧,五臟則五五二十五腧。腑有六,每腑有井、榮、腧、原、經、合之六腧,六腑則六六三十六腧。再加心包絡一經,則經脈計有十二。十二經有十二絡穴。又加以督之長強,任之尾翳,及脾之大包,則絡脈計有十五。

白話文:

人體內部的臟腑具有井、榮、腧、經、合等穴位,都是經絡的脈絡所通過的地方。

臟腑有五,每一個臟腑有井、榮、腧、經、合這五個穴位,五個臟腑就是五五二十五個穴位。

腑部有六,每一個腑部有井、榮、腧、原、經、合這六個穴位,六個腑部就是六六三十六個穴位。

再加上心包絡這條經絡,那經絡就有十二條。

十二條經絡有十二個絡穴。

加上督脈的長強穴,任脈的尾翳穴,以及脾經的大包穴,那絡脈就有十五個。

以十二加十五,凡有二十七氣,以井、榮、腧、原、經、合之腧,而行上行下。其始所出之穴名井穴,如水之泉也。水從此而流,則為榮穴,又從此而注,則為腧穴,又從而經過之,則為經穴,又從而水有所會,則為合穴。是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井、榮、腧、經、合之五腧。

白話文:

十二經脈加上十五絡脈,總共有二十七條氣脈,這二十七條氣脈行經井穴、榮穴、腧穴、原穴、經穴、合穴五個穴位。氣脈最初流出的穴位稱為井穴,猶如水泉的源頭。氣脈從井穴流出,流到下一個穴位稱為榮穴。氣脈又從榮穴流入腧穴, 再流經經穴。之後氣脈匯聚到一個穴位,稱為合穴。二十七條氣脈的運行,都經過這五個穴位。

言五腧而不言原穴者。以陰經有腧而無原。陽經之原,則以腧並之也。人罹病時,其致疾之原因,與邪氣之所在,莫不發現於經絡,用針者洞燭隱微,按穴取之,其病可立愈也。如病脹者,當取胃、膽、膀胱之足三陽經。飧泄者,當取脾、肝、腎之足三陰經。邪氣在上者,必針於上,以取其陷脈。

白話文:

古文談論了經絡上的「腧穴」,但沒有提到「原穴」,這是因為陰經有「腧穴」但沒有「原穴」。陽經的「原穴」是與「腧穴」並列的。

當人患病時,造成疾病的原因和邪氣所在的位置,都會在經絡上顯現。針灸師可以洞察隱微,根據病症按壓穴位進行針灸,即可迅速治癒疾病。

例如:如果患有腹脹,就應該針灸胃經、膽經、膀胱經的足三陽經。如果患有腹瀉,就應該針灸脾經、肝經、腎經的足三陰經。如果邪氣在上,則需要在上面針灸,以取得陷入的脈絡。

濁氣在中者,必針其中脈。陰經有陽病者,當取之足陽明胃經下陵三里穴。里陰之病見於上者,當取之足太陰脾經膝內下臁之陰陵泉穴。外邪高而在外之下者,當取之足少陽膽經膝下外臁之陽陵泉穴。以及春刺散腧及分理,夏刺絡腧,秋刺皮膚循理,冬刺俞竅於分理之類。良以諸病,各有所取之經。

白話文:

濁氣在人體中間部位,就要針刺中間的經脈。陰經有陽性病症,應取足陽明胃經的下陵三里穴。上部有陰性病症,應取足太陰脾經膝蓋內側下方的陰陵泉穴。外邪在高處或在外在下部位,應取足少陽膽經膝蓋外側下方處的陽陵泉穴。以及春天刺散腧穴和分理穴,夏天刺絡腧穴,秋天刺皮膚循理,冬天刺俞竅於分理穴等之類的穴位。這是因為各種病症,各有用於治療的不同經脈。

經各有穴,穴各有所。各病有各病當治之穴,各穴有各穴固定之所。用針者明乎症屬何經,穴居何所,勿膠成見,勿掉輕心,始不至以毫釐之差,致成千里之謬。非然者,認穴不明,而亂刺之,不但病不能愈,反灌他病,甚至殺人,其害速於槍矛。如手陽明大腸經五里穴,為五臟禁刺之穴,誤刺之,則臟氣盡。

白話文:

每條經脈都有自己的穴位,每個穴位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同的疾病應該治療不同的穴位,每個穴位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使用針灸的人必須清楚症狀屬於哪條經脈,穴位位於何處,不要固執己見,也不要輕率大意,這樣才能避免因為一丁點的偏差,而導致巨大的錯誤。如果不能這樣,那麼辨認穴位不明確,而隨便針刺,不但不能治好疾病,反而會加重其他疾病,甚至會殺人,其危害比刀槍還要快。例如手陽明大腸經的五里穴,是五臟禁止針灸的穴位,如果誤刺這個穴位,就會導致五臟之氣耗盡。

刺胸腹者,必避五臟,誤刺之,則中心者壬癸日死,中脾者,甲乙日死,中腎者戊已日死,中肺者丙丁日死,中膈者不過一歲必死。以及取五脈者死,奪陰者死,皆坐誤刺之害。固不僅如《素問》所云:春刺夏秋冬諸分,夏刺春秋冬諸分,秋刺春夏冬諸分,冬刺春夏秋諸分,足以發生種種之病也。

白話文:

《靈樞經》中記載的關於針灸的篇章,對於身體各經絡的穴道,論述得非常詳細。有的按經絡循行順序說明,有的按穴位所在部位來說明,都是為了讓人們找到穴位的方法。醫生研究針灸術,平時必須將經脈、絡脈、孫絡脈的各三百六十五個穴位仔細研究,玩味體會,直到能將這些穴位瞭然於心、熟記於胸,這樣,一旦臨牀診治時,就像按圖索驥一樣,像從口袋裡取東西一樣,能得心應手,準確到位。

《靈樞經》關於針學各篇,於諸經之穴,論之綦詳,有列其行次而言者,有指其穴所而言者,凡以示人覓穴之法也。醫者研究針術,務於平時將經脈、絡脈、孫絡脈之各三百六十五穴會,玩索有得,使諸經之穴,一一瞭然於心目,爛熟於胸中,庶一旦臨症,如按圖索驥,如探囊取物,得心應手,動中肯綮不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