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害利》~ 脾部藥隊 (12)
脾部藥隊 (12)
1. 焦穀芽
甘溫消食,與麥芽同功,而性不損元。溫中偏長,為消食建脾,開胃和中之要藥。生穀芽,長於開胃。
白話文:
焦穀芽味甘性溫,能幫助消化食物,功效和麥芽相似,但藥性不會損傷人體的元氣。它溫和的藥性作用較久,是健脾消食、開胃調和腸胃的重要藥物。生的穀芽,則更擅長於開胃。
2. 蜀椒
〔害〕純陽之氣,雖除寒濕,散風邪,然肺胃素有火熱,或咳嗽生痰,或大腸積熱下血,咸不宜用。凡泄瀉由於火熱暴注,而非積寒虛冷者忌之。陰痿腳弱,由於精血耗竭,而非命門火衰虛冷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藥用。一切陰虛陽盛,火熱衝上,頭目腫痛,齒浮口瘡,衄血耳聾,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症,法所咸忌。陰虛火旺之人,在所大忌。
詵曰:五月食椒,損氣傷心,令人多忘。
別錄曰:大熱多食,令人乏氣喘促。閉口椒有毒,能殺人。
〔利〕辛熱,入脾、肺、右腎、命門,溫脾胃而擊三焦之冷滯,補元陽而蕩六腑之沉寒。燥濕發汗,消食除脹;治腎氣上逆,能導火歸元;止嘔吐瀉利,消痰飲水腫,通血脈而消痿痹,行肢節而健機關,破癥瘕,安蛔蟲,蟲聞椒即伏。
椒稟純陽之性,乃除寒濕,散風邪,溫脾胃,暖命門之要藥。
椒目苦辛少毒,善消水脹腫滿定喘,可塞耳聾。塞耳聾者,通關補腎之功也。
〔修治〕蜀產,肉厚皮皺,為川椒,比秦椒略小。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搗去裡面黃殼,取紅用,名椒紅,得鹽良。中其毒者,用涼水麻仁漿解之。
秦椒,俗名花椒。比川椒味短,紋低,禁忌俱同川椒。
白話文:
[蜀椒]
[害處]
蜀椒的藥性是純陽之氣,雖然可以去除寒濕、驅散風邪,但是如果肺和胃原本就有火熱,或是咳嗽有痰,或是大腸積熱導致便血,都不適合使用。凡是腹瀉是因為火熱引起的急瀉,而不是因為寒冷虛弱導致的,都要避免使用。如果是陰莖萎縮、腿腳無力,是因為精血耗盡,而不是因為命門火衰虛冷造成的,也不適合在補下焦的藥物中使用。所有陰虛陽盛、火熱上衝、頭部眼睛腫痛、牙齒浮動、口瘡、流鼻血、耳聾、咽喉疼痛、舌頭赤紅、消渴症、肺痿、咳嗽、咳血、吐血等症狀,都應該避免使用蜀椒。陰虛火旺的人更要絕對禁止使用。
李時珍說:五月食用蜀椒,會損傷氣血、傷害心臟,使人健忘。
《名醫別錄》說:蜀椒藥性大熱,多吃會讓人感到疲倦、氣喘。閉口椒有毒,能致人死亡。
[益處]
蜀椒的藥性是辛辣溫熱,能進入脾、肺、右腎和命門,可以溫暖脾胃、驅散三焦的寒冷阻塞,可以補益元陽、驅逐六腑的深沉寒氣。它可以乾燥濕氣、發汗、幫助消化、消除脹氣;治療腎氣上逆,能引導虛火歸於腎元;可以止嘔吐、止瀉痢、消除痰飲、消除水腫,疏通血脈、消除痿痹,運行肢體關節、使肌肉活動靈活,還可以破除癥瘕、使蛔蟲安靜伏藏,因為蟲聞到蜀椒的氣味就會伏藏。
蜀椒秉持純陽的特性,是去除寒濕、驅散風邪、溫暖脾胃、溫補命門的重要藥物。
椒目(花椒的籽)味苦、辛,毒性較小,善於消除水腫脹滿、平定喘息,可以治療耳聾。所謂治療耳聾,是通過通達關竅來達到補腎的功效。
[炮製]
蜀椒產於四川,果肉厚實、表皮皺褶,稱為川椒,比秦椒略小。使用時要去除椒目(籽)以及閉口不開的椒,稍微炒過以去除汗味,搗碎去除內部的黃色外殼,取紅色部分使用,稱為椒紅,加入鹽一起炮製效果更佳。如果中毒,可以用涼水或麻仁漿解毒。
秦椒,俗稱花椒,比川椒味道稍差,紋路較淺,禁忌與川椒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