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蘇醫話(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谷蘇醫話(卷二) (17)

1. 《內經》以前有醫經

《內經》鬼叟區曰「臣斯十世。」岐伯曰「先師傳之,往聞其旨。」黃帝謂雷公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是醫固不始於岐黃,其著《內經》,亦必有所本,茲觀《內經》所引書目,曰上經,曰下經,曰刺法,曰奇恆陰陽,曰陰陽十二官相使,曰金匱,曰太始天元冊,曰脈法,曰大要,曰陰陽傳,曰脈經上下篇,曰從容,曰玉版論,亦云搏矣,而今不傳,並不詳何人所作,意者此真岐黃之書,而今世所傳《內經》乃戰國人之偽話歟。

白話文:

《內經》以前已有醫學典籍。《內經》中鬼叟說:「我學習醫術已經十代人了。」岐伯說:「這是從我的老師那裡學來的,以前就聽說過這些醫理。」黃帝問雷公:「您所學習的醫書和經歷的事情非常多了。」由此可見,醫學的起源並非始於岐黃(指岐伯和黃帝),他們編寫的《內經》一定也是參考了前人的著作。我們從《內經》中引用的書目來看,例如《上經》、《下經》、《刺法》、《奇恆陰陽》、《陰陽十二官相使》、《金匱》、《太始天元冊》、《脈法》、《大要》、《陰陽傳》、《脈經》(上下篇)、《從容》、《玉版論》等等,這些書現在都失傳了,而且也不清楚是誰寫的。或許這些才是真正的岐黃時期的醫書,而我們今天流傳的《內經》,可能是戰國時代的人偽造的。

2. 福醫

有患三陰瘧者,百治不愈,已近三年,聞有時醫某,初出懸壺,證事甚盛,即往求治,醫索閱前所服方,曰:「諸藥已嘗過,予豈有妙法,無已,其惟雞納霜乎?」其人曰:「亦已服過數次矣。」醫沉思良久曰:「試再服之,藥同而付藥之人不同,今藥付於我手,即是我之藥也,或者其有驗乎?」其信之,果一服而愈。蓋此醫明知技窮,所能自信者時也,運也。

諺曰「乘我一年運,有病早來醫。」《玉堂閒話》有福醫之說,殆此醫之謂乎!《撫州府志》:「李生、王生忘其名,並撫人,醫道並行,王亞於李,崇仁有大室,邀李治病,約愈謝五百婚,李療之旬日不差,諭以更用王醫,乃留數藥而別。道遇王醫告之故,王曰吾技出兄下,今往無益,不如俱歸。

李曰不然,吾得脈甚精,處藥甚偃,其不愈者,不當得謝耳,故辭。公往以吾藥治之必愈。王如其言,悉用李藥,微易湯使進,越三日疾瘳,富室如原約酬王。王歸,一半遺李,曰公治疾,吾何功?李必不可,曰:「此公之福命也。」按此即某時醫所云,藥同而付藥之人不同也。

然觀羅謙甫《福醫說》是福醫之殺人,其禍尤烈。謙甫曰:「醫之福,福於渠者也。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然則世之信任福醫者,可以憬然矣。

白話文:

福醫

有個病人患了三年瘧疾,各種治療都無效。他聽說有個新開業的醫生醫術高明,便前去求治。醫生查看了他之前服用的藥方,說:「這些藥你都試過了,我哪有什麼妙法呢?除非……試試雞納霜吧?」病人回答:「我也服過好幾次了。」醫生沉思很久後說:「再試一次吧,藥方相同,但給你藥的人不同了,現在藥從我這裡給你,也許會有效果呢?」病人相信了,果然服用一次就好了。這個醫生其實明白自己醫術有限,他相信的是時機和運氣。

俗話說:「把握我一年好運,有病要早點去看醫生。」《玉堂閒話》裡有關於「福醫」的記載,大概指的就是這位醫生吧!《撫州府志》記載:李生、王生(其中一個名字忘了),都是撫州人,都精通醫術,王生的醫術不如李生。崇仁縣有個富裕人家,請李生治病,約定治好後酬謝五百兩銀子。李生治療十多天不見效,便建議他們另請王生。李生留下幾味藥就離開了。路上遇到王生,把情況告訴了他。王生說:「我的醫術不如兄長,去了也沒用,不如一起回去吧。」

李生說:「不對,我診脈很準確,開的藥方也很合理,之所以沒治好,是因為他命裡不該得這個賞錢。你代替我去,用我的藥方去治,一定能治好。」王生照做了,完全按照李生的藥方,只是稍微調整了一下藥劑的濃度,三天後病人就好了,富裕人家按照約定給了王生酬謝。王生回家後,把一半的錢給了李生,說:「病是你治好的,我沒什麼功勞。」李生堅決不要,說:「這是你的福氣。」這就印證了那位醫生說的:「藥方相同,但給你藥的人不同。」

但是,看看羅謙甫的《福醫說》,福醫也有可能害死人,禍害更嚴重。謙甫說:「醫生的福氣,是福於他本人,他的福氣怎麼能消除病人的病痛呢?」所以,世人相信福醫的,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了。

3. 疑醫

偶見一貧醫為人治疾,其人眼藥未竟,即覺不安,格格欲吐,而又不得吐,懊憹殊甚,所親有知醫者,謂方甚平穩,並無作吐藥,不必過慮,其人遂安。逾時,其病亦失。予按《千金翼》云「疑師不治病,疑藥不服之,服之既不得力,決意不疑者,必大驗。」一切藥有從人意,即神疑人必失。

此人疑醫之貧,而懼其術之必謬,疑懼交併,故胃不安而欲吐耳。嘗閱近人筆記,述清初鹽商某有微恙,延醫診治,醫謂書方既罷,鄭重言此方無足奇,須得羊脂玉瓶一,值千金者碎之,以其片入藥煎和,則疾可速愈也。某果出所藏古王瓶碎之,一劑而疾愈,以為神醫,立贈千金。

人或問醫,玉瓶煎藥有味乎?醫笑曰此術耳。藥數文錢可購,縱足愈病,得毋為富翁所輕視乎?故碎其寶器以足之,且亦使心理注重,則病自易愈也,此雖不足為法,其言則深為有理。

白話文:

疑醫

我曾經看到一位貧窮的醫生替人治病,病人還沒用完眼藥水,就感到不舒服,想吐卻吐不出來,非常懊惱。病人親友中有懂醫術的人說,藥方很平和,沒有催吐的藥物,不用擔心。病人於是就安心了,過了一段時間,病也好了。我查閱《千金翼方》記載:「懷疑醫生醫術不好,懷疑藥方不敢服用,服藥後又沒有效果,如果下定決心不再懷疑,一定會藥到病除。」所有藥物都得配合病人的心態,如果病人心存懷疑,藥效一定會大打折扣。

這個病人懷疑醫生貧窮,擔心他的醫術一定很差,懷疑和恐懼交織在一起,所以胃部不舒服想吐。我曾經讀到近代人的筆記,記載清朝初期一位鹽商小病,請醫生診治,醫生開完處方後,鄭重其事地說這個藥方沒什麼特別的,必須用價值千金的羊脂玉瓶,將其打碎,用碎片一起煎藥,才能很快痊癒。這位鹽商真的拿出珍藏的古董玉瓶打碎,服藥一劑就好了,認為醫生是神醫,立刻贈送千金。

有人問醫生,用玉瓶煎藥有什麼效果?醫生笑着說:「這是個技巧。」藥材幾文錢就能買到,如果真的有效,難道不會被富翁輕視嗎?所以故意打碎寶器來增加藥效的份量,並且讓病人重視起來,這樣病自然就好得快。雖然這個方法不值得效仿,但他的說法卻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