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蘇醫話(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谷蘇醫話(卷二) (18)

1. 巫醫

《論語》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以巫為醫也。南人惑於神鬼,信巫不信醫,有病不重方藥,惟事祈攘,故醫事以巫代之,遂有巫醫之名,邢《疏》岐而為二,《集註》仍之,未免欠考,徐春甫《古今醫統》謂巫醫即巫覡之徒,擊鼓舞趨,祈禳疾病,不知醫藥之理者,故南人謂之巫醫者此也。

今世謂之端公、太保,又稱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師婆,雖是一切虛誕之輩,而亦不可無恆也。予按《通志·許楊傳》王莽纂位,楊變姓名為巫醫,是巫醫之名,漢時尚存,而亦大有人在,未可一例輕視。考上古穴居巢處,民智未開,皆以疾病為鬼神所祟,惟尚祈禱。至神農嘗百草,始知有藥,黃帝作《內經》始知有醫,是醫實濫觴於巫,而巫遂以兼醫,醫巫之最著者,曰巫彭,曰苗父,曰巫咸,曰俞附,皆古之巫醫也。《稽神錄》陳寨泉州晉江巫也,善禁咒之術,為人治疾多愈。

《神仙傳》沈羲學道於蜀中,能消災治病,救濟百姓。又王遙能治病,但以八尺布趴敷於地不飲不食,須臾病愈,便起去,又壺公者有召軍術,召鬼神治病,《玉府符》凡二十餘卷。

白話文:

巫醫

《論語》說人若沒有恆心,就不能當巫醫。巫和醫是合在一起的。南方人迷信鬼神,相信巫而不相信醫生,生病不重視藥物治療,只求神靈保佑,因此醫事由巫覡代行,於是有了「巫醫」這個名稱。《疏》和《集註》都把巫和醫分開講,不夠考究。徐春甫《古今醫統》認為巫醫就是那些巫覡之徒,他們擊鼓跳舞,祈禱禳除疾病,不懂醫藥的道理,所以南方人才稱他們為巫醫。

現在人們把他們稱為端公、太保,也叫夜行卜士,北方則稱之為師婆,雖然他們都是些招搖撞騙之輩,但也不能沒有恆心。我查閱《通志·許楊傳》發現,王莽篡位時,楊氏改名為巫醫,可見「巫醫」這個名稱在漢代還存在,而且人數眾多,不能一概而輕視。考究上古時期,人們穴居野處,民智未開,都認為疾病是鬼神作祟,只知道祈禱。直到神農嘗百草,人們才開始認識藥物;黃帝作《內經》,才開始有了醫學,所以醫學的起源其實與巫術有關,巫術也因此兼及醫療。最著名的醫巫,有巫彭、苗父、巫咸、俞跗等,他們都是古代的巫醫。《稽神錄》記載陳寨,泉州晉江的巫,精通禁咒之術,為人治病多能治愈。

《神仙傳》記載沈羲在蜀地學道,能消災治病,救濟百姓。還有王遙也能治病,只是用八尺布鋪在地上,不飲不食,片刻病就好了,然後起身離開。壺公則有召軍之術,可以召來鬼神治病,《玉府符》就有二十多卷記載這種方法。

2. 醫不自醫

《淮南子》謂醫不能自治其病者為悖,然古名醫,如錢仲陽患攣痹,龐安常患聾聵,許紳患驚悸,張養正患瞽,皆不能自治。劉河間病傷寒而救於張潔古;盛啟東中毒藥,而療於草澤醫人;盧不遠患血證,自治幾危,而挽救於其子子繇;然子繇患瞽,則又不能自治。蓋一則病根沉錮,藥石無功,一則痛切肌膚,方寸先亂故也。

白話文:

醫不自醫

《淮南子》認為醫生無法治好自己的病是荒謬的,然而古代名醫,像錢仲陽患有肢體麻痺,龐安常患有耳聾眼瞎,許紳患有驚悸,張養正患有失明,都無法治癒自己。劉河間得了傷寒,卻要依靠張潔古來救治;盛啟東中毒,則向鄉間醫生求助;盧不遠患有血症,自己治療險些喪命,最後被兒子盧子繇所救;然而盧子繇自己卻得了眼盲,也無法自癒。這大概是因為一方面病根深藏難以治療,藥石無效;另一方面則是疾病痛楚深入肌膚,醫生本人慌亂無措的緣故。

3. 梁武帝

《梁書·世祖本紀》,世租諱繹,高祖(即武帝)第七子也,初生患眼,高租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周書·姚僧垣傳》,梁武帝嘗因發熱,欲服大黃,僧垣曰「大黃乃是快藥,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弗從,遂至危篤。

梁簡文帝《勸醫論》云「比之術者未嘗嵇合,曾無討論,多以少壯之時,涉獵方書,略知甘草為甜,桂心為辣,便是宴馭自足,經方混棄,及其愛深親屬,情切支肌,患起膏育,疴興府俞,雖欲盡其治功,思無所出,何以致然?本不素習,卒難改變故也。」此殆鑑於武帝之事,不覺言之痛切歟。

白話文:

梁武帝是梁朝的開國皇帝,他第七子梁世祖蕭繹,出生時眼睛就患病,梁武帝親自嘗試治療,結果導致蕭繹一隻眼睛失明。 梁武帝也曾發燒,想服用大黃,但姚僧垣勸他年事已高,不宜服用這類峻猛的藥物,梁武帝不聽勸,結果病危。

梁簡文帝在《勸醫論》中提到,許多醫生年輕時只是略讀醫書,只知道甘草甜、桂皮辣就自認為醫術高明,根本不重視經典醫方。等到親朋好友生病時,卻束手無策,這都是因為年輕時沒有好好學習醫術造成的。 這段話或許正是針對梁武帝的例子而發,語氣十分痛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