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蘇醫話(卷二) (3)
谷蘇醫話(卷二) (3)
1. 憂疾之疾
昔桓虞有疾,在腠理而不知,遂至於大而不可救,此越人所駭嘆,而為諱疾忌醫者之同戒也。然或矜持太過,疾未至而憂其將成,已至而優其將深,且愈而憂其復作,則天君一亂,正氣先餒,不病於病,反病於憂。富貴人偶有微疾,百計矜持,而神氣不能驟復者,憂疾故也;貧下人不以微疾介懷,疾亦不能為患者,忘及故也。
李瞻治一人,目腫火炎,而性最卞,愈躁而疾愈熾,非藥可下,瞻謂曰:「子目易愈,此客火將流毒於股,不十日必暴發。」其人習聞瞻名,遂日以股為憂,至三日,以一藥而愈,股亦無恙。或問其故,瞻曰:「性暴人患疾,每欲急愈,火上攻目,移其意以憂下,即易療。」今之患瘧疾者,謂有瘧鬼,每於未發之前,避匿他處。
如高力士至功臣閣逃瘧,真愚妄可嗤,然竟有因逃得愈者,蓋多其憂疾,忘以憂鬼,而反與疾相忘也。又截瘧用符咒及諸造作,亦能有效,蓋其證本輕,而又冀有神護,正氣驟旺,積憂頓損也。巫醫亦能醫疾者,蓋假神護之說有以釋其憂也。醫之名高難致者,往往聆馨頦頓喜,而疾遂衰其半,亦有恃無優之效也。
又有病至危篤,知憂之無益,甘心待死者,其病恆不死,慼慼然惟恐其死者,則恆不免於死。《淮南子》曰:「執獄牢者無罪,當死者肥澤,刑者多壽,心無累故也。」然則為醫亦多術矣。陳藏器曰:「以和養心,以禳去災,以言笑暢情懷,以無為驅滯著,豈專於藥石針灸之閒哉。」
白話文:
憂疾之疾
古時候,桓虞得了病,一開始只是些微不適,卻沒有重視,結果病情加重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這讓越人感到非常驚駭,也成了告誡人們諱疾忌醫的例子。然而,有些人過於矜持,疾病還沒發作就擔心它會嚴重,疾病發作了又擔心它會加重,即使病好了,又擔心它會復發,這樣一來,精神紊亂,正氣受損,還沒被疾病打倒,反而被憂慮折磨垮了。富貴人家的人,偶爾有點小病,卻想盡辦法隱瞞,導致精神氣血無法迅速恢復,就是因為憂慮疾病的緣故;而貧窮的人則不把小病放在心上,疾病也就不會嚴重,因為他們忘掉了疾病。
李瞻醫治一個人,他的眼睛腫脹發炎,而且個性暴躁,越急躁病情就越嚴重,藥物都無法奏效。李瞻說:「你的眼睛很快就會好,但是體內的邪火將會流竄到腿部,不出十天一定會發作。」那個人聽說過李瞻的名聲,於是天天擔心腿部,結果三天後,只用了一劑藥就痊癒了,腿部也沒有問題。有人問李瞻原因,李瞻說:「個性暴躁的人患病,總是急於求成,邪火上攻眼睛,我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腿部,讓他憂慮下部,這樣就容易治療了。」現在患瘧疾的人,認為有瘧鬼作祟,所以在瘧疾發作之前,都躲到別的地方去。
像高力士躲到功臣閣去避瘧疾,真是愚昧可笑,然而竟然也有人因為躲避而痊癒了,這是因為他們憂慮疾病,忘了憂慮鬼神,反而與疾病不相干了。又比如用符咒和一些儀式來治療瘧疾,也能有效,這是因為病情本來就輕,而且寄希望於神明的庇佑,正氣因此增強,積壓的憂慮也隨之減輕。巫醫也能治病,是因為他們利用神明庇佑的說法,來減輕患者的憂慮。名醫的診治往往讓人欣喜若狂,病情也會減輕一半,這也是因為患者不再憂慮的緣故。
還有一些人,病情危急到極點,知道憂慮無益,就安心等待死亡,他們的病反而不會死,而那些整天愁眉苦臉害怕死亡的人,卻往往逃不過死神的魔爪。《淮南子》說:「被關在牢獄裡的人沒有罪,將死之人反而豐腴,受刑的人反而長壽,都是因為他們心無牽掛的緣故。」由此可見,醫術有很多種方法。陳藏器說:「用平和的心態來調養身體,用祈禱來去除災禍,用言笑來舒暢情懷,用無為的態度來驅除滯礙,豈止是局限於藥物、針灸這些方法呢?」
2. 疑疾之疾
疾有真者、有幻者,幻者由心造,杯弓蛇影,往往弄假成真,《北夢瑣言》載唐時京城醫者,治一婦從夫南中,曾誤食一蟲,常疑之,由是成疾,頻療不損,醫者知其所患,乃請主人姨奶中謹密者一人,預戒之曰,今以藥吐瀉,但以盤盂盛之,當吐之時,但言有一小蝦蟆走出,然切不可令疾者知其誑給也,其奶僕遵之,此疾永除。《萊蕪縣誌》載朱包蒙治馮某迂腐善疑,患瘋痛,自謂瘡毒,積憂成疾。
公曰然投藥發泡十餘,其疾頓痊,或詢之曰:「是本非瘡,既疑是瘡,不令實見瘡形,疑不釋也。」《儒門事親》云:昔聞山東楊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楊初未對病人,與眾人談日月星辰纏度,及風雷雲雨之變,自辰至未,而病者聽之忘其圊。楊嘗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問其所好事,好弈者與之棋,好樂者與之笙笛,勿輟。
蓋疑疾而疾至,忘疾而疾亦旋已,豈惟洞泄然也。《莊子》:齊桓公田於澤,見鬼而反,誤治為病,數日不出,齊士有皇子臺敖者,以為是名委蛇,見之者霸,桓公輾然而笑,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王子《近思錄》,有人眼病,常見獅子,伊川先生教他見獅子則捉來,其人一面去捉,捉來捉去,捉不著,遂不見獅子。有人自畏尖物,明道先生教以室中率置尖物,使之見熟,而知尖不刺人也。
則知畏者妄,而不復畏矣。此與張子和治驚,同一妙用。夫病變萬端,生於疑而成於憂者何限,醫者、病者不知以理勝之,而徒恃湯藥,抑未矣。
白話文:
疑疾之疾
疾病有真實的,也有虛幻的。虛幻的疾病是由於心理作用造成的,就像杯弓蛇影一樣,常常把假的當成真的。
《北夢瑣言》記載,唐朝京城一位醫生治療一位隨丈夫到南方居住的婦女,她曾經誤食蟲子,一直耿耿於懷,因此產生疾病,多次治療都沒好轉。醫生了解她的病情,就請女主人家一個謹慎可靠的奶媽,提前交代她說:「等下我用藥讓她嘔吐瀉肚,你用盤子接住,等她嘔吐時,就說看到一隻小蛤蟆出來了,但絕對不能讓病人知道這是騙她的。」奶媽照做了,病婦的病就痊癒了。
《萊蕪縣誌》記載,朱包蒙醫生治療一位馮姓病人,此人迂腐多疑,患有瘋狂疼痛的疾病,自己認為是瘡毒,憂慮積久成疾。醫生說:「對!」然後用藥讓他起泡十幾處,他的病立刻就好了。有人問他:「你這本來就不是瘡,既然懷疑是瘡,不讓你實際看到瘡的樣子,你的疑慮就解不開。」
《儒門事親》記載:以前聽說山東楊先生治療一位官員,患有久治不癒的腹瀉。楊先生一開始並沒有直接給病人看病,而是和大家談論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以及風雷雨雪的變化,從辰時談到未時,病人聽得忘記了腹瀉。楊先生曾經說,治療久治不癒的腹瀉,首先要問病人喜歡什麼,喜歡下棋的就陪他下棋,喜歡音樂的就陪他吹笙笛,不要停下來。
總之,疑慮導致疾病產生,忘記疾病,疾病也就自然消失了,這不僅僅是針對腹瀉而言。《莊子》記載:齊桓公在沼澤打獵,看見鬼魂而回來,誤以為自己生病了,好幾天不出門。齊國有個士人叫皇子臺敖,認為這是名為委蛇的妖怪,見到它的人會成為霸主。齊桓公聽後哈哈大笑,不到一天病就好了。王子《近思錄》記載,有人眼睛有毛病,總看見獅子,伊川先生教他看到獅子就抓,那人一邊去抓,抓來抓去,抓不到,於是就不再看見獅子了。有人害怕尖銳的東西,明道先生教他在屋裡多放尖銳的東西,讓他熟悉,知道尖銳的東西不會刺人。
這就說明害怕是錯誤的,就不再害怕了。這和張子和治療驚嚇,有著同樣的妙用。疾病變化多端,因疑慮而起,因憂慮而成的有多少啊!醫生、病人不知道用道理去克服它,只依靠湯藥,這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