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蘇醫話(卷二) (2)
谷蘇醫話(卷二) (2)
1. 疸
徐洄溪言疸之重者,有囊在腹中,包裹黃水,藥不能入,非決破其囊,或提其黃水出淨,必不除根,此等病當求屢試屢驗,和平輕淡之單味藥治之。專持古方,竟有全然不應者,按治疸單方,《東醫寶鑑》羅列最多,徐忠可治黃疸,見其偏於上者,令服鮮射干一味,斤許而愈;見其偏於陰者,令服鮮益母草一味,數斤而愈。又凡有黃疸初起,非系谷疸、酒疸、女勞疸,輒令將車前根葉子合搗取汁,酒服數碗而愈。
此殆所謂和平輕淡之單方也。予按人身惟膽汁色黃,黃疸必關涉膽經,而方書多未提及,何與至洄溪囊裹黃水之說,予不敢信,當質諸解剖家。
白話文:
徐洄溪說,嚴重的黃疸,腹部會有一個囊袋包著黃水,藥物無法滲透進去,必須切開囊袋,或將黃水抽出乾淨,才能根治。這種病應該尋找多次驗證有效、平和輕淡的單味藥物治療。 單純沿用古方,反而可能完全無效。治療黃疸的單方,《東醫寶鑑》記載最多。徐忠治療黃疸,如果黃疸偏於上焦,就讓病人服用鮮射干一斤左右,就能痊癒;如果黃疸偏於下焦,就讓病人服用鮮益母草數斤,就能痊癒。此外,凡是黃疸初期,如果不是飲食不節、飲酒過度或婦女勞累引起的黃疸,就讓病人將車前草的根和葉搗碎取汁,用酒送服幾碗,就能痊癒。
這些大概就是所謂平和輕淡的單方。我認為人體只有膽汁是黃色的,黃疸一定與膽經有關,但是很多醫書都沒有提到這一點,至於洄溪說的腹部囊袋包著黃水,我不敢相信,應該向解剖學家求證。
2. 飲一溲二
《內經》有飲一溲二之肺消證,不過言其溲便之多耳,且證屬移寒,其人必不多飲,飲不多,故入飲一,溲倍出,故曰溲二,此一尋常症候不足奇也。自後人將此條列入消渴,一若大飲大溲,較之《金匱》所稱飲一斗、小便亦一斗之消渴證尤重,殊為可笑,不知善食形瘦日消,善飲口燥口渴,《內經》只云肺消,不云消渴,何得混入消渴一門?何西池《醫碥》固已辨之矣。繼得王潛齋說,尤覺爽然,潛齋云:「飲多溲多,其常也,不可謂病。
必其肌漸瘦削,始為消渴。」雄自幼至今,非酷暑不飲茶湯,唯浸晨必以淖糜為早膳,而晝夜小溲五、六行,既清且長,較一日之所飲,奚止倍出。體氣虛寒者固然,設泥移寒之說,何以至今無恙乎?
白話文:
《內經》提到「飲一溲二」的肺消症,只是說明小便比飲水量多而已,而且這種症狀屬於寒邪移位,患者一定不會喝很多水,喝水少,所以喝水一杯,小便卻排出兩杯,因此稱為「飲一溲二」。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症狀,不足為奇。 後來的人卻把這條列入消渴症,好像是大喝水、大量排尿,比《金匱要略》中提到的喝一斗水、尿也一斗水的消渴症還要嚴重,真是可笑。他們不知道,那些因飲食不當而日漸消瘦的人,雖然愛喝水,但口乾舌燥,而《內經》只說「肺消」,沒說「消渴」,怎麼能混入消渴症這一類呢?何西池的《醫碥》早已辨明了這一點。後來讀到王潛齋的論述,更是豁然開朗。潛齋說:「喝得多,尿得多,是很正常的現象,不能算病。只有當身體逐漸消瘦時,才能算作消渴症。」我從小到大,除非酷暑,否則不喝茶湯,每天早上只吃稀飯,但一天要小便五、六次,尿液清澈又很多,比一天喝的水量多得多。體質虛寒的人當然如此,就算按照寒邪移位的說法,我為什麼至今沒事呢?
3. 嚏
嚏非病也,而能去病,蓋嚏中有發散意,與吐略同。仲景所謂客氣內入,嚏而出之是也。劉河間謂外風欲入內,火推拒格,故發為嚏,有嚏則風邪隨氣而散,不能傷於經,是以傷風有嚏為輕。高士宗謂,時病將痊則嚏,嚏則經脈流通,病邪自散,又厥證得蘇則嚏,嚏則從陰出陽,逆而復順。中風搐則經鼻取嚏,亦是開通經脈之意。
按《素問·遺篇刺法論》黃帝問五疫之至,如何可得不相移易,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天牝者鼻也,邪自鼻來,復從鼻往,即搐鼻取嚏之意。今人患霍亂,倉猝不可得藥,用開關散,吹鼻取嚏,往往有效,正與天牧從來,復得其往之意合。惟世雖有此法,不知實本《內經》耳。
又有久病陽不宣布,不能得嚏者,當搏一嚏以取快,法用人參、乾薑、五味、菖蒲、薤白、半夏、橘皮、紫菀、桔梗、甘草煎服,立效。此王孟英驗案。又有中寒家清涕善嚏,數年不愈,當以藥止之法,用鍾乳溫肺,人參溫中,黃耆實衛,鹿茸固髓,黃牛腦和丸,空腹服之即愈,此張璐玉驗案。《內經》、《金匱》雖言嚏欠元因,而無治法,錄此二案,以備法程。
白話文:
打噴嚏本身並不是疾病,反而能治病。因為打噴嚏具有宣洩的作用,與嘔吐類似。《傷寒雜病論》中所說的「客邪內入,打噴嚏而排出」就是這個意思。劉河間認為,外邪欲入侵體內,體內陽氣抵抗外邪,因此發生打噴嚏。有了打噴嚏,風邪就會隨著氣機宣洩散去,無法傷害經絡,所以傷風感冒時有打噴嚏反而較輕。高士宗認為,疾病將要痊癒時會打噴嚏,打噴嚏能使經脈通暢,病邪自然消散;此外,厥證(一種氣血逆亂的病症)好轉時也會打噴嚏,因為打噴嚏能使從陰氣轉為陽氣,逆轉為順。中風抽搐時,從鼻孔引發打噴嚏,也是為了疏通經脈。
《素問·遺篇刺法論》中,黃帝詢問如何才能避免五疫傳染,岐伯回答說:「不被感染的原因,是因為正氣充沛,邪氣無法入侵;避開毒氣,邪氣從鼻孔進入,再從鼻孔排出,氣從腦部排出,邪氣就無法入侵。」「天牝」指的就是鼻子,邪氣從鼻子進入,再從鼻子出去,這就是引發打噴嚏的方法。現在很多人患霍亂,緊急情況下無法用藥,用開關散吹鼻子引發打噴嚏,往往有效,這與邪氣從鼻孔進入,再從鼻孔出去的說法相符。只是世人雖然知道這個方法,卻不知道它實際上來自《內經》。
還有一些久病陽氣不能宣佈,無法打噴嚏的人,應該設法引發打噴嚏,以達到舒暢的效果。方法是用人參、乾薑、五味子、菖蒲、薤白、半夏、橘皮、紫菀、桔梗、甘草煎服,效果很快。這是王孟英的驗方。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寒的人經常流清涕並打噴嚏,持續好幾年不癒,應該用藥物來阻止。方法是用鍾乳石溫肺,人參溫中,黃耆補益衛氣,鹿茸補益髓海,黃牛腦製成丸劑,空腹服用即可痊癒。這是張璐玉的驗方。《內經》、《金匱要略》雖然提到打噴嚏的原因,卻沒有治療方法,這裡記錄這兩個驗方,以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