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蓀醫話(卷一) (26)

回本書目錄

谷蓀醫話(卷一) (26)

1.

潔古治痢芍藥湯,其妙用不外河間所云,「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兩語,誠痢門佳方也。深師有七物升麻湯,用升麻、歸、芍、連、柏、桂心、甘草,與此大致相同。惟此加大黃,而以黃芩換黃柏、檳榔,木香換升麻,分兩則芍藥倍於他藥,故以芍藥名湯,其注重全在芍藥。深師方七味皆半兩,而以升麻名湯,其注重全在升麻。

芍藥升麻,皆痢門要藥,芍藥湯人多知之,七物升麻湯則罕有知者。按鄭胄師《耳新》載朱郁儀母患滯下,公方同病骨立,猶強起乞以巳年增母算,夜夢天神來告曰:久痢氣陷,當於香連丸加升麻少許,因如其言,一服而愈,則升麻固久痢氣陷者所必需矣。繆仲淳治痢,每用綠升麻稱神效云。

白話文:

古方「芍藥湯」治療痢疾很有效,其原理正如河間學派所說:「通暢血液,膿血就能自然痊癒;調和氣機,裡急後重(便意頻繁)就能自然消除。」這是治療痢疾的良方。 深師(指一位醫生)的「七物升麻湯」也與此方大致相同,都用到升麻、當歸、芍藥、黃連、黃柏、桂枝心、甘草等藥材。但「芍藥湯」加了大黃,用黃芩代替黃柏和檳榔,用木香代替升麻,而且芍藥的用量是其他藥材的兩倍,所以稱為「芍藥湯」,其核心就在芍藥。而深師的「七物升麻湯」所有藥材都用半兩,以升麻為主藥,所以稱為「七物升麻湯」,其核心就在升麻。

芍藥和升麻都是治療痢疾的重要藥物。「芍藥湯」很多人都知道,「七物升麻湯」則較少人知曉。鄭胄師的《耳新》記載,朱郁儀的母親患有久痢(長期痢疾),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朱郁儀向醫生求藥,當晚夢見天神告訴他:久痢是因氣虛下陷導致的,應該在香連丸中加一點升麻。他照做後,一劑藥就治好了他母親的病。這說明升麻對於久痢氣虛下陷的病人來說,是必需的藥物。繆仲淳醫生治療痢疾,經常使用綠升麻,效果非常好。

2.

瀉為寒,言其常也,然當辨其色,秦皇士云「大便於結,知其熱矣。然大便滑泄,黃色為熱,人多忽之,又當辨其痛否?」戴元禮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是濕也;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者,是氣虛也;腹痛瀉水腹鳴,痛一陣瀉一陣者,是火也;或時瀉或不瀉,或多或少,是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也。」據此二說,則瀉不皆為寒可知,且二說尚有未盡也。

《原病式》云「泄症完穀肉消化,不論色及他症,便斷為熱。蓋寒泄穀肉消化者未之有也。然又有穀肉不化而仍非寒者。」錢氏吐瀉爭功一案,米穀不化,治以石膏,又即《原病式》所謂火性急速,傳化失常之故也。更有肝風傳脾,下利完穀者,呂滄州用小續命之案可法也。

又書云「暴泄非陰,久瀉非陽。」久瀉固屬寒矣。然易思蘭治瑞昌王妃數年不愈,斷為火鬱,而用黃連。《蘇沈良方》治久患脾泄,有生薑黃連一方,《冷廬醫話》載有三十年不愈之瀉,用滾痰丸三服頓愈,然則「久瀉非陽」,又不可盡拘也。

白話文:

瀉通常被認為是寒症,但這只是普遍情況,實際上需辨別其症狀。秦皇士說:「大便乾燥結實,就知道是熱症。但如果大便稀溏滑泄,呈黃色,也是熱症,很多人卻忽略了這點。還需要辨別是否有腹痛。」戴元禮說:「凡是瀉水腹不痛的,是濕邪;飲食進入胃中不能停留,或穀物消化不良的,是氣虛;腹痛瀉水,腹中鳴響,痛一阵瀉一阵的,是火症;時瀉時不瀉,瀉的量時多時少的,是痰濕;腹痛劇烈而瀉,瀉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積。」根據這兩種說法,瀉並不都是寒症,而且這兩種說法也並非完全周全。

《原病式》說:「瀉症中如果穀物和肉類都消化了,不管是什麼顏色或其他症狀,就判斷為熱症。因為寒症導致穀物和肉類消化不良的情況是不存在的。但是,也有穀物和肉類消化不良卻不是寒症的情況。」錢氏治療吐瀉的案例中,米穀消化不良,用石膏治療,這也是《原病式》中所說的火性急躁,運化失常的緣故。還有一些情況是肝風影響脾臟,導致下痢且穀物消化,呂滄州用小續命湯治療的案例可以參考。

書中還說:「突然發生的瀉是陰虛,長時間的瀉是陽虛。」久瀉確實屬於寒症。但是,易思蘭治療瑞昌王妃多年不愈的瀉症,判斷為火鬱,而用黃連治療。《蘇沈良方》治療久患脾胃泄瀉,有用生薑黃連的方劑,《冷廬醫話》記載有三十年不愈的瀉症,用滾痰丸三劑就痊癒了,所以「久瀉非陽」也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