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蓀醫話(卷一) (25)
谷蓀醫話(卷一) (25)
1. 惡寒
《傷寒論》有熱深厥亦深之說,此熱鬱於裡,不得外達故也。大凡熱鬱於裡者,其外必呈大寒之象,不特傷寒為然,雜症亦無不然。徐嗣伯治房伯玉服五石劑患夏月常復衣,以為是伏熱,於冰雪大盛時,以冷水從頭澆之,盡百餘斤,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飲,以水與之,一飲一升。病愈後,冬月猶單衣,體更肥壯。
丹溪治周進士惡寒,雖暑亦必以綿蒙首服附子增劇,脈滑而數,斷為熱甚反寒,乃以辛涼之劑,吐其痰,繼以防風通聖散飲之愈。戴元禮治朱文仲長夏畏寒,身常挾重纊,食飲必熱如火方下咽,微溫則嘔,診其脈數而大,且不弱,斷為火極似水。先以大承氣下之,復以黃連導痰湯益竹瀝飲之,竟瘳。
張子和治一婦,身冷惡寒,六月重裘猶覺寒,澀澀不已,脈如橫繩有力,與以涼布熨心,以新汲水淋之,其人呼叫殺人猶不止,連灌三、四十桶,大戰汗出,昏困一、二日,而所苦皆除。《原病式》曰:「病熱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下燥糞而愈者,明是熱證耳。
」丹溪曰:「痼冷之病,豈非身惡寒而口喜熱之病耶?殊不知溫痰積中,抑遏陽氣不得外泄,身必惡寒。」又曰:「惡寒非寒,明是熱證。」觀此則惡寒屬熱,毫無疑義,若《葉天士醫驗錄》所載,卻有真寒之證,然真者反不多見耳。
白話文:
惡寒
《傷寒論》提到,裡面的熱邪深重時,寒邪也深重,這是因為裡面的熱邪鬱結,無法向外發散。一般來說,體內熱邪鬱結,外表就會呈現嚴寒的症狀,不僅傷寒如此,其他雜病也一樣。徐嗣伯治療房伯玉服用五石散後,夏天經常穿著厚衣服,認為是伏熱,在冰雪盛行的時節,用冷水從頭澆灌,澆了百餘斤,不久便能坐起,說熱得受不了,請求喝冷飲,便給他喝水,一次喝一升。病癒後,冬天還穿著單衣,身體更加肥壯。
丹溪治療一位周進士惡寒,即使在夏天也必須用棉被蒙住頭,服用附子病情反而加重,脈象滑數,判斷為熱邪過盛而表現出寒象,於是用辛涼的藥物,先吐出痰液,接著服用防風通聖散,飲服後痊癒。戴元禮治療朱文仲在長夏時節畏寒,經常裹著厚棉被,飲食必須熱如火才能吞嚥,稍微溫一點就嘔吐,診其脈象數而有力,判斷為火邪極盛而類似水邪。先用大承氣湯瀉下,再用黃連導痰湯加竹瀝飲服,最終痊癒。
張子和治療一位婦女,身體冰冷畏寒,六月天還穿著厚重的裘衣仍然覺得寒冷,冷的感覺持續不斷,脈象像橫著的繩子一樣有力,於是用涼布熨貼心臟,並用新汲取的水淋澆她,病人喊叫著說要殺人了,仍然不停歇,連續灌了三四十桶水,大量出汗後昏睡一兩天,痛苦都消失了。《原病式》說:「病情發熱卻反而感到自己很冷,實際上並非寒邪,古人遇到戰慄的症狀,有用大承氣湯瀉下燥熱大便而痊癒的,證明這是熱證。」丹溪說:「慢性寒冷的疾病,難道不是身體惡寒而口卻喜歡熱飲的疾病嗎?殊不知溫熱的痰液積聚在體內,壓抑著陽氣無法向外發散,身體必定會惡寒。」又說:「惡寒並非寒邪,明顯是熱證。」從這些例子來看,惡寒屬於熱證,毫無疑問,像《葉天士醫驗錄》記載的,確實有真正的寒證,但是真正的寒證反而不多見。
2. 瘧
《內經》論瘧,大旨論得之於暑熱。暑熱之邪先伏於營分,令人汗空疏腠理開,猝遇秋涼與淒倫水寒閉郁衛分,暑熱之邪不能隨汗而出;則瘧病以成,據此是瘧邪本有兩路,分據營衛,在衛者水寒之邪,衛分之邪入與營爭則寒,營分之邪出與衛爭則熱,兩邪交爭,以人身為戰場,以營衛為根據,而主客之勢,又自不同。
暑熱先據營分,於勢為主;水寒後據衛分,於勢為客,故水寒之邪,其來雖暴,猶易解散;暑熱之邪,盤踞已深,常虞瀰漫,治瘧者當分頭剿撫,而尤以暑熱一路為重要。古之醫者,以小柴胡湯治瘧,柴胡退寒,黃苓退熱,是雙方和解之法,然往往不效,且增煩躁發狂等證者,蓋寒邪易去,柴胡已足奏功,暑邪之深,黃苓尚難勝任也,況中有甘藥,更為暑病所忌,南醫摒去此方不用。
其治瘧也,一以清暑為主,而於水寒之一方面,又似拋荒,故收效每多遲滯,蓋於《內經》衛有水寒,營有暑熱之理,未嘗深考,自來注《內經》者,亦未能標出,曩現王孟英《溫熱經緯》謂傷寒有五,瘧亦有五,溫暑時瘧,不可作傷寒正瘧治。
予初以為名論,繼而思之亦影響語耳,安有所謂正瘧時瘧?時瘧有豈全無寒邪耶?至闢柴胡不宜用,亦不盡然,且柴胡固是傷寒藥,然王氏醫案每用白虎加桂枝,桂枝獨非傷寒藥乎!可見此證本是寒暑夾雜,治宜雙方並進,桂枝在所不廢,柴胡豈宜摒絕,但問於暑熱一路,所配之藥力量如何?黃芩配柴胡,固遠遜白虎配桂枝也。
白話文:
《內經》認為瘧疾的成因主要來自暑熱。暑熱之邪先侵犯人體的營氣,導致汗孔開洩,腠理疏鬆。當人體突然遇到秋天的寒冷或陰冷潮濕的環境,衛氣受阻,暑熱之邪便無法隨著汗液排出,於是瘧疾就產生了。因此,瘧疾的邪氣存在於營氣和衛氣兩個方面:衛氣中的寒邪,以及營氣中的暑熱邪氣。寒邪入侵營氣則會導致發冷,暑熱之邪外出與衛氣爭奪則會發熱。這兩種邪氣在人體內互相爭鬥,以營衛氣血為戰場,彼此力量消長不同。
暑熱之邪先侵犯營氣,佔據主導地位;寒邪後入侵衛氣,處於次要地位。所以寒邪雖然來勢兇猛,但容易消除;而暑熱之邪已經深入體內,容易蔓延擴散,難以根除。治療瘧疾應同時對付寒暑兩邪,但更應重視暑熱之邪。古人常用小柴胡湯治療瘧疾,認為柴胡可以退寒,黃芩可以退熱,是寒熱雙解的良方。但實際效果往往不佳,甚至會加重煩躁、發狂等症狀。這是因為寒邪容易去除,柴胡已足以奏效,但暑邪深入,黃芩的效力不足以應付,況且小柴胡湯中還有甘甜之藥,更為暑病所忌諱,因此南方醫家摒棄此方不用。
有些治療瘧疾的方法過於注重清暑,而忽略了寒邪,所以療效往往遲緩。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理解《內經》中關於衛氣有寒邪,營氣有暑熱的理論。以前的《內經》注釋也未能明確指出這一點。王孟英的《溫熱經緯》中提到傷寒有五種,瘧疾也有五種,溫熱季節的瘧疾不能按照治療傷寒正瘧的方法治療。
我起初認為這是一種高明的論述,後來又覺得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而已,哪有什麼正瘧時瘧之分?時瘧又豈能完全沒有寒邪?認為柴胡不宜使用也是不完全正確的。雖然柴胡是治療傷寒的藥物,但王氏醫案中常用白虎加桂枝湯,而桂枝本身也不是治療傷寒的藥物啊!由此可見,瘧疾本質上是寒暑夾雜的病症,治療應該同時兼顧寒熱兩邪,桂枝不可廢棄,柴胡也不應完全摒棄。關鍵在於治療暑熱之邪時,所配伍藥物的效力如何。黃芩配伍柴胡,遠不如白虎配伍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