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蓀醫話(卷一) (23)

回本書目錄

谷蓀醫話(卷一) (23)

1. 夏月伏陰在內

夏月常有附桂證,故古人有伏陰在內之語,然此乃熱度放散太過,身中反見虛寒,非先有陰邪預伏在內也,伏陰不守,既幹事理不合,且殊足以誤人。丹溪乃強為之解曰:此陰字有虛之義,不得作陰看,妄投溫熱,語意殊欠明瞭,且又不知夏月實有陰證。景岳起而駁之,解伏陰是虛寒內伏,此雖是正解,多未免為古人遂非,丹溪遷就為解,又似為古人文過,此正梅聖愈所云,聞氣爭古先也,予亦別有一解,取以質諸有道。

蓋陰者人身之元陰也,人身非此元陰,無以維身中之元陽,無以敵外來之邪陽,夏月六陽之氣,發越於外,大汗淋漓,不致亡陽者,恃此元陰以維繫之也,如煎水然,薪燃於下,氣騰於上,水不竭則氣不盡,氣,陽也,水,陰也,氣根於水,陽根於陰也。此陰能維陽之理也。

炎暑懊蒸,流金爍石,而人得以安生者,恃此元陰以抵敵之也。如草木然,雨露以溉之,水泉以滋之,苟根發不絕,在烈日中,愈見發榮,而斷不致於枯槁,此陰能敵陽之理也。然則元陰內伏,正是人身立命之根,治暑熱症,步步照顧伏陰,何嘗不是據要之道,不知此解,與古人原意,尚能遷就否?

白話文:

盛夏時節常出現類似中暑的症狀,古人因此說「伏陰在內」。但這其實是因為身體散熱過度,導致體內反而感覺虛寒,並不是體內先存在陰邪。 說「伏陰在內」並不符合實際情況,不僅道理不通,還會誤導人。張景岳反駁朱丹溪的說法,認為「伏陰」指的是虛寒內藏。雖然這是正確的解釋,但似乎過於苛責古人,而朱丹溪的遷就解釋,也像是在為古人開脫。這正如梅師所言,只顧著爭論古人的說法。我另有解釋,想請各位指教。

所謂「陰」,指的是人體的元陰。人體若無元陰,便無法維持體內的元陽,也無法抵禦外來的陽邪。盛夏時節,陽氣外發,汗流浹背,而不至於陽氣耗盡,全賴元陰的維持。這就像燒水一樣,火在下面燃燒,水蒸氣往上冒,只要水不乾涸,蒸氣就不會斷,水是陰,氣是陽,陽氣根植於陰氣。這就是陰氣可以維持陽氣的道理。

炎熱酷暑,天氣酷熱,人卻能生存,靠的就是元陰來抵禦。就像草木一樣,靠雨露滋潤,靠泉水澆灌,只要根部不枯竭,即使在烈日下,也能生機勃勃,絕不會枯萎。這就是陰氣可以抵禦陽氣的道理。所以,元陰內伏,正是人體生存的根本。治療暑熱症,步步關注元陰,正是治療的關鍵所在。不知道這個解釋,是否符合古人的本意?

2.

古人稱暑、暍、熱一也。沈堯封論之最詳,潔古妄分中暑為陰,中熱為陽,創動得靜得之說。東垣以大順散治靜而得之中暑,以蒼朮白虎湯治動而得之中熱,此等謬見,《溯洄集》辨之已詳。王孟英曰,動靜惟人,豈能使暑氣隨人而判別,此又矯枉過正之論。予謂動得靜得,亦非全無判別,惟判別動靜則可,以動靜判別陰陽,則不可。

蓋同是熱邪,動得者,熱發於外面易見;靜得者,熱鬱於中而難明,至治法則一以辛涼為主,海藏《此事難知》謂動而傷暑者火勝,用白虎加人參湯;靜而傷暑者濕勝,用白虎加蒼朮湯,二證同主白虎,雖主動靜立說,絕無暑陰熱陽之謬見,似為智過其師。陸粲《說聽》載洞庭葉翁,冬月遭疾幾殆,群醫咸以痰火治之,王時勉後至,獨雲中暑也,眾掩口,時勉曰:諸君莫嗤,定是初寒服夏藏曬衣,偶觸其熱氣耳。

問翁果然,投以香薷飲而愈,按此當名伏暑,不當名中暑,與夏藏曬衣無涉,立論故作矜奇,難以傳信後世,然據細菌學家之言,凡衣服、飲食,無一不可為其潛伏之巢穴,則三伏曬衣,冬時觸之而病,或亦事之所有乎。

白話文:

古人認為暑、暍、熱都是同一種病症。沈堯封對此的論述最為詳盡,潔古則錯誤地將中暑分為陰陽兩種,並創造出「動得」「靜得」的說法。李東垣用大順散治療「靜得」的中暑,用蒼朮白虎湯治療「動得」的中熱,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溯洄集》已詳細駁斥。王孟英認為,人體的動靜狀態各不相同,暑氣怎麼可能隨著人的動靜而區分陰陽呢?這是矯枉過正的說法。

我的看法是,「動得」「靜得」的區分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區分動靜可以,但用動靜來區分陰陽則不可。

因為都是熱邪侵犯,只是「動得」者,熱邪外發,容易觀察;「靜得」者,熱邪鬱積於內,不易察覺。治療原則都是以辛涼藥物為主。《此事難知》中提到,「動得」傷暑者,火邪較盛,用白虎加人參湯;「靜得」傷暑者,濕邪較盛,用白虎加蒼朮湯。這兩種情況都以白虎湯為主,雖然區分了動靜,卻沒有犯下暑分陰陽的錯誤,可見其見解超越了老師。陸粲《說聽》記載洞庭葉翁冬天得病幾乎危殆,眾醫都認為是痰火,只有王時勉認為是中暑,眾人都不信。王時勉說:諸位不要嘲笑,一定是因為初冬時穿了夏天曬過的衣服,偶然接觸到暑熱之氣。

詢問葉翁後果然如此,服用香薷飲後痊癒。按理說這應稱為伏暑,不應稱為中暑,與夏天曬衣也沒有直接關係,王時勉的論述刻意標新立異,難以讓人信服。但根據細菌學家的說法,衣物、飲食等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細菌潛伏的場所,因此三伏天曬過的衣物,在冬天觸碰到後致病,也是有可能的。

3.

張景岳言,汗有六要,用辛散取汗,特其一端耳,俗醫溫時證,陰液已傷而又非汗不解者,愈發散則愈不得汗,蓋汗之源已涸,不落其源,汗何自而來,故用辛散不得汗者,改投甘涼、甘寒,則反能得汗,甚至用冷水,亦能得汗。景岳曰:冷水稟天一之性,甘而不苦,大能清熱解煩,滋陰壯水,凡火盛水涸,大渴便結,榮衛熱閉不能作汗者,最宜用之。此說未免太過,然出自此老之口,實為難得,亦可以見至理之不可昧也。

丹溪云:「在內為血,在外為汗。」景岳駁之曰:「汗為人身之津液,津液蒸發再為汗,當云在內為氣,在外為汗,可以氣言,不可以血類。」斯言初若近理,然證以生理學家之說,汗乃從血液中排出,丹溪之言,原自不謬,但謂汗從血出則可,謂汗即是血,則不可耳。

白話文:

汗的產生有六個重要條件,單純使用辛散藥物發汗只是其中一種方法。一些庸醫遇到溫病患者,即使患者陰液受損,非得發汗不可,卻仍然強行使用辛散藥物,結果反而無法出汗。這是因為汗液的來源已經枯竭,不從根本解決問題,汗液從哪裡來呢?所以,如果用辛散藥物無法發汗,就應該改用甘涼或甘寒藥物,反而能使人出汗,甚至用冷水也能出汗。張景岳說:冷水具有天一之性,甘甜而不苦,非常善於清熱解煩、滋陰壯水,凡是火盛水涸、口渴便秘、營衛氣血熱閉而不能出汗的患者,最適合使用冷水。這個說法或許有些誇張,但出自張景岳這樣的大醫,實屬難得,也說明至理至真的道理不能被忽視。

朱丹溪說:「汗在體內是血,在體外是汗。」張景岳反駁說:「汗是人體的津液,津液蒸發後才變成汗,應該說汗在體內是氣,在體外是汗,可以用氣來解釋,不能用血來解釋。」這個說法乍看之下似乎有道理,但是根據生理學的觀點,汗液是從血液中排出,所以朱丹溪的說法並非完全錯誤,可以說汗液來自血液,但不能說汗液就是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