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蘇醫話(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谷蘇醫話(卷二) (6)

1.

《難經》為言脈之祖,然觀《扁鵲傳》自言其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病因見於大表,不出千里,決者至眾,不可曲止也。《傳》中傳載數案,於貌太子則聞而知之,於桓侯則望而知之,均未嘗切脈,蓋陰陽之理明,則借脈可以合病,舍脈亦能辨證,此神而明之之事也。

西醫不重診脈,大旨不過以指之壓力,試心力之強弱而已,然有一理,則無間於中西者,如舒高第云「無病者之脈,合度而不過滿,能壓住之,在指下緩緩抬起,夫緩緩抬起,即中醫所云「有胃氣也」,有胃氣故為無病,即有病亦易療。《內經》診脈以胃氣故為無病,即有病亦易療。

《內經》診脈以胃氣為本,此所謂一言而終也。脈之至數,中醫候以呼吸,呼吸一次脈四至者為平人;西醫候以時計,謂平人每分時脈應七十二至,此中西醫診法不同也。然用中醫呼吸法,每分時所得平脈,亦在七八十至之間,蓋人之呼吸每分時之平均數約十八次至二十次,十八次以四乘之,恰得七十二,二十次以四乘之,恰得八十也。

西醫驗得老年之脈,恆達於八十,至女子比男子恆多七八至,是七十二至乃至八十至皆為無病之脈,分脈於十八次、二十次之呼吸間,止合四至為平之說,此中西診法不同而同者也。又中醫有閏以太息之法,誠以呼吸有短長,則至數有參差,故仿歷家歸餘於閏之例,得四至者為平,得五至者亦為平,此又定法中活法也。

西醫言脈之至數,於年齡、男女、身容、作息有相關之故,大抵自幼至壯,脈漸減少,及其向衰,脈漸加多。形長較形短者減少,女子較男子加多;偃臥時較坐時減少,立時較坐時加多;朝時減少,夕時加多;飲冷者減少,食熱者加多;偃息時減少,運動時加多;優時減少,怒時加多;寒氣減少,暑氣加多,此皆法外案也,醫先察此,方不為所淆惑。

且由此說反之,應加多而不加多,雖得平脈,而實近於遲;就減少而不減少,雖得平脈,而實近於數,此又法外法也。《內經》言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此種脈若在一分時內計之,呼吸得二十次,脈僅得四十至矣。然觀西醫書,言法王拿破崙,英將究材登,為當時代名人,其脈每分時不外五十至,間有每分時脈僅四十至乃至三十至者,亦無甚病。西醫言身無病時之脈,間亦有亂,或有歇止,在病時反能合度,病愈後又有歇止。

明王文恪公《震澤長語》云「徐文定公為詹事時至蘇城,聞王時勉名醫也,令診之。時勉既診,以公脈有歇,至不敢言。公曰,吾脈素有異。時勉曰,如是無妨。」是脈固有生而歇至者,竊憶家鑑湖伯,素無病,一日戲以脈索診,令覘體之虛實,診得脈四五至一止,或七八至一止,於緩中見之,脈書謂緩止曰結,乃陰凝之象,謂必痰濕為患。

伊初不信,逾年秋末,自江西寄一函,言夏間大發濕氣,頭腫目突,面部時流黃水,三晝夜不止,易數醫方能獲愈。愈後旋又病瘧,頗為所困,病後至今,尚未復原云。」據此,則隔歲之診,固已預兆病機,但當時不覺耳,可見無病而得歇至脈,必有隱藏之疾,待時而動,非真無病也。至西醫謂歇至脈在病時反能合度者,蓋病邪外發,本脈自顯也。

愈後又有歇至者,病有遺留餘邪仍結也,豈可概視為生成固有之事而忽之。脈有反關者,有一手有脈,一手無脈者,尋按列缺穴分亦不應,叩其夫,知有孕時醫診亦言無脈,汪曰此由稟賦本來脈不應也,無足怪,可見天下事變出無窮,果難一一以常理測也。王漢皋云:「醫人三指頭內亦有動脈,須心有分別,勿誤作病人之脈。

」此事未經人道。

2. 太素脈

《太素脈訣》,專言人之窮通貴賤,所作歌括多俚語,全無理趣,然古之善太素脈者,能察父脈而知子貴,察夫脈而知妻亡,其應如神,雖以王荊公之學識,猶為所惑。予觀景岳《矯世惑脈辨》,力闢其妄,且引巢氏之說曰:太素者,善於相法,持假太素以神其術耳。

3. 色診

《內經》色診,大抵忌滯晦,而喜光澤,然有無故面色忽呈光澤者,非吉兆也。《溫公詩話》云「梅聖俞之卒也,宋之才曰,比見聖俞面光澤特甚,意為充盛,不知乃不祥也。時韓欽聖面亦光澤,沈文通指之曰,次及欽聖矣。眾皆尤其暴諺,不數日欽聖抱疾而卒。」

4. 辨舌

偶閱《大陸報》有覘舌斷病法,大指謂舊時理想,以舌之生苔,為消化器不良之一種徵驗,近時科學發明,知古之生苔,不盡由此,如積勞失眠,過傷目力,及神經瞀亂憂鬱過度之人,往往生濃之舌苔,因舌苔乃頭蓋骨底盤破碎後所生故也。

予按消化不良與神經病,皆能生濃厚之舌苔,以吾所得於經驗者言之,則同一濃厚之苔,而在消化不良者見之,可斷其為宿食,在患神經病者見之,可斷其為積痰,痰與食皆能令舌苔增厚,且色之黃白,質之燥潤,尤當細辨,以為虛實寒熱之徵驗。

中醫古書,皆詳於切脈,而略於覘舌,及敖氏《傷寒金鏡錄》出,始於外感門中開覘舌一法,只以舌證,不能脈辨,為千載不偶之秘書,至葉天士著《溫熱病論》驗舌之法,尤覺淺而易知,簡而易守,雖未由以今日學理解釋其所以言之故,然既切於應用,固百世不能廢也。

又高士宗《醫學真傳》亦有辨舌一篇,大致以舌紅為正色,以黃苔為虛寒,其說與諸家相反,蓋經驗不多而又好為高論以欺人耳,其說不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