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蓀醫話(卷一) (14)
谷蓀醫話(卷一) (14)
1. 向日葵
西報載俄國鄉人,以向日葵治瘧,令病者以葵葉,臥身下,上亦蓋之,其病若失。俄醫知之奇之,取以試驗,瀝其精置酒精中,或以花葉、瀝汁和燒酒製之,以治瘧證。嘗在病院治病瘧之兒,百人中六十一人,自一歲至十二歲,凡飲此酒者,瘧病皆愈。按《神農本經》冬葵子氣甘寒滑無毒,主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故《聖惠方》治痎瘧邪熱,取冬葵子陰乾為末,酒沖服,俄人治瘧之法,與此暗合。又《別錄》稱葵苗甘寒滑,無毒,為百菜主,其心傷人。
《必效方》稱其苗潤燥利竅,功與子同,可見除心以外,若苗、若葉、若子,其甘寒滑之性一也。《內經》云:「夏傷於暑,秋為痎瘧。」葉香岩云:「小兒瘧病,因暑而發者居多。」葵性甘寒,正是對證之藥。又暑必挾濕,瘧多屬痰,葵性滑利,尤能驅濕、豁痰,更借酒力以行之,宜其有效。
白話文:
向日葵
西方報導指出,俄羅斯鄉下人用向日葵治療瘧疾,方法是讓病人躺在向日葵葉子上,上面也蓋上葉子,瘧疾症狀就會消失。俄國醫生覺得很奇怪,便進行實驗,將向日葵的汁液加入酒精中,或用向日葵的花葉和燒酒一起製成藥酒治療瘧疾。曾在醫院治療一百名患瘧疾的兒童(年齡從一歲到十二歲),其中六十一人喝了這種藥酒後,瘧疾都痊癒了。
根據《神農本經》記載,冬葵子味甘性寒,滑利無毒,可以治療五臟六腑的寒熱、消瘦、五種閉塞不通的病症,以及促進小便;因此,《聖惠方》中用陰乾的冬葵子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來治療瘧疾引起的邪熱。俄羅斯人治療瘧疾的方法與此暗合。
《名醫別錄》也記載,葵苗味甘性寒,滑利無毒,是各種蔬菜之首,但葵菜的心會傷人。《必效方》記載葵苗可以潤燥利竅,功效與葵子相同,可見除了葵菜的心以外,葵苗、葵葉和葵子,其味甘性寒滑利的特性都一樣。《內經》說:「夏天受暑邪的傷害,秋天就會得瘧疾。」葉香岩說:「小兒瘧疾大多是因為暑熱引起的。」向日葵性甘寒,正好對症下藥。而且暑熱必定伴隨濕氣,瘧疾大多屬於痰濕,向日葵性滑利,尤其能驅除濕氣、化解痰濁,再借助酒的力量使其發揮作用,所以療效顯著。
2. 中風
喻嘉言論中風,創填竅之說,自謂本之《內經》,至竅在何處,於何補填,則茫無著落。但據《金匱》黑散方下注語,謂填竅是以藥末存積腹中,以為堵塞之計。夫藥石入胃,與飲食同,固無堵塞之理,且人身氣血,貴乎流通,亦斷無可堵塞之處。須知《內經》所謂空竅,是指無形之氣言,非謂肌體之內實有空洞之孔竅,必藉有形之物,以補直其罅漏也。
觀氣學家言,冷熱二氣,相遇則生風,因知中風亦是身中之氣,熱而上升,則其下必有虛而淺薄之處,是為空竅,有空竅則不能抵抗外來之冷氣,即因其虛而襲之,冷氣相遇,鼓盪摩觸而風生焉。故《金匱》治中風,採用風引湯及侯氏黑散,皆寒熱互用,寒以降身中之熱氣,熱以散外來之冷氣,熱者降,冷者散,則清明在躬,身無餘隙以容邪,此即所謂填竅也。
白話文:
中風
喻嘉言論述中風的「填竅」之說,自稱源於《內經》,但究竟竅在何處,如何填補,卻含糊不清。根據《金匱要略》黑散方的註解,所謂填竅是指藥粉停留在腹中,以達到阻塞的目的。然而,藥物進入胃部,與食物一樣,根本不可能阻塞什麼;而且人體氣血運行需要暢通,更不存在可以阻塞的地方。其實,《內經》所說的空竅,指的是無形的氣,而非指身體內部真的有空洞或孔竅,需要用有形的東西去填補漏洞。
從氣學的角度來看,寒熱兩種氣相遇就會產生風,因此中風也是體內氣機失調的結果:體內熱氣上升,則其下方必然有虛弱薄弱之處,這就是所謂的「空竅」。有了這個空竅,就無法抵禦外來的寒氣,寒氣乘虛而入,寒熱之氣相遇衝擊摩擦,便產生了中風。所以,《金匱要略》治療中風,使用風引湯和侯氏黑散,都是寒熱並用,寒藥下降體內的熱氣,溫熱藥物則驅散外來的寒氣。熱氣下降,寒氣散去,則身體清爽,沒有多餘的空隙讓邪氣入侵,這就是所謂的「填竅」。
3. 痿
曾見一牛患腳弱,牛醫治之不愈,死後宰殺,則肺已腐爛,《內經》云: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信然。《內經》治痿,獨取陽明者。徐洄溪謂指刺法言,陰藥則補腎為多,丹溪所謂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也。
然肺熱必傳之胃,胃熱又復移肺,兩熱相搏,遠水或難救近火,故張景岳謂痿證是火邪伏於胃中,當治陽明之火邪,毋使干於氣血之中,則溫熱清而筋骨強,筋骨強而足痿以起,此雖非經文獨取陽明之正解,而理實有可通。
且痿證有屬痰者,補腎不能無弊,清陽明則兼能理痰也,亦有陽明土虛,不能生金而成痿者,其證必不能食,其脈必弱甚,易思蘭立加減補中益氣湯,重用人參,為補土生金法,與景岳所論,正是一虛一實之對子。又陳修園極贊紫菀,有治痿之功,自矜得神農不傳之秘,按:紫菀清金寧嗽,乃是肺藥,治肺是痿之本也。
白話文:
我曾見過一頭牛患有腿腳無力症,牛醫生治療無效,最後牛死了,解剖後發現肺部已經腐爛。這印證了《內經》中所說:「五臟因為肺熱導致肺葉焦枯,就會導致痿證(肌肉萎縮無力)。」《內經》治療痿證,單獨選取陽明經的說法,徐洄溪認為是指針刺療法而言,內服藥物多以補腎為主。丹溪認為瀉南方(指心火),就能使肺金清肅,而東方(指肝木)就不會太過充盈;補北方(指腎水),就能使心火下降,而西方(指脾土)也不會虛弱。
然而,肺熱必定會傳到胃,胃熱又會反過來影響肺,兩種熱邪相互搏鬥,遠水難以救近火。所以張景岳認為痿證是火邪藏匿在胃中,應該治療陽明經的火邪,不要讓它影響到氣血,這樣溫熱之邪就能清除,筋骨就能強壯,筋骨強壯了,腿腳痿弱就能痊癒。這雖然不是《內經》單獨選取陽明經治療的正確解釋,但道理是相通的。
而且,痿證有的屬於痰濕引起的,單純補腎未必沒有壞處;而清瀉陽明經,則能同時調理痰濕。也有些是陽明經(脾土)虛弱,不能滋生肺金而導致痿證,這種情況下病人一定吃不下東西,脈象一定很弱。易思蘭就加減補中益氣湯,大量使用人參,以補益脾土來滋生肺金,這與張景岳的論述,正是一虛一實的兩種對應方法。此外,陳修園極力推崇紫菀,認為它有治療痿證的功效,並自稱得到了神農氏不傳的秘方。分析一下,紫菀能清肺金、止咳寧嗽,本就是肺藥,從根本上治療肺部就能治癒痿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