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蓀醫話(卷一) (13)
谷蓀醫話(卷一) (13)
1. 惡寒
《傷寒論》有熱深厥亦深之說,此熱鬱於裡,不得外達故也。大凡熱鬱於裡者,其外必呈大寒之象,不特傷寒為然,雜症亦無不然。徐嗣伯治房伯玉服五石劑患夏月常復衣,以為是伏熱,於冰雪大盛時,以冷水從頭澆之,盡百餘斤,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飲,以水與之,一飲一升。病愈後,冬月猶單衣,體更肥壯。
丹溪治周進士惡寒,雖暑亦必以綿蒙首服附子增劇,脈滑而數,斷為熱甚反寒,乃以辛涼之劑,吐其痰,繼以防風通聖散飲之愈。戴元禮治朱文仲長夏畏寒,身常挾重纊,食飲必熱如火方下咽,微溫則嘔,診其脈數而大,且不弱,斷為火極似水。先以大承氣下之,復以黃連導痰湯益竹瀝飲之,竟瘳。
張子和治一婦,身冷惡寒,六月重裘猶覺寒,澀澀不已,脈如橫繩有力,與以涼布熨心,以新汲水淋之,其人呼叫殺人猶不止,連灌三、四十桶,大戰汗出,昏困一、二日,而所苦皆除。《原病式》曰:「病熱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下燥糞而愈者,明是熱證耳。
」丹溪曰:「痼冷之病,豈非身惡寒而口喜熱之病耶?殊不知溫痰積中,抑遏陽氣不得外泄,身必惡寒。」又曰:「惡寒非寒,明是熱證。」觀此則惡寒屬熱,毫無疑義,若《葉天士醫驗錄》所載,卻有真寒之證,然真者反不多見耳。
白話文:
惡寒
《傷寒論》提到,裡面的熱邪深重時,寒邪也深重,這是因為裡面的熱邪鬱結,無法向外發散。一般來說,體內熱邪鬱結,外表就會呈現嚴寒的症狀,不僅傷寒如此,其他雜病也一樣。徐嗣伯治療房伯玉服用五石散後,夏天經常穿著厚衣服,認為是伏熱,在冰雪盛行的時節,用冷水從頭澆灌,澆了百餘斤,不久便能坐起,說熱得受不了,請求喝冷飲,便給他喝水,一次喝一升。病癒後,冬天還穿著單衣,身體更加肥壯。
丹溪治療一位周進士惡寒,即使在夏天也必須用棉被蒙住頭,服用附子病情反而加重,脈象滑數,判斷為熱邪過盛而表現出寒象,於是用辛涼的藥物,先吐出痰液,接著服用防風通聖散,飲服後痊癒。戴元禮治療朱文仲在長夏時節畏寒,經常裹著厚棉被,飲食必須熱如火才能吞嚥,稍微溫一點就嘔吐,診其脈象數而有力,判斷為火邪極盛而類似水邪。先用大承氣湯瀉下,再用黃連導痰湯加竹瀝飲服,最終痊癒。
張子和治療一位婦女,身體冰冷畏寒,六月天還穿著厚重的裘衣仍然覺得寒冷,冷的感覺持續不斷,脈象像橫著的繩子一樣有力,於是用涼布熨貼心臟,並用新汲取的水淋澆她,病人喊叫著說要殺人了,仍然不停歇,連續灌了三四十桶水,大量出汗後昏睡一兩天,痛苦都消失了。《原病式》說:「病情發熱卻反而感到自己很冷,實際上並非寒邪,古人遇到戰慄的症狀,有用大承氣湯瀉下燥熱大便而痊癒的,證明這是熱證。」丹溪說:「慢性寒冷的疾病,難道不是身體惡寒而口卻喜歡熱飲的疾病嗎?殊不知溫熱的痰液積聚在體內,壓抑著陽氣無法向外發散,身體必定會惡寒。」又說:「惡寒並非寒邪,明顯是熱證。」從這些例子來看,惡寒屬於熱證,毫無疑問,像《葉天士醫驗錄》記載的,確實有真正的寒證,但是真正的寒證反而不多見。
2. 瘧
《內經》論瘧,大旨論得之於暑熱。暑熱之邪先伏於營分,令人汗空疏腠理開,猝遇秋涼與淒倫水寒閉郁衛分,暑熱之邪不能隨汗而出;則瘧病以成,據此是瘧邪本有兩路,分據營衛,在衛者水寒之邪,衛分之邪入與營爭則寒,營分之邪出與衛爭則熱,兩邪交爭,以人身為戰場,以營衛為根據,而主客之勢,又自不同。
暑熱先據營分,於勢為主;水寒後據衛分,於勢為客,故水寒之邪,其來雖暴,猶易解散;暑熱之邪,盤踞已深,常虞瀰漫,治瘧者當分頭剿撫,而尤以暑熱一路為重要。古之醫者,以小柴胡湯治瘧,柴胡退寒,黃苓退熱,是雙方和解之法,然往往不效,且增煩躁發狂等證者,蓋寒邪易去,柴胡已足奏功,暑邪之深,黃苓尚難勝任也,況中有甘藥,更為暑病所忌,南醫摒去此方不用。
其治瘧也,一以清暑為主,而於水寒之一方面,又似拋荒,故收效每多遲滯,蓋於《內經》衛有水寒,營有暑熱之理,未嘗深考,自來注《內經》者,亦未能標出,曩現王孟英《溫熱經緯》謂傷寒有五,瘧亦有五,溫暑時瘧,不可作傷寒正瘧治。
予初以為名論,繼而思之亦影響語耳,安有所謂正瘧時瘧?時瘧有豈全無寒邪耶?至闢柴胡不宜用,亦不盡然,且柴胡固是傷寒藥,然王氏醫案每用白虎加桂枝,桂枝獨非傷寒藥乎!可見此證本是寒暑夾雜,治宜雙方並進,桂枝在所不廢,柴胡豈宜摒絕,但問於暑熱一路,所配之藥力量如何?黃芩配柴胡,固遠遜白虎配桂枝也。
白話文:
《內經》認為瘧疾的成因主要來自暑熱。暑熱之邪先侵犯人體的營氣,導致汗孔開洩,腠理疏鬆。當人體突然遇到秋天的寒冷或陰冷潮濕的環境,衛氣受阻,暑熱之邪便無法隨著汗液排出,於是瘧疾就產生了。因此,瘧疾的邪氣存在於營氣和衛氣兩個方面:衛氣中的寒邪,以及營氣中的暑熱邪氣。寒邪入侵營氣則會導致發冷,暑熱之邪外出與衛氣爭奪則會發熱。這兩種邪氣在人體內互相爭鬥,以營衛氣血為戰場,彼此力量消長不同。
暑熱之邪先侵犯營氣,佔據主導地位;寒邪後入侵衛氣,處於次要地位。所以寒邪雖然來勢兇猛,但容易消除;而暑熱之邪已經深入體內,容易蔓延擴散,難以根除。治療瘧疾應同時對付寒暑兩邪,但更應重視暑熱之邪。古人常用小柴胡湯治療瘧疾,認為柴胡可以退寒,黃芩可以退熱,是寒熱雙解的良方。但實際效果往往不佳,甚至會加重煩躁、發狂等症狀。這是因為寒邪容易去除,柴胡已足以奏效,但暑邪深入,黃芩的效力不足以應付,況且小柴胡湯中還有甘甜之藥,更為暑病所忌諱,因此南方醫家摒棄此方不用。
有些治療瘧疾的方法過於注重清暑,而忽略了寒邪,所以療效往往遲緩。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理解《內經》中關於衛氣有寒邪,營氣有暑熱的理論。以前的《內經》注釋也未能明確指出這一點。王孟英的《溫熱經緯》中提到傷寒有五種,瘧疾也有五種,溫熱季節的瘧疾不能按照治療傷寒正瘧的方法治療。
我起初認為這是一種高明的論述,後來又覺得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而已,哪有什麼正瘧時瘧之分?時瘧又豈能完全沒有寒邪?認為柴胡不宜使用也是不完全正確的。雖然柴胡是治療傷寒的藥物,但王氏醫案中常用白虎加桂枝湯,而桂枝本身也不是治療傷寒的藥物啊!由此可見,瘧疾本質上是寒暑夾雜的病症,治療應該同時兼顧寒熱兩邪,桂枝不可廢棄,柴胡也不應完全摒棄。關鍵在於治療暑熱之邪時,所配伍藥物的效力如何。黃芩配伍柴胡,遠不如白虎配伍桂枝。
3. 痢
潔古治痢芍藥湯,其妙用不外河間所云,「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兩語,誠痢門佳方也。深師有七物升麻湯,用升麻、歸、芍、連、柏、桂心、甘草,與此大致相同。惟此加大黃,而以黃芩換黃柏、檳榔,木香換升麻,分兩則芍藥倍於他藥,故以芍藥名湯,其注重全在芍藥。深師方七味皆半兩,而以升麻名湯,其注重全在升麻。
芍藥升麻,皆痢門要藥,芍藥湯人多知之,七物升麻湯則罕有知者。按鄭胄師《耳新》載朱郁儀母患滯下,公方同病骨立,猶強起乞以巳年增母算,夜夢天神來告曰:久痢氣陷,當於香連丸加升麻少許,因如其言,一服而愈,則升麻固久痢氣陷者所必需矣。繆仲淳治痢,每用綠升麻稱神效云。
白話文:
古方「芍藥湯」治療痢疾很有效,其原理正如河間學派所說:「通暢血液,膿血就能自然痊癒;調和氣機,裡急後重(便意頻繁)就能自然消除。」這是治療痢疾的良方。 深師(指一位醫生)的「七物升麻湯」也與此方大致相同,都用到升麻、當歸、芍藥、黃連、黃柏、桂枝心、甘草等藥材。但「芍藥湯」加了大黃,用黃芩代替黃柏和檳榔,用木香代替升麻,而且芍藥的用量是其他藥材的兩倍,所以稱為「芍藥湯」,其核心就在芍藥。而深師的「七物升麻湯」所有藥材都用半兩,以升麻為主藥,所以稱為「七物升麻湯」,其核心就在升麻。
芍藥和升麻都是治療痢疾的重要藥物。「芍藥湯」很多人都知道,「七物升麻湯」則較少人知曉。鄭胄師的《耳新》記載,朱郁儀的母親患有久痢(長期痢疾),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朱郁儀向醫生求藥,當晚夢見天神告訴他:久痢是因氣虛下陷導致的,應該在香連丸中加一點升麻。他照做後,一劑藥就治好了他母親的病。這說明升麻對於久痢氣虛下陷的病人來說,是必需的藥物。繆仲淳醫生治療痢疾,經常使用綠升麻,效果非常好。
4. 瀉
瀉為寒,言其常也,然當辨其色,秦皇士云「大便於結,知其熱矣。然大便滑泄,黃色為熱,人多忽之,又當辨其痛否?」戴元禮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是濕也;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者,是氣虛也;腹痛瀉水腹鳴,痛一陣瀉一陣者,是火也;或時瀉或不瀉,或多或少,是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也。」據此二說,則瀉不皆為寒可知,且二說尚有未盡也。
《原病式》云「泄症完穀肉消化,不論色及他症,便斷為熱。蓋寒泄穀肉消化者未之有也。然又有穀肉不化而仍非寒者。」錢氏吐瀉爭功一案,米穀不化,治以石膏,又即《原病式》所謂火性急速,傳化失常之故也。更有肝風傳脾,下利完穀者,呂滄州用小續命之案可法也。
又書云「暴泄非陰,久瀉非陽。」久瀉固屬寒矣。然易思蘭治瑞昌王妃數年不愈,斷為火鬱,而用黃連。《蘇沈良方》治久患脾泄,有生薑黃連一方,《冷廬醫話》載有三十年不愈之瀉,用滾痰丸三服頓愈,然則「久瀉非陽」,又不可盡拘也。
白話文:
瀉通常被認為是寒症,但這只是普遍情況,實際上需辨別其症狀。秦皇士說:「大便乾燥結實,就知道是熱症。但如果大便稀溏滑泄,呈黃色,也是熱症,很多人卻忽略了這點。還需要辨別是否有腹痛。」戴元禮說:「凡是瀉水腹不痛的,是濕邪;飲食進入胃中不能停留,或穀物消化不良的,是氣虛;腹痛瀉水,腹中鳴響,痛一阵瀉一阵的,是火症;時瀉時不瀉,瀉的量時多時少的,是痰濕;腹痛劇烈而瀉,瀉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積。」根據這兩種說法,瀉並不都是寒症,而且這兩種說法也並非完全周全。
《原病式》說:「瀉症中如果穀物和肉類都消化了,不管是什麼顏色或其他症狀,就判斷為熱症。因為寒症導致穀物和肉類消化不良的情況是不存在的。但是,也有穀物和肉類消化不良卻不是寒症的情況。」錢氏治療吐瀉的案例中,米穀消化不良,用石膏治療,這也是《原病式》中所說的火性急躁,運化失常的緣故。還有一些情況是肝風影響脾臟,導致下痢且穀物消化,呂滄州用小續命湯治療的案例可以參考。
書中還說:「突然發生的瀉是陰虛,長時間的瀉是陽虛。」久瀉確實屬於寒症。但是,易思蘭治療瑞昌王妃多年不愈的瀉症,判斷為火鬱,而用黃連治療。《蘇沈良方》治療久患脾胃泄瀉,有用生薑黃連的方劑,《冷廬醫話》記載有三十年不愈的瀉症,用滾痰丸三劑就痊癒了,所以「久瀉非陽」也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