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蓀醫話(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谷蓀醫話(卷一) (10)

1. 肺痿肺痛

肺痿、肺癰同出於熱,而肺癰為實,肺痿為虛,以虛治實,尚可苟延,從實治虛,亦見其敗。《沈氏尊生書》,於肺痿門內,有喘息面浮,宜葶藶湯之語,夫葶藶峻利,可以治肺癰之實,而斷不可以治肺痿之虛。且肺痿而至喘息,其虛已甚,與肺癰喘不得臥之屬實者,判若天淵。

故肺癰之喘,有用葶藶法,尤在徑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喻氏所謂先通其壅是也,若肺痿之喘,豈可一概混施。今沈氏於肺癰門內,不載葶藶一方,而反載入肺痿門內,不知何意?又謂肺痿特變成癰,必兼理膿毒,宜紫菀散。夫痿者枯也,必不能復變為癰,即使由痿變癰,固已無復生理,又豈紫菀散所得治哉!

2.

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是以悲觀多,樂觀少,腦受其戕,而鬱病以起,例如寵妾滅妻、恃尊凌卑、蠢妻掘子、勢壓凶逼、功戈利奪、名色財騙、生離死別、冤沉思斷、鰥寡孤獨、僧尼閹嬪,以及生而殘廢、聾啞瞎瘸,男子雞精,女子陰實,又如嬰兒早開知識,或失志□玩,歡愛久別、期許永欠、畏憎常遭,此等郁證,多非為藥石所能醫,即感於邪,亦較平人為難愈,《醫存》言之綦詳。丹溪治病,不出氣、血、痰三者,三者之中,又多兼郁,故立越鞠丸法。

而易思蘭則專以此加減變化,治人所不能治,可謂能知其要,然淺者可愈,深者當不專恃藥物。《聖濟總錄》云,《內經》閉戶塞牖,數問其情,《針經》臨病人問所便者,不治其形,治使其形者,以病之一、二言之,隔塞閉絕,氣之病也,原其本則得於暴憂,不治其氣,而釋其優可也。女子不月,血滯之病也,原其本則得於心氣之不足,使心氣內和,則精神莫得而動也。

頸瘻者,風毒之病也,每得於愁優、思慮之不止,使志意和適,則氣血莫得而逆也。旨哉言乎!然此等病證,關乎環境之感觸,非私人所得自主,故黃帝之於斯民也,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高下不相慕,智愚賢不肖,不懼於物,皞皞熙熙,同躋仁壽,故其時民皆守樸,而合乎道,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高保衡序《內經》,謂黃帝以理身緒餘治天下,誠知言哉!

3. 不寐

淮南子曰:「念慮者不得臥,止念慮則有為其所止矣。兩者俱忘,則至德純矣。」程子曰:「張天祺嘗言,自約數年,自上著床便不得思量事,不思量事後,須把他這心來制縛,亦須寄寓在一個形象。皆非自然。

君實司馬溫公,自謂吾得術矣,只管念箇中字,此又為中所繫縛,且中亦何形象?朱子曰:天祺雖是拙,且把定一個物事在這裡,溫公只管念箇中字,又更生出頭緒多,他所以說終夜睡不得。《老老恆言》謂不寐有操縱二法,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返觀丹田之類,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成寐;縱者任其心遊思於杳渺無朕之區,亦漸入朦朧之境。陸定圃云,二法中縱法尤妙,蓋操則心猶矜持,未經恬愉之趣,不若縱之遊行自在也。

特恐稍涉妄想,即難奏效,尤當寓操於縱為佳。予謂操法即是止念慮,縱則不止而自忘,縱法固勝,宗儒知操而不知縱,正所謂止念慮則有為其所止者,是以無效。陸定圃恐縱法易涉妄想,謂常寓操於縱,亦似是而非,操是一念兩念交竟,愈擾不寧矣。

如恐妄念易動,莫如預求一事之最足怡情而耐尋味者,為寄想之中心,則雖意象千端,終不涉於他念,如定圃所載一法云,每夜就枕後,即順斂此心,遊思於平素所歷山水佳處,任情一往,定而能靜,入而久之心漸即於杳漠之中,不期寐而自寐,此以山水為寄想之中心也。准此以推,不必用操而不致於放縱矣。

不寐證以病理言之,只屬心與腦念慮不得臥,正以念慮則心火動而血上流於腦也。吳鞠通謂《內經》衛氣行陽不得入陰之語,為一切不寐證之總綱。試問陽在何處?陰在何處?以何處為畔界?衛氣何以能入此不能入彼?則必茫茫無以以應也。予以意逆志,知所謂陽是指腦部言;所謂陰是指周身言,以部位上下分陰陽也。

何以言之,考西醫謂人不寐皆是腦充血,斯塞耳氏以所蓄犬倒懸柱上,使腦呈充血現象,雖至死猶不睡,遂生睡眠不足證而死。該塞氏以器械刺擊動物,便之不睡,毫不間斷,至其死而後己,解剖之發見多量之血點於腦部。故行催眠術者,以輕壓迫頸動脈及顳動脈,為惟一之方法,所以輕減流入腦中血液之分量也。因知《內經》所謂衛氣行陽,即衛氣迫血上流入腦之意。

西醫言人當醒時,其精神之活動皆緣腦部受血液之供給。及其疲勞,則血液循流漸增加於身體外周部,以自謀恢復身體之疲勞,其時腦中呈貧血現象,而人以睡眠。因知《內經》所謂入陰即氣不擾血,血液循流之意,由此言之,痞之與寐,只在血之入腦與循流而已。韓飛霞用黃連肉桂治不寐者,以黃連苦降止入腦之血;肉桂辛溫,和循流之血,一寒一熱,一動一靜,有挹彼注茲收散逆從之妙用焉。仲景酸棗仁湯,用棗仁之收斂,即配川芎之行散,亦所以推蕩血液,不使上聚於腦也。

許學士鱉甲丸羌活與牛膝並用,亦得升降沉浮之理。又有挾痰不寐者,此證尤多,以痰能阻陰陽之道路,致充腦之血不能循流也,故半夏湯溫膽湯,又為常用之劑焉。

仲景治心煩不得臥,主黃連阿膠湯;虛煩不得眠,主酸棗仁湯。同是不眠,而治法不同,鄒潤安曰:「寐者謐也,靜謐無聲也,眠猶瞑也,泯也,泯泯無知也,臥猶息也,僵也。不得眠是能安謐而不能熟寐無知,乃腎陰不能上濟心火,故治以滋陰。不得臥則常多憂亂,而不得靜謐,乃邪火燔盛,縱有腎陰相濟,不給其爍,故治以瀉火。

」潤安此釋,詳人所略,錄之以見不臥與不眠,證情自別,不可混而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