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蓀醫話(卷一) (10)
谷蓀醫話(卷一) (10)
1. 菟絲子
黃山谷信服菟絲子,謂久服不令人老,服三、兩月其啖物如湯沃雪,半歲則大肥壯矣。而陸放翁《老學庵筆記》言,其族弟少服菟絲子數年,後發背疽。予謂菟絲子補腎,年少人腎氣太盛,邪火內動,類能發疽,不得委過於菟絲也。葛常之《韻語陽秋》云:「山谷在貶所,曾士衰有書勸黃勿服金色茶,山谷報云,「公袞痘根在旁,乃不可食?」庭堅服之,如暗云之在山谷,安得有霹靂火也」。
觀此,講服食先宜養心,山谷提養生之四印,《檐曝偶談》山谷送張和詩云:「我提養生之四印,謂忍、默、平、直也。所謂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無可採擇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故服金石而無害,況在氣味和平之菟絲乎!」嘗觀古人服食調補之方,類多溫藥,令人服之俱不利,蓋今人無古人之醇樸,內多欲而火易動故也。
白話文:
黃庭堅很相信菟絲子能延年益壽,說長期服用不會讓人衰老,服用三兩個月就能感覺食物入口即化,像冰雪遇熱般,半年後就能變得非常肥胖強壯。但陸游在他的《老學庵筆記》裡提到,他的族弟年輕時服用菟絲子幾年,後來卻長了癰疽。我認為菟絲子補腎,年輕人腎氣旺盛,容易內火旺盛,所以容易長癰疽,不能把責任都推到菟絲子身上。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記載:黃庭堅被貶謫時,曾有人寫信勸他不要喝金茶,黃庭堅回信說:「您身上都長瘡了,難道還能吃嗎?」黃庭堅服用菟絲子就像山谷中的烏雲,怎麼會有霹靂之火呢?
由此可見,服食藥物首先要養心。黃庭堅提倡養生的四個要訣,《檐曝偶談》中記載黃庭堅送給張和的詩裡寫道:「我提倡養生的四個要訣,就是忍、默、平、直。所謂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眼光平和才能明辨是非;心地正直才能光明磊落,所以才能服用金石藥物而不受傷害,何況是平和的菟絲子呢!」我經常看到古人服食調補的方法,大多是溫熱的藥物,現代人服用卻常常不利,這是因為現代人沒有古人那樣的淳樸,慾望多,內火容易旺盛的緣故。
2. 澤瀉
《理虛元鑑》論澤瀉云,肺為氣化之源,伏火蒸灼,則水道不行而益病,且水停不流,則中土濡濕,而舉止無力。故予治癆嗽吐血之症,未有不以導水為先務,每稱澤瀉有神禹治水之功。究其命名之意,蓋澤瀉者,澤其不足之水;瀉者,瀉其有餘之火也。惟其澤也,故參、地、膠、芍得之,則補而不滯;其瀉也,故走濁道而不走清道,不若豬苓、木通、腹皮等味之消陰、破氣直走其道。要知澤瀉一味,肺、脾、腎三部咸宜,所謂功同神禹者是也。
古方六味丸用之,功有四種,頤生《微生論》論之極詳,庸醫不審,視為消除損腎之品,置而不用,何其謬也!予按治虛勞以導水為務,識見高人一等,夫所謂導水者,即血中之廢質,肺、腎、膀胱、皮膚構造,皆主排泄此水者也,而腎則尤為重要。
澤瀉入腎,所以助其排泄之力,令水去而血液清潔,百骸皆得其養,有何虛勞之足患!今人但知補腎,引錢氏有補無瀉之說,以為至論,然錢氏六味丸,何以用澤瀉乎?徐靈胎論八味丸,專利小便,驅邪水,其意以為功用不過如是,而小視之。抑知惟其如是,是即莫大之功用乎。
白話文:
澤瀉
《理虛元鑑》說澤瀉:肺是氣化之源,體內有伏火灼熱,就會導致水道不通,病情加重;而且水停滯不流,中焦就會濕潤,導致身體乏力。所以我治療肺癆咳嗽吐血等症,必定先以利尿為首要任務,常說澤瀉有像大禹治水那樣的功效。仔細研究它的命名,澤指的是滋潤不足之水;瀉指的是瀉去多餘的火氣。因為它能滋潤,所以和人參、黃芪、阿膠、白芍搭配使用,就能起到補益而不停滯的作用;因為它能利尿,所以能走濁氣通道而不走清氣通道,不像豬苓、木通、茯苓皮等藥物那樣耗傷陰氣、破壞元氣而直衝水道。總之,澤瀉一味藥,肺、脾、腎三臟都能使用,這也就是它功效如同大禹治水的原因。
古方六味地黃丸使用澤瀉,功效有四種,《微生論》中記載的非常詳細,那些庸醫不理解,認為它會損傷腎氣,所以不用它,真是太錯了!我認為治療虛勞以利尿為要務,這見解比一般人高明許多。所謂利尿,就是排出血液中的廢物,肺、腎、膀胱、皮膚,都是排出這些廢水的器官,而腎臟尤為重要。
澤瀉入腎,可以幫助腎臟排泄,使水液排出,血液乾淨,全身各個部位都能得到滋養,虛勞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現在人只知道補腎,引用錢氏「有補無瀉」的說法,認為這是至理名言,但是錢氏六味地黃丸為什麼要用澤瀉呢?徐靈胎論述八味丸,專門利小便,排出邪水,認為澤瀉的功效不過如此,而輕視它。卻不知道,正因為如此,它才有如此巨大的功效啊!
3. 牛膝
王漢皋《醫存》力言牛膝之害,謂脾濕泄瀉及胞濕尿濁,用之則腿腫;下部有疾,用之則生瘤;中氣虛,用之則下陷於二便;小腸有濕寒,用之則為濁為濕;有濕熱,用之則為淋;腎有熱,用之則強中:孕婦服之則墜胎。皆因其性下行也。此說不可不知。
予按葉氏《溫熱論》有重則如玉女煎之論,唐立三本刪去一如字,竟印定如玉女煎原方,不知身熱未退,原方中之熟地、牛膝安可投乎?王孟英謂原文玉女煎者,言如玉女煎之石膏、地黃同用,然是用其原方。楊素園稱其慧心明眼,絕世聰明。
予閱《靜香樓醫案》治熱病邪火熾甚,案語云宜玉女煎,而方則生地、石膏、麥冬、知母、竹葉、甘草等味,尤氏、葉氏同時,可見當日吳醫所稱玉女煎,本非原方,殆亦傳派如此,然不如孟英直稱白虎加生地之為當也。
白話文:
牛膝的藥性向下走,所以脾胃濕熱泄瀉、胞濕尿濁的人用了會腿腫;下體有疾病的人用了會長瘤;中氣虛弱的人用了會加重大小便失禁;小腸有濕寒的人用了會加重濕濁;有濕熱的人用了會加重淋症;腎臟有熱的人用了會導致性功能亢進;孕婦服用則可能導致流產。這些都是因為牛膝的藥性向下走的特性造成的,必須要了解清楚。
我查閱文獻發現,《溫熱論》裡提到重症可以用玉女煎,唐立三將「如」字刪去,直接沿用玉女煎的原方。但若患者體溫尚未下降,原方中的熟地黃和牛膝就不適合使用。王孟英認為原文指的是玉女煎中石膏和地黃的合用,但實際上是使用玉女煎的原方。楊素園稱讚他眼光獨到,非常聰明。
我看過《靜香樓醫案》,裡面記載治療熱病邪火旺盛的案例,提到要使用玉女煎,但處方卻是生地、石膏、麥冬、知母、竹葉、甘草等藥材。葉氏和尤氏同時期,可見當時吳地所稱的玉女煎,並非原方,應該是流傳過程中產生了變化,但不如王孟英直接稱之為「白虎加生地湯」來得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