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蓀醫話(卷一) (8)
谷蓀醫話(卷一) (8)
1. 地黃
熟地黃,中古以前鮮用,《神農本草經》只有乾地黃,且云生者尤良。至唐以後,始有熟地之制。地黃本是血藥,惟生用則性涼而滑利,熟則膩滯而不涼。血貴流行,故熟地未敢浪用。張景岳喜用熟地,當時有張熟地之稱,此醫之偏者也。近有人謂熟地內含鐵質最多,為補血要藥。
予謂質本生成,不以生熟而異,若以氣味論,則生者獨優,不可漫無分別。至景岳所制左歸飲加減,一陰煎等方,皆重用熟地,無知妄作久為識者所譏,而或乃以治肺癆,真殺人之事也。肺癆皆緣傷風而起,《內經》謂勞風,法在肺下,諺云:「傷風不醒變成癆是也。」治法極為繁難,非粗工所能措手,若用熟地困住風邪,輕病必重,重病必死。
在稍明醫理者,類能言之,而今之著書者乃全然不省,何歟?《千金》制熟地黃法,乃別采地黃搗汁,揀其肥者,蒸暴以汁盡為度。《傳信適用方》有《八味圓問難》,其制地黃法,乃取地黃生者,去土投水中,浮者為天黃;中者為人黃;沉者為地黃。先將地黃蒸良久,天黃、人黃搗汁,取蒸地黃,投其汁中,候冷,如此者三,曝乾,以酒浸一宿,蒸,曝乾。」此等製法,今無有知者矣。
白話文:
地黃
熟地黃在古代較少使用,直到唐朝以後才開始製作。 《神農本草經》只記載乾地黃,並認為鮮地黃更好。地黃是補血的藥材,但生地黃性涼滑利,熟地黃則黏膩滯澀,不涼。血液需要順暢運行,因此熟地黃不能隨便使用。張景岳非常喜歡使用熟地黃,當時甚至稱之為「張熟地」,這屬於用藥偏頗的做法。 有人認為熟地黃含鐵量最高,是補血的良藥。
但我認為地黃的本質成分並不會因為生熟而改變,若從氣味來論,生地黃的功效更好,不能輕易混淆。張景岳所制的左歸飲加減、一陰煎等方劑都大量使用熟地黃,這種不懂藥理的濫用,長期以來一直被行家批評。甚至有人用它治療肺癆,簡直是殺人!肺癆都是因為受風寒引起,《內經》稱之為「勞風」,主要侵犯肺部,俗話說「傷風不癒變成癆」,治療方法非常複雜,不是一般的醫生能應付。如果用熟地黃來阻礙風邪,輕症會加重,重症則會死亡。
稍微懂點醫理的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但現在寫書的人卻完全不懂,真是令人惋惜。《千金方》記載的熟地黃製作方法是:採摘地黃,搗成汁,挑選肥厚的部位,蒸煮至汁液完全蒸乾為止。《傳信適用方》中的《八味圓問難》記載的製作方法是:將新鮮地黃洗淨泥土,放入水中,浮在水面的稱為天黃,懸在中間的稱為人黃,沉在水底的稱為地黃。先將地黃蒸煮很久,再將天黃、人黃搗汁,加入蒸好的地黃中,待冷卻後,重複三次,然後曬乾,再用酒浸泡一夜,再蒸,再曬乾。這些傳統的製作方法,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