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霜集》~ 卷二 (6)
卷二 (6)
1. 保胎論
五苓散
豬苓一錢,澤瀉一錢,白朮一錢,茯苓八分,加阿膠八分。
膠艾四物湯
當歸、川芎、白芍酒炒、條芩酒炒、白朮土炒、熟地砂仁炒、香附童便炒黑、真阿膠蛤粉炒珠、艾葉少許,用粳米同煎服。
安胎飲
白朮土炒二錢,條芩炒一錢五分,砂仁炒熟地、陳皮、當歸、白芍炒各一錢,川芎、紫蘇各八分,甘草四分。
香歸止疼散
當歸身二錢酒洗,炙草一錢,元胡炒一錢,乳香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保胎論
五苓散:
豬苓、澤瀉、白朮各一錢,茯苓八分,再加阿膠八分。
膠艾四物湯:
當歸、川芎、白芍(酒炒)、黃芩(酒炒)、白朮(土炒)、熟地黃(砂仁炒)、香附(童便炒黑)、阿膠(蛤粉炒珠)、艾葉少許,用粳米一起煎服。
安胎飲:
白朮(土炒)二錢,黃芩(炒)一錢五分,砂仁炒熟地黃、陳皮、當歸、白芍(炒)各一錢,川芎、紫蘇各八分,甘草四分。
香歸止疼散:
當歸(酒洗)二錢,炙甘草一錢,元胡(炒)一錢,乳香一錢,用水煎服。
2. 救產論
夫婦人臨產之初,宜選一善熟穩婆,及得力家人,勿使張皇,以驚產婦。腹疼且令扶行,或疼或止,名曰弄疼。不可使試水手探,亦不可屈腰睡臥。如連腰引疼,眼中如見火光,此是兒轉,不可坐草,恐兒在腹難以轉側,及胞漿先破,子道乾澀,皆至難產。必至腹相引,頻頻陣疼,難以行立,然後坐草。
抱腰之人不得傾斜,則兒順易產。若久坐不產,熱黃酒下救產丸一粒。夫當臍腹疼痛之初,兒身才轉而未順,若用力一逼,用藥一催,遂至橫生逆產,所以臨月之時,待胎自轉下,必頭對產戶,方用藥一催,補其血而順其氣,使子易生,而胞易落也。產訖,用益母草五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水煎,加童便、黃酒各一盞,進三服,百病不生。上床時仰臥立膝,勿伸足,勿便睡。
不可以得男為喜,過喜則傷心,恐生紅汗之症。不可以得女為憂,恐有敗血傷心之患。惟食粥,勿令過飽。若胎衣不下,是血胞中為血所脹,宜將胸間用帶束住,恐上衝心胸,喘急疼痛,必至危殆。再以物墜住臍帶,用意拴縛,然後截斷,急服救產丸一二枚即下,慎勿妄用手法。
王叔和云:新產之脈緩滑吉,實大弦急死。來侵寸口,焱疾不調死。沉細附骨不絕生。蓋產後扶虛消瘀,脈卻宜虛小也。
《醫鑑》云:婦人產後發熱惡寒,有去血過多者,有惡露不盡者,有三日乳蒸者,有早起勞倦者,有飲食停滯者,俱狀類傷寒,不可輕易汗下。蓋產後氣血空虛,若汗之,必鬱冒筋惕肉瞤,昏迷不省,手足搐搦,大便閉結。若下之,則痢不止。昏沉厥逆等症,俱宜溫補氣血為主。
金溪曰:婦人產後,血暈下一,要因症調理。下血少而暈者,是敗血衝心,心下脹滿,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宜破血行血之藥治之,救產丸、失笑散選用。下血多而暈者,是去血過多,心無血養,神昏煩熱,宜補血養血之藥治之,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大補丸、獨參湯選用。
用力太過而暈者,是去血過多,氣無所附,陽隨陰散,宜養血補氣之藥治之,補中益氣湯倍歸身加香附、六君子加芎歸、八珍湯、芎歸調血湯、當歸補血湯選用。
《醫貫》曰:產後及大失血後,陰血暴傷,必大發熱,亦名陰虛發熱。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若以涼藥正治,立見其危殆,此時不可用四物。經云:有形之血,不能速化,無形之氣,所宜急固。須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此陰生陽長之義也。
許鶴年曰:產後心腹作疼,手按而痛愈甚,此是血滯,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炮薑、澤蘭、益母,補而散之。手按而疼稍緩,此是血虛,四物加人參、白朮、炮薑、益母,補而養之。疼而作瀉,是脾虛不能運化,六君子加肉蔻。疼而作嘔,是胃虛不能受納,六君子加砂仁。
白話文:
救產論
婦女臨產初期,應選擇一位經驗豐富、穩妥的接生婆,以及可靠的家人協助,避免驚慌失措,以免嚇到產婦。肚子疼痛時,應扶著產婦走動,疼痛時而來時而止,稱為「弄疼」。不可以讓接生婆用手探測羊水,也不可讓產婦彎腰躺臥。如果腰部持續疼痛,眼睛好像看到火光,這是胎兒正在轉動,不可讓產婦坐在地上,以免胎兒在腹中難以轉動,以及造成羊水早破,產道乾燥,導致難產。必須等到腹部持續疼痛,陣痛頻繁,難以站立行走時,才能讓產婦坐在地上。
扶著產婦腰部的人,不可歪斜,這樣胎兒才能順利生產。如果長時間坐著仍未生產,可以用溫熱黃酒送服救產丸一粒。丈夫應注意,在產婦腹部開始疼痛,胎兒開始轉動但尚未順利轉正時,不可用力或催生,以免造成胎兒橫位或難產。因此,在臨產期,應等待胎兒自行轉正,胎頭朝向產道,才能使用藥物催生,以補充血液,順暢氣血,讓胎兒容易出生,胎盤容易排出。生產後,用益母草五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水煎,加入童便、黃酒各一碗,服用三次,可以預防百病。產婦上床時應仰臥屈膝,不要伸直雙腳,也不要立即睡覺。
不可因為生男孩而過度高興,過度高興會傷心,可能導致產後出血症狀。也不可因為生女孩而過度憂慮,以免因憂慮而傷心,導致敗血症。產後飲食宜吃粥,不可過飽。如果胎盤不下,是因為胎盤內淤血腫脹,應將產婦胸部用帶子束縛住,以免血液衝擊心胸,造成呼吸困難、疼痛,甚至危及生命。再用東西綁住臍帶,小心地綁緊後再剪斷,然後服用救產丸一到兩粒即可排出胎盤,切勿隨意使用手法。
王叔和說:產後脈象緩和滑利為吉,脈象實大弦急則凶險。脈來侵犯寸口,脈象急速紊亂則凶險。脈象沉細貼骨但不斷則為吉利。總而言之,產後應扶助虛弱之體,消除瘀血,脈象宜虛弱而微小。
《醫鑑》說:婦女產後發熱惡寒,有的出血過多,有的惡露不盡,有的產後三天乳房脹痛,有的產後早起勞累,有的飲食停滯,這些症狀都類似傷寒,不可輕易使用發汗的藥物。因為產後氣血虛弱,如果使用發汗藥物,必然會導致肌肉痙攣、昏迷不醒、手足抽搐、大便不通。如果使用瀉下藥物,則會導致腹瀉不止。昏迷、厥逆等症狀,都應以溫補氣血為主。
金溪說:婦女產後暈倒,應根據症狀調理。出血少而暈倒者,是因為敗血衝擊心臟,心下脹滿,神志不清,口緊閉,不省人事,應使用破血行血的藥物治療,例如救產丸、失笑散。出血多而暈倒者,是因為失血過多,心臟得不到血液滋養,神志不清,煩熱,應使用補血養血的藥物治療,例如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大補丸、獨參湯。
用力過度而暈倒者,是因為失血過多,氣血不足,陽氣隨陰氣散失,應使用養血補氣的藥物治療,例如補中益氣湯(倍量當歸)加香附、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八珍湯、芎歸調血湯、當歸補血湯。
《醫貫》說:產後或大出血後,陰血受損,必然會高燒,也稱為陰虛發熱。這裡的「陰」指的是氣血的陰虛,如果使用涼藥治療,立刻就會危及生命,此時不可使用四物湯。經書上說:有形的血液,不能快速化解,無形的氣血,應當迅速固攝。應該使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這是陰生陽長的道理。
許鶴年說:產後心腹疼痛,用手按壓則疼痛加劇,這是血瘀,應使用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炮薑、澤蘭、益母草,既補血又活血化瘀。用手按壓則疼痛減輕,這是血虛,應使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炮薑、益母草,補血養血。疼痛伴隨腹瀉,是脾虛不能運化,應使用六君子湯加肉蔻。疼痛伴隨嘔吐,是胃虛不能消化,應使用六君子湯加砂仁。
《醫貫》說:產後發熱惡寒,是因脾胃虧損,氣血不足。經書上說:陰虛則熱,陽虛則寒。總之,陰氣不足,陽氣旺盛則陽氣下陷於陰分而發熱。陽氣不足,陰氣旺盛則陰氣上逆於陽分而惡寒。這是陰陽不歸其位,導致寒熱交爭,所以會發熱又惡寒。切不可使用發汗藥物發汗,或涼藥降火。如果寒盛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熱盛則使用六味地黃丸。
許立齋說:產後惡露未盡,子宮疼痛,必然脅肋脹滿,腹部有腫塊疼痛,應使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皮、白芍活血化瘀,並加入炮薑以促進瘀血排出。如果體虛,則需另行溫補。
許鶴年說:產後陰道閉合不良,發熱惡寒,是氣血虛弱,應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切忌寒涼。產後腸胃不收縮,發熱畏寒,是氣下陷,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倍升麻、柴胡。產後瘧疾,也是氣血虛弱,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寒盛則加倍黃耆,熱盛則加倍柴胡。產後大便秘結,是氣血虛衰,腸胃乾燥,不可輕易使用通便藥物,以免損傷元氣,應養血潤燥,使用當歸、熟地水煎,加入人乳、童便、黃酒,每日三次,以通便為度。產後小腹劇痛,小便不通,應使用八味地黃湯加車前子、牛膝。
產後出血不止,可用鮮藕汁一杯、黃酒一杯煮熟,空腹服用,直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