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霜集》~ 卷二 (5)
卷二 (5)
1. 保胎論
夫氣為陽,陽氣壅則熱盛,和順則熱清。先哲云:調理胎前,清熱養血為主。保胎丸生血行氣藥,血生則胎有所養,氣行則熱清而胎穩。尤當因病加味,百不一失。如氣虛加人參,血虛倍當歸、熟地,嘔吐少食加砂仁,食不化倍白朮,稍加神麯,咳嗽倍紫蘇,痰涎壅盛,倍陳皮、條芩,胎漏下血,倍條芩加糯米,心神不寧加遠志、茯神,小便淋閉,大便閉滋加人乳、童便。至八九個月及十月,形體成就,宜進瘦胎易產之劑。
婦人素壯,胎肥氣實,微加枳殼,以散滯氣,氣順則縮胎而易生。婦人素弱,胎怯氣虛,加白朮以益元氣,氣壯則能送胎而易產。服得人參者,加人參更妙。龔金溪曰:妊娠脈息和順,但肢體沉重,頭暈擇食,甚者寒熱嘔吐,胸膈煩悶,名惡阻。謂噁心阻其飲食,切勿作寒熱症治,宜保生湯或茯苓補心湯加竹茹。
孕婦小便澀痛頻數,謂子淋,乃腎與膀胱虛熱,不能制水也,宜子淋散。妊婦小便頻數,出少不疼,謂轉胞,宜五苓散去桂加阿膠。妊婦經水時下,謂胎漏,屬氣血兩虛,有熱,宜膠艾四物湯。妊娠覺氣不安,或腹疼或腰疼,或飲食不美,或胎動下血,宜安胎飲。妊婦心腹作疼,宜香歸止疼散。
許鶴年曰:妊婦病傷寒,煩躁之極,勢必小產,宜急取鍋底多年燒紅土三四碗,好醋調稀,掃病婦腹上三寸厚,干即再換,待汗出盡去。此方不惟保胎,亦能催胎。
臧公三曰:婦人墜胎,因氣血虛損,無所榮養而然也。夫胎之在腹,如果之在枝,枝枯果落,理之自然。婦人胎動而墜者,大抵不外屬虛屬火二者之間,清熱養血盡之矣。外此而動脈者,又不可不知。或因飲食不節,或因勞倦太過,或因外感風寒,或因負重閃挫,或因跌僕擊觸,或因房事相犯,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鬱氣傷脾,俱能動胎,宜保胎丸救之。然胎有傷之輕者,服之而胎穩。
傷之重者,必致損墜。若妊婦腹疼,驗其面赤舌青者,此胎已死,急用救產丸下之,以救其母。下後必虛,繼服大補丸。
保胎益母丸
益母草上截三兩,香附米二兩童便制,熟地黃三兩,歸身三兩,白芍三兩酒炒,川芎二兩酒洗,蘇梗二兩忌鯉魚,陳皮三兩,炙草二兩,白茯苓二兩,白朮二兩,條芩二兩酒炒,蓮肉二兩去皮心。共為末,煉蜜為丸,丸重三錢,服法同前。
保生湯
人參、炙草各一錢,白朮土炒,陳皮、香附七制、烏藥各二錢,加生薑煎服。
茯苓補心湯
當歸、川芎、白芍炒、熟地、白茯苓去皮、桔梗、前胡、紫蘇、陳皮各一錢,乾葛炒、炙草、人參、半夏、香油、薑汁炒各五分。
子淋散
麥冬去心、赤茯苓、大腹皮洗淨土泥,薑汁拌炒,甘草、淡竹葉,水煎服。
白話文:
保胎論
氣是陽氣,陽氣鬱結就會熱盛,陽氣調順則熱氣就消退。古人說:調理孕期,以清熱養血為主。保胎丸裡面的藥材有生血行氣的作用,血足則胎兒有營養,氣順則熱氣消退,胎兒就能穩固。尤其應該根據病情加減藥物,這樣幾乎不會失敗。例如:氣虛就加人參,血虛就加倍當歸、熟地,嘔吐少食就加砂仁,消化不良就加倍白朮,稍微加點神麴,咳嗽就加倍紫蘇,痰多就加倍陳皮、黃芩,胎漏出血就加倍黃芩和糯米,心神不安就加遠志、茯神,小便不通就加人乳、童尿。到了孕期八九個月或十個月,胎兒形體已成,就應該服用幫助胎兒順利生產的藥物。
如果孕婦原本身體強壯,胎兒肥大,氣血旺盛,可以少量加枳殼,以疏通滯氣,氣順則胎兒容易娩出。如果孕婦原本身體虛弱,胎兒弱小,氣血虛弱,就加白朮來益氣,氣壯就能順利生產。如果服用人參,再加人參效果更好。龔金溪說:妊娠期間脈象平和,但肢體沉重,頭暈挑食,嚴重者還會寒熱嘔吐,胸悶,這就是妊娠惡阻。所謂噁心阻礙飲食,不要把它當成寒熱症治療,應該服用保生湯或茯苓補心湯加竹茹。
孕婦小便澀痛頻繁,稱為子淋,是腎和膀胱虛熱,不能制約水分,應該服用子淋散。孕婦小便頻繁,尿量少不疼痛,稱為轉胞,應該服用五苓散去掉桂枝,加阿膠。孕婦經期出血,稱為胎漏,屬於氣血兩虛,伴有熱症,應該服用膠艾四物湯。妊娠期感到氣血不順,或者腹痛腰痛,或者飲食不佳,或者胎動出血,應該服用安胎飲。孕婦心腹疼痛,應該服用香歸止疼散。
許鶴年說:孕婦患傷寒,煩躁到極點,很可能導致流產,應該迅速取鍋底燒紅多年的土三四碗,用好醋調稀,塗抹在孕婦腹部三寸厚,乾了就再換,直到汗出盡為止。這個方法不僅能保胎,還能催生。
臧公三說:婦女流產,是因為氣血虛損,沒有營養供給胎兒。胎兒在腹中,就像果實在樹枝上,樹枝枯萎,果子就會掉落,這是自然規律。婦女胎動而流產,大多是因為虛弱或內熱,清熱養血就夠了。除此之外導致胎動的原因,也需要注意。例如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外感風寒,負重閃挫,跌倒碰撞,房事過度,怒氣傷肝,鬱氣傷脾,都會導致胎動,應該服用保胎丸治療。但是胎兒受損的輕重程度不同,輕者服用保胎丸後胎兒就能穩住。
受損嚴重者,必然導致流產。如果孕婦腹痛,面紅舌青,說明胎兒已死,應該迅速服用救產丸,以保全孕婦性命。服藥後身體必然虛弱,接著服用大補丸。
保胎益母丸組成:
益母草、香附米、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蘇梗、陳皮、炙甘草、白茯苓、白朮、黃芩、蓮肉。
保生湯組成:
人參、炙甘草、白朮、陳皮、香附、烏藥、生薑。
茯苓補心湯組成: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白茯苓、桔梗、前胡、紫蘇、陳皮、乾葛、炙甘草、人參、半夏、香油。
子淋散組成:
麥冬、赤茯苓、大腹皮、甘草、淡竹葉。
五苓散組成: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阿膠。
膠艾四物湯組成:
當歸、川芎、白芍、黃芩、白朮、熟地黃、砂仁、香附、阿膠、艾葉、粳米。
安胎飲組成:
白朮、黃芩、砂仁、熟地黃、陳皮、當歸、白芍、川芎、紫蘇、甘草。
香歸止疼散組成:
當歸、炙甘草、元胡、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