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霜集》~ 卷二 (7)
卷二 (7)
1. 救產論
《醫貫》曰:產後發熱惡寒,由脾胃虧損,氣血不足也。經云:陰虛則熱,陽虛則惡寒。大抵陰不足,陽旺乘之,則陽下陷於陰分而發熱。陽不足,陰旺乘之,則陰上逆於陽分而惡寒。此陰陽不歸其分,以致寒熱交爭,故發熱而惡寒也。且不可用汗藥發表,涼藥降火。若寒盛用補中益氣湯,熱盛六味地黃丸。
許立齋曰:產後惡露未盡,兒枕疼,必脅肋脹滿,連大小腹有塊作疼,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皮、白芍,行血破血,加炮姜以行瘀。若虛宜另行溫補。
許鶴年曰:產後玉門不閉,發熱惡寒,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切忌寒涼。產後生腸不收,發熱畏寒,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倍升、柴。產後感瘧,亦氣血虛,補中益氣湯,寒盛倍黃耆,熱盛倍柴胡。產後大便閉結,氣血虛衰,腸胃結澀,不可輕用通利之劑,損傷元氣,宜養血潤燥,當歸、熟地煎湯,入人乳、童便、黃酒日三服,以通為度。產後小腹急疼小便閉,八味地黃湯加車前子、牛膝。
產後血不止,用生藕汁一杯、黃酒一杯煮熟,空心服之,以愈為度。
白話文:
救產論
產後發燒畏寒,是因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內經》說:陰虛則發熱,陽虛則畏寒。大致上來說,陰氣不足,陽氣旺盛乘虛而入,陽氣下陷到陰分而發熱;陽氣不足,陰氣旺盛乘虛而入,陰氣上逆到陽分而畏寒。這是因為陰陽失調,寒熱交爭,所以才會發燒又畏寒。因此不能使用發汗的藥物或清熱的藥物。如果寒邪盛則用補中益氣湯,熱邪盛則用六味地黃丸。
產後惡露未盡,小孩枕部疼痛,必定脅肋脹滿,甚至大小腹部有腫塊疼痛,可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皮、白芍活血化瘀,再加入炮薑以促進瘀血排出。如果體虛,則需另外溫補。
產後陰道閉合不全,發燒畏寒,是氣血虛弱,可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絕對不能用寒涼藥物。產後腸道收縮不良,發燒畏寒,是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倍升麻、柴胡。產後感染瘧疾,也是氣血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寒邪盛則加倍黃耆,熱邪盛則加倍柴胡。產後便秘,是氣血虛弱,腸胃阻塞,不可輕易使用通便藥物,以免損傷元氣,宜養血潤燥,用當歸、熟地煎湯,加入人奶、童尿、黃酒,每日三次,以通便為度。產後小腹劇痛且小便不通,用八味地黃湯加車前子、牛膝。
產後出血不止,用鮮藕汁一杯、黃酒一杯煮熟,空腹服用,直到痊癒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