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霜集》~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痘瘡發熱

小兒痘瘡發熱,大抵與傷寒相似。脈多洪數,煩燥臉赤唇紅,或身疼腹疼,頭疼噁心,或呵欠煩悶,咳嗽噴嚏,但耳尖、中指、尻骨,足梢皆冷,及耳後紅絲赤縷顯露者,此其症也。即當體認經絡陰陽明白,不可妄投藥劑,以致誤汗誤下,慎之慎之。

白話文:

孩子出麻疹發燒,大致上跟傷寒相似。脈搏多半洪大而快,孩子煩躁不安,臉紅嘴唇紅,可能伴隨身體疼痛、腹部疼痛、頭痛噁心,或打呵欠、煩悶、咳嗽打噴嚏,但是耳尖、中指、臀部、腳尖都冰冷,並且耳後出現紅色的細紋,這就是麻疹的症狀。

要清楚地了解經絡陰陽,不可隨意用藥,以免誤用汗藥或瀉藥,務必小心謹慎。

2. 點分輕重

痘瘡初發,稀朗紅潤者輕,牽聯乾枯紫黑者重。

3. 痘分經絡

呵欠煩悶屬肝,時發驚悸屬心,乍寒多睡屬脾,煩赤嗽嚏屬肺。四經有毒,惟腎無毒。若熱極而為腎水所制,方變黑歸腎也。

白話文:

打哈欠和心情煩躁通常與肝有關;經常驚悸則可能與心有聯繫;突然感到寒冷且容易犯困,這可能是脾的問題;煩躁、咳嗽、噴嚏等症狀,可能與肺有關。在四個主要的臟器中,只有腎是無毒的。如果熱氣極度旺盛,被腎水控制,那麼就會出現黑色的症狀,並歸屬於腎。

4. 陽症陰症

瘡色紅盛,譫語弄舌,煩渴不寧,足胭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澀,氣急,脈洪大而舌上生胎者,乃陽症也,戒用熱藥。瘡色灰白,癢塌陷頂,寒顫咬牙,足脛冷,肚腹虛脹,面白吐瀉,脈沉細而舌上溫潤如常者,乃陰症也,戒用寒藥。若非大熱大寒之症,用藥當以和平為主。

白話文:

瘡瘍辨證:

陽症:

  • 瘡色紅潤鮮豔,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口渴難耐,坐立不安,足部發熱,兩頰紅腫,大便乾燥,小便困難,呼吸急促,脈搏有力且快速,舌苔厚白。

治療: 避免使用溫熱性藥物。

陰症:

  • 瘡色灰白,瘡口凹陷,患者畏寒發抖,牙關緊閉,足部冰冷,腹部空虛脹滿,面色蒼白,嘔吐腹瀉,脈搏微弱細小,舌苔潤滑如常。

治療: 避免使用寒涼性藥物。

其他:

  • 若非極度陽虛或陰虛的病症,用藥應以平和溫和為原則。

5. 表裡虛實

凡吐瀉少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灰白色陷頂多汗為表虛,紅綻無汗為表實。大凡表裡氣血貴和平,不宜偏勝,陰陽相和為平,陰陽偏勝為病。

白話文:

所有出現嘔吐和腹瀉且飲食減少的情況被認為是體內虛弱,如果沒有嘔吐和腹瀉且飲食能夠正常攝取,則認為是體內實熱。灰白色且凹陷頂部伴有大量出汗的情況被認為是表層虛弱,若出現紅色斑點且無汗則被認為是表層實熱。總體來說,體表和體內的氣血都應該保持平和,不應過於強烈,陰陽兩種力量相調和就是健康,若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

6. 輕變重論

食生冷,月婦,外人,穢觸,犯房事,誤汗誤下,見點後誤服升麻葛根湯,誤服人參太早,陽症陰虛誤服熱藥,陰症陽虛誤服涼藥。

白話文:

食用生冷食物、婦女經期期間、非家庭成員接觸不潔物、違反房事規則、誤導性出汗或過度排便、在出血初期誤用「升麻葛根湯」、過早服用「人參」、陽虛陰盛時誤用熱性藥物、陰虛陽盛時誤用寒涼藥物。

7. 重變輕論

避風寒,節飲食,遠香臭,忌生人,戒酒色,用藥得宜。

8. 認痘疔訣

痘大者疔也。紫黑者為疔,臭爛者為疔。若痘瘡灰色不起者,即當認出痘疔,速用銀針,挑斷其根,吮出惡血,即以四聖散塗之。

頭髮灰,珍珠鍛,豌豆,各等分為細末,用好油胭脂調勻,塗入疔瘡內,能令遍身痘瘡,即轉紅活。

白話文:

痘痘很大,就是疔瘡。痘痘呈現紫黑色,也是疔瘡;如果腐爛且有臭味,也是疔瘡。如果痘瘡呈灰色,沒有要發出來的跡象,就要馬上辨認出是疔瘡,迅速用銀針挑斷它的根部,吸出惡血,然後塗上四聖散。

把頭髮燒成灰,加入珍珠和豌豆,等量研磨成細粉,再用優質油脂調和,塗抹在疔瘡內,可以讓全身的痘瘡轉紅活絡。

9. 逐日附方

凡痘瘡初出顏色紅潤者,不須服藥。若隱於肌肉之間,不即見點者,宜服加減升麻湯。升麻四分,桔梗三分,生甘草一分,羌活三分,水一盅,燈心十根,煎三分,不拘時服。

見點二日三日,如粟如黍,光澤明淨,身無大熱者,不須服藥。若熱盛痘多,宜服消毒飲。當歸酒洗、川芎、山楂、連軺去穰各四分,前胡二分去皮,木通二分去皮,甘草一錢,煎法同前。

白話文:

如果長痘初期顏色紅潤,不用吃藥。但如果痘痘隱藏在皮膚裡,看不見明顯的痘點,就要服用加減升麻湯。升麻四分,桔梗三分,生甘草一分,羌活三分,水一盅,燈心十根,煎煮三分,不拘時間服用。

如果痘點出現兩三天,大小如粟米或黍米,表面光滑明亮,身體沒有發高燒,則不用吃藥。若發熱嚴重,痘痘很多,則需服用消毒飲。用當歸酒洗淨川芎、山楂、連軺(去籽)、前胡(去皮)、木通(去皮)各四分,甘草一錢,煎煮方法同前。

四日五日,大小不等,根窠紅潤者,不須服藥。若色暗陷頂,及欠起發者,宜服牛蒡子湯。牛蒡子五分炒研碎,當歸酒洗、川芎、黃耆蜜炙、茯苓去皮各四分,桔梗、陳皮、連軺去穰各三分,大腹皮三分酒洗淨土,煎法如前。

六日毒化漿行,痘瘡肥滿者,不須服藥。若欠起發,及不潤澤者,宜服托裡散。當歸酒洗、川芎、黃耆蜜炙、白朮土炒、陳皮、牛蒡子炒研碎、茯苓去皮各五分,桔梗二分,通草二分,水一盅,炒糯米一撮,煎四分,食遠服。若毒已化而漿欠足者,加人參三分。

白話文:

第四、五天,痘疹大小不一,根部紅潤,則無需服藥。如果痘疹顏色暗淡、凹陷,或遲遲不發,則應服用牛蒡子湯。牛蒡子五分炒研碎,當歸酒洗、川芎、黃耆蜜炙、茯苓去皮各四分,桔梗、陳皮、連軺去穰各三分,大腹皮三分酒洗淨土,煎法如前。

第六天毒氣化解,痘疹飽滿,則無需服藥。如果痘疹遲遲不發,或表面不潤澤,則應服用托裡散。當歸酒洗、川芎、黃耆蜜炙、白朮土炒、陳皮、牛蒡子炒研碎、茯苓去皮各五分,桔梗二分,通草二分,水一盅,炒糯米一撮,煎至四分,飯後服用。若毒氣已化解,但痘漿不足,可加入人參三分。

七日八日,漿來充足,飲食不減者,不須服藥。若痘塌漿虧者,宜服加味保元湯。人參去蘆、白朮土炒、黃耆蜜炙、當歸酒洗、陳皮各五分,通草二分,煎法如前。若發癢,加白芷四分,蟬蛻三分酒洗淨。若漿色虛白,再加人參五分。外用燈心縛成小帚,輕輕掃之。

九日十日,漿老如黃蠟色,或結靨高厚,別無他症者,不須服藥。若漿不足,及靨薄者,宜服十奇散。人參去蘆、白朮土炒、白芍酒炒、牛蒡子、茯苓去皮、陳皮、當歸酒洗各五分,桔梗、通草、炙草各二分,水一盅,龍眼肉五枚,煎四分,食遠服。

白話文:

第七天、第八天,痘疹分泌的漿液充足,飲食沒有減少,就不用吃藥。如果痘疹塌陷、漿液不足,就要服用加味保元湯。人參去蘆頭、白朮土炒、黃耆蜜炙、當歸酒洗、陳皮各五分,通草二分,煎煮方法如前。如果發癢,就加白芷四分、蟬蛻三分酒洗淨。如果漿液顏色虛白,再加人參五分。外用燈心綁成小掃帚,輕輕地掃拭痘疹。

第九天、第十天,痘疹成熟,呈現黃蠟色,或結痂厚實,沒有其他症狀,就不用吃藥。如果漿液不足,或是結痂薄,就應該服用十奇散。人參去蘆頭、白朮土炒、白芍酒炒、牛蒡子、茯苓去皮、陳皮、當歸酒洗各五分,桔梗、通草、炙草各二分,水一盅,龍眼肉五枚,煎煮四分,飯後服用。

十一日十二日,身不潮熱,飲食不減者,不須服藥。若當靨不靨,及痂落無托靨者,宜服解毒飲。當歸酒洗、白芍酒洗、人參去蘆、山楂、黃耆蜜炙、荊芥、牛蒡子炒研碎、防風各五分,炙草一分,水煎服。

若陽症陰虛,各照本方加黃芩二分,黃連四分,俱酒炒。熱甚者,用生黃連、生黃芩各四分,或加柴胡二三分亦可。熱甚發狂,譫語弄舌者,宜服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連翹、黃連、當歸各五分,牡丹皮三分,水一盅,煎四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如果病人第十一日、十二日沒有發燒、食慾也沒有減退,就不需要服藥。如果病症已經出現結痂但沒有脫落,或者痂落後沒有留下疤痕,就應該服用解毒飲。解毒飲的藥方包括:當歸酒洗、白芍酒洗、人參去蘆、山楂、黃耆蜜炙、荊芥、牛蒡子炒研碎、防風各五分,炙草一分,用水煎服。

如果患者屬於陽症陰虛的體質,則可以在上述藥方中加入黃芩二分、黃連四分,並用酒炒。如果發熱嚴重,可以用生黃連、生黃芩各四分,或加入柴胡二三分。如果發熱嚴重到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吐舌頭,就應該服用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湯的藥方包括:犀角、生地、連翹、黃連、當歸各五分,牡丹皮三分,用一盅水煎成四分,不拘時間服用。

若陰症陽虛,咬牙寒顫,各照本方加制過熱附子二分。製附子法,見一卷八味丸門內。梔子、丁香、麥冬各三分,生薑三片,同煎溫服。若痘瘡靨前靨後,痰咳不止,並飲食銼喉者,各照本方加川貝母、麥冬、杏仁同煎。八九日之外,宜加五味子。

白話文:

若患者出現陰症陽虛,伴有咬牙寒顫的症狀,應根據原方加製過的附子二分。製附子方法請參閱「八味丸」方門內。另加梔子、丁香、麥冬各三分,生薑三片,一同煎煮溫服。

若患者出現痘瘡發疹前後,伴有痰咳不止,以及飲食難以下嚥的症狀,應根據原方加川貝母、麥冬、杏仁一同煎煮。

八九日之後,宜加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