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癰疽

脈:癰疽脈數,浮陽沉陰。浮數不熱,但惡寒侵。若知痛處,急灸或針。洪數病進,將有膿淫。滑實緊促,內消可禁。宜托裡者,脈虛濡遲。或芤澀微,潰後亦宜。長緩易治,短散則危。結促代見,必死無疑。

白話文:

脈象:

癰疽脈象

  • 數脈:脈搏次數增多。
  • 浮陽沉陰:脈象浮於表,沉於裡。
  • 浮數不熱:脈搏數而浮,但沒有發熱。
  • 惡寒侵:畏寒。
  • 知痛處:知道具體疼痛部位。
  • 急灸或針:立即灸或針刺治療。
  • 洪數:脈搏洪大且數。
  • 病進:病情加重。
  • 膿淫:將會化膿。
  • 滑實緊促:脈象滑利、堅實、短促。
  • 內消:病情內斂。
  • 可禁:病情可以控制。
  • 宜託裡:需要補益裡氣。
  • 脈虛濡遲:脈搏虛弱、濡軟、遲緩。
  • 芤澀微:脈象芤滯澀滯,微弱。
  • 潰後亦宜:潰瘍後也可以使用。

其他脈象

  • 長緩:脈象舒緩,容易治療。
  • 短散:脈象短促,散亂,危險。
  • 結促代見:脈象結促,反覆出現,預後極差。

瘡瘍之症,當察經之傳受,病之表裡,人之虛實而攻補之。假如腫痛熱渴、大便閉結者,邪在內也,疏通之。腫焮作痛、寒熱頭疼者,邪在表也,宜發散之。焮腫痛甚者,邪在經絡也,和解之。微腫微痛而不作膿者,氣血虛也,補托之。漫腫不痛、或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血氣虛甚也,峻補之。

白話文:

對於瘡瘍,要觀察經絡間的傳導,疾病的深淺,患者的虛實,再決定是治標還是治本。

如果出現腫痛、口渴、大便不通的情況,表示邪氣在體內,需要疏通。

如果出現紅腫疼痛、寒熱頭痛的情況,表示邪氣在體表,需要發散。

如果紅腫疼痛非常嚴重,表示邪氣在經絡中,需要調和。

如果只有輕微的腫痛,沒有化膿,表示氣血虛弱,需要補益。

如果腫得很厲害但不痛,或者沒有化膿,或者膿已經形成但不破潰,表示氣血非常虛弱,需要大力補益。

色黯而微腫痛、或膿成不出、或腐肉不潰者,陽氣虛寒也,溫補之。若疑其未潰,而概用敗毒,復損脾胃,不唯腫者,不能成膿而潰者,亦難收斂,七惡之症蜂起,多致不救。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若腫赤煩躁、發熱引冷、便閉作渴、脈洪數實,是其常也。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大苦寒之劑,以瀉熱毒。

白話文:

如果顏色暗淡,腫痛輕微,或者膿液形成卻無法排出,或者腐肉無法潰爛,這是陽氣虛寒的表現,需要溫補。

如果懷疑它沒有潰爛,就一概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反而會損害脾胃。不僅是腫脹的部位,不能形成膿液而潰爛,而且還難以收斂,七種惡性症狀蜂擁而起,多致病情兇險。

《醫經》說:各種疼痛、發癢、瘡瘍等,都屬於心火引起的。如果腫脹發紅、煩躁不安、發熱怕冷、大便不通、口渴、脈搏洪數有力,這些都是心火旺盛的表現。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必須使用大苦寒的藥物,以瀉除熱毒。

若脈微皮寒、瀉痢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逆冷,是變常也。雖在盛暑之時,必用大辛溫之劑,以助陽氣。經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症。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微弱,皮膚發冷,出現腹瀉、腸鳴,無法正常飲食,嘔吐不止,手腳冰冷,說明病情發生了變化。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也必須使用辛溫的藥物來幫助陽氣。醫經上說:「寒症用寒藥,熱症用熱藥。但有些情況例外,即使違背時令,也要根據症狀來治療。」

癰疽,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處即復者,有膿。不復者可消。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

白話文:

癰疽,按壓時很痛的,病情深;輕輕一按就痛的,病情淺。按壓的地方凹陷無法恢復的,表示沒有膿;按壓的地方立即恢復的,表示有膿。沒有恢復的,可以消散。如果按壓時感到很用力,表示沒有膿;按壓時有點軟的,表示有膿。另外,用手按壓時上下都不發熱的,表示沒有膿;如果發熱很厲害的,表示有膿。凡是感覺有膿,應該趕緊切開它。沒有膿但有氣腫,如果還有血,要非常小心!不可用針刺破。

癰者,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疽者,平而內發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

凡癰疽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敢用。若已潰破,臟腑既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敢用也。

腫瘍者,癰疽未見膿而腫也。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散毒表散為主。設欲行大黃者,宜審其虛寒之原。

白話文:

腫瘤是指癰疽還沒化膿,但已經腫脹的狀況。腫瘤的內外都鬱結不暢,宜以疏通、祛散毒素為主。如果要使用大黃(瀉藥),必須仔細判斷患者是否有虛寒體質。

癰疽初起之時宜

灸法,治癰疽發背初生,累試累效。凡人初覺癰疽發背、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疽頭處。取大蒜切成片,如三個銅錢厚,安在頭上,用火艾壯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方發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用大蒜搗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發赤腫,內有一粒,黃如粟米者,即用獨蒜切片如前灸法治之,次日去痂,膿自潰也。

白話文:

灸法

用艾灸治療瘡瘍和背部發炎,經過多次試驗都有良好的效果。

使用方法:

當人一開始感到瘡瘍或背部發炎,即使還沒成形、泛紅腫痛,先用濕紙覆蓋患處,觀察哪個地方的紙最先變乾,那個地方就是瘡瘍的中心部位。

切幾片大蒜,厚度約三個銅錢,放在瘡瘍中心部位,用艾條灸三壯,然後換一片大蒜。

如果疼痛,灸到不痛為止;如果不痛,灸到有痛感才停止。

最重要的是盡早發現並施灸。剛發病一兩天的,灸十次十次好;三到四天的,灸六七次好;五六天的,灸三四次好;超過七天就不要灸了。

如果有多個瘡頭長在一起,將大蒜搗成糊狀,做成餅狀,敷在瘡頭上,堆上艾條燃燒,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如果背上剛發紅腫,裡面有一粒黃色如小米的膿點,就用獨蒜切片,用上面提到的灸法治療,第二天去除結痂,膿液就會自行流出。

竹筒吸毒方,諸般惡瘡並治。

用苦竹長一二寸,用頭節妙,刮去青皮,似紙薄為佳,其大小隨瘡斟酌,應毒瘡初發時用:白蒺藜蒼朮,烏桕皮,白厚朴(各五錢重)

白話文:

使用一到兩寸長的苦竹,取其頂端部分,颳去青皮,削得像紙一樣薄為佳。根據傷口的實際大小選擇竹片的大小。適用於毒瘡發作初期:

  • 白蒺藜:五錢重
  • 蒼朮:五錢重
  • 烏桕皮:五錢重
  • 白厚朴:五錢重

上四味銼片,用水一碗,同煎竹筒,煎煮以藥將干為度。乘竹筒熱,以手按之於瘡上,頃之,其筒自黏在瘡上,不必手按也。仍更用前藥分兩再煮,候前竹筒冷,以手拔去,再換熱者,如前法,其膿自吸入筒中而愈。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片,用一碗水和竹筒一起煎煮,直到藥液快煎乾為止。趁着竹筒熱的時候,用手將它按在傷口上,過一會兒,竹筒會自動粘在傷口上,不用用手按着。再用前面的藥材分兩次煎煮,等到前面的竹筒冷了,用手拔掉它,再換上熱的竹筒,按照前面的方法操作。傷口的膿液會自動吸入竹筒中,從而治癒傷口。

荊芥敗毒散,治癰疽疔腫、發背乳癰等症,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似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者,一二劑散其毒。輕者,內自消散。

白話文:

荊芥敗毒散,治療癰疽瘡腫、發背乳癰等症狀。患者怕冷發熱,嚴重時會頭痛、肌肉緊繃,症狀類似傷寒。發病一兩天到四五天的,一兩劑藥就能散去病毒。病情較輕的,病毒會自行消散。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金銀花甘草,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熱甚痛急加黃芩黃連

白話文: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金銀花、甘草。

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入大黃、芒硝。

如果熱氣嚴重,疼痛劇烈,可以加入黃芩、黃連。

上銼,生薑煎服。瘡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

千金漏蘆湯,治一切惡瘡腫毒、丹瘤瘰瘍、疔腫魚睛、五發瘭疽。初起一二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大便閉結、小便赤黃並治。妊婦勿用。

白話文:

千金漏蘆湯(藥方名稱)

用於治療各種惡性創傷、腫毒、丹毒、瘰癧、疔瘡、魚眼腫,以及初期發作的五種毒瘡(癤、疽、癰、瘡、瘍)。

在初期發作一兩天時,症狀類似傷寒:頭痛、口渴、肌肉緊繃、畏寒、肢體痠痛、四肢沉重、神志恍惚、坐立不安、皮膚發熱、大便乾結、小便赤黃。

懷孕婦女不宜服用。

漏蘆白蘞,黃芩,麻黃枳實(麩炒),升麻,芍藥,甘草(炙),大黃,芒硝,連翹。

白話文:

漏蘆,白蘞,黃芩,麻黃,枳實(炒焦),升麻,芍藥,甘草(烤焦),大黃,芒硝,連翹。

上銼作劑,水煎服。

追風通氣散,治癰疽發背、腦疽流注、腫毒、救壞病、活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根於既愈之後。此藥順氣勻血,扶植胃本,不傷元氣,滌盪邪穢,自然通順,不生變症,兼治打破傷折、疝氣血疝腳氣、諸氣痞塞、塊痛腰痛,一切痰飲為患。

白話文:

「追風通氣散」

用途:

  • 治療瘡癰、背部長瘡、腦膜炎、腫瘤、拯救危重病人、癒合壞死的組織
  • 消滅病患於萌芽狀態,根治已痊癒的疾病

藥性:

  • 調和氣血,補養脾胃,不損傷元氣
  • 清除邪氣、穢物,自然通暢,不產生後遺症

其他用途:

  • 治療外傷、骨折、疝氣、血疝、腳氣、各種氣滯痞塞、腰痛、塊痛
  • 治療一切由痰飲引起的疾病

當歸何首烏(不犯鐵器),木通(去皮節),赤芍白芷烏藥,小茴香,枳殼(麩炒),甘草

白話文:

當歸:補血活血。 何首烏:滋補肝腎,不與鐵器接觸。 木通:利尿消腫,用去皮的節段。 赤芍:活血化瘀。 白芷:散寒止痛。 烏藥: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小茴香: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枳殼:理氣導滯,用麩皮炒過。 甘草:甘溫補脾,解毒調和諸藥。

上銼劑,酒、水各煎。病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

一、癰疽初萌,必氣血凝滯所成,為日既久,則血積於所,滯而後盛作,故病人氣血盛者減當歸,多則生血,發於他所再結癰毒,生生不絕矣。

白話文:

當癰疽剛開始形成時,必定是由於氣血凝滯所導致。時間一久,血液就會積聚在患處,血液滯留後就會惡化成癰疽。因此,對於氣血充盛的患者,應減少當歸的使用。如果使用過多當歸,可能會生出更多的血液,導致別處再發癰疽,形成惡性循環。

一、癰疽發背在上者,去木通,恐導虛下元,為上盛下虛之病,難於用藥。

一、癰疽生痰有二:一胃寒生痰,加半夏健脾化痰;二乃鬱而成風痰,加桔梗、生薑

白話文:

一、癰疽產生的痰液有兩種:

  • 一種是胃寒產生的痰液,需要加上半夏,可以健脾化痰。
  • 二種是鬱悶形成的風痰,需要加上桔梗和生薑。

一、流注,可加獨活。流注者,氣血凝滯,故氣滯則血留而凝。加獨活者,可以動一身血脈,血脈既動,豈復有流注乎?(一方以醋濕紙貼痛處,以炒鹽熨之即消。)

白話文:

一、血流不暢的情況,可以加入獨活這味藥。血流不暢的原因,是氣血凝滯,氣滯就會導致血流滯留而凝結。加入獨活,可以促進全身血脈運行,血脈暢通,血流不暢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醋浸濕的紙貼在疼痛處,再用炒熱的鹽熨燙,疼痛就能消除。)

一、流注起於傷寒,傷寒表未盡,遺毒於四肢經絡,澀於所滯而後為流注也。如病尚有潮熱,則里有寒而未盡散,加升麻、蘇葉;熱不退、加乾葛;頭痛加川芎、薑、蔥;無汗用酒、水各半煎,大能行血生氣故也。

白話文:

流注 的病症是由於傷寒引起的。傷寒的表證沒有完全解除,餘毒殘留在四肢經絡中,阻滯於停留處,後來就發展為流注。比如患者仍然有潮熱的症狀,表示體內還有寒氣沒有完全散發,此時可以加入升麻、蘇葉。如果熱症沒有退,則添加乾葛。如果頭痛,則加入川芎、生薑、生蔥。如果沒有汗,則使用酒和水各一半煎服,因為這能促進血行和生成元氣。

一、發背既久不愈,乃前醫用涼藥過也。涼藥內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既受傷,飲食必減,顏色痿瘁,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一受冰,則氣不旺,肌肉糜爛。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本方去木通,少用當歸,加厚朴、陳皮;盛則加白豆蔻。

白話文:

患了發背病很久都不痊癒,這是因為先前的醫生使用了過量的寒涼藥物。寒涼藥物會內傷脾臟,外寒血脈。脾臟主管肌肉生成,脾臟受傷後,飲食必定減少,面色萎黃,肌肉不能再生;血是脈絡的精華,血如果受到寒涼之氣,氣血就會衰弱,肌肉就會腐爛。因此,必須調理脾臟,脾臟強健了,肌肉自然就會生長。本方藥物中去掉木通,減少當歸的用量,增加厚朴、陳皮;情況嚴重時再加白豆蔻。

一、凡病癰疽之人,有泄瀉者,不可便服此藥。宜先服蠟礬丸止瀉,後用此。

白話文:

對於患有癰疽(化膿性感染)的人,如果出現腹瀉,不要立刻服用此藥。應該先服用蠟礬丸來止瀉,之後再服用此藥。

一、腸肚內癰,宜十宣散與此方相間服之,並宜加忍冬藤

白話文:

患有腸胃內癰疽時,適合服用十宣散與這個方子交替服用,同時應加入忍冬藤。

一、腫毒堅硬不穿加川芎、獨活、麻黃、連須蔥煎服,出汗即穿。

一、傷折在頭上去木通,加川芎、陳皮。

一、經年腰痛加萆薢、玄胡索,酒煎。

一腳氣加木瓜檳榔穿山甲、水煎。

白話文:

將腳氣病患者的腳部傷口,和木瓜、檳榔、穿山甲一起水煎成藥治療。

一痰飲為患,或喘或咳或暈、頭痛睛疼、遍身拘急、骨節痹疼、胸背頭項腋胯腰腿手足聚結腫硬,或痛或不痛,按之無血潮,雖或有微紅亦淡薄不熱;堅如石,破之無膿,或有薄血、或清水、或乳汁;又有壞肉如破絮;或又如瘰癧在皮肉之間如雞卵,可移動,軟活不硬,破之亦無膿血,針口胬肉突出,唯覺咽喉痰實結塞,作寒作熱加南星、半夏。

白話文:

當痰飲作祟時,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氣喘、咳嗽
  • 頭暈、頭痛、眼睛疼痛
  • 身體關節僵硬、骨節疼痛
  • 胸部、背部、頭頸、腋窩、腰、腿、手腳腫脹變硬
  • 疼痛或不疼痛
  • 按壓腫塊時沒有出血或只有淡薄的紅色,不發熱
  • 腫塊堅硬如石頭,破開後沒有膿,或有稀薄的血液、清水或乳汁
  • 腫塊內有腐爛的組織,像破碎的棉絮
  • 腫塊位於皮肉之間,大小如雞蛋,可以移動,柔軟不硬,破開後也沒有膿血
  • 針孔處有肉芽突出
  • 感覺喉嚨有痰液堵塞,引發寒熱
  • 治療時加入南星、半夏

神功散,治癰疽發背、一切疔毒並瘰癧等症,已成未成患者神效。

川烏(泡去皮尖),川黃柏(炙去粗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唾調成膏。如唾少,漱口水亦可,發背癰疽等瘡才起者,敷患處留頂。候藥干,用淘米水時常潤濕。每日藥敷一次。如瘡已成重患將潰爛者,先將槐枝艾葉煎湯頓溫,將瘡洗淨,用絹帛展去膿血,以香油潤患處,用綿紙仍照患處剪成圓錢留頂貼上,後用藥塗於紙,如干,依前用淘米水潤。日換一次,聽其自然流膿,不可手擠。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細末,用唾液調成膏狀。如果唾液少,也可以用漱口的水調和。如果患有背部發炎(癰疽)等瘡瘍剛發作時,直接敷在患處並用繃帶固定。等到藥物乾了,用淘米水時常保持濕潤。每天敷藥一次。如果瘡瘍已經嚴重化膿,先用槐枝和艾葉煎製藥湯,趁熱把瘡瘍洗淨,用絹布擦去膿血,在患處塗抹香油潤滑,再用棉紙剪成圓形,覆蓋在患處並用繃帶固定。之後將藥物塗在紙上,如果藥物乾了,同樣用淘米水潤濕。每天換藥一次,讓膿液自然流出,不要用手擠壓。

敷藥後,病人瘡覺住痛,減熱即愈。如生肌,則腐肉自落。腐如不落者,剪割亦可,最不宜用針。發背不宜貼膏藥。凡醫瘡,屏去別醫,止飲別藥方可治。忌氣怒、房事、勞復並孝服體氣,飲酒之人,飲食忌酒,並雞、羊、魚、肉、瓜茄、薑辣之物。若因氣怒,再復發腫,依前治之。

白話文:

敷藥後,如果傷口不再疼痛、發熱,就表示正在痊癒。如果長出新肉了,腐爛的肉就會自然脫落。如果腐肉沒有脫落,可以用剪刀剪掉,但最好不要用針。發背的傷口不適合貼膏藥。治療傷口時,要遠離其他醫生和藥方,只按照一個醫生的方法治療。忌諱生氣、房事、勞累和服孝期間。喝酒的人要戒酒,飲食上忌諱雞、羊、魚、肉、瓜茄、薑辣等食物。如果因為生氣導致傷口再次腫脹,就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如治對口並腦疽,不必洗去舊藥,逐次添藥,恐動瘡口惹風也。一腫毒加南星、赤小豆等分,醋調塗即消,薑汁亦可。

白話文:

如果治療嘴角生瘡和腦膜炎,不要先把之前的藥洗掉,直接加入新的藥物,避免觸動傷口引起風邪。當腫毒發作時,可以加入南星、赤小豆等分量,用醋調和塗抹即可消腫,也可以用薑汁代替醋調和塗抹。

真人奪命飲,治一切癰疽疔腫,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腫潰大痛或不痛。然當服於未潰之先與初潰之際。如毒已失潰不可服。仍用一劑,大勢已退,然後隨症調治,其功甚捷,誠仙方也。

白話文:

真人奪命飲,可治療各種瘡癰腫痛,不論陰陽虛實、病情輕重,不管腫痛嚴重或疼痛輕微。不過,務必在未潰爛前或初期潰爛時服用。若膿毒已潰爛,不適合服用。服用一劑後,症狀通常會明顯消退,然後再根據症狀對症下藥治療,效果非常神速,實乃仙方妙藥。

穿山甲(三大片,切,蛤粉炒成珠),天花粉甘草節乳香(明透者),赤芍,白芷(各一錢),防風,貝母(各七分),沒藥,皂角刺(各五分,炒),陳皮(一錢半),歸尾(一錢半),金銀花(二錢)

白話文:

穿山甲(三大片,切片、蛤粉炒成小珠狀)、天花粉、甘草節、乳香(透明的)、赤芍、白芷(各一錢)、防風、貝母(各七分)、沒藥、皁角刺(各五分,炒過)、陳皮(一錢半)、歸尾(一錢半)、金銀花(二錢)

上銼一劑,好酒煎,空心、熱服。能飲者,服後再飲酒三五杯,滓再煎服。在背俞,倍皂角刺;在腹膜,倍白芷;在胸次,加栝蔞仁(二錢);在四肢,倍金銀花。

白話文:

取一劑藥,用好酒煎煮。空腹時溫熱服用。能喝酒的人服藥後再喝三到五杯酒。藥渣再次煎煮服用。

如果疼痛在背部,加倍皁角刺;如果疼痛在腹部,加倍白芷;如果疼痛在胸部,加栝蔞仁(兩錢);如果疼痛在四肢,加倍金銀花。

呂洞賓仙傳化毒湯,治癰疽、發背、乳癰、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服之立消。已成已潰服之立愈。

白話文:

呂洞賓仙傳化毒湯,治療癰疽、發背、乳癰以及各種不知名的腫毒。疾病初期服用即可立即消除。已經成形的腫毒或化膿潰爛服用也可立即痊癒。

防風,甘草節,白芷,茯苓,貝母,黃芩,連翹,白芍(各一錢),天花粉,金銀花(各一錢二分),半夏(七分),乳香,沒藥(各五分)

白話文:

防風、甘草節、白芷、茯苓、貝母、黃芩、連翹、白芍(各 6 克) 天花粉、金銀花(各 7.2 克),半夏(4.2 克) 乳香、沒藥(各 3 克)

上銼一劑,好酒煎。胸前,飯前服;背上,飯後服;下部,空心;上部;食後。俱要出汗為度。如無汗,用木香薰腳膝腕內,被蓋汗出而愈。

白話文:

每副藥上方煎服。胸部疼痛,飯前服用;背部疼痛,飯後服用;下腹部疼痛,空腹服用;上腹部疼痛,飯後服用。服藥後都需要出汗才會有效。如果不出汗,可以用木香薰腳膝腳踝內側,蓋上被子出汗後就會痊癒。

神仙排膿散,治惡瘡毒、風毒、疔瘡、背花瘡、小兒惡瘡,膿血俱從大便中出。亦治氣滯腹脹及婦人經閉不通。此方,壯實之人可用,虛弱者當忌之矣。

白話文:

神仙排膿散 ,用於治療惡性膿瘡、風毒、癰瘡、背部化膿性皮疹、小兒惡性膿瘡,膿血皆隨大便排出。也能治療氣滯腹脹及婦女月經不調。此方,身強體壯之人可以使用,虛弱體質者應忌用。

大黃(十二兩,酒浸一宿曬乾),白芷,沉香,木香,乳香,沒藥,穿山甲(陳壁土炒。各五錢)

白話文:

大黃(12 兩,用酒浸泡一晚,然後曬乾),白芷,沉香,木香,乳香,沒藥,穿山甲(用陳壁土炒製。各 5 錢)

上各為細末,量人虛實用之。實者不過三錢,虛者二錢半。臨臥,用好生酒調服。服後,禁飲食湯水半日。五更覺腹內疼痛,動三五次,以稀米粥補之。服此藥內有穿山甲,恐令人作嘔,須慎之,即嚼生蔥可止。凡修合此藥要誠意,不可令婦人、雞犬見,又不可多合,恐久放則不效矣。

白話文:

以上所說的劑量只是參考,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調整。如果是實證,最多不要超過三錢;如果是虛證,可以是二錢半。在睡前,用上好的烈酒調服此藥。服用後,半日內禁止飲食和水。黎明時分如果感到腹痛,便意三次到五次,然後用稀米粥補充體力。這帖藥方中含有穿山甲,可能導致噁心嘔吐,需要慎重服用。如果出現此情況,請立即咀嚼生蔥以緩解。製作此藥方時,一定要誠心誠意,不能讓婦女、雞和狗看到。同時,不要一次製作過多,以免久放後藥效減弱。

芙蓉膏,治癰疽發背諸毒。

芙蓉葉(或皮或根亦可),黃荊子

上各等分,入石臼內搗極爛,用雞子清調,搽於瘡上留頂,不過二次收功。頂如煙起,立時止痛。其效如神。

白話文:

將以上所有材料等份放入石臼中搗碎,加入雞蛋清攪拌均勻,塗抹在傷口上並留下頂端,兩次即可見效。頂端如有煙霧升起,即可立即止痛。其效果神奇如神。

一方,治發背癰疽,不問已潰未潰,敷上立消,止痛如神。

白金鳳花科,連根葉同搗爛。先用陳米醋洗淨患處,後敷藥,一日一換。瘡將好,用桑葉醋煮一滾即撈起貼瘡上,即生肌收口而愈。

白話文:

白金鳳花全株,連根帶葉搗碎。先用陳年米醋清洗患處,然後敷上藥膏,每天更換一次。待傷口癒合時,用桑葉煮沸後的醋液將桑葉撈起貼在傷口上,能促進生肌收口,最終痊癒。

潰瘍者,癰疽之膿已潰出也。瘍潰,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設欲行香散者,宜防其虛實之失。由是言之,則癰疽之腫時與潰時不同。

白話文:

潰瘍:膿瘡的膿液已經流出。腫瘍潰爛後,內外都虛弱,應該以補益為主。如果想用芳香化濕散的藥物,要小心虛實失衡的弊端。由此可見,腫瘍腫脹時和潰爛時不同。

癰疽已潰之後,宜後方。(李氏云:疽疾將安,每日當服十全大補湯以補氣血,宜與千金內托散相間服。)

白話文:

癰疽破潰後,宜後續用藥治療。(李氏說:癰疽疾病快復時,每天應服用十全大補湯來補氣血,宜與千金內託散交替服用。)

托裡消毒飲,治一切癰疽六七日未消者。服此藥,瘡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能壯氣血、固脾胃,使毒氣不能內攻,使毒膿易潰、肌肉易生。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藥,恐毒未盡反潰爛難愈。

白話文:

託裡消毒飲,治療各種癰疽超過六七天還未消退的狀況。服用此藥,瘡瘍在形成前就能消散,已經形成的瘡瘍也能潰破。此藥還能增強氣血,固護脾胃,防止毒氣內侵,促進毒膿潰破,肌肉生長。切不可過早使用生肌藥物,否則會導致毒氣未清而反覆潰爛難以癒合。

金銀花(三錢),黃耆(蜜水炒),天花粉(各二錢),防風,當歸(酒洗),川芎,白芷,厚朴(薑汁炒),桔梗,穿山甲(炒成珠),皂角刺(炒。各一錢),陳皮(三錢)

白話文:

金銀花(3錢) 黃耆(用水蜜炒過) 天花粉(2錢) 防風 當歸(用酒洗過) 川芎 白芷 厚朴(用薑汁炒過) 桔梗 穿山甲(炒成珠狀) 皁角刺(炒過)(各1錢) 陳皮(3錢)

上銼一劑,酒、水各一盞煎服。瘡在上,食後服;在下,空心服。後用水煎服。

千金內托散,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敗,已成者速潰,膿自去,不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用刀針。服藥後,疼痛頓解,此藥活血勻氣,調胃補虛、祛風邪、闢穢氣,乃王道之劑。宜多服之大效。

白話文:

「千金內託散」可用來治療腫瘤、膿瘡和毒瘡。對於未成形的腫瘤,可以迅速消除;對於已成形的腫瘤,可以快速化膿,膿液自然排出,無需用手擠出。壞死的肉也會自行脫落,無需使用刀針。服用此藥後,疼痛會立即緩解。

此藥具有活血化瘀、調和氣血、健胃補虛、祛除風寒、避穢氣的功效,是極為有效的良方。建議多服用以獲得顯著效果。

黃耆(蜜炙),人參,當歸(酒洗各二錢),川芎,防風,桔梗,白芷,厚朴(薑汁炒),薄荷,甘草(生用。各一錢),加金銀花亦可。

白話文:

黃耆(用蜂蜜炙過),人參,當歸(用酒洗過,各二錢),川芎,防風,桔梗,白芷,厚朴(用薑汁炒過),薄荷,甘草(生用。各一錢),也可以加入金銀花。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黃酒調下。不飲酒,木香湯調下亦可。或都作一劑,用酒煎尤佳。癰疽腫痛,倍白芷;不腫痛,倍官桂,不進飲食加砂仁香附;痛甚加乳香、沒藥;水不幹加知母、貝母;瘡不穿、加皂角刺;咳加半夏、陳皮、杏仁、生薑五片;大便閉加大黃、枳殼;小便澀加麥門冬車前子、木通、燈草。

白話文:

上為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黃酒調服。不喝酒的話,可以用木香湯調服。或者把所有藥材做成一劑,用酒煎煮效果更好。

如果出現癰疽腫痛,加倍白芷;如果不腫痛,加倍官桂;不進飲食,加砂仁、香附;疼痛嚴重,加乳香、沒藥;水腫,加知母、貝母;瘡口不穿透,加皁角刺;咳嗽,加半夏、陳皮、杏仁、生薑五片;大便不通,加大黃、枳殼;小便不通,加麥門冬、車前子、木通、燈草。

十全大補湯,治癰疽潰後,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回生起死之功。但不分經絡,不載時令,醫者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慢不知者無補調養之功,愈後虛證復見,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 ,用於膿瘡破潰後,補充氣血、幫助進食,非常重要。凡是膿血流失過多,陰陽兩虛的人,此藥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但它不區分經絡,不記載適用的時令,醫生可以根據類似情況靈活使用。有些人看到腫脹平息、疼痛減輕,就認為已經痊癒。但疏忽了調理,導致痊癒後虛症再次出現,最終轉化為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的案例很多。

神仙蠟礬丸,治癰疽及肺癰、腸癰,能消毒、固臟腑、止疼痛、護脂膜、止瀉漏,化膿癰疽潰後宜。兼治諸瘡毒、粉瘤、痰核,三五年者,半料即消。不問惡瘡新起者亦效。

白話文:

神仙蠟礬丸

此藥丸可用於治療癰疽,包括肺癰和腸癰。它具有消毒、固紮臟腑、止痛、保護黏膜和止洩漏的作用。特別適合在膿瘍潰瘍後使用。

此藥兼具治療各種瘡毒、粉瘤和痰核的作用。對於已經存在三到五年時間的病症,服用半劑量即可消除。對於新發生的惡瘡,也同樣有效。

黃蠟(二兩),白礬(三兩)

上為末,熔蠟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酒下。不飲酒,熟水下。一日服三次。肺癰,蜜湯下。咳嗽,薑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細粉末,用融化的蠟丸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九粒,用酒送服。如果不喝酒,可用熱水送服。一天服三次。若患有肺癰,用蜂蜜水送服。若有咳嗽,用薑湯送服。

五善七惡主治:夫善者,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便利調勻、膿潰腫消、水鮮不臭、神彩精明、語聲清朗、體氣和平是也。此屬腑症,病微邪淺,更能慎起居、節飲食,勿藥自愈。惡者,乃五臟虧損之症。或因汗下失宜,榮衛消灼;或因寒涼克伐,氣血不足,或因峻厲之劑,胃氣受傷,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外似有餘而內實不足。法當純補胃氣,多有可生。

白話文:

五善七惡主治:

五善:

  • 心情愉快,呼吸平穩。
  • 能夠品嘗食物的滋味。
  • 排便通暢。
  • 膿腫化膿。
  • 水液清澈無臭。
  • 精神飽滿,說話清晰。
  • 身體健康,氣息平和。

這些症狀屬於腑症,症狀輕微,只要注意休息和飲食,就能自行痊癒。

七惡:

  • 五臟虧損引起的症狀。
  • 可能因出汗過多、瀉下過多而傷及身體,導致體內津液耗損。
  • 也可能是因服用過於寒涼的藥物,導致氣血不足。
  • 或是服用猛烈藥物,損傷胃氣,導致正氣虛弱,邪氣旺盛。
  • 外表看似強壯,但內在卻虛弱。

對此症狀,應專注於補益胃氣,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

不可因其惡遂棄而不治。

若大渴發熱,或瀉泄淋閉者,邪火內淫,一惡也。(竹葉黃耆湯。氣血俱虛,八珠湯加黃耆、麥門冬、五味子山茱萸,如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同服)

白話文:

如果非常口渴發燒,或拉肚子、小便不通,是邪火進入內部,這只是一個症狀。(使用竹葉黃耆湯。氣血都很虛弱,則在八珠湯中加入黃耆、麥門冬、五味子、山茱萸,如果沒有效果,則配合加減八味丸一起服用)

若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盛,二惡也。(人參黃耆湯。)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

白話文:

如果膿血已經排出,腫痛卻更厲害,膿液顏色敗壞且有惡臭,表示胃氣虛弱而火氣旺盛,是虛弱和邪火的結合。(可用人參黃耆湯治療。)如果無效,可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麥門冬、五味子。

若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三惡也。(六味丸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子。如不應,用八珍湯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子。)

白話文:

如果眼睛斜視、瞳孔過小、眼白發青發紅、瞳孔往上看的人,是肝腎陰虛導致眼睛肌肉過度緊繃,算是嚴重的病症。(六味丸加上炒山梔子、麥冬、五味子。如果沒有效果,則使用八珍湯加上炒山梔子、麥冬、五味子。)

若喘粗氣短、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四惡也。(六君子加大棗、生薑。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心火刑剋肺金,人參平肺散。陰火傷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白話文:

如果出現呼吸急促、氣短、頭暈目眩、愛睡覺的症狀,這是脾臟和肺臟虛火,屬於「四惡」的範疇。(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紅棗、生薑治療。如果無效,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治療。)心火剋制肺金,可以用人參平肺散治療。腎陰虛火傷肺,可以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治療。

若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腎虧損,五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

白話文:

如果肩膀和背部感到不適,四肢沉重,這是脾腎虛弱,五臟受損的徵兆。(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山茱萸、山藥、五味子。如果沒有效果,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入山茱萸、山藥、五味子。)

若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六惡也。(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如不應,急加附子。)

白話文:

如果吃不下東西、服藥後就嘔吐、吃東西沒味道,表示胃氣虛弱,這是六種邪惡造成的。(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再加木香和砂仁。如果沒有效果,緊急加上附子。)

若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脾肺俱虛,七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大棗、生薑。如不應,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更不應,急加附子,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炮姜。)

白話文:

如果出現聲音嘶啞、面部色澤暗淡、嘴脣和鼻子發青發紅、面部和四肢浮腫的症狀,說明脾肺兩虛,這屬於七種惡劣的病症。(適用的藥方:補中益氣湯,加入大棗和生薑。如果無效,使用六君子湯,加入炮姜。如果仍然無效,緊急加入附子,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入附子和炮姜。)

若腹痛泄瀉、咳逆昏憒者,陽氣虛、寒氣內淫之惡症也。(急用托裡溫中湯,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薑桂溫補。)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痛、腹瀉、咳嗽、反胃、頭暈糊塗等症狀,表明是陽氣不足、寒氣侵襲體內的嚴重疾病。(緊急使用託裡溫中湯,後續使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薑和桂枝溫補。)

若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常、牙關緊急、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身熱惡衣、欲投於水、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厚仍寒,此氣虛極,傳變之惡症也。

白話文:

如果潰瘍癒合後出現發熱、畏寒、口渴,或者心神不寧、心悸、睡眠障礙,牙關緊閉,或者頭部和眼睛疼痛,盜汗或自汗,寒顫、咬牙,手撒熱而身體發熱,脈象洪大,按壓時卻感覺不到;或者身體發熱、厭惡穿衣服、想要跳進水裡,脈象浮大,按壓時卻細弱,穿很多衣服還是覺得寒冷,這是氣虛極度,病情發展變化出現的危重症狀。

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痢腸鳴、飲食不入、呃逆嘔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症也。

若有汗而又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頭強,此血氣虛極,變痙之惡症也。(急用參、耆、歸,朮、附子救之,間有可生者。)

白話文:

如果出現流汗卻畏寒,或是不流汗而畏寒、嘴巴緊閉、腳冷、腰背反弓、頸項僵硬的情況,這是氣血極度虛弱,導致抽筋痙攣的嚴重症狀。(需要急用人參、熟地黃、當歸、白朮、附子搶救,有些患者可以存活。)

大抵五善見三則吉,七惡見四必危。虛中見惡症者難治,實症無惡候者易治。

六味丸(又名六味地黃丸),此壯水之劑。夫人之生,以腎為主。凡病皆由腎虛而致。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無有不可用者,世所罕知。若腎虛發熱作渴、小便淋閉、痰氣壅盛、咳嗽吐血、頭目眩暈、小便短少、眼花耳聾、咽喉內燥、口熱瘡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五臟齊損、肝經不足之症,尤當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也。

白話文:

六味丸(又名六味地黃丸)

這是滋補腎水的藥方。人的生命以腎臟為中心。所有疾病都源於腎虛。這個方子是天一生水的藥方,沒有不能用的,但世人鮮有知曉。

如果腎虛導致發熱口渴、小便不通、痰氣上逆、咳嗽吐血、頭暈目眩、小便減少、眼花耳聾、咽喉乾燥、口腔潰瘍、牙齒鬆動、腰腿無力、五臟受損、肝臟虛弱等症狀時,更應該使用這個方子,因為水生木的緣故。

如果腎虛導致發熱、出冷汗或盜汗、便血等出血症狀、失音,水泛為痰的要方,血虛發熱的良藥。

熟地(用生者自制,八兩),山茱萸(酒浸去核取肉),山藥(各四兩),白茯苓(去皮),牡丹皮澤瀉(各三兩)

白話文:

熟地(生熟地,自製,八兩) 山茱萸(用酒浸泡,去除果核取果肉) 山藥(各四兩) 白茯苓(去除外皮) 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

地黃酒蒸黑杵膏,余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滾水下。

白話文:

將上等的黃酒與黑米膏一起蒸煮。待冷卻後,將蒸熟的膏劑研磨成細末,並加入蜂蜜煉製成丸劑,丸子大小約為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粒,用滾水送服。

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症,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方也。

白話文:

八味丸

用於治療命門火氣衰弱無法生土,導致脾土虛寒而患有流注鶴膝等疾病,這些疾病無法消散或收斂。症狀包括食慾不振或進食後無法消化、臍腹部疼痛、夜間頻繁小便。

藥方是在六味丸的基礎上,再加入肉桂和附子,各一兩。

經文說:增強火力,可以消除陰翳。這正是這個藥方的原理。

加減八味丸,治癰疽瘡瘍痊後及將痊,口乾渴甚、舌或生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不能上潤,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濟,故心煩躁、小便頻澀、或白濁陰痿,飲食減少、肌膚瘦削諸症。服此以生腎水、降心火,諸症頓止。及治口舌生瘡不絕。

白話文:

加減八味丸 ,用於治療瘡瘍癒合後或即將癒合時,出現口乾舌燥非常嚴重、舌苔發黃或未患病先出現口渴,這是由於腎水不能上潤於心,導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協調平衡,所以出現心煩意亂、小便頻急或不通暢、或白濁陰痿、飲食減少、身體消瘦等症狀。服用此藥可以滋生腎水、降心火,諸症立止。還可以用於治療口舌生瘡不止。

山藥(一兩),山茱萸(去核淨肉酒浸杵膏),桂心(去粗皮),澤瀉,白茯苓(去皮。各五錢),五味子(二兩半),牡丹皮(五錢),熟地黃(用生者半斤,酒拌砂鍋蒸半日搗膏)

白話文:

山藥(60 克) 山茱萸(去核淨肉,用酒浸泡後杵成膏) 桂心(去除粗皮) 澤瀉 白茯苓(去皮,各 30 克) 五味子(150 克) 牡丹皮(30 克) 熟地黃(用生的 300 克,用酒拌勻後,放入砂鍋中蒸半日,搗成膏)

上為末。入膏加蜜少許同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未言語前,或空心用鹽湯送下。

補中益氣湯,治元氣虛損,或因克伐,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不能起發消散、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疼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功效: 治療元氣虛弱,可能是由於生病或勞累過度造成的。症狀包括怕冷、發燒、四肢無力、食慾不振,或者虛弱無力無法起牀,肌肉萎縮黏合,或者合併飲食勞累、頭痛發熱、煩躁口渴。**

脈象: 脈搏強而有力、緊而虛弱,或者細弱無力。

黃耆(蜜炙),人參,白朮(去蘆),甘草(炙用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三分)

白話文:

  • 甘草(烘烤,用 1 分 5 錢)
  • 當歸(1 錢)
  • 陳皮(5 分)
  • 黃耆(用蜂蜜炙烤)
  • 人參
  • 白朮(去除外層纖維)
  • 升麻
  • 柴胡(3 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或因克伐,腫痛消散,潰斂不能,宜用此以補脾胃,諸症自愈。若誤用攻毒,七惡隨至,脾胃虛弱,瘡口出血、吐血便血,尤宜用之,益氣能攝血故也。凡氣血俱虛之症,宜此湯但加當歸。脾胃既壯,飲食自進,陰血自生。若用四物湯沉陰之劑,脾胃復傷,諸症蜂起。若命門火衰而脾胃虛寒,必用八味丸以補土母。

白話文:

四君子湯 ,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或者是由於脾胃虛弱而引起的腫痛消散、潰瘍不能癒合的情況。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來補益脾胃,各種症狀會自行痊癒。

如果誤用了攻伐毒邪的藥物,會導致七種惡性症狀隨之而來,而脾胃虛弱、瘡口出血、吐血、便血等,更適合使用四君子湯,因為補益氣血可以攝血止血。

對於氣血雙虛的症狀,適合使用四君子湯,但需要加入當歸。脾胃強壯後,飲食自然會增加,陰血也會自行生長。

如果使用四物湯等滋陰補血的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導致各種症狀加重。

如果命門火衰,導致脾胃虛寒,必須使用八味丸來補益脾胃。

人參,白朮(去蘆),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薑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或寒涼克伐,腫痛不消,或不潰斂,宜服此湯,以壯榮氣,諸症自愈。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

白話文:

六君子湯 適用於脾胃虛弱的情況,或是因寒冷或寒涼飲食導致腫痛消退緩慢,或腫塊不破潰而封閉的情況。服用此湯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氣血循環,讓各種症狀自然痊癒。六君子湯是四君子湯加入陳皮和半夏而製成的。

八珍湯,治脾胃虛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或瘡瘍潰後,氣血虧損,膿水清稀,久不能愈。即四物、四君子合方。

白話文:

巴珍湯

適用於脾胃虛弱的人,症狀包括:惡寒發熱、煩躁口渴。用於瘡瘍潰爛後,氣血虧損,膿水清稀,久治不癒的情況。其組成包含了四物湯和四君子湯。

十全大補湯,治瘡瘍氣血虛弱,腫痛不愈,或潰瘍膿消,寒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發熱作渴、頭痛眩暈似中風狀。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

用途: 治療創傷性傷口,氣血虛弱,腫痛難癒,或潰瘍化膿,寒熱交替、自汗或盜汗、食慾不振、身體疲倦、發燒口渴、頭痛暈眩,類似中風的症狀。

組成: 八珍湯加上黃耆和肉桂。

托裡溫中湯,治瘡瘍膿潰,元氣虛寒,或因克伐,胃氣脫陷,腸鳴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憒,此寒變內陷,緩則不治。

白話文:

託裡溫中湯

用來治療化膿的瘡瘍,由於元氣虛弱受寒,或者因為過度消耗導致胃氣衰弱下陷,出現腸鳴 腹痛、大便稀爛、精神恍惚。這種寒邪內陷的病症,如果治療不及時,後果不堪設想。

羌活,附子(炮去皮臍。各四錢),乾薑(炒),益智,丁香,沉香,木香,茴香,陳皮(各二錢),甘草(炙,三錢)

白話文:

羌活、附子(把附子炮製去皮去臍,各四錢),乾薑(炒過),益智、丁香、沉香、木香、茴香、陳皮(各二錢),甘草(炙烤過,三錢)

上銼,姜水煎服。

人參黃耆湯,治潰瘍飲食少思、無睡發熱。

人參,白朮,陳皮,麥門冬,蒼朮(米泔浸,各五分),黃耆(一錢),歸身,升麻(各五分),黃柏(炒,四分)

白話文:

人參、白術、陳皮、麥門冬、蒼術(以米湯浸泡,各 5 分)、黃耆(1 錢)、當歸、升麻(各 5 分)、黃柏(炒過,4 分)

上銼,水煎服。

竹葉黃耆湯,治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竹葉(一錢),芍藥,麥門冬,半夏,川芎,黃耆(炒),人參,當歸,甘草,石膏生地黃(各二錢。)

白話文:

竹葉(五克),芍藥,麥門冬,半夏,川芎,黃耆(炒過),人參,當歸,甘草,石膏,生地黃(各十克)

上銼作二劑,水煎服。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傳為疽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若因肺火太過,而治當補肺;若因腎水不足而患,當補脾肺;若因心火旺而自病,當利小便。

白話文:

人參平肺散

適應症:

肺部火氣過旺,影響肺部,導致身體虛弱、咳嗽咳喘嘔吐、痰液過多、胸悶、喉嚨阻塞。

治療原則:

  • 如果是肺火過旺所致,治療重點在滋養肺部。
  • 如果是腎水不足所致,治療重點在補養脾胃和肺部。
  • 如果是心火過旺所致,治療重點在利尿。

人參,茯苓,陳皮,地骨皮,甘草(各一錢),知母(炒,七分),五味子,青皮,天門冬(去心。各四分),桑白皮(炒,一錢)

白話文:

人參、茯苓、陳皮、地骨皮、甘草(各 1 錢) 知母(炒製,7 分) 五味子、青皮、天門冬(去核,各 4 分) 桑白皮(炒製,1 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癰疽發背、諸瘡出膿潰爛,日久不愈,飲食少思、身體倦怠、口舌乾燥、或寒熱往來、驚怖少睡,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蒼朮、麥門冬、神麯、五味子、黃柏;少睡加炒酸棗仁;瘡肉生遲,加白蘞一錢、肉桂五分;如膿多或清,倍加黃耆、人參、當歸、白朮。

白話文:

如果長了癰疽在背上,各種瘡口化膿潰爛,久治不癒,胃口不好、身體疲倦、口舌乾燥,有時交替出現發冷發熱,驚嚇後難以入睡,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去掉柴胡,加入蒼朮、麥門冬、人參、五味子、黃柏。如果難以入睡,加炒酸棗仁。瘡口癒合慢,加入白蘞一錢、肉桂五分。如果膿液很多或清澈,加倍使用黃耆、人參、當歸、白朮。

外治敷貼之藥

琥珀,治癰疽發背、諸般腫毒、久年頑瘡。

香油四兩,下沉香一錢,炸浮待油熟去之,次下嫩松香八兩,文武火不住手攪,如琥珀色住火,下乳香、沒藥、銀硃、血竭各一錢為末,攪入膏內,令勻,退火毒,用油紙攤貼神效。

白話文:

使用四兩香油,加入一錢沉香,炸熟浮起後撈除。接著加入八兩嫩松香,用文火和武火不斷攪拌。當顏色變成琥珀色時,停止加熱,加入一錢研磨成粉末的乳香、沒藥、銀硃和血竭。攪拌均勻,放置冷卻以去除其毒性。然後使用油紙攤平貼敷,效果顯著。

白龍膏,治背疽及糜瘡皆效。

香油四兩,煎數沸,入官粉一兩研細,次入黃蠟一兩熔化,攪勻退火,待藥將皺面,用厚連四紙剪大小下一拖藥在上收候。若貼時,先將蔥須煎湯洗淨貼之。

白話文:

4 兩香油煮沸後,加入研磨成粉的 1 兩官粉,再加入融化的 1 兩黃蠟,攪拌均勻後離火,等到藥膏開始凝固時,用 4 張厚連紙剪成適當大小,在紙上塗一層藥膏,收起來備用。貼敷時,先用蔥鬚煮水洗淨患處,再貼上藥膏。

治發背,官粉不拘多少,研細,用槐枝大梃銼碎,拌炒官粉,黃色去槐枝。每粉一兩,入銀硃一錢研勻,用豬蠟油調,攤膏棉紙上貼之。

白話文:

治療背痛

取官粉適量,研磨成細粉。將槐枝大枝掰碎,與官粉混合炒制,炒至金黃色後除去槐枝。每兩官粉混合一錢銀硃,研磨均勻。使用豬油調和,將藥膏塗抹在棉紙上,貼敷患處。

一、瘡瘍肌肉不生。若赤色而不生者,血熱也,四物湯加牡丹皮;若膿水清稀,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煩熱作渴,起居如常,胃火也,竹葉黃耆湯;煩熱作渴,日晡熱甚,腎虛也,用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1. 瘡瘍肌肉不生長

  • 如果傷口發紅且不癒合,表示血熱。可用四物湯加牡丹皮治療。
  • 如果膿水清稀,表示氣血兩虛。可用十全大補湯治療。

2. 食慾不振、身體疲倦

  • 表示脾氣虛弱。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3. 煩躁發熱、口渴

  • 但日常生活作息正常,表示胃火旺盛。可用竹葉黃芪湯治療。
  • 如果煩躁發熱、口渴,而且下午發熱加劇,表示腎虛。可用加減八味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