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回春》~ 卷之五 (17)
卷之五 (17)
1. 痿躄
脈:痿因肺燥,脈多浮弱;寸口若沉,發汗則錯;足痛或軟,專審於尺;滑痰而緩,或沉而弱。
白話文:
脈象:痿症是因為肺部燥熱造成的,脈搏多呈現浮弱的狀態;如果在寸口處脈象沈伏,使用發汗的方法就是錯誤的;對於腳痛或者無力的情況,需要特別檢查尺部的脈象;如果有痰濕且脈象緩慢,或者是脈象沈弱的情況。
痿者,上盛下虛,能食不能行也。痿主內傷,血氣虛損。治用參歸養榮湯加減、虎潛丸消痰降火。不可誤作風治,且風為外感,痿為內傷。人若足常熱者,後必痿也,多年不得起者有之矣。
參歸養榮湯,治痿症。
白話文:
痿症的患者,上半身氣血旺盛,下半身氣血虛弱,能吃飯卻不能走路。痿症主要由內傷引起,氣血虛弱所致。治療方面,可以使用參歸養榮湯加減和虎潛丸來滋養氣血、化痰降火。不能誤認為是由風邪引起的,因為風邪屬於外感,而痿症是內傷。如果長時間腳底發熱,那麼日後必定會患上痿症,還有可能會長時間無法起身。
人參,當歸,熟地,白朮(去蘆),茯苓(去皮),白芍(酒炒),陳皮,黃柏(酒炒),知母(酒炒),牛膝(去蘆,酒洗),杜仲(薑、酒炒),破故紙(酒炒,各等分),甘草(減半)
白話文:
人參、當歸、熟地黃、白朮(去除外皮)、茯苓(去除外皮)、白芍(用酒炒過)、陳皮、黃柏(用酒炒過)、知母(用酒炒過)、牛膝(去除外皮,用酒清洗過)、杜仲(用薑和酒炒過)、破故紙(用酒炒過,每種等量)、甘草(用一半的量)
上銼,水煎服。肥人屬氣虛有痰加半夏,去白芍;瘦人屬血虛有火,倍加當歸、熟地黃。
症屬虛熱者,宜此。
虎潛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熱水煎服。如果是肥胖的患者,並且伴有氣虛痰多證,可以加半夏,去掉白芍;如果是消瘦的患者,並且伴有血虛火旺證,可以加倍當歸和熟地黃。
人參(去蘆),當歸(酒洗),黃耆(蜜炙),白朮(去蘆),白茯苓(去皮),熟地黃,山藥,杜仲(薑、酒炒),牛膝(酒洗),破故紙(酒洗),虎脛骨(酒炒),知母(酥炙),龜板(酥炙。各等分)
白話文:
- 人參(去除根須)
- 當歸(用酒清洗)
- 黃耆(用蜂蜜炙烤)
- 白朮(去除根須)
- 白茯苓(去皮)
- 熟地黃
- 山藥
- 杜仲(用薑和酒炒)
- 牛膝(用酒清洗)
- 破故紙(用酒清洗)
- 虎脛骨(用酒炒)
- 知母(用酥油炙烤)
- 龜板(用酥油炙烤,各份量相同)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好酒送下,清米湯亦可。若夢遺,加鎖陽酒洗。
症屬虛寒者,宜此。
白話文:
取上層細末的藥粉,煉蜜製成丸子,大小約如梧桐果。每次服用50丸,空腹時用好酒送服,也可以用清米湯送服。若出現遺精,則加入鎖陽酒清洗。
鹿角霜丸,治四時虛弱,兩足痿軟,不能行動,久臥床褥之症。(方見中風。)
白話文:
鹿角霜丸
用法: 治療四季體虛無力、雙腿無力、無法行走、長時間臥牀不起的症狀。(詳見中風方劑)
蒸法,治腎氣虛弱,脾腎府三經受風寒濕,停於腿膝,使經脈凝滯而不行,變成腳痹,故發疼痛。此能和榮衛、通經絡。
白話文:
蒸法 ,用於治療腎氣虛弱,脾、腎、府等三條經絡受風寒濕氣侵襲,停留在腿部和膝蓋,導致經脈凝滯不通,形成腿部痹症,因此產生疼痛。此法可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
川椒(一把),蔥(三大莖,切),鹽(一把),小麥麩(約四五升),酒(一錢。)
白話文:
川椒(一把) 蔥(三大根,切段) 鹽(一把) 小麥麩(約 4-5 升) 酒(1 錢)
上用醋和,濕潤得所,於銀器炒令極熱,攤臥褥上。將所患腳腿就臥熏蒸,薄衣被蓋。將汗出勻遍,約半個時辰,撤去炒麩,止就熏褥中,臥兩個時辰,覺汗稍解,勿令見風,立效。
補遺方
白話文:
將醋倒在上面,使之充分濕潤。用銀器極熱地炒醋,然後鋪在牀上。把患有腳腿疼痛的人放在牀上,在炒熱的醋上方燻蒸,蓋上薄被子。等到汗水出得均勻,大約半個小時,把炒熱的醋撤掉,繼續留在燻蒸的牀上,躺兩個小時。感覺到汗水稍減,不要讓風吹到患處,就能立刻見效。
清燥湯,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傷太陽,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下痿軟,癱瘓不能動。
白話文:
清燥湯
在六、七月間,濕氣大量產生。濕氣能讓體內陽氣過盛,濕氣和熱氣互相結合,傷害太陽經。因此,用寒涼藥物來治療。
乾燥的肺金受到濕熱邪氣的侵害,切斷了寒涼水生化的來源。來源斷絕,腎臟就會虧損,痿厥的病症就會嚴重發作,腰部以下會軟弱無力,癱瘓無法動彈。
黃耆(蜜炙,一錢半),蒼朮(米泔炒,一錢),白朮(去蘆),陳皮,澤瀉(各五分),人參(去蘆),白茯苓,升麻(各三分),麥門冬(去心),當歸,虎潛丸,神麯,豬苓(各二分),黃柏(酒炒),柴胡,黃連(各一分),五味子(九個),甘草(炙,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黃耆(用蜂蜜炙烤,1.5 錢),蒼朮(用米泔水炒,1錢),白朮(去除外皮),陳皮,澤瀉(各 0.5 錢),人參(去除外皮),白茯苓,升麻(各 0.3 錢),麥門冬(去除中心),當歸,虎潛丸,神麴,豬苓(各 0.2 錢),黃柏(用酒炒),柴胡,黃連(各 0.1 錢),五味子(9 顆),甘草(炙烤,0.2 錢)
2. 消渴
脈: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緊洪數,陽盛陰憊;血虛濡散,勞則浮遲;短浮莫治,數大難醫。
白話文:
脈象:患有消渴病或肝病時,如果心跳滑利但微弱,或是緊繃、洪大、數速,表示陽氣過盛而陰氣疲憊;如果血液虧虛則脈象柔弱而散漫,勞累時脈象會浮而緩慢;若脈象短而浮,病情就很難治療;脈數且大的情況則更難醫治。
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內有濕也。(濕宜瀉之。)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內有燥也。(燥宜潤之。)大抵三消者,俱屬內虛有熱也。
白話文:
糖尿病患者通常會口渴。如果小便排泄不順暢而且口渴,說明體內有濕氣。(濕氣需要用瀉法去除。)如果小便排泄順暢但口渴,說明體內有燥熱。(燥熱需要用滋潤法治療。)總的來說,三種類型的糖尿病都屬於內虛有熱。
繅絲湯,治三焦渴如神。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煎湯皆可代之,無時飲之,大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伏火,引陰水上潮於口而不渴也。
黃連地黃湯
白話文:
繅絲湯,用來治療三焦的口渴,效果非常顯著。如果沒有繅絲湯,可以用原蠶繭殼絲來煎湯代替,隨時都可以飲用,效果很好。這主要是因為蠶繭殼絲屬於火性,有陰的作用,能很好地瀉掉膀胱中的虛火,把陰水引上來滋潤口腔,這樣就不會口渴了。
黃連(去須),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去梗),川當歸,人參(去蘆),乾葛,白茯苓(去皮),麥門冬(去心),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去除梗)、川當歸、人參(去除鬚根)、乾葛、白茯苓(去除外皮)、麥門冬(去除籽)、甘草(各 1 錢)。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一枚、竹葉十片、水二盞煎,去渣溫服。若上焦渴者,加山梔、桔梗;中焦渴者,加黃芩;頭眩渴不止者,加石膏;下焦渴者,加黃柏、知母。若作丸,加薄荷,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嚥下。
玉泉丸
白話文:
先煎煮一劑藥湯,材料如下:新鮮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竹葉十片、水兩杯。煎煮後過濾掉藥渣,溫熱後服用。
如果上焦乾渴的人,可以添加梔子、桔梗; 如果是中焦乾渴的人,可以添加黃芩; 如果頭暈乾渴不止的人,可以添加石膏; 如果是下焦乾渴的人,可以添加黃柏、知母。
如果要製成藥丸,可以添加薄荷,並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約為彈珠大小。每次服用一丸,含化後吞下。
黃連,乾葛,天花粉,知母,麥門冬(去心),人參,五味子,生地汁,蓮肉,烏梅肉,當歸,甘草(各等分),加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白話文:
黃連、乾葛根、天花粉、知母、麥門冬(去掉種子)、人參、五味子、生地黃汁、蓮子肉、烏梅肉、當歸、甘草(各取等份),加入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上先將各汁入蜜一斤半,煎熬成膏,後將各藥為末,和前膏蒸熱,汁數沸。每服五茶匙,食前清米湯調下。忌一切辛熱之物。
上消者肺火,飲水多而食少也。
黃芩湯,治上焦渴症。
白話文:
第一步:將各種果汁各加入一斤半的蜂蜜,熬煮成膏狀。 第二步:將各種藥材磨成粉末,與前面的膏狀物混合,蒸熱,攪拌數次。 第三步:每次服用五茶匙的藥膏,在進食前用清米湯送服。 注意事項:服用期間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黃芩,山梔,桔梗,麥門冬(去心),當歸,生地黃,乾葛,人參,天花粉,白芍(各等分),烏梅(一個)
上銼一劑,食遠頻服。
白話文:
黃芩、山梔、桔梗、麥門冬(去除內部)、當歸、生地黃、乾葛、人參、天花粉、白芍(各取等量)、烏梅(一個)
中消者胃火,消穀易飢,不生肌肉,小水赤黃是也。(用人參白虎湯治之。)
白話文:
消瘦的人是因為胃火過旺,容易消化食物而產生虛餓感,身體無法吸收營養而不會長肌肉,小便呈現赤黃色。
治療方案:
使用「人參白虎湯」進行治療。
滋陰降火湯,治下焦渴症。(方見虛怯。)依本方加白朮、天花粉、山梔。葛粉、烏梅、焙炒黃連、知母,去白芍。
白話文:
滋陰降火湯
用於治療下焦(腎臟部位)口乾舌燥的症狀。
配方(見虛怯方):
- 去除白芍,並加入:
- 白朮
- 天花粉
- 山梔
- 葛粉
- 烏梅
- 焙炒黃連
- 知母
六味地黃丸,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方見虛怯。)依本方加麥門冬、五味子。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 ,治療心腎不交,口渴多飲。(適合體質虛弱的人。)在原方中加入麥門冬和五味子。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之。(方見補益。)上消者,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天花粉,煎熟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之人加生葛根汁。中消者,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飲繅絲湯為上策。
白話文:
丹溪說:三消病症,大多屬於氣血虛弱導致津液不足,以四物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具體方劑請參考補益篇。)
上消: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煎煮後加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如果病人有飲酒習慣,再加入生葛根汁。
中消:加入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低胃火。
下消:加入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養腎水;同時,最好間隔服用繅絲湯。
秘方,總治三消,兼治吐血。
黃連,天花粉(二味為末),藕汁,人乳汁,生地黃汁
上以薑、蜜和二味為膏,每次一指頭大。放在舌上,徐徐白湯送下。
白話文:
這是一個秘方,可以治療三消症,同時也能治療吐血。
需要用到的材料有黃連,天花粉兩味藥磨成粉末,再加上藕汁,人乳汁,以及生地黃汁。
將這些材料用薑和蜂蜜調和成膏狀,每次使用的量約為一個指頭大小。將藥膏放在舌頭上,然後慢慢用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