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回春》~ 雲林暇筆(凡十二條) (1)
雲林暇筆(凡十二條) (1)
1. 雲林暇筆(凡十二條)
一、醫家十要: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
二通儒道,儒醫世寶,道理貴明,群書當考。
三精脈理,宜分表裡,指下既明,沉疴可起。
四識病原,生死敢言,醫家至此,始至專門。
五知氣運,以明歲序,補瀉溫涼,按時處治。
六明經絡,認病不錯,臟腑洞然,今之扁鵲。
七識藥性,立方應病,不辨溫涼,恐傷性命。
八會炮製,火候詳細,太過不及,安危所繫。
九莫嫉妒,因人好惡,天理昭然,速當悔晤。
十匆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
一、病家十要:
一擇明醫,於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隨。
二肯服藥,諸病可卻,有等愚人,自家擔擱。
三宜早治,始則容易,履霜不謹,堅冰即至。
四絕空房,自然無疾,倘若犯之,神醫無術。
五戒惱怒,必須省悟,怒則火起,難以救獲。
六息妄想,須當靜養,念慮一除,精神自爽。
七節飲食,調理有則,過則傷神,太飽難克。
八慎起居,交際當祛,稍若勞役,元氣愈虛。
九莫信邪,信之則差,異端誑誘,惑亂人家。
十勿惜費,惜之何謂,請問君家,命財孰貴。
一、醫家、病家通病
一、南方人有患病者,每延醫至家診視後,止索一方,命人購藥於市。不論藥之真偽,有無炮製輒用。服之不效,不責己之非,唯責醫之庸,明日遂易一醫。如是者數致使病症愈增,而醫人亦惑亂,莫知其所以誤也。籲!此由病家之過歟,亦醫家之不明歟?
一、北方人有患病者,每延醫至家,不論病之輕重,乃授一二金而索一二劑,刻時奏效。否則,即復他求,朝秦暮楚。殊不知人稟有虛實,病感有淺深,且夫感冒腠理之疾;一二劑可愈。至於內傷勞痛瘵之症,豈可一二劑可愈哉?此習俗之弊,誤於人者多矣,唯智者辨之。
一、醫道,古稱仙道也。原為活人,今世之醫,多不知此義。每於富者用心,貧者忽略,此非醫者之恆情,殆非仁術也。以餘論之,醫乃生死所寄,責任匪輕,豈可因其貧富而我之厚薄哉?告我同志者,當以太上好生之德為心,慎勿論貧富。均是活人,是亦陰功也。
一、凡病家延醫,乃寄之以生死,禮當敬重,慎勿輕藐。貧富不在論財,自盡其誠,稍褻之,則非重命者耳。更有等背義之徒,本得醫人之力,病愈思財,假言昨作何福易於某人之藥。所為吝財之計,不歸功於一人。籲!使不得其利,又不得其名,此輩之心,亦不仁之甚矣。
一、常見今時之人,每求醫治,令患者臥於暗室帷幙之中,並不告以所患,止令切脈。至於婦人,多不之見,豈能察其聲色?更以錦帕之類護其手,而醫者又不屑於問,縱使問之,亦不說,此非所以求其愈病,將欲難其醫乎。殊不知古之神醫,尚且以望、聞、問、切四者,缺一不可識病。
白話文:
醫家十要:
一、要保有仁慈的心,這是良言箴語,廣泛施予救助,恩澤才能深遠。 二、要通曉儒家和道家的道理,儒醫是世上的珍寶,道理要明白透徹,各種書籍都要研讀考究。 三、要精通脈象的道理,要分清表裡,手指下的感覺要清楚,這樣才能治癒沉痼的疾病。 四、要了解疾病的根源,敢於判斷生死,醫生做到這樣,才算是真正專業。 五、要懂得氣運變化,明白歲時順序,用補瀉溫涼的方法,按時節來治療。 六、要明白經絡的道理,診斷疾病才不會出錯,對臟腑了如指掌,就是當代的扁鵲。 七、要了解藥物的藥性,根據病情開藥方,不辨藥物的寒熱溫涼,恐怕會傷害性命。 八、要懂得藥物的炮製方法,對火候要詳細了解,太過或不及,都關係到病人的安危。 九、不要嫉妒,不要因為個人好惡而有所偏袒,天理昭彰,應當盡快悔悟。 十、不要過分看重利益,應當保有仁義之心,雖然貧富不同,施藥應該一視同仁。
病家十要:
一、要選擇高明的醫生,對病情才有幫助,不可不謹慎,這關係到生死。 二、要肯按時服藥,各種疾病才能治好,有些人很愚昧,自己耽誤病情。 三、要及早治療,開始的時候比較容易,如果開始不注意,等到病情嚴重就難以醫治。 四、要杜絕房事,自然就不會生病,如果違反,就算神醫也無能為力。 五、要戒除惱怒,必須反省醒悟,生氣就會產生火氣,難以救治。 六、要停止胡思亂想,必須靜心休養,雜念一旦消除,精神自然爽朗。 七、要節制飲食,調理要有規律,過量會傷害精神,吃太飽難以消化。 八、要謹慎起居,減少交際應酬,稍有勞累,元氣就會虛弱。 九、不要相信邪術,相信就會出錯,異端邪說會迷惑人心,擾亂家庭。 十、不要吝惜費用,吝惜又有什麼用,請問您,性命和錢財哪個更貴?
醫家、病家的通病:
一、南方人有生病的人,每次請醫生到家診斷後,只索取一個藥方,讓別人到市場買藥。不論藥材的真假,有沒有炮製就直接服用。服藥沒有效果,不檢討自己的錯誤,只責怪醫生庸醫,隔天就換一個醫生。這樣多次更換醫生,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醫生也感到困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唉!這是病人的過錯嗎?還是醫生不明智呢? 二、北方人有生病的人,每次請醫生到家,不論病情輕重,就給醫生一些錢,要求開一兩劑藥,希望能馬上見效。如果沒有效果,就又另請高明,朝三暮四。卻不知道人的體質有虛有實,疾病有輕有重,像感冒這種在皮膚表面的疾病,一兩劑藥可能就好。但是像內傷勞損等疾病,怎麼可能一兩劑藥就治好呢?這種習俗弊端,害人不淺,只有聰明人才能辨別。 三、醫道,古時候稱為仙道。本意是救人性命,現在的醫生,大多不知道這個道理。對富人用心,對窮人忽略,這不是醫生應有的情操,實在不是仁術。以我的看法,醫術關乎生死,責任重大,怎麼可以因為貧富而厚此薄彼呢?告訴我的同道,應該以太上好生之德為本心,不要論貧富,都是救人性命,這也是積陰德啊。 四、凡是病人請醫生看病,都是把性命託付給醫生,醫生應該敬重病人,千萬不要輕視。貧富不應該成為論財的標準,醫生應該盡心盡力,稍有怠慢,就不是重視生命的人。更有一些背信棄義的人,本來是得到醫生的幫助,病好後卻想省錢,假說昨天自己做了什麼善事,所以藥才有效。為了省錢,不把功勞歸給醫生。唉!使醫生既得不到利益,又得不到名聲,這些人的心,實在太不仁了。 五、常見現在的人,每次請醫生看病,讓病人躺在昏暗的房間裡,不告訴醫生病情,只讓醫生把脈。至於婦女,大多不讓醫生看見,怎麼可能了解她的氣色?更用絲綢手帕遮住手,醫生也不屑於詢問,就算問了,病人也不說。這不是想要治好病,而是想要為難醫生吧。要知道古代的神醫,尚且用望、聞、問、切四種方法來診斷疾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