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題曰:醫演岐黃本世傳,為嗟海內困顛連。幾篇術括千年秘,一點春回萬病痊。解使疲癃躋壽域,卻慚譾陋著遺編。敢云卞玉思三獻,憂國憂民天下先。

白話文:

題目說:醫術源自岐黃,代代相傳至今。可惜天下百姓飽受疾病困擾。幾篇文章概括了千年的醫學奧祕,一點靈藥的春天就能治癒萬種疾病。雖然可以讓疲憊的病人延長壽命,但還是慚愧自己的見解淺陋,在編寫書本時留下遺漏。我敢說,卞玉思的三次獻策,憂國憂民之心天下第一。

2. 萬金一統述

萬金者,萬象之精粹也。一統者,總括之大機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天者,輕清而上浮也。地者,重濁而下凝也。陽之精者為日,東昇而西墜也。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白話文:

萬金丹是萬種物象的精華。一統是指包含萬物的巨大機制。太初是指氣的開始。太始是指形的開始。太素是指質的開始。天是輕清的,向上浮動。地是重濁的,向下凝結。陽氣的精華是太陽,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陰氣的精華是月亮,晚上出現,白天隱藏。天在西北方向有缺陷,所以西北方向是陰性的,因此人的右耳目不如左耳目靈敏。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白話文:

東南方向的地理條件不完整,因此東南方向屬於陽氣,但人的左手和左腳不如右手和右腳強壯。天上的陽氣下降,地上的陰氣上升。陰氣中有陽氣,陽氣中有陰氣。從黎明到中午,是天空中的陽氣,也是陽氣中最強的時候。從中午到黃昏,是天空中的陽氣,也是陽氣中最弱的時候。從傍晚到雞鳴時分,是天空中的陰氣,也是陰氣中最強的時候。從雞鳴到黎明,是天空中的陰氣,也是陰氣中最弱的時候。(所以人的身體也應對應這些時辰。)天地是萬物的上下範疇。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終也。玄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黃氣際空,土始生也。天地絪縕,萬物化醇也。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也。三才者,天地人也。

白話文:

陰陽就像人的血氣,男為陽,女為陰。左右是陰陽運行之道路。水和火是陰陽的象徵。金和木是萬物生長和消亡的開始和結束。

黑暗的氣息在空中凝聚,水就開始出現了。紅色的氣息在空中閃耀,火就開始出現了。青綠色的氣息在空中飄動,木就開始出現了。白色的氣息在空中橫跨,金就開始出現了。黃色的氣息貫穿天空,土就開始出現了。

天地交織,萬物演變成熟順。男女相配,萬物繁衍生息。天、地、人三者構成萬物。

人者,得天地之正氣,靈於萬物者也。命者,天之賦也,精者,身之本也。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足也。神者,生之制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也。肺看,相傅之官,治節出也。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也。膻者,使臣之官,喜樂出也。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也。

白話文:

人類藉由天地中的正氣而誕生,在萬物中具有靈性。命運是天賦予的,精氣是身體的根本。形體是生命的居所,氣息是生命的動力。神識是生命的規範。

心臟是君主之官,神志由此發出。肺臟是輔佐之官,調節氣息由此而出。膽臟是決斷之官,果斷的思維出於此。膻中是傳達之官,喜樂的情緒出於此。肝臟是謀略之官,思慮和計劃出於此。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也。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也。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也。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氣化則能出矣。)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三陰者,太陰、少陰、厥陰也。

白話文:

脾胃就像倉庫,消化吸收食物。大腸就像管道,運送和排放廢物。小腸就像容器,容納和消化食物。腎臟促進生長和發育。膀胱儲藏體液,並參與氣化過程。命門是精神寄託的地方,男子儲藏精華,女子連接子宮。三陽指的是太陽、陽明、少陽經絡;三陰指的是太陰、少陰、厥陰經絡。

陽明者,兩陽合明也。(兩陽合明曰明。)厥陰者,兩陰交盡也。(兩陰交盡曰幽。)手太陰,肺經也。(本臟經絡起中府穴,終少商穴,傳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也。(起商陽穴,終迎香穴,傳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也。(起極泉穴,終少衝穴,傳手太陽小腸經。

白話文:

陽明經: 由兩條陽氣經絡合併而成,因此稱之為「明」。

厥陰經: 由兩條陰氣經絡交匯而成,因此稱之為「幽」。

手太陰經: 即肺經,其經脈從中府穴開始,到少商穴結束,再傳遞到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經: 即大腸經,其經脈從商陽穴開始,到迎香穴結束,再傳遞到足陽明胃經。

手少陰經: 即心經,其經脈從極泉穴開始,到少衝穴結束,再傳遞到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也。(起少澤穴,終聽宮穴,注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胞絡也。(起天池穴,終中衝穴,傳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也。(起關衝穴,終耳門穴,出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也。(起睛明穴。終至陰穴,注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也。

白話文:

手太陽經(小腸經):

  • 起點:少澤穴
  • 終點:聽宮穴
  • 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

手厥陰經(心包絡經):

  • 起點:天池穴
  • 終點:中衝穴
  • 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

手少陽經(三焦經):

  • 起點:關衝穴
  • 終點:耳門穴
  • 與足少陽膽經相連

足太陽經(膀胱經):

  • 起點:睛明穴
  • 終點:至陰穴
  • 與足少陰腎經相連

足少陰經(腎經): 未提供內容

(起湧泉穴,終俞府穴,傳手厥陰心包絡經。)足少陽,膽經也。(起瞳子髎穴,終竅陰穴,傳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也。(起大敦穴,終期門穴,復傳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也。(起頭維穴,終厲兌穴,傳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也。(起隱白穴,終大包穴,傳手少陰心經。

白話文:

  • **手厥陰心包絡經:**起於湧泉穴,止於俞府穴,與足少陽膽經相傳。
  • **足少陽膽經:**起於瞳子髎穴,止於竅陰穴,與足厥陰肝經相傳。
  • **足厥陰肝經:**起於大敦穴,止於期門穴,與手太陰肺經相傳。
  • **足陽明胃經:**起於頭維穴,止於厲兌穴,與足太陰脾經相傳。
  • **足太陰脾經:**起於隱白穴,止於大包穴,與手少陰心經相傳。

頭者,諸陽之會也。鼻者,屬肺,鼻和則知香臭也。目者,屬肝,目和則知黑白也。口者,屬脾,口和則知穀味也。舌者,屬心,舌和則知五味也。耳者,屬腎,耳和則知五音也。肺開竅於鼻也,心開竅於舌也,脾開竅於口也,肝開竅於目也,腎開竅於耳也。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

白話文:

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鼻子屬於肺,鼻子通暢才能辨別氣味。眼睛屬於肝,眼睛明亮才能分辨黑白。嘴巴屬於脾,嘴巴健康才能品嚐穀物的味道。舌頭屬於心,舌頭健康才能感知五味。耳朵屬於腎,耳朵通暢才能分辨五音。肺部通向鼻子,心臟通向舌頭,脾臟通向嘴巴,肝臟通向眼睛,腎臟通向耳朵。牙齒是腎氣的標誌,是骨骼的餘氣。

發者,屬心,稟火氣也。須者,屬腎,稟水氣也。眉者,屬肝,稟木氣也。毛者,屬肺,稟金氣也。咽者,咽物,通水穀,接三脘,以通胃也,呵欠者,胃也。喉者,候氣,有九節通五臟,以系肺也。善嚏者,肺氣也。聲音者,根出於腎也。善噫者,脾氣也。發者,血之餘也,爪者,筋之餘也。

白話文:

頭髮:

  • 與心臟相關,蘊含火氣。

眉毛:

  • 與肝臟相關,蘊含木氣。

鬍鬚:

  • 與腎臟相關,蘊含水氣。

體毛:

  • 與肺臟相關,蘊含金氣。

喉嚨:

  • 幫助吞嚥食物,連通三條食道,與胃相通。
  • 打呵欠是胃氣的表現。

氣管:

  • 負責輸送空氣,有九個關節連接五臟,與肺相連。

打噴嚏:

  • 是肺氣強的表現。

聲音:

  • 根源來自腎臟。

打嗝:

  • 是脾氣表現的徵兆。

頭髮:

  • 是血液的剩餘部分。

指甲:

  • 是筋腱的剩餘部分。

神者,氣之餘也。目得血而能視也,耳得血而能聽也,手得血而能攝也,掌得血而能握也,足得血而能步也,髒得血而能液也,腑得血而能氣也。魂者,神明之輔弼也。魄者,積氣之匡佐也。營者,水穀之精氣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直行者,謂之經也;旁行者,謂之絡也。

白話文:

神氣,是氣脈的餘部。眼睛得到血才能看,耳朵得到血才能聽,手得到血才能握,手掌得到血才能握拳,腳得到血才能走路,臟器得到血才能濡養,腑器得到血才能運作。魂魄,是神明運作的輔佐。魄氣,是積聚的元氣,輔助魂體。營氣,是食物精華之氣,衛氣,是食物悍烈之氣。氣血運行在主幹道上的,稱為經脈;氣血運行在支脈上的,稱為絡脈。

脈者,天真委和之氣也。三部者,尺關寸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六腑者,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也。

白話文:

脈搏是人體內天生的、平衡協調的氣。三部脈指的是寸關尺。九種脈候指的是浮、中、沉。五臟指的是心、肝、脾、肺、腎。六腑指的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脈所出,君火也。左手關部,肝與膽之脈所出,風木也。左手尺部,腎與膀胱之脈所出,寒水也。右手關部,脾與胃之脈所出,濕土也。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脈所出,燥金也。右手尺部,命門與三焦之脈所出,相火也。每部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也。

白話文:

左手的大拇指脈(寸口),是心和小腸的經脈所循行的地方,代表心屬火。左手的中指脈(關部),是肝和膽的經脈所循行的地方,代表肝屬木。左手的小拇指脈(尺部),是腎和膀胱的經脈所循行的地方,代表腎屬水。右手的中指脈(關部),是脾和胃的經脈所循行的地方,代表脾屬土。右手的大拇指脈(寸口),是肺和大腸的經脈所循行的地方,代表肺屬金。右手的小拇指脈(尺部),是命門和三焦的經脈所循行的地方,代表命門屬火。每一個部位的脈象都有浮、中、沉三種不同的情況。

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浮者,主皮膚,候表及腑也;中者,主肌肉,以候胃氣也;沉者,主筋骨,候里及臟也。寸為陽,為上部,法天,為心肺,以應上焦,主心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法人,為肝脾,以應中焦,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陰,為下部,法地,為腎命,以應下焦,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白話文:

三候,每三候組成一組,共有三組,所以是九候。浮脈,主治皮膚,用於診斷表面的病變和腑髒的問題;中脈,主治肌肉,用於診斷胃氣的問題;沉脈,主治筋骨,用於診斷內部的病變和臟腑的問題。寸脈屬陽,主上部,遵循天的規律,與心肺相應,反映上焦的問題,主治從心胸到頭部的疾病。關脈屬陰陽的中間,主中部,遵循人的規律,與肝脾相應,反映中焦的問題,主治從膈膜到肚臍的疾病。尺脈屬陰,主下部,遵循地的規律,與腎相應,反映下焦的問題,主治從肚臍到腳的疾病。

四時之脈者,弦、鉤、毛、石也。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冬脈實者腎,北方水也。四季脈遲緩者脾,中央土也。四時平脈者,六脈俱帶和緩也。(謂有胃氣,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

白話文:

四季的脈象分別是:

  • 春:弦脈,代表肝臟,屬東方之木。
  • 夏:鉤脈,代表心臟,屬南方之火。
  • 秋:毛脈,代表肺臟,屬西方之金。
  • 冬:石脈,代表腎臟,屬北方之水。

此外,四季中脈搏緩慢的代表脾臟,屬中央之土。

平和的脈象是指六脈都呈現出和緩平穩的狀態(表示有胃氣,有胃氣就代表有生機;沒有胃氣就代表死亡)。

一呼一吸者,為一息也。一息四至者,為平脈也。太過不及者,病脈也。關格覆溢者,死脈也。三遲二敗,冷而危也。六數七極,熱生多也。八脫九死十歸墓也,十一十二絕魂也,兩息一至死脈也。

白話文:

  • 每次呼氣和吸氣,稱作一次呼吸。
  • 一分鐘呼吸四次,稱為平和脈象。
  • 過於頻繁或緩慢,稱為病態脈象。
  • 脈象間隔過長或脈象過於浮淺,稱為死脈。
  • 三次脈搏跳動緩慢且兩次脈搏跳動無力,是寒冷和危險的徵兆。
  • 六次脈搏快速跳動且七次脈搏極快跳動,是發熱或過多疾病的徵兆。
  • 八次脈搏微弱、九次脈搏極微弱、十次脈搏停止,稱為歸於死亡的徵兆。
  • 十一次或十二次脈搏停止跳動,稱為絕魂的徵兆。
  • 兩次呼吸纔有一次脈搏跳動,稱為死脈的徵兆。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相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剋者,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是也。相生者,吉也,相剋者,凶也。心若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皆遇克也。心若見緩,肝見洪,肺見沉,脾見澀,腎見弦,皆遇我之所生也。

白話文: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相生關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剋關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相生為吉,相剋為兇。

如果脈象沉細,表示心脈被克;如果脈象短澀,表示肝脈被克;如果脈象遲緩,表示腎脈被克;如果脈象洪大,表示肺脈被克;如果脈象弦長,表示脾脈被克。

如果脈象緩慢,表示心脈生旺;如果脈象洪大,表示肝脈生旺;如果脈象沉穩,表示肺脈生旺;如果脈象澀滯,表示脾脈生旺;如果脈象弦細,表示腎脈生旺。

男子左手脈常大於右手為順也;女子右手脈常大於左手為順也。男子尺脈常弱,寸脈常盛,是其常也;女子尺脈常盛,寸脈常弱,是其常也。男得女脈,為不足也;女得男脈,為不足也。男子不可久瀉也;女子不可久吐也。

白話文:

  • 男性的左手脈搏通常比右手脈搏大,這是正常的。女性的右手脈搏通常比左手脈搏大,這是正常的。
  • 男性的尺脈(小指側脈搏)通常較弱,寸脈(拇指側脈搏)通常較強,這是正常的。女性的尺脈通常較強,寸脈通常較弱,這是正常的。
  • 男性如果出現女性脈象,表示身體虛弱。女性如果出現男性脈象,也表示身體虛弱。
  • 男性不宜進行長期腹瀉,否則會損傷身體。女性不宜進行長期嘔吐,否則會損傷身體。

左手屬陽,右手屬陰也。關前屬陽,關後屬陰也。汗多亡陽,下多亡陰也。諸陰為寒,諸陽為熱也。

人迎者,左手關前一分是也。氣口者,右手關前一分是也。人迎以候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外感也。人迎浮盛。則傷風也;緊盛,則傷寒也;虛弱,則傷暑也;沉細,則傷濕也;虛數,則傷熱也。氣口以候人之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內傷也。

白話文:

人迎:左手手腕關節前面一寸處。氣口:右手手腕關節前面一寸處。

人迎反映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的外感。人迎浮盛,表明傷風;緊盛,表明傷寒;虛弱,表明傷暑;沉細,表明傷濕;虛數,表明傷熱。

氣口反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內傷。

喜者,則脈數也;怒者,則脈激也;憂者,則脈澀也;思者,則脈結也;悲者,則脈緊也;恐者,則脈沉也,驚者,則脈動也。人迎脈緊盛大於氣口一倍,為外感風與寒,皆屬於表,為陽也、腑也。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脈緊盛為傷食、為勞倦,皆屬於里,為陰也、臟也。人迎氣口俱緊盛,此為夾食傷寒,為內傷外感也。

白話文:

  • 喜悅的時候,脈搏會加快。

  • 憤怒的時候,脈搏會跳動劇烈。

  • 憂愁的時候,脈搏會澀滯不流暢。

  • 思慮過度的時候,脈搏會結滯。

  • 悲傷的時候,脈搏會緊縮。

  • 恐懼的時候,脈搏會往下沉。

  • 受到驚嚇的時候,脈搏會亂跳。

  • 如果人迎脈比氣口脈緊大一倍,說明是外感風寒,屬於表症,也屬於陽證、腑證。

  • 如果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且脈搏緊大,說明是飲食不節或勞累所致,屬於裏症,也屬於陰證、臟證。

  • 如果人迎脈和氣口脈都緊大,說明是飲食傷寒夾雜,既有內傷又有外感。

男子久病,氣口充於人迎者,有胃氣也。女子久病,人迎充於氣口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反此者逆。)

外因者,六淫之邪也;內因者,七情之氣也;不內外因者,飲食勞倦跌撲也。

浮、沉、遲、數、滑、澀者,為六脈也,浮者,為陽在表、為風、為虛也。沉著,為陰在裡,為濕、為實也。遲者在臟,為寒、為冷、為陰也。數者在腑,為熱、為燥、為陽也。滑者,血多氣少也。(滑為血有餘。)澀者,氣多血少也。(澀為氣濁滯。)

白話文:

原文:

浮、沉、遲、數、滑、澀者,為六脈也,浮者,為陽在表、為風、為虛也。沉著,為陰在裡,為濕、為實也。遲者在臟,為寒、為冷、為陰也。數者在腑,為熱、為燥、為陽也。滑者,血多氣少也。(滑為血有餘。)澀者,氣多血少也。(澀為氣濁滯。)

浮、沉、遲、數、滑、澀這六種脈象,是中醫診脈的重要指標。浮脈表示陽氣在上,多見於風邪表證、虛證。沉脈表示陰氣在下,多見於濕證、實證。遲脈表示臟腑功能低下,多見於寒症、冷症、陰證。數脈表示臟腑功能亢盛,多見於熱症、燥症、陽證。滑脈表示氣血運行通暢,多見於血氣旺盛的體質。澀脈表示氣血運行不暢,多見於氣滯血虛的體質。

八要者,表裡虛實寒熱邪正是也。八脈者,浮沉遲數滑澀大緩是也。表者脈浮,以別之病不在裡也。里者脈沉,以別之病不在表也。虛者脈澀,以別之五虛也。實者脈滑,以別之五實也。寒者脈退,以別之臟腑積冷也。熱者脈數,以別之臟腑積熱也。邪者脈大,以別之外邪相干也。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八要者,表裡虛實寒熱邪正是也。八脈者,浮沉遲數滑澀大緩是也。表者脈浮,以別之病不在裡也。裏者脈沉,以別之病不在表也。虛者脈澀,以別之五虛也。實者脈滑,以別之五實也。寒者脈退,以別之臟腑積冷也。熱者脈數,以別之臟腑積熱也。邪者脈大,以別之外邪相干也。

所謂「八要」,是指表裡虛實寒熱邪正。所謂「八脈」,是指浮沉遲數滑澀大緩。脈浮表示疾病在表,脈沉表示疾病在裡。脈澀表示身體虛弱,脈滑表示身體實熱。脈緩表示寒症,脈數表示熱症。脈大表示邪氣入侵。

正者脈緩,以別之外無邪干也。洪、弦、長、散、浮之類也,伏、實、短、牢、沉之類也,細、小、微、敗、遲之類也,疾、促、緊、急、數之類也,動、搖、流、利、滑之類也,芤、虛、結、滯、澀之類也,堅、實、鉤、革、大之類也,濡、弱、柔、和、緩之類也。

白話文:

正常脈象:脈搏平緩,表示體內沒有外邪侵犯。

異常脈象:

  • 浮脈:脈搏浮起,表示身體有熱或虛證。
  • 沉脈:脈搏沉伏,表示身體有寒證或實證。
  • 細脈:脈搏細弱,表示身體虛弱。
  • 數脈:脈搏快速,表示身體有發熱或心悸。
  • 滑脈:脈搏流利順滑,表示身體有濕熱。
  • 澀脈:脈搏遲緩不順,表示身體有氣血瘀滯。
  • 革脈:脈搏硬而緊,表示身體有氣血鬱結。
  • 柔脈:脈搏柔和,表示身體健康或體虛。

七表者,浮、芤、滑、實、弦、緊、洪是也。浮者不足,舉有餘也;芤者中空,兩畔居也;滑者如珠,中有力也;實者逼逼與長俱也;弦者如按弓弦狀也,緊者牽繩轉索是也;洪者按之皆極大也;浮為中風,芤失血也;滑吐實下分明別也;弦為拘急,緊為疼也;洪大從來偏主熱也。

白話文:

**七種常見的脈象:**浮、芤、滑、實、弦、緊、洪。

  • **浮脈:**脈浮於外,虛不足,但力量有餘。
  • **芤脈:**脈中空虛,兩邊鼓脹。
  • **滑脈:**脈動如滾珠,中有力道。
  • **實脈:**脈搏堅實有力,長而緊密。
  • **弦脈:**脈搏如按壓弓弦,緊硬有力。
  • **緊脈:**脈搏如拉緊的繩索,僵硬疼痛。
  • **洪脈:**脈搏強而有力,按之極大。

這些脈象的臨牀意義:

  • **浮脈:**多見於中風。
  • **芤脈:**多見於失血。
  • **滑脈:**可區分嘔吐和腹瀉。
  • **弦脈:**多見於拘急疼痛。
  • **緊脈:**多見於疼痛。
  • **洪脈:**多主熱證,且熱勢較重。

八里者,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也。微者如有又如無也;沉者舉無按有餘也;遲緩息間三度至也;濡者散止細仍虛也;伏者切骨沉相類也;弱者沉微指下圖也;澀者如刀輕刮竹也;遲寒緩結微為痞也;澀因血少沉氣滯也;伏為積聚濡不足也;弱則筋痿少精氣也。

白話文:

八種微候:

微: 像有又像無的感覺。 沉: 提拿無力,按壓有餘。 緩: 脈搏一息之間跳動三次。 濡: 脈細而無力,散開後仍顯虛浮。 伏: 脈搏隱藏在深處,類似沉脈。 弱: 脈搏細弱無力,按壓下感覺不明顯。 澀: 脈搏像刀子輕刮竹子一樣,略有阻滯。 遲: 脈搏跳動緩慢,並呈現寒凝、氣滯、微弱的狀態,稱為「痞脈」。

病理機轉:

澀脈: 因血氣不足,血液運行不暢所致。 伏脈: 因積聚形成,氣血運行不暢。 弱脈: 因筋脈痿弱,精氣不足所致。

九道者,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也。長者流利通三部也;短者本部不及細也;促者來數急促歇也;虛者遲大無力軟也;結者時止而遲緩也;代者不還真可籲也;牢者如弦沉更實也;動者鼓動無定居也;細者雖有但如線也;長為陽毒三焦熱也;短氣壅鬱未得倡也,促陽氣拘時兼滯也;虛為血少熱生驚也;代主氣耗細氣少也;牢氣滿急時主疼也;結主積氣悶兼痛也,動是虛勞血痢崩也。

白話文:

九種脈象:

  1. **長脈:**流利通暢,貫穿三部(上部、中部、下部)。
  2. **短脈:**僅在所測定部位跳動,不細小。
  3. **促脈:**脈搏來數急促,很快就停止。
  4. **虛脈:**脈搏遲緩、有力度弱、柔軟。
  5. **結脈:**脈搏時而停止,時而緩慢。
  6. **代脈:**脈搏來數不正常,可以呼籲。
  7. **牢脈:**脈搏沉澀有力。
  8. **動脈:**脈搏鼓動不定。
  9. **細脈:**脈搏細小,若有似無。

不同脈象代表的身體狀況:

  • 長脈:陽氣過盛,三焦有熱。
  • 短脈:氣機鬱悶,尚未得到宣洩。
  • 促脈:陽氣拘束,兼有氣滯。
  • 虛脈:血氣不足,導致熱症和驚恐。
  • 代脈:主氣衰敗,細氣不足。
  • 牢脈:氣滿急促,主疼痛。
  • 結脈:氣機鬱結,伴有悶脹和疼痛。
  • 動脈:主虛勞、血痢、崩漏。

六死者,雀啄、屋漏、彈石、解索、魚翔、蝦游也。雀啄連來三五啄也,屋漏半日一點落也,彈石硬來尋即散也;解索搭指即散亂也;魚翔似有亦似無也;蝦游靜中跳一躍也。

白話文:

六種導致死亡的先兆:

  • 鳥啄:連續三到五次被鳥啄
  • 屋漏:半天時間一點一點地漏水
  • 彈石:堅硬的石頭猛烈地飛來,一碰就碎
  • 解索:解開繩子,手指一碰就散開
  • 魚翔:像有又像無的魚兒在水面遊動
  • 蝦遊:在安靜的水中一躍而起

奇經八脈者,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衝脈、任脈、督脈、帶脈也。陽維者為病,苦寒熱也;陰維者為病,苦心痛也;陽蹺者為病,陰緩而陽急也;陰蹺者為病,陽緩而陰急也;沖之為病,氣逆而裡急也;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冷也;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為七疝,女為瘕聚也;帶之為病,腹滿腰脹,溶溶若坐水中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包括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衝脈、任脈、督脈、帶脈。

  • 陽維出問題會導致寒熱交加。
  • 陰維出問題會導致心痛。
  • 陽蹺出問題會導致陰氣虛弱而陽氣亢盛。
  • 陰蹺出問題會導致陽氣虛弱而陰氣亢盛。
  • 衝脈出問題會導致氣逆上衝和腹瀉。
  • 督脈出問題會導致脊背強直和手腳冰冷。
  • 任脈出問題會導致腹中疼痛和結塊,男性會出現七疝,女性會出現瘕和聚。
  • 帶脈出問題會導致腹脹、腰痛,就像坐在水中一樣難受。

中風宜遲浮,忌急實也。傷寒宜洪大,忌沉細也。咳嗽宜浮濡,忌沉伏也。腹脹宜浮大,忌虛小也。下利宜微小,忌浮洪也。狂疾宜實大,忌沉細也。霍亂宜浮洪,忌微遲也,消渴宜數大,忌虛小也。水氣宜浮大,忌沉細也。鼻衄宜沉細,忌浮大也。心腹疼痛宜沉細,忌浮大也。

白話文:

**中風:**適宜脈搏浮緩,忌諱脈搏急促實大。 傷寒: 適宜脈搏宏大,忌諱脈搏沉細。 咳嗽: 適宜脈搏浮軟,忌諱脈搏沉伏。 腹脹: 適宜脈搏浮大,忌諱脈搏虛弱細小。 腹瀉: 適宜脈搏細小,忌諱脈搏浮大宏洪。 狂躁: 適宜脈搏實大,忌諱脈搏沉細。 霍亂: 適宜脈搏浮大宏洪,忌諱脈搏細弱緩慢。 消渴: 適宜脈搏數次宏大,忌諱脈搏虛弱細小。 水腫: 適宜脈搏浮大,忌諱脈搏沉細。 鼻出血: 適宜脈搏沉細,忌諱脈搏浮大。 心腹疼痛: 適宜脈搏沉細,忌諱脈搏浮大。

上氣浮腫宜浮滑,忌微細也。頭痛宜浮滑,忌短澀也。喘急宜浮滑,忌澀脈也。唾血宜沉弱,忌實大也。金瘡宜微細,忌緊數也。中惡宜緊細,忌浮大也。中毒宜數大,忌微細也。吐血宜沉小,忌實大也。腸癖宜沉遲,忌數疾也。內傷宜弦緊,忌小弱也。風痹宜虛濡,忌緊急也。

白話文:

浮腫:應使用浮滑脈象,避免使用微細脈象。 頭痛 :應使用浮滑脈象,避免使用短促而澀滯的脈象。 喘鳴 :應使用浮滑脈象,避免使用澀脈。 咳血 :應使用沉弱脈象,避免使用實大脈象。 金瘡 :應使用微細脈象,避免使用緊促且數多的脈象。 中邪 :應使用緊細脈象,避免使用浮大脈象。 中毒 :應使用數大脈象,避免使用微細脈象。 吐血 :應使用沉小脈象,避免使用實大脈象。 腸道癖好 :應使用沉遲脈象,避免使用數疾脈象。 內傷 :應使用弦緊脈象,避免使用細弱脈象。 風濕 :應使用虛濡脈象,避免使用緊急脈象。

溫病發熱,忌微小也。腹中有積,忌虛弱也。病熱,忌脈靜也。病泄,忌脈大也。翻胃宜浮緩,忌沉澀也。咳逆宜浮緩,忌弦急也。諸氣宜浮緊,忌虛弱也。痞滿宜滑脈,忌澀脈也。婦人帶下宜遲滑,忌虛浮也。婦人妊娠宜洪大,忌沉細也。產婦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也,面青舌青沫出,母死子活也;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也。

白話文:

  • 溫熱性的發燒,忌諱脈象微弱。
  • 腹部有積聚,忌諱脈象虛弱。
  • 發熱,忌諱脈象靜止。
  • 腹瀉,忌諱脈象洪大。
  • 脹氣翻胃,宜用浮緩的脈象,忌諱沉滯澀滯的脈象。
  • 咳嗽逆氣,宜用浮緩的脈象,忌諱弦急的脈象。
  • 各種氣證,宜用浮緊的脈象,忌諱虛弱的脈象。
  • 痞滿不暢,宜用滑脈,忌諱澀脈。
  • 婦女帶下,宜用遲滑的脈象,忌諱虛浮的脈象。
  • 婦女懷孕,宜用洪大的脈象,忌諱沉細的脈象。
  • 產婦面色紅潤、舌質發青,母子均活;面色發青、舌質發青且有泡沫,母親死亡、嬰兒存活;嘴脣和口角都發青,母子均亡。

婦人已產,宜小實,忌虛浮也。婦人勞虛,右寸數者,死也;魚口氣急者,死也,循衣摸床者,死也;口臭不可近者,死也;面腫、色蒼黑者,死也;髮直如麻者,死也;遺尿不知者,死也;舌卷卵縮者,死也;眼目直視者,死也;面無光者、牙根黑者,死也;汗出身體不涼者,死也;頭面痛、卒視無所見者,死也;黑色入耳、目、鼻,漸入口者,死也;溫病大熱,脈細小者,死也。人病脈不病者,名內虛也。

白話文:

婦女生產後,應該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避免虛弱無力。如果婦人勞累虛弱,右寸脈數而且快,這是凶兆;呼吸急促,像是魚嘴開合一樣,這是凶兆;不斷地摸衣裳或抓牀沿,這是凶兆;口氣臭不可靠近,這是凶兆;面色腫脹,顏色蒼黑,這是凶兆;頭髮直立如麻,這是凶兆;無意識地小便失禁,這是凶兆;舌頭捲縮起來,像顆蛋一樣,這是凶兆;眼神直視前方,沒有光澤,這是凶兆;面無光澤,牙根發黑,這是凶兆;出汗後身體不涼爽,這是凶兆;頭面疼痛,突然視力模糊,什麼都看不見,這是凶兆;黑暗侵蝕耳、目、鼻,逐漸蔓延至口腔,這是凶兆;溫病發作,體溫很高,脈搏卻細小而弱,這是凶兆。人體病了,脈搏卻沒有異常,這種情況稱為內虛。

溫病汗出不至足者,死也。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宜強急而長,忌浮短而澀也。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宜緊實而數,忌浮澀而微也。病若吐血復衄血者,宜沉細,忌浮大而牢也。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宜洪大,忌手足厥逆,脈細而微也。病若大腹而泄者,宜微細而澀,忌緊大而滑也。

白話文:

  • 溫病出汗出不到腳底者,會死亡。
  • 病人如果閉目不想見人,脈象應該強而有力、較長,不宜浮弱而澀。
  • 病人如果睜著眼睛口渴,心下憋悶,脈象應該沉穩有力、較快,不宜浮澀而微弱。
  • 病人如果吐血後又流鼻血,脈象應該沉緩細微,不宜浮大而有力。
  • 病人如果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身上有熱,脈象應該洪大有力,不宜手足冰冷,脈象細弱。
  • 病人如果腹大且腹瀉,脈象應該微細而澀,不宜緊大而滑。

諸風掉眩者,皆屬於肝也。諸寒收引者,皆屬於腎也。諸濕腫滿者,皆屬於脾也。諸痿喘嘔者,皆屬於胃也。諸痛癢瘡者,皆屬於心也。瘦脫形發熱、脈堅急者,死也。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手少陽三焦經也。(瞀、昏也。瘛、跳動也。)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手少陰心經也。

白話文:

各種風導致的頭暈目眩,都與肝臟有關。

各種寒邪引起的收縮緊縮,都與腎臟有關。

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都與脾臟有關。

各種虛弱、喘息、嘔吐,都與胃有關。

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與心臟有關。

消瘦、脫形、發熱、脈搏堅硬而急促,表示死亡。

各種熱邪引起的昏花和跳動,都與火有關,屬於手少陽三焦經。

各種抽搐和顫慄,像失去神智一樣,都與火有關,屬於手少陰心經。

(禁冷也。)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手厥陰心胞絡經也。諸痙強直,皆屬於濕,足太陽膀胱經也。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足太陰脾經也。諸燥狂越,皆屬於火,足陽明胃經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足厥陰肝經也。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手太陰肺經也。諸病跗腫,痠疼驚駭,皆屬於火,手陽明大腸經也。

白話文:

禁止受寒。

  • **各種逆氣上衝:**都屬於火氣,與手厥陰心包絡經有關。
  • **各種痙攣抽搐、肢體僵硬:**都屬於濕氣,與足太陽膀胱經有關。
  • **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氣,與足太陰脾經有關。
  • **各種狂躁、過激:**都屬於火氣,與足陽明胃經有關。
  • **各種突然發作的僵硬抽搐:**都屬於風氣,與足厥陰肝經有關。
  • **各種疾病有聲音,敲擊時發出鼓聲:**都屬於熱氣,與手太陰肺經有關。
  • **各種下肢腫脹、痠痛、驚恐:**都屬於火氣,與手陽明大腸經有關。

(跗腫,足皆腫也。)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手太陽小腸經也。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於寒,足少陰腎經也。諸嘔吐酸,麻黃,皆屬於熱,足少陽膽經也。(暴注,卒然瀉也。下迫,裡急後重也。)

白話文:

跗腫(腳踝腫脹):

  • 四肢腫脹,水液混濁:屬於熱症,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症狀。
  • 腫脹,水液清澈冷涼:屬於寒症,是足少陰腎經的症狀。

嘔吐酸水:

  • 酸水嘔吐:屬於熱症,是足少陽膽經的症狀。

暴注(突然腹瀉):

  • 腹瀉:屬於熱症。
  • 裏急後重(肛門緊縮,排便困難):屬於寒症。

五虛者,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也。(糜粥入胃,泄瀉止則生。)五實者,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是也。(瀉之,大小通利而得汗者生。)五勝者,氣盛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也。五惡者,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也。

白話文:

五虛:

  • 脈搏細弱
  • 皮膚寒冷
  • 氣息微弱
  • 腹瀉或便祕
  • 飲食不思

(服用稀粥後,腹瀉停止則能保住性命)

五實:

  • 脈搏強盛
  • 皮膚灼熱
  • 腹脹
  • 大小便不通
  • 胸悶頭暈

(瀉下後,大小便暢通且出汗者能保住性命)

五勝:

  • 氣勝則導致動作異常
  • 熱勝則引起腫脹
  • 燥勝則導致皮膚乾燥
  • 寒勝則導致浮腫
  • 濕勝則導致腹瀉

五惡:

  • 心臟:畏懼熱
  • 肺部:畏懼冷
  • 肝臟:畏懼風
  • 脾臟:畏懼濕
  • 腎臟:畏懼乾燥

六脫者,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也。五勞者,久視傷血,勞於心也,久臥傷氣,勞於肺也;久坐傷肉,勞於脾也,久立傷骨,勞於腎也,久行傷筋,勞於肝也。盡力謀慮勞傷乎肝,應筋極也。曲運神機勞傷平脾,應肉極也。意外過思勞傷乎心,應脈極也。預事而憂勞傷乎肺,應氣極也。

白話文:

六脫:

  • 脫氣:氣脫離身體。
  • 脫血:血液流失過多。
  • 脫津:津液耗盡。
  • 脫液:體液流失過多。
  • 脫精:精氣流失過多。
  • 脫神:神志昏迷。

五勞:

  • **久視傷血,勞於心:**長時間看東西,消耗血液,傷及心臟。
  • **久臥傷氣,勞於肺:**長時間臥牀,呼吸受限,傷及肺部。
  • **久坐傷肉,勞於脾:**長時間久坐,氣血不暢,傷及脾胃。
  • **久立傷骨,勞於腎:**長時間站立,腎氣虛損,傷及骨骼。
  • **久行傷筋,勞於肝:**長時間行走,肝血不足,傷及筋脈。

其他:

  • **盡力謀慮勞傷乎肝,應筋極也:**過度勞心用腦,傷及肝臟,導致筋脈疲勞。
  • **曲運神機勞傷平脾,應肉極也:**過度思考,傷及脾胃,導致肌肉疲勞。
  • **意外過思勞傷乎心,應脈極也:**突發事件導致過度思慮,傷及心臟,導致脈搏虛弱。
  • **預事而憂勞傷乎肺,應氣極也:**提前憂慮,傷及肺部,導致氣息虛弱。

矜持志節勞傷乎腎,應骨極也。

頭者,精神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脫也。背者,胸中之府。背屈肩垂,腑將壞也。腰者,腎之府。轉搖不動,腎將憊也。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則振掉,骨將憊也。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傴,筋將憊也。

白話文:

頭部: 頭部是精神的居所。如果頭部傾斜,目光深陷,那說明精神將要離散。

背部: 背部是胸中氣血的居所。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那說明內臟將要受損。

腰部: 腰部是腎臟的居所。如果腰部無法自由轉動,那說明腎氣將要衰竭。

骨骼: 骨骼是骨髓的居所。如果無法長時間站立,就會感到骨頭痠軟無力,說明骨氣將要衰竭。

膝蓋: 膝蓋是筋脈的居所。如果無法彎曲伸展或行走,就會造成跛行,說明筋脈將要衰竭。

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也;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也;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也;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也;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也。肺主皮毛,損其肺者,益其氣也。

白話文:

輕微的損傷會影響皮膚和毛髮,導致皮膚起皺和毛髮脫落。更嚴重的損傷會影響血脈,導致血氣不足,無法滋養臟腑。再嚴重的損傷會影響肌肉,導致肌肉萎縮,無法將食物轉化為肌膚。更嚴重的損傷會影響筋,導致筋鬆弛無力,無法自我收縮。最嚴重的損傷會影響骨骼,導致骨頭萎縮,無法起牀。從下到上發展的,骨頭萎縮,無法起牀,會導致死亡。從上到下發展的,皮膚起皺,毛髮脫落,也會導致死亡。肺負責皮膚和毛髮,損傷肺部的人,應補充肺氣。

心主血脈,損其心者,調其榮衛也。脾主肌肉,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也。肝主筋,損其筋者,緩其中也。腎主骨,損其骨者,益其精也。憂愁思慮,則傷心也。形寒飲冷,則傷肺也。恚怒氣逆,則傷肝也。飲食勞倦,則傷脾也。坐濕入水,則傷腎也。亢則害,承乃制也。

白話文:

  • 心臟主導血脈,傷及心臟的人,要調理好氣血運行。
  • 脾臟主導肌肉,傷及脾臟的人,要調節飲食,適應寒熱變化。
  • 肝臟主導筋腱,傷及筋腱的人,要舒緩緊張。
  • 腎臟主導骨骼,傷及骨骼的人,要滋補精氣。
  • 憂愁思慮過度,會損傷心臟。
  • 受寒飲冷,會損傷肺部。
  • 發怒氣逆,會損傷肝臟。
  • 飲食過度和勞累,會損傷脾臟。
  • 坐濕入水,會損傷腎臟。
  • 情緒過激有危害,調節情緒才能控制疾病。

寒極則生熱也。熱極則生寒也。木極而似金也。火極而似水也。土極而似木也。金極而似火也。水極而似土也。

五郁者,泄、折、達、發、奪也。木鬱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火鬱發之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鬱奪之謂下之,令無壅滯也。金鬱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鬱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心下逆滿者,下之過也。氣上衝胸,起則眩暈者,吐之過也。肉瞤筋惕,足蜷惡寒者,汗之過也。

白話文:

五鬱是指:瀉鬱、折鬱、達鬱、發鬱、奪鬱。

  • 木鬱:可用「達」法疏通,例如嘔吐,讓氣血順暢。
  • 火鬱:可用「發」法宣洩,例如發汗,讓火氣散發出去。
  • 土鬱:可用「奪」法通下,例如大便通暢,消除阻滯。
  • 金鬱:可用「泄」法利水,例如利小便,讓氣血運行通暢。
  • 水鬱:可用「折」法抑制,例如用藥物壓制逆氣。

五鬱治療過度 導致的症狀:

  • 心下逆滿:腹瀉過度。
  • 氣上衝胸,頭暈目眩:嘔吐過度。
  • 肉皮發緊,肌肉跳動,蜷曲畏寒:發汗過度。

脫陽者見鬼,氣不守也;脫陰者目盲,血不榮也。重陽者狂,氣並於陽也;重陰者癲,血並於陰也。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也;六腑不和,則流結為壅也,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也;手伸而不屈者,病在骨也。瘛者,筋脈急而縮也,瘲者,筋脈緩而伸也。

白話文:

  • **脫陽:**陽氣虛弱,導致見到鬼神幻象,這是因為氣無法固守。
  • **脫陰:**陰血不足,導致眼睛失明,這是因為血無法滋養。
  • **重陽:**陽氣過盛,導致狂躁,這是因為氣集中在陽上。
  • **重陰:**陰氣過盛,導致癲狂,這是因為血集中在陰上。
  • **氣滯:**氣無法運行,是氣先發病的徵兆。
  • **血瘀:**血無法濡養,是血後發病的徵兆。
  • **五臟不調和:**九竅就會不通暢。
  • **六腑不調和:**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 **手屈而不伸:**說明筋出問題了。
  • **手伸而不屈:**說明骨出問題了。
  • **瘛:**筋脈緊繃收縮。
  • **瘲:**筋脈鬆弛伸展。

搐搦者,手足牽引,一伸一縮也。舌吐不收者,陽強也;舌縮不能言者,陰強也。

春傷於風,夏必飧泄也;夏傷於暑,秋必痎瘧也,秋傷於濕,冬必咳嗽也;冬傷於寒,春必溫病也。風者,百病之長也。風痱者,謂四肢不收也。偏枯者,謂半身不遂也。風懿者,謂奄忽不知人也。風痹者,謂諸痹類風狀也。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而不舉也。瘓者,渙也,血氣散滿,渙而不用也。

白話文:

春天受到風寒,夏天必定會腹瀉;夏天受到暑熱,秋天必定會發瘧疾;秋天受到濕氣,冬天必定會咳嗽;冬天受到寒冷,春天必定會得溫熱病。風是各種疾病的始作俑者。

風痱:四肢無法活動。偏枯:半身不能活動。風懿:突然失去知覺。風痹:全身麻痺,像是風的狀態。癱:筋脈鬆弛,無法伸展。瘓:血氣散亂,無法使用。

太陽則頭痛、身熱、脊強也。寒者,天地殺厲之氣也。陽明則目痛、鼻乾、不眠也。傷風者,身熱、有汗、惡風也,傷寒者,身熱、無汗、惡寒也。少陽則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也。太陰則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也。少陰則舌乾而口燥也。厥陰則煩滿而囊拳也。

白話文:

太陽經

  • 症狀:頭痛、發燒、背部僵硬
  • 病因:正氣虛弱,受邪氣侵襲

陽明經

  • 症狀: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
  • 病因:陽熱過盛

少陽經

  • 症狀:耳鳴、脅痛、忽冷忽熱、嘔吐、口苦
  • 病因:陽氣不足,夾雜寒邪

太陰經

  • 症狀:腹部脹滿、腹瀉、脈搏沉穩而舌苔乾燥
  • 病因:脾胃虛寒

少陰經

  • 症狀:舌頭乾燥、口乾
  • 病因:陽氣不足,陰寒過盛

厥陰經

  • 症狀:胸悶、腹脹、手腳屈曲
  • 病因:肝氣鬱結

表熱者,翕然而熱也。裡熱者,蒸蒸而熱也。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惡風者,見風則怯也。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也。煩熱者,熱邪傳裡也。煎厥者,氣熱煩勞也。薄厥者,氣逆大甚也。解㑊者,脊脈痛,少氣不欲言也。四肢不收者,脾病也。

白話文:

**表熱:**皮膚發熱,感覺熱氣上沖。

裡熱: 體內發熱,感覺熱氣蒸騰。

項背強: 後頸和後背僵硬,是太陽經表邪所致。

惡風: 見風就會感到害怕,是表邪未解。

發熱惡寒: 陽氣發動,熱邪外散。

無熱惡寒: 陰邪內伏,熱氣不發散。

寒熱往來: 陰陽交替勝衰,寒熱交替發作。

煩熱: 熱邪傳入體內,引起煩躁不安。

煎厥: 氣血熱盛,勞累過度引起。

薄厥: 氣逆上衝,程度嚴重。

解㑊: 脊椎疼痛,氣短不想說話。

四肢不收: 脾病,氣血運行不暢。

肉痿者,肌肉不仁也。肉蠕動者,脾熱也。

五飲者,支飲、留飲、痰飲、溢飲、氣飲也。五泄者,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也。(又有飧泄、胃泄、洞泄、濡泄、鶩溏之類。)脾泄者,腹脹嘔逆也;胃泄者,飲食不化也;大腸泄者,食已窘迫也;小腸泄者,泄便膿血也;大瘕泄者,裡急後重也。鶩溏泄者,大腸有寒也。

白話文:

五種飲水證型:

  1. 支飲:水液停留於肢體,導致四肢浮腫。
  2. 留飲:水液停滯於體內,引起胸悶腹脹。
  3. 痰飲:水液與痰液混合,引起咳嗽、咳痰。
  4. 溢飲:水液從體內溢出,導致全身浮腫。
  5. 氣飲:水飲與氣鬱結在一起,引起腹脹、疼痛。

五種泄瀉證型:

  1. 脾泄:腹脹、嘔吐、反胃。
  2. 胃泄:食物不消,引起腹痛、腹瀉。
  3. 大腸泄:排便急迫,排泄物較少。
  4. 小腸泄:排便膿血,常伴有腹痛。
  5. 大瘕泄:裡急後重,排便不暢。
  6. 鶩溏泄:大腸受寒,導致腹瀉、便溏。

腸垢者,大腸有熱也。飧泄者,食不化,脾病也。脾約者,大便堅而小便利也。五膈者,憂、恚、寒、熱、氣也。五噎者,憂、思、勞、食、氣也。九氣者,喜、怒、憂、思、悲、恐、驚、勞、寒、暑也。五積者,五臟之所生也。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肝積在左脅,肥氣也;肺積在右脅,息奔也;心積在臍上,伏梁也;腎積在臍下,奔豚也;脾積居中,痞氣也。五疸者,黃汗、黃疸、酒疸、谷疸、女勞疸也。

白話文:

**腸垢:**大腸發熱所致。 飧泄: 食物不消化,脾臟生病所致。 脾約: 大便堅硬、小便稀少,脾臟收縮所致。 五膈: 憂愁、憤怒、寒冷、炎熱、氣鬱。 五噎: 憂愁、思慮、勞累、食物、氣鬱。 九氣: 喜悅、憤怒、憂愁、思慮、悲傷、恐懼、驚嚇、勞累、寒冷、炎熱。 五積: 肝積:在左邊肋骨下,肥胖氣喘;肺積:在右邊肋骨下,呼吸困難;心積:在肚臍上方,心悸氣短;腎積:在肚臍下方,氣短心悸;脾積:在中間,脹氣。 五疸: 黃汗、黃疸、酒疸、谷疸、女勞疸。

五輪者,風、血、肉、氣、水也。八廓者,天、地、水、火、風、云、山、澤也。五癭者,肉癭、筋癭、血癭、氣癭、石癭也。六瘤者,骨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石瘤也。九種心痛者,飲、食、風、冷。熱、悸、蟲、疰、去來痛也。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㿗也。

白話文:

五輪: 指風、血、肉、氣、水。

八廓: 指天、地、水、火、風、雲、山、澤。

五癭: 指肉癭、筋癭、血癭、氣癭、石癭。

六瘤: 指骨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石瘤。

九種心痛: 指飲、食、風、冷、熱、悸、蟲、疰,以及時隱時現的心痛。

七疝: 指寒、水、筋、血、氣、狐、㿗導致的疝痛。

三消者,多屬血虛也。上消者,肺也;中消者,胃也;下消者,腎也。五痔者,牝、牡、血、脈、腸痔也。五淋者,氣、砂、血、膏、勞也。五痹者,皮痹、脈痹、肌痹、骨痹、筋痹也。(又有痛痹、著痹、行痹、周痹。)痛痹者,筋骨掣痛也;著痹者,著而不行也;行痹者,走痛不定也;周痹者,周身疼痛也。

白話文:

三消病:大多是由於血虛引起的。上消病涉及肺部;中消病涉及胃部;下消病涉及腎臟。

五痔病:包括牝痔、牡痔、血痔、脈痔和腸痔。

五淋病:包括氣淋、砂淋、血淋、膏淋和勞淋。

五痹病:包括皮痹、脈痹、肌痹、骨痹和筋痹。(還有痛痹、著痹、行痹和周痹。)痛痹:指筋骨抽搐疼痛;著痹:指固定不能活動;行痹:指疼痛遊走不定;周痹:指全身疼痛。

腎移寒於肝,則癰腫少氣也;脾移寒於肝,則癰腫筋攣也。肝移寒於心,則狂、隔中也。心移寒於肺,則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也,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也。肝移熱於心,則死也。

白話文:

腎臟的寒氣轉移到肝臟,就會出現腫脹和呼吸困難的症狀。 脾臟的寒氣轉移到肝臟,就會出現腫脹和肌肉痙攣的症狀。 肝臟的寒氣轉移到心臟,就會導致發狂和胸悶的症狀。 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就會導致肺部萎縮。肺部萎縮的症狀是喝一口水就要小便兩次,不治療就會死亡。 肺部的寒氣轉移到腎臟,就會導致腹水。腹水的症狀是按壓腹部時不堅硬,水氣滯留在大腸內,走動時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就像囊中裝著漿液一樣,是水腫的病症。 脾臟的熱氣轉移到肝臟,就會導致驚恐和鼻出血的症狀。 肝臟的熱氣轉移到心臟,就會導致死亡。

心移熱於肺,傳為隔消也。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也。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癖,死不可治也。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也。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也。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虛瘕,為沉也。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㑊。胃移熱於膽,亦曰食㑊。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

白話文:

當心臟的熱氣傳遞到肺部時,會導致隔膜炎。 當肺部的熱氣傳遞到腎臟時,會導致軟骨炎。 當腎臟的熱氣傳遞到脾臟時,會導致虛脫的腸道問題,難以治癒。 當子宮的熱氣傳遞到膀胱時,會導致小便不暢、小便帶血。 當膀胱的熱氣傳遞到小腸時,會導致隔膜和腸道不適,上半身會出現口瘡。 當小腸的熱氣傳遞到大腸時,會導致虛脫的腫塊或沉積在體內。 當大腸的熱氣傳遞到胃部時,會導致食慾旺盛但體型消瘦,稱為「食積」。 當胃部的熱氣傳遞到膽囊時,也稱為「食積」。 當膽囊的熱氣傳遞到大腦時,會導致頭部疼痛、流鼻水。

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五味者,辛,甘、苦、酸、咸也。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也。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也。多食苦,則皮槁而發拔也。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也。多食鹹,則脈凝注而變色也。酒者,氣厚上升,陽也。肉者,味厚下降,陰也。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平、咸是也。

白話文:

五行味道:辛、甘、苦、酸、鹹。吃太多辛辣的食物,會導致筋脈緊張,指甲枯萎。吃太多甜食,會導致骨頭疼痛,頭髮脫落。吃太多苦味的東西,會導致皮膚乾燥,頭髮脫落。吃太多酸味的東西,會導致皮肉僵硬,嘴脣乾裂。吃太多鹹的東西,會導致脈絡凝結沉滯,膚色改變。酒性溫熱,氣勢上升,屬陽。肉味濃鬱,性質下降,屬陰。味道淡薄的,是陰中的陽。味道淡薄則能疏通,比如酸、苦、平、鹹。

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輕清成象,(味薄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也。重濁成形,(味厚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也。

白話文:

味道濃厚,代表陰中之陰。味道濃厚會導致瀉下,比如酸、苦、鹹、寒味的藥物。氣味清淡,代表陽中之陰。氣味清淡會導致發泄,比如辛、甘、淡、平、寒、涼味的藥物。氣味濃烈,代表陽中之陽。氣味濃烈會導致發熱,比如辛、甘、溫、熱味的藥物。

品質輕清的會成形(味道清淡的茶類),這些源自於天,所以能趨向於上。品質沉重渾濁的會成形(味道濃厚的大黃類),這些源自於地,所以能趨向於下。

(各從其類。)氣味辛甘發散為陽也;氣味酸苦湧泄為陰也。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肺以助天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榮華腠理。)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堅強骨髓。)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榮養於神。)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各從其類。氣味辛甘發散為陽也;氣味酸苦湧泄為陰也。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肺以助天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榮華腠理。)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堅強骨髓。)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榮養於神。)

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分類。氣味辛辣或甘甜的藥物能發散,屬於陽性。氣味酸或苦的藥物能收斂疏泄,屬於陰性。

  • 清陽的藥物能使腠理疏通,屬於清中之清(幫助肺氣宣發,促進生命力)。
  • 清陽的藥物能充實四肢,屬於清中之濁(榮養肌肉、組織)。
  • 濁陰的藥物歸於六腑,屬於濁中之濁(堅固骨髓)。
  • 濁陰的藥物流走於五臟,屬於濁中之清(滋養精神)。

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復也。大者,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遠而奇偶,制其大服也。大則數少,少則二之。腎肝位遠,服湯散不厭頻而多。)小者,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心肺位近,服湯散不厭頻而少。)緩者補上、治上制以緩,緩則氣味薄也。

白話文:

「七方」指的是君主藥、臣藥、佐藥,以及九種不同的服藥方法:大服、小服、緩服、急服、奇服、偶服、復服。

  • **大服:**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服藥量大,適合症狀較重。
  • 遠服、奇服或偶服:服用時間較長,服藥次數奇數或偶數。
  • 服用量少,如果不足夠,可以加倍服用。
  • 腎臟和肝臟位於較遠處,服用湯藥或散劑時,服藥次數和劑量可以較多。
  • **小服:**君藥一味,臣藥二味。服藥量小,適合症狀較輕。
  • 近服、奇服或偶服:服用時間較短,服藥次數奇數或偶數。
  • 服用量多,如果過多,可以減至九分之一。
  • 心臟和肺臟位於較近處,服用湯藥或散劑時,服藥次數和劑量可以較少。
  • **緩服:**補虛或治療上焦疾病,服藥時間較長,藥性溫和。

(治三以緩,緩則治其本。)急者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也。(治三以急,急則治其標。)奇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一臣三,奇之制也。(陽數奇。)偶者,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陰數偶。)復者,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為重方也。

白話文:

(治療三陰病時應該緩慢進行,緩慢才能治癒其根本。)急性的病症,應當補益下焦,治療下焦,用藥急迫,所以藥物的氣味也濃烈。(治療三陽病時應該急迫進行,急迫才能治癒其症狀。)奇數的方劑,是用君藥搭配1-2味臣藥,為奇數配置;君藥搭配1-3味臣藥,也是奇數配置。(陽數為奇數。)偶數的方劑,是用君藥搭配2-4味臣藥,為偶數配置;君藥搭配2-6味臣藥,也是偶數配置。(陰數為偶數。)重複的方劑,就是奇數配置之後,再加用偶數配置,成為複方。

十劑者,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寒、熱也。宣可以去壅,薑、橘之屬是也。通可以去滯,木通防己之屬是也。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瀉可以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輕可以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重可以去怯,磁石、鐵漿之屬是也。

白話文:

所謂「十劑」,是指宣發、疏通、補益、瀉下、輕浮、沉重、滑利、收澀、燥烈、濕潤、寒涼、溫熱等十種藥性。

宣發: 可以疏通壅滯,例如薑、橘子等藥材。 疏通: 可以消除阻滯,例如木通、防己等藥材。 補益: 可以增強體質,例如人參、羊肉等藥材。 瀉下: 可以通便導滯,例如葶藶、大黃等藥材。 輕浮: 可以減輕體重,例如麻黃、葛根等藥材。 沉重: 可以增加體重,例如磁石、鐵漿等藥材。

滑可以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澀可以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燥可以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濕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寒可以去熱,大黃、朴硝之屬是也。熱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

白話文:

**滑能去除黏著:**冬葵子、榆白皮等具有滑利功能。 澀能去除剝落: 牡蠣、龍骨等具有收斂作用。 燥能去除濕邪: 桑白皮、赤小豆等具有燥濕功效。 濕能去除乾枯: 白石英、紫石英等具有滋潤作用。 寒能去除熱邪: 大黃、朴硝等具有清熱瀉火作用。 熱能去除寒邪: 附子、官桂等具有溫陽散寒功效。

百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白話文:

  • 症狀白天加重,晚上緩解:陽氣旺盛,是氣病而不是血病。
  • 症狀晚上加重,白天緩解:陰氣旺盛,是血病而不是氣病。
  • 白天發熱,晚上緩解:陽氣在陽分旺盛。
  • 白天緩解,晚上發熱、煩躁:陽氣陷入陰中,稱為「熱入血室」。
  • 白天發熱、煩躁,晚上也發熱、煩躁:陽氣過多,陰氣不足。應緊急瀉陽,大幅補陰。

)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也;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也。

白話文:

原文: 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也;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也。

晚上怕冷,白天安靜,這是由於陰血本身旺盛於陰分。晚上安靜,白天怕冷,這是由於陰氣上升到陽分。晚上和白天都怕冷,這是由於陰氣過多,沒有陽氣,應該緊急祛除陰氣,大力補益陽氣。白天怕冷,晚上煩躁,飲食不進,這種情況稱為陰陽交錯,是很危險的。

火多水少,為陽實陰虛,其病為熱也;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其病為寒也。白者肺氣虛,黑者腎氣足也。肥人濕多。瘦人火多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就會表現出熱證的症狀;如果體內陰氣過剩、陽氣不足,就會表現出寒證的症狀。人的膚色偏白,說明肺氣比較虛弱;膚色偏黑,說明腎氣比較充足。身體肥胖的人體內濕氣過多。身體消瘦的人體內陽氣過多。

在表者,汗而發之也;在裡者,下而奪之也;在高者,因而越之也;(謂可吐也。)剽悍者,下而收之也。臟寒虛脫者,治以灸焫也。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也。血室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也。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也。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也。血氣凝注、病生筋脈者,治以熨藥也。

白話文:

在體表的病症,用汗法發散治療;在體內的病症,用瀉法攻下治療;在上焦的病症,用吐法治療;在中焦的病症,用收斂法治療。臟腑虛寒脫症,用灸法溫補治療。經脈攣縮痹痛,用針刺治療。血絡鬱結腫熱,用刮痧拔罐治療。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痿痺寒熱,用導引術治療。經絡不通,導致麻木不仁,用醪醴通絡治療。血氣凝滯,損傷筋脈,用外敷膏藥治療。

人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杼也。少壯寐而不寤者,此血有餘氣不足也。老人寤而不寐者,此氣有餘而血不足也。前貧後富,喜傷心也;前富後貧,多鬱火也。開鬼門者,謂發其汗也。潔淨府者,謂利小便也。老衰久病者,補虛為先也;少壯新病者,攻邪為主也。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

白話文:

人之所以能健步如飛,是因為脊髓通暢地連接著骨骼。肩膀之所以能承擔重物,是因為骨頭和大杼穴之間相通。年輕人睡得沉,是因為血氣旺盛,陽氣不足。老年人睡不著,是因為陽氣旺盛,血氣不足。以前貧窮後來富裕,容易產生喜傷心的情緒。以前富裕後來貧窮,容易鬱積火氣。所謂「開鬼門」,指的是發揮出汗的作用。所謂「潔淨府」,指的是利尿的作用。年老體衰或久病的人,治療宜以補虛為先。年輕體壯或新患的疾病,則應以攻邪為主。節制飲食是預防疾病的良方。調理脾胃是醫術中的王道。

望而知之者,謂之神,望其五色,以知其病也。聞而知之者,謂之聖,聞其五音,以識其病也。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問其所欲五味,以審其病也。切而知之者,謂之巧,切其脈,以察其病也。

白話文:

透過觀察就能知道疾病的人,稱為「神」,觀察患者的外觀五色來判斷病情。透過聽覺就能知道疾病的人,稱為「聖」,聽患者的聲音五音來辨識病情。透過詢問就能知道疾病的人,稱為「工」,詢問患者想要吃的五味來探查病情。透過把脈就能知道疾病的人,稱為「巧」,把脈來察看病情。

外感法張仲景也;內傷法李東垣也;熱病用劉河間也;雜病用朱丹溪也。識感、中、傷三者,標本之微甚也。明內、外、不內外,均表裡之虛實也。必先歲氣,勿伐天和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也。天地有南北之不同也,人身有虛實之各異也。化而裁之,存乎變也;神而明之,在乎人也。

白話文:

中醫治療外感疾病的理論是由張仲景建立的,治療內傷疾病的理論是由李東垣建立的。治療熱性疾病採用劉河間的方法,治療雜病採用朱丹溪的方法。辨別外感、內傷、正傷三者,是標本的微細差別。瞭解內、外、不內外的區別,是表裡虛實的關鍵。必須首先了解時令氣候,不要違背自然法則。能夠結合病人的面色和脈象,就可以達到全面的治療效果。天地有南北之別,人體有虛實之異。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在於靈活變通。運用智慧和理解力來把握這些原則,在於醫生本人的能力。

醫演岐黃,神聖之術也,學推孔孟,仁義之心也。此前聖之確論,為醫家之所宗也。誠後學之階梯,乃雲林之所述也。

白話文:

醫術源於岐伯和黃帝,是神聖的技術;學習儒家的孔孟之道,是仁慈和正義的思想。這是古代聖人確立的真理,也是醫家遵循的原則。它是後學者學習醫術的入門途徑,也是雲林所撰寫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