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癰疽

上四味銼片,用水一碗,同煎竹筒,煎煮以藥將干為度。乘竹筒熱,以手按之於瘡上,頃之,其筒自黏在瘡上,不必手按也。仍更用前藥分兩再煮,候前竹筒冷,以手拔去,再換熱者,如前法,其膿自吸入筒中而愈。

荊芥敗毒散,治癰疽疔腫、發背乳癰等症,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似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者,一二劑散其毒。輕者,內自消散。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金銀花,甘草,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熱甚痛急加黃芩、黃連。

上銼,生薑煎服。瘡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

千金漏蘆湯,治一切惡瘡腫毒、丹瘤瘰瘍、疔腫魚睛、五發瘭疽。初起一二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大便閉結、小便赤黃並治。妊婦勿用。

漏蘆,白蘞,黃芩,麻黃,枳實(麩炒),升麻,芍藥,甘草(炙),大黃,芒硝,連翹。

上銼作劑,水煎服。

追風通氣散,治癰疽發背、腦疽流注、腫毒、救壞病、活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根於既愈之後。此藥順氣勻血,扶植胃本,不傷元氣,滌盪邪穢,自然通順,不生變症,兼治打破傷折、疝氣血疝腳氣、諸氣痞塞、塊痛腰痛,一切痰飲為患。

當歸,何首烏(不犯鐵器),木通(去皮節),赤芍,白芷,烏藥,小茴香,枳殼(麩炒),甘草

上銼劑,酒、水各煎。病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

一、癰疽初萌,必氣血凝滯所成,為日既久,則血積於所,滯而後盛作,故病人氣血盛者減當歸,多則生血,發於他所再結癰毒,生生不絕矣。

一、癰疽發背在上者,去木通,恐導虛下元,為上盛下虛之病,難於用藥。

一、癰疽生痰有二:一胃寒生痰,加半夏健脾化痰;二乃鬱而成風痰,加桔梗、生薑。

一、流注,可加獨活。流注者,氣血凝滯,故氣滯則血留而凝。加獨活者,可以動一身血脈,血脈既動,豈復有流注乎?(一方以醋濕紙貼痛處,以炒鹽熨之即消。)

一、流注起於傷寒,傷寒表未盡,遺毒於四肢經絡,澀於所滯而後為流注也。如病尚有潮熱,則里有寒而未盡散,加升麻、蘇葉;熱不退、加乾葛;頭痛加川芎、薑、蔥;無汗用酒、水各半煎,大能行血生氣故也。

一、發背既久不愈,乃前醫用涼藥過也。涼藥內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既受傷,飲食必減,顏色痿瘁,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一受冰,則氣不旺,肌肉糜爛。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本方去木通,少用當歸,加厚朴、陳皮;盛則加白豆蔻。

一、凡病癰疽之人,有泄瀉者,不可便服此藥。宜先服蠟礬丸止瀉,後用此。

白話文:

癰疽的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將藥材切片,用一碗水煎煮於竹筒中,直至藥汁將乾。趁竹筒仍熱,用手按壓在患處,片刻後竹筒會自行黏附在瘡上,不必用手持續按壓。再取相同份量的藥材煎煮,待第一個竹筒冷卻後取下,換上新的熱竹筒,重複上述步驟,膿液就會被吸入竹筒中而痊癒。

荊芥敗毒散用於治療癰疽、疔腫、發背、乳癰等症。症狀包括畏寒發熱,嚴重者頭痛、肌肉拘緊,類似傷寒,病程在一到四五天內,一兩劑就能散毒。症狀較輕者,則可自行消散。藥方包含: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金銀花、甘草。若大便不通,則加入大黃、芒硝;若發熱嚴重且疼痛劇烈,則加入黃芩、黃連。將藥材切片,用生薑水煎服。瘡瘍在上半身者,飯後服用;在下半身者,飯前服用。

千金漏蘆湯用於治療各種惡瘡腫毒、丹毒、瘰癧、疔腫、魚眼腫、五發瘭疽等。病程初期一兩天內,症狀類似傷寒,伴隨頭痛、口渴、肌肉拘緊、畏寒、四肢疼痛、沉重、頭暈目眩、坐臥不安、皮膚發熱、便秘、小便黃赤等症狀。孕婦禁用。藥方包含:漏蘆、白蘞、黃芩、麻黃、麩炒枳實、升麻、芍藥、炙甘草、大黃、芒硝、連翹。將藥材切片,水煎服。

追風通氣散用於治療癰疽、發背、腦疽、流注、腫毒、以及其他危重症狀,甚至能預防疾病發生,並在痊癒後鞏固療效。此藥方能疏通氣血、健脾胃、不傷元氣、清除邪氣,使氣血自然通暢,避免併發症。也可用於治療外傷、疝氣、血疝、腳氣、各種氣滯、痞塊、疼痛、腰痛以及痰飲等疾病。藥方包含:當歸、不觸碰鐵器的何首烏、去皮節的木通、赤芍、白芷、烏藥、小茴香、麩炒枳殼、甘草。將藥材切片,用酒水各半煎服。病在上半身者,飯後服用;在下半身者,飯前服用。

癰疽初期,主要是氣血凝滯所致,時間久了,瘀血積聚,病情加重。因此,氣血旺盛者應減少當歸用量,用量過多會生血,導致癰毒轉移至其他部位,反覆發作。

癰疽發背位於上半身者,應去除木通,以免損傷下元,造成上盛下虛,影響藥效。

癰疽痰證分兩種:一為胃寒生痰,應加入半夏健脾化痰;二為氣鬱化為風痰,應加入桔梗、生薑。

流注可加入獨活。流注是氣血凝滯所致,氣滯則血瘀。加入獨活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血液循環暢通,流注自然消失。(另一方法是用醋濕潤的紙張貼在痛處,再用炒鹽熨敷,即可消腫。)

流注源於傷寒,傷寒表證未解,餘毒留於四肢經絡,瘀阻於局部而形成流注。如果患者仍有潮熱,說明裡寒未清,應加入升麻、蘇葉;若發熱不退,則加入葛根;頭痛者,則加入川芎、生薑、蔥白;無汗者,用酒水各半煎服,能促進血液循環,振奮元氣。

發背久治不愈,可能是之前使用了過多的寒涼藥物所致。寒涼藥物會損傷脾胃,寒凝血液。脾主肌肉,脾胃受損,則飲食減少,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血液受寒,則氣血不足,肌肉潰爛。因此必須健脾,脾胃功能恢復,肌肉才能再生。本方應去除木通,減少當歸用量,加入厚朴、陳皮;若病情嚴重,則加入白豆蔻。

患有癰疽且伴有腹瀉者,不可服用此藥,應先服用蠟礬丸止瀉,之後再服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