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卷之八

2. 癰疽

脈:癰疽脈數,浮陽沉陰。浮數不熱,但惡寒侵。若知痛處,急灸或針。洪數病進,將有膿淫。滑實緊促,內消可禁。宜托裡者,脈虛濡遲。或芤澀微,潰後亦宜。長緩易治,短散則危。結促代見,必死無疑。

瘡瘍之症,當察經之傳受,病之表裡,人之虛實而攻補之。假如腫痛熱渴、大便閉結者,邪在內也,疏通之。腫焮作痛、寒熱頭疼者,邪在表也,宜發散之。焮腫痛甚者,邪在經絡也,和解之。微腫微痛而不作膿者,氣血虛也,補托之。漫腫不痛、或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血氣虛甚也,峻補之。

色黯而微腫痛、或膿成不出、或腐肉不潰者,陽氣虛寒也,溫補之。若疑其未潰,而概用敗毒,復損脾胃,不唯腫者,不能成膿而潰者,亦難收斂,七惡之症蜂起,多致不救。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若腫赤煩躁、發熱引冷、便閉作渴、脈洪數實,是其常也。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大苦寒之劑,以瀉熱毒。

若脈微皮寒、瀉痢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逆冷,是變常也。雖在盛暑之時,必用大辛溫之劑,以助陽氣。經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症。

癰疽,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處即復者,有膿。不復者可消。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

癰者,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疽者,平而內發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

凡癰疽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敢用。若已潰破,臟腑既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敢用也。

腫瘍者,癰疽未見膿而腫也。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散毒表散為主。設欲行大黃者,宜審其虛寒之原。

癰疽初起之時宜

灸法,治癰疽發背初生,累試累效。凡人初覺癰疽發背、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疽頭處。取大蒜切成片,如三個銅錢厚,安在頭上,用火艾壯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方發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用大蒜搗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發赤腫,內有一粒,黃如粟米者,即用獨蒜切片如前灸法治之,次日去痂,膿自潰也。

竹筒吸毒方,諸般惡瘡並治。

用苦竹長一二寸,用頭節妙,刮去青皮,似紙薄為佳,其大小隨瘡斟酌,應毒瘡初發時用:白蒺藜,蒼朮,烏桕皮,白厚朴(各五錢重)

白話文:

癰疽

癰疽的脈象,通常是脈搏跳動快速,感覺浮在表面的是陽氣,沉在底下的則是陰氣。如果脈象浮而快,但身體並不發熱,只是感到畏寒,這表示邪氣入侵。如果知道疼痛的部位,應該趕緊用艾灸或針刺來治療。脈象洪大而快速,表示病情正在加重,可能會有化膿的現象。脈象滑利、有力而緊張,表示可以透過體內的力量來消除病症。如果需要使用托裡藥物,脈象會呈現虛弱、細軟、遲緩,或者脈象呈現芤、澀、微弱,潰瘍後也適合使用。脈象長而緩慢容易治療,短而散亂則危險。脈象結、促、代等不規則出現,就表示病情非常嚴重,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處理瘡瘍的疾病,應該觀察經絡的傳導、病情的表裡、以及病患的虛實來決定治療方式,是要攻邪還是補益。舉例來說,如果腫痛發熱、口渴、大便不通,表示邪氣在體內,應該疏通。如果腫脹發紅、疼痛、出現寒熱、頭痛等症狀,表示邪氣在體表,應該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如果腫脹發紅疼痛劇烈,表示邪氣在經絡,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只有輕微腫脹和疼痛,而且沒有化膿,表示氣血虛弱,應該用補托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腫脹範圍很大,但不痛,或沒有化膿,或已經化膿但膿液無法排出,表示氣血虛弱嚴重,應該用峻補的方式來治療。

如果瘡瘍顏色暗淡,只有輕微腫痛,或者膿液無法排出,或者腐肉無法脫落,表示陽氣虛寒,應該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如果懷疑還沒有化膿,就隨意使用敗毒的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不僅腫脹無法化膿,即使已經化膿也很難收口,導致各種嚴重的併發症出現,常常無法救治。醫書說:「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火。」如果出現腫脹發紅、煩躁不安、發熱怕熱、口渴想喝冷水、大便不通、脈象洪大而快速有力,這是常見的症狀。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必須使用大苦大寒的藥物來清除熱毒。

如果出現脈象微弱、皮膚冰冷、腹瀉腸鳴、沒有食慾、想吐、手腳冰冷,這是病情的變化。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必須使用大辛大溫的藥物來幫助陽氣。醫書說:「用寒藥治療寒症,用熱藥治療熱症。」如果有虛假的情況,就要反過來用藥。雖然這樣做與時節不符,但必須依照病症來處理。

癰疽,如果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表示病位較深;輕輕按壓就感到疼痛,表示病位較淺。按壓的地方凹陷下去無法恢復,表示沒有化膿;按壓的地方立刻恢復原狀,表示已經化膿。如果無法恢復,可以透過藥物消除。如果按壓起來感覺很僵硬,表示還沒有化膿;如果按壓起來感覺軟軟的,表示已經化膿。另外,用手按壓瘡瘍的上下,如果不覺得發熱,表示沒有化膿;如果發熱很嚴重,表示已經化膿。只要感覺到有膿,應該立刻將其切開排出。如果沒有化膿,只是氣腫,但有血,必須非常小心,千萬不可以針刺破。

癰,是指範圍大、隆起於皮膚表面的腫塊,屬於陽,是由六腑的氣所產生的。疽,是指範圍平坦、從內部發生的腫塊,屬於陰,是由五臟的氣所形成的。

凡是癰疽還沒有潰破時,毒邪會攻擊臟腑,絕對不能使用任何溫熱的藥物。如果已經潰破,臟腑已經虛虧,食慾不振,絕對不能使用任何寒涼的藥物。

腫瘍,是指癰疽還沒出現膿液時的腫脹。腫瘍內外都有阻塞,應該以散毒解表為主。如果要使用大黃,應該審慎判斷其虛寒的根源。

癰疽剛開始發作時,適合用艾灸來治療,治療背部癰疽效果很好,屢試屢驗。一般人剛感覺到背部長出癰疽,無論是已經形成還是尚未形成,只要有發紅、發熱、腫痛的情況,可以先用濕紙覆蓋在上面,觀察哪個地方的紙先乾,那個地方就是癰疽的中心。將大蒜切成約三個銅錢厚的薄片,敷在中心點上,用艾草灸三壯,換一片蒜片。如果感到疼痛,灸到不痛為止;如果原本不痛,灸到感到疼痛時就可以停止。最重要的是要儘早發現、儘早艾灸。如果是一兩天剛發作的,十次艾灸十次都會好;三四天發作的,六七次會好;五六天發作的,三四次會好;超過七天就不適合用艾灸了。如果有很多癰疽同時長在一個地方,可以用大蒜搗成泥做成餅狀,鋪在瘡頭上,聚集艾草來灸,也能夠有效。如果背部剛開始出現紅腫,裡面有一粒像小米一樣黃色的小點,可以用獨頭蒜切片,用和前面一樣的艾灸方法來治療,隔天去除痂皮,膿液就會自行排出。

竹筒吸毒方,可以治療各種惡瘡。

取苦竹長一兩寸,帶竹節的最好,刮去青皮,薄如紙片為佳,大小可以根據瘡的大小來調整。適合在毒瘡剛發作時使用:白蒺藜,蒼朮,烏桕皮,白厚朴(各五錢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