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0)

1. 小兒雜病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化下,食後臨臥服。仍宜灸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間,六處各灸三壯。春夏從下灸起,秋冬從上灸起。依法灸之。

龜背者,風邪入脊也。

龜背丸,治小兒龜背。

枳殼(麩炒),防風(去蘆),獨活,大黃(煨),前胡(去蘆),當歸,麻黃(去節。各三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看兒大小,以米飲下,食後服。仍灸肺俞穴,在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心俞穴,在五椎下各一寸半;膈俞穴,在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六處穴各灸三壯。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以小麥大,但灸三壯而已。

小兒行遲、齒遲、解顱、囟填、五軟、鶴膝、腎疳、齒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稟受腎氣不足,當以六味丸加鹿茸補之。若因精氣未滿而御女以通,多致頭目眩暈、口渴吐痰,或發熱足熱、腰腿痠軟,或自汗盜汗、二便澀痛,變生諸疾,難以名狀。余常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補中益氣之劑,加減用之,無不奏效。(方見補益。)

小兒五歲不能言,咸以為廢人也。但其形色悉屬肺腎不足,遂用六味丸加鹿茸及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兩月餘,形氣漸健;將五月半載,能發一二言;至年許,始聲音明白。(方見補益。)

白話文:

小兒雜病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丸,溫水送服,飯後睡前服用。還要在左右乳房前方各一寸半的地方,以及背部上兩行三塊骨頭之間的六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三壯。春夏從下往上灸,秋冬從上往下灸,按照這個方法灸。

龜背是指風邪入侵脊椎。

龜背丸用於治療小兒龜背。

將枳殼(麩炒)、防風(去蘆)、獨活、大黃(煨)、前胡(去蘆)、當歸、麻黃(去節),每味藥各三錢,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到十六丸,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用米湯送服,飯後服用。同時還要灸肺俞穴(在第三節胸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心俞穴(在第五節胸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膈俞穴(在第七節胸椎下兩旁各一寸),每個穴位灸三壯。以小兒的中指指節長度為一寸,艾炷的大小如小麥粒般大小,每次只灸三壯。

孩子走路晚、出牙晚、顱骨閉合延遲、囟門閉合延遲、身體五處軟弱、膝蓋像鶴腿一樣彎曲、腎臟積熱、牙齒稀疏、眼白多、多愁善感,這些都是因為先天腎氣不足引起的,應該用六味丸加上鹿茸來補益。如果因為精氣不足而過早行房事,很容易導致頭暈目眩、口渴痰多、發熱足熱、腰腿酸軟、自汗盜汗、大小便困難等各種疾病,難以區分病症。我經常使用六味丸、八味丸和補中益氣湯加減服用,效果都很好。(詳細方劑見補益篇)

孩子五歲了還不會說話,很多人認為是無藥可救的。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的形體和面色都顯示出肺腎不足,於是我便使用六味丸加鹿茸,以及補中益氣湯加五味藥材,兩個多月後,孩子的形體和精神都漸漸好轉;大約到五個半月到七個月的時候,就能說出一兩個字了;到一歲的時候,說話就清晰了。(詳細方劑見補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