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小兒雜病

牛蒡子(四錢,微炒),荊芥穗,防風,黃芩(各一錢),犀角(鎊),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不拘時服。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冰黃散,治赤遊丹毒。

土硝,大黃末(各一錢)。上合一處,新汲水調勻,用雞翎蘸藥,頻頻塗掃。

又方,用伏龍肝,不拘多少,用雞子清調敷患處,專治赤毒、赤腫、火毒走注。

泥金膏,治一切無名腫硬焮赤,但是諸般丹瘤、熱瘰濕爛,大人亦同此治。

陰地上蚯蚓糞,熟皮硝。蚯蚓糞三分之二,共一處研細,新汲水、井水濃調厚敷患處,干則再上。

喉痹者,熱毒也。會厭兩旁腫者,為雙乳鵝,是易治。一旁腫者,為單乳鵝,是難治。乳鵝差小者,為喉痹。熱結於咽喉,且麻且癢,腫繞於外,高咽喉風。喉痹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風是也。

甘桔湯,治小兒咽喉腫痛,風熱等毒。

桔梗(二錢),防風,荊芥,薄荷黃,黃芩,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頻頻溫服。

碧雪,治心肺積熱,上攻咽喉,腫痛閉塞、水漿不下,或生瘡癤、重舌、木舌並治。

碧雪真青黛,硼砂與焰硝,蒲黃甘草末,等分摻咽喉。

眼痛者,火盛也。

拔毒膏,治嬰兒患眼腫痛。

用熟地黃一兩,以新汲水浸透,搗爛貼腳心,布裹住,有效。

通天散,治赤眼暴發腫痛。

芒硝(五錢),雄黃(三錢),共為細末,吹入兩鼻內流水,雙目流淚,即效。

膿耳者,腎氣熱沖也。

羽澤散,治耳中出膿,或痛或疼,或出水。

枯礬(少許),為細末,吹入耳中即愈。

一方,用五倍子燒灰存性為末,吹入耳亦效。

一方,用抱出雞卵皮,炒黃色,為細末,香油調,灌耳內,即時止疼。

黃龍散,治停耳。小兒因沐浴,水入耳中,水濕停留,搏於血氣,醞釀成膿耳。

枯礬,龍骨(煨),黃丹(水飛),胭脂(燒灰),麝香(少許),海螵蛸(煨)

上為細末,先將紙條拭乾膿水,後以藥摻入,勿令入風。

治停耳、膿耳,不問新久,痛不止。用黃蠟如皂角子大,搓成條,外用好綿艾捶熟,裹蠟條燒著,煙燻患處,痛止住熏。

鼻瘡者,風濕氣攻也。

鼻瘡:熱壅傷肺,肺主氣,通於鼻。風濕之氣乘虛客於皮毛,入於血脈,故鼻下兩傍瘡濕癢爛,是名鼻慝。其瘡不痛,但所流處即又成瘡,澤瀉散主之。

澤瀉散(治鼻瘡)

澤瀉,鬱金,山梔仁,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細末,用甘草煎湯,食後調服。

頭瘡者,熱毒也。

一掃光,治小兒頭上肥瘡,或多生蝨子,搔癢成瘡,膿水出不止。

細茶(三錢、口嚼爛),水銀(入茶內研,一錢),牙皂,花椒(各二錢)

上為細末,香油調搽。

蠟油膏,治小兒頭瘡。

白話文:

小兒雜病

牛蒡子湯:治 unspecified 病症(需參考原文才能判斷)

方劑:牛蒡子(四錢,微炒)、荊芥穗、防風、黃芩(各一錢)、犀角(鎊)、甘草(各五分)。將藥材磨碎成一劑,水煎服,不限時間。若無犀角,可用升麻代替。

冰黃散:治赤遊丹毒(皮膚紅腫,類似丹毒)

方劑:土硝、大黃末(各一錢)。將兩種藥材混合均勻,用新汲水調和,以雞毛蘸藥頻頻塗抹患處。

伏龍肝方:治赤毒、赤腫、火毒走注(皮膚紅腫發熱,毒邪竄行)

方劑:伏龍肝適量,以雞蛋清調和,敷於患處。

泥金膏:治各種無名腫硬紅腫,包括各種丹毒、熱性瘰癧、濕疹潰爛,大人小孩皆可使用。

方劑:陰地蚯蚓糞(三分之二)、熟皮硝(三分之一)。將兩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新汲水或井水調成濃稠膏狀,厚敷患處,乾燥後再敷。

喉痹:為熱毒導致咽喉腫痛。會厭兩旁腫脹稱為雙乳鵝,較易治療;單側腫脹稱為單乳鵝,較難治療;輕微腫脹則為喉痹。熱毒結聚於咽喉,伴隨麻癢,腫脹外露,則為高咽喉風;喉痹突然發作致死,稱為走馬喉風。

甘桔湯:治小兒咽喉腫痛,風熱邪毒。

方劑:桔梗(二錢)、防風、荊芥、薄荷葉、黃芩、甘草(各一錢)。將藥材磨碎成一劑,水煎,飯後溫服,頻頻服用。

碧雪散:治心肺積熱上攻咽喉,導致腫痛閉塞、無法吞咽,或生瘡癤、舌腫、舌硬。

方劑:青黛、硼砂、焰硝、蒲黃、甘草末,等量混合,吹入咽喉。

眼痛:多因火氣盛而致。

拔毒膏:治嬰兒眼腫痛。

方劑:熟地黃一兩,以清水浸泡後搗爛,敷貼於腳心,用布包裹。

通天散:治赤眼突然發作腫痛。

方劑:芒硝(五錢)、雄黃(三錢),研磨成細末,吹入鼻孔,使淚水流出,即可見效。

膿耳:腎氣熱盛導致。

羽澤散:治耳中流膿、疼痛或流清水。

方劑:枯礬少許,研磨成細末,吹入耳中。

其他膿耳方劑

  • 五倍子燒成灰,研磨成細末,吹入耳中。
  • 雞蛋殼炒黃,研磨成細末,以香油調和,滴入耳中,止痛。

黃龍散:治停耳(洗澡時水入耳中,導致水濕停留,形成膿耳)。

方劑:枯礬、龍骨(煨)、黃丹(水飛)、胭脂(燒灰)、麝香(少許)、海螵蛸(煨)。研磨成細末,先用紙條拭乾膿水,再將藥粉填入耳中,避免風寒入侵。

停耳、膿耳其他治療方法:無論病程長短,若疼痛不止,可用黃蠟(如皂角大小)搓成條,用棉花包裹,點燃熏患處,止痛。

鼻瘡:風濕之邪侵犯所致。熱邪壅塞,損傷肺氣,肺氣通於鼻,風濕之邪乘虛而入,侵犯皮毛,導致鼻翼兩側出現瘡瘍,濕癢潰爛,稱為鼻慝。此瘡不痛,但分泌物流經之處又會形成新瘡,可用澤瀉散治療。

澤瀉散:治鼻瘡

方劑:澤瀉、鬱金、山梔仁、甘草(炙,各一錢),研磨成細末,用甘草煎湯送服,飯後服用。

頭瘡:熱毒所致。

一掃光:治小兒頭上肥瘡、生蝨子,搔癢導致膿水流出不止。

方劑:細茶(三錢,口嚼爛)、水銀(一錢,研入茶中)、牙皂、花椒(各二錢),研磨成細末,用香油調和,塗抹患處。

蠟油膏:治小兒頭瘡。(方劑未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