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疳疾

夫小兒疳病,由乳母寒熱失理、動止乖違、飲食無節、甘肥過度、喜怒氣亂、醉飽勞傷使乳兒者,故成疳病。又因久吐之後、久瀉之後、久痢之後,以致久渴、久汗、久熱、久瘧、久嗽、下血、久瘡之後,皆能亡失津液,併成疳病。錢氏云:疳皆脾胃傷、亡津液之所作也。

凡養小兒宜戒敬,酒肉油膩偏生病;生冷硬物涼水漿,不與自無疳癖病。

消疳湯,治小兒大便色疳白,小便渾濁,或澄之如米泔,此疳病也。

山楂肉,白芍(炒),黃連(薑汁炒),白茯苓(去皮),白朮(去蘆),澤瀉(各一錢),青皮(四分),甘草(生,三分)

上銼一劑,薑棗水煎。

消疳丸,治五疳皮黃肌瘦,髮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茶、米之物,或吐或瀉,腹內積塊,諸蟲作痛。

蒼朮(米泔浸炒),陳皮,厚朴(薑汁炒),枳殼(麵炒),檳榔,神麯(炒),山楂(去子),麥芽(炒),三稜(煨),莪朮(煨),砂仁,茯苓(去皮),黃連(炒),胡黃連,蕪荑仁,蘆薈,使君子(去殼)

上各等分為末,使君子殼煎湯,泡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清米湯化下。

肥兒丸,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潤肌膚、養元氣。

人參(三錢半),白朮(去蘆),茯苓(各三錢),黃連(姜炒,三錢半),胡黃連(五錢),使君子(去殼,四錢),神麯(炒),麥芽(炒),山楂肉(各三錢半),甘草(炙,二錢),蘆薈(三錢半,碗盛,泥封固,置坑中,四面煨透用)

上為末,黃米糊為丸,米湯化下。或作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下。看兒大小加減。

快活丸,治小兒下痢疳病,皮膚瘦削、骨露如柴、肚大青筋、小便濁、睡臥躁亂、神氣昏沉。常服,健脾化積、進食肥肌,其效如神。

蒸餅,面一斤,作餅子十六個,每一個重一兩,予開一竅,取出餅屑,入青礬五分,仍以餅屑填緊,外以濕紙包固,炭火內煅,透干取出,候冷用之。

上為細末,別以肥小棗用米泔水浸,經一宿,飯上蒸熟,去核、皮,爛杵如糊,同前餅末杵勻為丸,如黍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時,清米湯送下;或研化,米湯調服亦可。

蘆連消疳丸,治小兒生疳、痞塊發熱、肚脹,壯脾胃、消飲食、清肝火、磨積塊。

蘆薈,胡黃連,宣黃連(酒炒。各五錢),白朮(米泔浸,焙),白茯苓(去皮),當歸(全身用酒洗。各一兩),白芍(酒炒,八錢),人參,神麯(炒。各六錢),使君子(去殼曬乾),山楂肉(各七錢),蕪荑(炒),檳榔(各五錢),大甘草節(去粗皮,主用四兩)

上為細末,湯泡蒸餅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臨晚米湯送下。或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晚噙化一丸,或米湯下,或酒亦可。

白話文:

疳疾

古代醫書記載小兒疳病的成因,主要來自於哺乳母親的飲食起居不規律,例如:寒熱失調、活動休息不正常、飲食無度、過食肥甘、情緒暴躁、飲酒過量或勞累過度,都會導致孩子罹患疳病。此外,長期嘔吐、腹瀉、痢疾、口渴、盜汗、發熱、瘧疾、咳嗽、出血、久治不癒的瘡瘍等,都會損耗體液,最終導致疳病。錢氏醫家認為,疳病皆因脾胃受損、津液喪失所致。

養育小孩應謹慎小心,避免讓孩子接觸酒、肉、油膩的食物,以免生病;生冷、堅硬的食物、冷水以及各種冷飲,都不應該給孩子食用,這樣就能避免疳病。

消疳湯,治療小兒大便顏色發白,小便混濁,或澄清後如同米泔水,此為疳病的表現。組成藥物有:山楂肉、炒白芍、薑汁炒黃連、去皮白茯苓、去蘆白朮、澤瀉(各一錢)、青皮(四分)、生甘草(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棗水煎服。

消疳丸,治療五種疳病(註:文中未明確說明五種疳病為何),症狀為皮膚發黃、消瘦、頭髮直立、尿液顏色發白、肚子大且青筋暴露、喜歡吃泥土、炭灰、茶葉、米飯等異物,伴隨嘔吐、腹瀉、腹部腫塊、蟲積作痛。組成藥物有:米泔浸炒蒼朮、陳皮、薑汁炒厚朴、麵炒枳殼、檳榔、炒神麴、去子山楂、炒麥芽、煨三稜、煨莪朮、砂仁、去皮茯苓、炒黃連、胡黃連、蕪荑仁、蘆薈、去殼使君子。將所有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用使君子殼煎煮的湯水泡蒸餅,製成彈珠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清米湯送服。

肥兒丸,具有消疳化積、清熱、疏肝健脾、促進食慾、殺蟲、滋潤肌膚、補益元氣的功效。組成藥物有:人參(三錢半)、去蘆白朮、茯苓(各三錢)、薑汁炒黃連(三錢半)、胡黃連(五錢)、去殼使君子(四錢)、炒神麴、炒麥芽、山楂肉(各三錢半)、炙甘草(二錢)、蘆薈(三錢半,需用碗盛裝,泥土封固,放入坑中,四面煨透後使用)。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黃米糊製成丸藥,用米湯送服。也可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湯送服,劑量需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

快活丸,治療小兒下痢伴發疳病,症狀為皮膚消瘦、骨骼突出、肚子大且青筋暴露、小便混濁、睡眠不安、精神萎靡。長期服用,能健脾化積、促進食慾、使孩子肥胖,療效顯著。製作方法:將一斤麵粉做成十六個餅子,每個餅子一兩重,在每個餅子中央挖一個小洞,取出餅屑,加入青礬五分,再將餅屑填回小洞中,用濕紙包好,用炭火烘烤至乾燥,放涼後研磨成粉末。另取肥小棗用米泔水浸泡一夜,然後蒸熟,去核去皮,搗爛成糊狀,與研磨好的餅粉混合均勻,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不拘時間,用清米湯送服;或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

蘆連消疳丸,治療小兒生疳、腹部腫塊、發熱、腹脹,具有健脾胃、消食積、清肝火、消散腫塊的功效。組成藥物有:蘆薈、胡黃連、酒炒宣黃連(各五錢)、米泔浸焙白朮、去皮白茯苓、酒洗當歸(各一兩)、酒炒白芍(八錢)、人參、炒神麴(各六錢)、去殼曬乾使君子、山楂肉(各七錢)、炒蕪荑、檳榔(各五錢)、去粗皮大甘草節(四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泡蒸餅打成糊狀製成丸藥,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五六十丸,傍晚用米湯送服。也可煉蜜製成丸藥,如龍眼大小,每晚含服一丸,可用米湯或酒送服。

以下為其他一些疳病的治療方法:

  • 一種治療小兒肝疳(肝臟疳病)、白膜遮睛(白內障)、筋疳瀉血(筋腱疳病出血)、腎疳(腎臟疳病)、身瘦瘡疳(全身消瘦,患有瘡瘍)、骨疳(骨骼疳病)的方劑,症狀包括喜歡臥在冰冷的地面上;以及治療胃氣虛弱、不說話,以及年長兒童不能行走等症狀。此方使用六味丸等量混合,煉蜜製成丸藥,長期服用效果顯著。(方劑詳見補益篇)

  • 一種治療小兒四肢消瘦、腹部脹大、不能行走,但食慾良好,伴有口渴、發熱,大便臭穢的方劑,此為脾臟受損所致。使用異功散(方劑詳見補益篇)和肥兒丸治療。

  • 一種治療小兒面色萎黃、眼瞼輕微腫脹、口渴、腹脹、食慾不振、腹部有一個可移動的腫塊、小便清澈、大便不成形的方劑,此為脾臟疳病。使用四君子湯(方劑詳見補益篇),加入山梔子、蕪荑、肥兒丸治療。

  • 一種治療小兒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的方劑。使用江南地區釀酒用的小曲炒成粉末,用酒調服,三服即癒。

(註:文中藥量單位「錢」為古代重量單位,現代已不再使用,需根據現代醫學標準換算。文中所有方劑僅供參考,切勿自行服用,應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